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制止孩子越想做,家長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2020-12-12 逗兒媽媽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強強已經一周多沒有出門了,在家裡調皮得更厲害了,媽媽不停地加以制止,很是嚴厲地說,不要大聲玩鬧!可強強反而吵得更加厲害了。強強媽媽聯想到之前帶強強出去玩,強強不小心摔了一跤,媽媽告誡強強走路看路,不要瘋瘋癲癲跑來跑去的,可強強一點兒也聽不進去。強強媽媽也看了不少書,認為5歲的孩子還沒有到青春期,怎麼就越來越不聽話了呢?

的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心理,行為上會與家長對著幹,但家長們有沒有關注過,即便不在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會有不聽家長話的時候,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就是在孩子的腦海中,可能住著一頭「白熊」,心理學上的「白熊效應」可以解釋孩子們的對抗行為。

身為家長,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操碎了心,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事事聽自己的,畢竟自己是「過來人」,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可以傳遞給涉世不深的孩子,而孩子卻表現出令家長不能滿意的舉動,讓家長大惑不解。為此,家長不妨要多了解一下「白熊效應」及其原理,教育孩子就會有的放矢了。

一、什麼是「白熊效應」?

1、「白熊效應」的由來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將實驗者分為三組,第一組先「不要想白熊」然後「請想白熊」,第二組要先「想到白熊」然後「不要想到白熊」,第三組是「若是想到了白熊,請想紅色汽車」然後「想像白熊」。

丹尼爾根據對實驗者的腦電波測試後發現,第一組想到白熊的次數相對更多些。這一現象被稱之為「白熊效應」,也有人叫「反彈效應」。

2、「白熊效應」的原理

從科學角度解釋,當人們準備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時,其實是準備抑制這個念頭,但大腦中會下意識地找一下腦海中是否存在這個念頭,這樣的過程反而是強化了本來想要抑制的念頭,從而就產生了所謂的「白熊效應」。

較為簡單的例子就是,越想戒菸的人,戒菸越困難;睡覺前聽了一首神曲,想忘記它睡覺,但上床後,曲子的旋律一直縈繞而無法入眠。

3、「白熊效應」的應用

了解了「白熊效應」的原理之後,也給我們行事提了一個醒,既做事情要順應自然,這也是思維的規律。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從正面的引導會比反面的強迫效果好,比如,遇到孩子不願意起床時,家長說「起床後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要遠比「不起床的孩子更懶惰,不起床就沒有早點吃」等話語要有效。

知道了「白熊效應」之後,家長就要有心理準備了,並不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才會叛逆,「白熊」是時時刻刻存在於孩子們的腦海之中的,家長們更是應該每時每刻將這根弦繃緊,並且要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更容易讓孩子被腦海裡的「白熊」綁架!

二、家長的哪些行為,最容易讓孩子被腦海裡的「白熊」綁架?

1、越來越頻繁的督促或囑咐

孩子早上睡懶覺不起床,媽媽不停地催促,「趕緊起床,一會兒堵車啦!」「快點兒起吧!再不走就遲到啦!」。孩子臨走進校門前,會多次聽到「不要上課和同學說話!」「不要想著玩手機!」。晚上回家後,「趕緊做作業!」「不要打遊戲啦!」這些話語又充斥耳畔。家長們類似的話語是不是一天能和孩子念叨十遍?太多的看似善意的提醒,只能使得孩子心裡越來越煩躁。

2、永不會少的批評或抱怨

孩子的行為一旦超越了家長的界限,批評就接踵而至,有時候,一件事還沒有完全被孩子消化,家長的批評又來了,「你看看你,說了多少次了,就不改,一點兒也不細心!」「還不睡覺?明天還上學去啦?」殊不知,這些負能量的批評或者抱怨,只能在孩子心中累積過多的不自信因素,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不逆反才怪。

3、從來沒有的鼓勵和肯定

有些家長嘴裡難得會對孩子有肯定的鼓勵和讚揚,在他們眼中,孩子只有越批評,才越能成長,所以,孩子做對了事情,家長們認為是應該的。沒有了家長的持續鼓勵和支持,孩子做事情的動力會喪失,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認為家長對其漠不關心,進一步會不聽話了。

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概念,也研究了其產生的根源,更是提供了可以解決的方案,家長們只需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適度調整後,試著這樣做,就能巧妙地利用好「白熊效應」的另一面,避免孩子的腦海裡產生「白熊」。

三、想讓孩子遠離「白熊」,家長試著這樣做

1、家長在規勸孩子時,不要提及負面行為信息

這是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了,往往家長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總是直接地說「不要」做某事,這就等於是給孩子灌輸了一種錯誤的意識,潛意識中會激發孩子們大腦中的「白熊」。所以,家長們要心中緊繃一根弦,在說「不要」前,訓練自己轉化語言習慣,推薦使用正向的、能夠指導孩子具體行動的語言。

