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對比了兩家行業巨頭 才發現伊利有多牛!

2020-12-14 騰訊網

文/資本時差

「多喝牛奶多吃雞蛋,不許喝粥」張文宏教授的這句話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這其實沒啥爭論的,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講,粥就是碳水化合物,一碗粥下去短時間內頂飽,但是不扛餓,更重要的是粥裡面缺乏蛋白質,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之下,抗體的產生,全部得靠蛋白質,而牛奶是補充蛋白質不二之選。

毫無疑問,接下來乳業將會迎來進一步增長,成為資本市場最強的風口之一。

01

選股選龍頭 誰才是乳業真正的王者?

炒股炒熱點選股選龍頭,在乳製品行業當中,伊利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2020年4月28日,亞洲乳業龍頭伊利股份公布了2019年年報及2020年一季報,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13.41%,淨利潤70億元,同比增7.73%%,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

900億的營收、70億的淨利潤究竟怎麼樣?我們還得掰開了揉碎了看,在數據分析當中,一般對數據有兩種對比方式,一種是縱向對比,一種是橫向對比。

縱向對比:

如果把時間軸拉長,過去10年期間,伊利的營業收從2009年的243.24億增長到如今的902.23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4%;淨利潤從6.48億到如今的70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6.87%。

這樣的增長速度,放眼整個A股市場也是寥寥無幾。

橫向對比:

提到伊利,大多數人難免會想到蒙牛,那麼接下來的核心問題是伊利VS蒙牛到底誰才是中國乳業真正的王者?

接下來我們會從伊利和蒙牛的營收規模、淨利潤規模、業績含金量、對渠道的話語權等幾個方面做一個綜合的對比。

首先,是營收規模和淨利潤規模,2019年財報顯示伊利的營收規模超過900億、淨利潤規模達到70億;蒙牛2019年的營收規模為790.30億、稅前利潤為56.05億元。

蒙牛的營收和利潤乍一看還不錯,不過仔細分析下來,蒙牛的業績水分太大,原因就在於君樂寶。

據金融界報導,2019年君樂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以君樂寶2018年130億元的營收計算,其2019年營收達到162.5億元。

如果按照2019年11月20日完成君樂寶股權交割計算,君樂寶前10個月收入約為135億元。刨除這筆收入後,蒙牛2019年營收僅655.30億元。

淨利潤方面也是一樣,2019年蒙牛稅前利潤為56.05億元,其中33.32億元為出售君樂寶所得稅前收益,佔比高達59.45%,去掉這部分收益,蒙牛實際淨利潤僅為22.73億元。

自從蒙牛2010年把君樂寶收歸旗下之後,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君樂寶為蒙牛提供的業績佔蒙牛總營收的6.56%、7.59%、8.6%、9.6%和13.8%,君樂寶對蒙牛的業績貢獻逐年加大。

不過,就在2019年,蒙牛宣布出售君樂寶,進行了資產剝離,這會將使得蒙牛的低溫酸奶業務板塊和奶粉業務板塊遭受重創,直接影響蒙牛2020營收和利潤。

其次,我們再來看渠道,乳製品行業屬於快消品,在整個市場處於空白期的時候,核心競爭邏輯在於生產能力,誰生產能力能夠跟得上,誰就能快速搶佔市場。

當眾多企業入局,行業經過充分競爭之後,渠道建設能力就成為了乳業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對上下遊話語權強的企業將會成為行業持續的霸主。

財務層面,企業對於渠道話語權的強弱,要看應收帳款,數據顯示,最近三年期間,伊利的應收帳款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1.6%、2.0%;蒙牛的應收帳款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4%、4.2%、4.5%。

毫無疑問,相比蒙牛,伊利對於渠道的話語權其實更強。

最後,我們再來看下風險點,蒙牛雖然每年的營收和淨利潤都是節節升高,不過從財務的角度來看,蒙牛的業績是靠「買來了」,這麼些年來,蒙牛不是在買,就是在買的路上。

比如2010年蒙牛收購了君樂寶、2013年控股了雅士利、2016年收購多美滋、2017年控股現代牧業、2018年控股中國聖牧、2019年收購貝拉米、澳洲乳企LDD。

併購是一把雙刃劍,帶來業績增長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2010年到2019年期間,蒙牛的商譽從5.34億港幣一直飆漲到52.73億港幣,商譽的一路飆增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商譽減值,在2019年,蒙牛就計提了23億元上商譽減值。

除了商譽減值之外,因為不斷地併購也讓蒙牛的債務負擔越來越重,2019年的財報顯示,蒙牛的資產負債率為57.54%,而且蒙牛的大部分負債都是有息負債,有息負債率高達51.94%。

從以上數據來看,相比蒙牛,伊利更牛!

