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2020-12-12 樂仔說育兒

有些家長就有類似的煩惱,就是孩子無論自己怎麼講,就是喜歡跟自己唱反調、對著幹,這樣的情況也讓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因此,不僅親子之間的矛盾加劇,同時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變得極為棘手。

那麼,如果家長一直處於這樣被動的狀態,任由孩子跟自己的唱自己唱反調,那麼會有哪些不好的負面影響呢,家長不妨了解一下。

孩子一直和家長唱反調會有這些不好的影響:

影響一:孩子容易走向歧途

因為孩子不願意家長管教,那麼即使家長說了什麼教誨的話,在孩子耳朵裡也是刺耳的聲音,因此,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家長要指導並且盼望改正的時候,孩子則會用非常極端的態度面對家長,那麼,問題會變得格外嚴重。

因為孩子不願聽從教誨的關係,犯了錯誤的時候就無法得到及時的糾正,因此,容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甚至無法回頭。

影響二:親子關係變差

如果孩子是一個非常喜歡和家長唱反調的人,那麼家長的脾氣再好也會慢慢地被磨掉,最終對孩子的態度也不會特別友善,畢竟不管怎麼教育,孩子仍舊跟自己對著幹,因此,到時候家長也會用更加極端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後落得"兩敗俱傷"。

影響三: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

孩子一直不願家長教育,這樣的話,家長教育孩子讓孩子去學習也會變成一件困難的事情。那麼,長期下來,孩子就會因為學習上沒有人督促而逐漸變得和周圍的人脫節,甚至嚴重落後於同齡人。

如果孩子經常跟家長對著幹,確實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什麼好處,因此,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不妨了解一下白熊效應,這樣的話,就能知道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

白熊效應是什麼?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其實並不難,但是卻非常有深意。

在個實驗參與者當中,他們可以想像任意的事物,但是就是不可以想像白熊這種動物。然而,這樣的不允許,聽在參與者耳朵裡卻成了一種信號,那就是,越加讓參與者不去想像白熊,參與者的腦袋裡面就越是出現白熊,就像是強迫症一樣。

這樣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說明孩子的"叛逆心理"。比方說,在安靜的環境裡,家長讓孩子不要吵鬧,那麼,孩子反而會聽到相反的信號,越是是使勁去吵鬧;如果在秩序的環境裡,讓孩子不要亂跑亂跳,孩子也會做出跑跳的動作。

因此,可以說家長在教育環節當中,不要因為輕易地踩到白熊效應這個陷阱當中,不然到時候自己怎麼教育,孩子也會用非常叛逆的態度面對自己,那麼,家長可以怎麼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

家長可以用這些辦法:

1、在管教和"放任"之間保持平衡

有些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總是管教得過於嚴厲,以至於孩子的人格變得唯唯諾諾,同時還會因為這樣高壓的環境而變得非常壓抑,而這樣的孩子如果一旦受不了這麼嚴厲的管教,要麼出心理方面的疾病,要麼因此變得特別叛逆。

為此,家長在管教和放任之間,一定要保持在一個平衡性,這樣的話,孩子既有一定的空間不至於被壓抑得無法放鬆,也不至於變得過於極端,什麼事情都要和家長唱反調。

2、客觀地描述問題

有時候,家長因為脾氣來了,以至於情緒變得特別激動。在這樣的狀態下,家長自然無法很好地描述問題,那麼,孩子在這樣的不理性表達下,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以至於孩子不那麼服從家長的教誨。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描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客觀且冷靜,通過理智的態度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再指出孩子哪些地方是不對的,如果能適當改進就再好不過。這樣的話,孩子也能更加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不至於生出叛逆的心理和家長唱反調。

結語:

孩子之所以和家長唱反調,問題確實也是出在父母身上,因為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越發變得情緒化,變得不願意和家長理性溝通,因此,為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家長應當冷靜對待孩子的叛逆問題。這樣的話,才能逐漸幫助孩子脫離"白熊效應",讓他能有一個理性且客觀處理問題的觀念。