2、家長建立家庭規則,以約定取代抱怨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就要學習一下幼兒園和學校的一些做法,和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建立好良好的家庭規則,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形象,比如,每天約定好打遊戲的時間,到點兒後,即使激昂慷慨,也要停下來,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養成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也不以抱怨或指責來結束遊戲,效果更好一些。

3、家長指責孩子時,可以直奔主題,避免多餘話語

孩子尤其會對家長的反覆嘮叨心浮氣躁,因此,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乾脆利落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並且指明正確的做法,只要孩子聽懂了,就要適可而止,不要再繼續沒完沒了地針對一件事情嘮嘮叨叨,要相信孩子的自我辨別能力,過多的絮絮叨叨也是會損害親子關係的。

家長們要關注到,「白熊效應」是始終會存在的,但凡事有兩面性,家長可以從好的方向出發,採取迂迴的「戰術」,不直接和這頭「白熊」面對面硬抗,而是巧妙地繞過去,與孩子建立起面對面平等的交流姿態,才能有助於減少孩子的逆反心態,健康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您是否關注過孩子的逆反心理呢?看過本文之後,您是否對今後怎樣和孩子交流有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呢?歡迎您積極留言,參與討論交流您的想法和經歷。

我是逗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孩子一直和家長唱反調會有這些不好的影響:影響一:孩子容易走向歧途因為孩子不願意家長管教,那麼即使家長說了什麼教誨的話,在孩子耳朵裡也是刺耳的聲音,因此,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家長要指導並且盼望改正的時候,孩子則會用非常極端的態度面對家長,那麼,問題會變得格外嚴重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白熊|社會心理學|育兒|...
    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其實,不止是2-3歲的孩子會這樣,6歲孩子,青春期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成年後的我們,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說「不要去想」或者「不要去做」時,都會誘發內心的一種牴觸情緒。大家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越是想要忘掉越是反覆回憶,越是告訴自己要睡著,越是睡不著。
  • 越說戒菸的人越是戒不掉,是意志力不夠嗎?心理家:白熊效應
    最初可能是由於好奇、擺酷耍帥開始吸菸,然後吸久了,對於香菸產生了依賴感,手裡不拿點東西,嘴裡不叼顆煙都會覺得不自在,這樣就造成了很多人想戒菸卻很難戒掉的問題。但是吸菸成癮是個緩慢形成的過程,而「元認知」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也慢慢放鬆了警惕,逐漸默認了吸菸這樣的一個行為,最終時間長了,就養成了吸菸的習慣。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當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能一番作為,為了幫孩子打好基礎,許多父母從小就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孩子越想學習越想進步,卻越做不好! 孩子越想學習進步反而容易失利?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記得美國的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從來不會很乖地聽爸媽的話,但是他們一定會效仿大人的言行。當孩子犯錯後,面對爸媽嚴厲的指責,而且每天如此,孩子就會變得叛逆起來,不受管教。一、為什麼孩子越管越叛逆?有些孩子甚至看到爸媽一個不友好的眼神就會變得很生氣,要問清楚爸媽剛才用那種眼神來看自己是什麼意思,當爸媽批評孩子時,孩子還會頂嘴,跟家長對著幹,這些都是幼兒階段叛逆期的表現形式。
  • 如果你有一個白熊男朋友,你會經歷這些……
    圖二你覺得白熊吃軟不吃硬,就強忍著想打他的衝動,「溫柔的」對白熊說你需要他的陪伴時,白熊會一臉無奈,說:「白熊也喜歡一個人。」圖三你想了想白熊的經歷,覺得他需要你的疼愛,所以你忍下怒氣去和他和好,說自己以後不會這樣無理取鬧了。白熊會愣住,抬頭愧疚的看著你,說:「白熊更懺悔。」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很勤奮,但是越努力成績越差的同學,這些同學有可能是學習方式不對,也有可能是假裝努力。我們能找出很多種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大多和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而卻很少有人會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當你對孩子寄予厚望,堅信孩子能夠做得很好,並且向孩子表示了自己對他們的信心之後,孩子們就會充滿自信。可當你覺得孩子不行,一味在否認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差,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