02

六大優勢鑄就核心競爭力

應對疫情彰顯企業大擔當

營收規模伊利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市佔率等核心指標持續領跑行業,品牌滲透率高達90.9%,這也就意味著超過9成的家庭選擇了伊利。

實力強悍的背後是伊利「六大優勢」鑄造起來核心競爭力!

依靠這六大優勢,伊利構築了起了堅實的行業護城河,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乳企老大,在公益事業方面,伊利也是絲毫不含糊!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每一個新增病例的背後都牽動著億萬同胞的心,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作為抗疫的中堅力量,更是積極行動,有錢的出錢,有物捐物。

為了抗擊疫情,伊利第一時間啟動了防控預案,自疫情發生以來,累計捐贈2.8億元,4月8日,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亞洲乳業龍頭伊利集團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共同推進健康領域的科研攻關,為疫苗和特效藥的研製貢獻了一份力量。

大企業有大擔當、大企業也有大格局,正如伊利董事長潘剛所言:抗擊疫情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相關焦點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叫「既生瑜何生亮」 現實中往往就是既有瑜也有亮,比如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以及美團VS餓了麼,巨頭們相同的賽道貼身肉搏,爭個我強你弱。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但這兩年開始陸續多了一些,這些參展的廠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在推短保質期的鮮牛奶和原味酸奶,這類產品一般都是要求4度以下低溫冷藏,保質期在5-7天。比如某一品牌前幾年還在推6個月的常溫奶,後來變成了16天保質期的低溫奶,再到今年中食展上,推的是7天左右保質期的純鮮奶。針對這種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又會給乳品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 中國乳製品行業幕後「王者」,掌控70%市場,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身體營養的攝入,而牛奶就是一種常見的補充營養的飲品,牛奶中含有非常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可以幫助人體補充的營養,促進人體的健康生長,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每天喝牛奶。因此,也促進了我國乳製品行業的發展。
  •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說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
  • 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
    來源:《財經》新媒體原標題: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國產乳品企業同樣不甘落後。1月5日,海通證券、國盛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紛紛開啟提價模式,旗下白奶產品漲幅3%-5%。
  • 伊利、蒙牛打頭陣提價!喝牛奶又要多掏錢了?
    知食君注意到,元旦後的近幾天交易日,A股乳業股迎來一波行情,多家頭部企業漲停。數據顯示,1月5日,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兩大巨頭漲幅均超過7%,而皇氏乳業、三元股份、天潤乳業、新乳業等多股均相繼漲停。
  • 這個行業到底有什麼魔力,竟讓華為、伊利、蒙牛都紛紛跨界入局?
    但華為卻又申請了多件「榮耀」商標,其中竟還涉及到了啤酒行業!資本市場的長期向好和酒水紅利吸引著「外來新人」頻頻入局,除了華為之外,根據天眼查app的信息顯示,「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也有多條商標申請信息的國際分類標有「32-啤酒飲料」,比如商標「嗨皮牛夜」、「牛 YEAR」等。
  • 蒙牛和可口可樂成立公司叫可牛了,伊利馬上成立「伊知牛」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蒙牛和可口可樂成立公司叫可牛了,伊利馬上成立「伊知牛」 蒙牛和可口可樂成立公司叫可牛了,伊利馬上成立「伊知牛」 經濟學徒 11-03 11:45 【 蒙牛和可口可樂成立公司叫可牛了,伊利馬上成立「伊知牛」
  • 原奶價四個月累漲10% 伊利蒙牛率先提價或掀行業漲價潮
    原標題:原奶價四個月累漲10% 伊利蒙牛率先提價或掀行業漲價潮   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