相關焦點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家長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強強媽媽也看了不少書,認為5歲的孩子還沒有到青春期,怎麼就越來越不聽話了呢?的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心理,行為上會與家長對著幹,但家長們有沒有關注過,即便不在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會有不聽家長話的時候,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就是在孩子的腦海中,可能住著一頭「白熊」,心理學上的「白熊效應」可以解釋孩子們的對抗行為。
  • 為什麼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了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要懂得改變
    不難發現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孩子都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的,而且他們特別喜歡跟父母對著幹,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非常無奈。劉女士一直以來心情都不太好,正因為她覺得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為了孩子做考慮,可孩子非但不會聽從自己的想法,反而還會跟自己對著幹。明明已經告訴孩子好幾次,不要跟同齡的孩子打架,可每一次孩子回到家裡都是蓬頭垢面的樣子,這也讓劉女士很是難以接受。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跟自己對著幹呢?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白熊|社會心理學|育兒|...
    的確,人類幼崽有個特點,就是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之時,即便是爸媽爺奶眼中的「天使寶寶」,也會變得不再順從愛和你對著幹,這就是媽媽們都知道的「Terrible 2和Horrible 3」。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
  • 為什麼父母眼裡只有別人家的孩子?了解光環效應,答案在其中
    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總是喜歡犯錯誤,而且孩子犯的錯誤越來越大,搞得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對策。劉先生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惹事,因為他實在是不希望老師再找家長了。可是最近孩子還是做出了讓人無奈的舉動,那就是劉先生的孩子居然把同學給打傷了。
  • 為什麼孩子容易深陷負面情緒陷阱?家長可先了解「鐘擺效應」
    ③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對於大人來說,其實孩子的心境和自己遠遠不同,有時候大人感覺莫名其妙,為什麼孩子會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哭泣,但是其實在孩子眼裡這件小事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所以,大人要清楚,自己以為的一個芝麻小事,在孩子眼裡可能非常的嚴重。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2、別人為什麼能做好,而你不能父母的口中總不缺「別人家的孩子」,在他們看來,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品學兼優,一旦得知他們考了第一名,家長就會二話不說地「數落」自己的孩子,指責「為什麼別人能考第一,而你不能?」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束手無策,應該了解一下「海格力斯效應」,老友昨晚跟我視頻聊天張嘴就是對自己家六歲的兒子一通抱怨和批評,老友說兒子這麼小就已經很叛逆了,長大後都沒法管教了,還對我說每次看到兒子抱著手機玩遊戲,搗亂後都要對兒子進行一番教育,但是,發現對孩子的管教越是嚴格,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聽話懂事,反而是越來越叛逆,惹人生氣了。
  • 孩子太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輕鬆幫孩子解決困難
    她和老公看到兒子這樣,都覺得很頭疼,明明應該是個男子漢,為什麼就成了這樣的膽小鬼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感到害怕並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是一件錯事。事實證明,經常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害怕的孩子,一般不會發生可怕的意外,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其他人更好。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她們總會對自己缺乏認知,以至於他們會變得自卑或者是自負。不論孩子變得自卑還是自負,都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扭曲他們的人生價值,引起一些自卑的性格。春恬花花國際託育園與您一起分享。
  • 孩子喜歡畫牆?面對「塗鴉敏感期」,家長可試試用阿倫森效應引導