  • 白熊,別走
    這是一隻北極熊媽媽正帶著自己的孩子在細碎的浮冰間顛沛流離因為冰川面積比原來減少了50%北極熊媽媽為了生存需要帶著寶寶一起遊過上千公裡儘管它們擅長遊泳但如果途中沒有浮冰落腳可能會因此累死在海水裡未來是屬於孩子的,但是孩子的未來裡卻是物種稀少,氣候異常,我們時代的「鳥語花香」會不會最終成為了一種幻景?孩子再看到北極熊會不會只剩下博物館的標本?這樣的例子已經太多了,我們已經過早地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裡有什麼,沒有什麼,這樣的未來,孩子真的喜歡並接受嗎?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可用這3招化解
    如果想要問家長,最難搞的孩子問題是什麼?相信會得到一致的答案,就是叛逆。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們都覺得相當的頭疼,你越是教育孩子,似乎會導致孩子變得越反叛。其實,孩子在叛逆期說出這樣的話,簡直是不能在平常了。也許家長沒有想到這個層面,這可能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海格力斯效應,具體指什麼?
  • 保護白熊——40年後北極熊或將滅絕
    既是小團體又個性迥異,他們疊疊樂的出行方式更是引發了觀眾的好奇心(據說是因為白熊擁有駕駛能力~),劇情迎合現代都市年輕人的喜好。這三隻熊熊在中國也有不少粉絲,這部動畫的豆瓣評分高達9.3。 尤其是三隻裡面最小的白熊,在三兄弟中尤為俘獲人心。我本來是去看我最愛的大熊貓的,萬萬沒想到栽在了這個面癱熊身上。
  • 心理學「白熊實驗」告訴你強迫症該如何擺脫
    大家閉上眼睛,然後腦子中可以想任何的東西,但是千萬不要想「白熊」,只要你腦子中想到「白熊」就告訴自己千萬要忘記,過十分鐘睜開眼,你能忘記「白熊」嗎?這個實驗我做過了無數次,結果就是我越不希望想到白熊,這個白熊越會在我腦海中出現。
  • 白熊咖啡廳 第六話(下)
    白熊:マイルドなコーヒーね。白熊:還是換成溫和的咖啡吧。パンダ:いろいろなビデオを見て、ワイルドなイメージを膨らませてみたの。熊貓:我看了很多視頻,試圖使自己更了解野性的感覺。ペンギン:ビデオ?企鵝:視頻?パンダ:うんとね〜山吹色のお菓子でございます。越後屋お主も悪よのう。
  • 孩子學習努力沒進步?原來和「毛毛蟲效應」有關,家長早知早警惕
    原來和"毛毛蟲效應"有關相信樂樂的情況部分家長也遇到過,也有表嫂這樣的擔心和煩惱。自家孩子明明學習很認真很努力,但是為什麼成績就是不理想。難道自家孩子真的就比別人家孩子笨嗎?天生就不是個會學習的命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其實這種情況很多孩子會有出現過,而出現這個情況的大部分原因和"毛毛蟲效應"有關。而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首先要清楚判斷孩子是否存在"毛毛蟲效應",才好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不好的問題。
  • 心理學:孩子的這幾個表現越明顯,暗示他內心越自卑,父母要警惕
    很多時候,孩子自卑的情緒會通過不同的表現釋放出來,孩子的這幾個表現越明顯,暗示他內心越自卑,父母要警惕。 孩子自卑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表現1:太過害羞 害羞的這個表現很多家長應該一眼就能看的出來,孩子見了生人就躲在家長的身後,無論家長怎麼引導孩子始終不肯跟別人打招呼,無法融入集體,遇見新的小夥伴也只是遠遠觀望著,沒有辦法很快的融入進去。
  • 白熊咖啡廳:白熊咖啡廳的主人和客人之間的爆趣治癒系賣萌日常
    熊貓在動物園兼職,愛好吃竹子和躺著,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吃著竹子躺著,因為害怕被媽媽用吸塵器吸,被迫才去了動物園做的兼職。熊貓被媽媽用吸塵器吸企鵝先生暗戀著做麵包的企鵝小姐,在賞櫻花時,喝多了,將這個秘密告訴了白熊、羊駝、熊貓和笹子小姐
  • 孩子越罵越叛逆?不妨試試「羅森塔爾效應」,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文/羊駝媽媽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乖巧聽話的時候,仿佛是一個天使,讓人心甘情願的為他付出。然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化身為小惡魔,任憑你如何吼叫和批評他也沒用,越罵越叛逆,讓父母頭疼。殊不知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打罵方式在教育上並不可取。
  • 孩子越罵越糟,越誇越好?父母巧用「羅森塔爾效應」,贏在起跑線
    別人都在誇陶子培養了這樣一位優秀的兒子,其實只有陶子知道,自己並沒有多做什麼,只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與了鼓勵和表揚。因為陶子給與了兒子鼓勵和支持,兒子也給了陶子回饋,體現出的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這孩子遇上點事就哭,自己做錯了事,我還沒說上兩句呢,就大哭一場。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
  • 白熊咖啡廳 第八話 (上)
    企鵝:沒有,還有點不熟練,不是啊,我想說的是約會,請企子小姐約會的事情。パンダ:會って言えばいいんじゃないの?熊貓:當面和她說不就行了嗎?ペンギン:それができないから、困ってるんだよ。企鵝:正是因為做不到,所以才困擾啊。パンダ:なんで?熊貓:為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