  • 上陵牧業18日擬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介紹與伊利乳業合同糾紛情況
    全景網5月16日訊近日,新三板公司上陵牧業(430505)發布公告稱,將於5月18日聯合與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伊利乳業」)發生合同糾紛並進入仲裁程序事項的寧夏乳源養殖有限公司、寧夏輝豪奶牛養殖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新聞發布會,各公司將分別向社會介紹與伊利乳業合同糾紛的具體情況。
  • 曾是國內乳業的「王者」,被外資錯誤「指揮」,如今敗給伊利蒙牛
    而在同一年裡,伊利乳業收益額達到了800多億元。不僅僅是兩家乳業的收入,還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實很多了解國產乳業的都知道,光明乳業曾經一度是龍頭老大,可是這幾年裡卻比蒙牛和伊利差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不過伊利憑藉營銷和渠道很快趕上,再次奪走行業龍頭寶座。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 30億吃下妙可藍多,蒙牛能彌補與伊利的百億差距嗎?|深度
    對比蒙牛與伊利歷年財報數據可見,二者的產品布局及單向業務線的增長趨勢,基本代表著過去十幾年中國人在乳製品行業的消費變化。從常溫液態奶、巴氏鮮奶、奶粉再到低溫酸奶,二者的布局時間、產品上新等不相上下,但偏偏每單拎出來任何一項品類,蒙牛皆敗給伊利一籌。有分析表明,上述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品牌力與產品力的差距。
  • 收購妙可藍多,蒙牛把自己吃成虛胖牛了?
    (原標題:收購妙可藍多,蒙牛把自己吃成虛胖牛了?)營收方面,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距離目標尚有200多億的差距。2020年上半年,蒙牛營收同比減少5.83%為375.33億元。年關將至,蒙牛今年會取得怎樣的成績,能否完成其營收破億的另一個目標,仍是個疑問。對比之下,作為「乳業雙寡頭」的另外一家——伊利早已將蒙牛拋在身後。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2、押注低溫奶,是蒙牛與伊利進行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 3、冷鏈物流亟待完善,為低溫奶品牌在多區域崛起創造條件。 快消品界看似離譜的跨界合作又多了一對。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牛奶漲價潮來襲
    □南報融媒體記者 江芬芬  元旦後的這幾個交易日,A股乳業股迎來一波行情,多家頭部企業漲停。究其原因,市場傳出伊利、蒙牛旗下牛奶產品提價風聲,行業性漲價或一觸即發。
  • 關於蒙牛伊利能源爭奪戰 盯上中國聖牧?
    兩大巨頭都盯上中國聖牧事實上,關於中國聖牧的控股權,蒙牛與伊利兩大巨頭曾有不少交集。早在2016年10月,伊利就曾宣布斥資46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中國聖牧37%的股權。如果交易完成,伊利股份將成為中國聖牧的最大股東。
  • 行業、政策好風起 乳業龍頭伊利股份值得期待
    甚至連央視都表態喝牛奶才是愛國。在抵抗力、免疫力變得前所未有重要的當下,喝牛奶是不是愛國先不討論,但肯定是愛家人、愛自己的表現。不止牛奶,大多數乳製品都是非常優質的蛋白質補充食品。食用乳製品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是為了在網絡上誰和誰逞一時之能。未來國內的乳製品消費需求增加,是大勢所趨。面對乳製品需求大概率快速增加的市場預期,乳製品龍頭伊利股份尚處於爆發前期,大家準備上車了沒?
  • 德國智能化木材切割機,看完才知道有多厲害,網友:太牛了
    德國智能化木材切割機,看完才知道有多厲害,網友:太牛了科技在生活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人們完成一些難以做到的事情,即使一些可以靠人工完成,但是也特別耗費時間看了才知道有多厲害,網友表示太牛了,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木頭在人們生活中有著很大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進行一些工程建造,也能作為人們的燒火材料,德國就有著非常多的樹木,在需要使用之時,就需要伐木工人將一些粗壯的樹木砍下來,砍伐後的樹木需要進行切割,如果靠人力切割的話,確實非常浪費力氣。
  • 王小七扒蒙牛伊利有事實錯誤,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專家論證:初稿完成後還需提交專家組進行多輪技術探討。有數十位業內權威專家,參與論證。這些專家的背景、工作單位、所在地不盡相同,但都對乳業標準的制定有一定的發言權,這也儘可能保證了最終標準的權威性和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