    我們會逐漸教孩子怎麼拿筆,怎麼寫字。但是教孩子怎麼拿筆的同時,伴隨著另一個令無數家長困擾的問題,就是孩子開始在牆上,在地板,在桌子上亂塗亂畫。但是這些地方是不能亂塗亂畫的。有些家長一直強調這些地方不能畫,還特地去買了畫板,跟孩子說只能畫在畫板裡,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在牆上畫畫呢?又該怎麼解決呢?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孩子才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總想著好好教育一下孩子,可是有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會出乎我們所料,因為他們似乎並不喜歡被我們教育。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為什麼孩子怕被說?1.
  • 孩子在叛逆期喜歡「對著幹」,並不是壞事,關鍵在父母的教育方法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就開始會有自己獨立的想法,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孩子可能會經常會喜歡和家長唱反調,認為自己的想法家長優秀,他們不願服從家長。因為這件事,很多家長都覺得非常煩惱,因為孩子以前從來沒有這麼對過自己,甚至會覺得孩子變了,一點都不像自己曾經的粘人小寶了。
  • 孩子情緒化怎麼辦?認識一下「鐘擺效應」,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孩子的情緒說爆發就爆發,總是沒有徵兆。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家長好聲好氣地勸,孩子不但沒領情,還越哭越大聲,又或者有時候和別的小孩子玩耍不小心弄傷別人,孩子也會忍不住委屈,號啕大哭。爸爸媽媽面對情緒化的孩子也會經常手足無措,無法跟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
  • 對著玩具說話的孩子,是內部語言在發展,家長要學會「階段溝通」
    前幾天我們在育兒群裡講到了很多媽媽們遇到的問題——孩子總喜歡對著玩具自言自語,而且是特別的頻繁。"我家孩子不知道是疫情窩在家裡太久了,沒有小夥伴玩耍還是怎麼的,最近總是一個人在角落裡和自己的機器人對話,什麼你餓不餓啊,想不想要穿衣服呀。完全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A媽媽說到。
  • 為什么女生拍照總喜歡背對著,看完就明白了,放大真的很好看
    這一鍋送給前男友,希望他能喜歡看來這遊戲挺好玩的毫無違和感,別說還真像美女氣質太好了,看著真養眼啊看一次笑一次,真是人才啊為什么女生拍照總喜歡背對著,看完就明白了,放大真的很好看親愛的,我不在家裡的日子,你乖不乖?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在生活當中,我們的孩子總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父母在選擇批評和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展現出一幅「說不得」的樣子,很是令父母感覺到苦惱。劉女士家裡的孩子比較淘氣,沒事總是喜歡跟身邊的小朋友打架,而身邊小朋友的家長也是隔三差五就來劉女士的家裡告狀。
  • 心理家:白熊效應
    比如作家學者比較喜歡喜歡,每當需要寫作時,手裡都會點燃一根煙,總是說沒有思路沒有靈感,吸顆煙就是為了找靈感,緩解寫作壓力。而有些人心情煩躁,孤單寂寞的時候也會吸菸,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苦悶。但是每個吸菸者都了解吸菸的危害,那為什麼就是不戒呢?原來,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反省稱之為「元認知」。
  • 孩子優秀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巧用光環效應,孩子出類拔萃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光環效應。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用光環效應的思維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優點,只是看到了缺點,往往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厭惡學習。光環效應的弊端有哪些?家長如何巧用光環效應,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呢?1、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不可能是沒有缺點的,甚至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渾身都是毛病,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 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在這裡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如果孩子經常陷入負面情緒的話,會有哪些較為明顯的危害,通過這些清晰的認知深刻認識負面情緒的危害。如果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的話,那麼家長不妨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什麼是「鐘擺效應」? 雖然現在有鐘擺的時鐘在生活當中已經沒那麼常見,但是影視劇當中其實還有不少,而這次要說的鐘擺效應其實說的就是時鐘的鐘擺。看過這種時鐘鐘擺的家長都知道,這種鐘擺只要時間沒停止,那麼它就會一直晃動。
  • 孩子不聽話總在牆上「塗鴉」?父母可以了解下「阿倫森效應」
    她說這是孩子畫的一家人的全家福,看到這裡,我又仔細端詳了一下麗麗的面孔,怎麼看怎麼都不像。麗麗無奈的說:沒辦法,孩子正在這個階段,我又不能泯滅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所以,只能父母辛苦一點,隔三差五就換壁紙了。01、孩子為什麼喜歡在牆上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