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自然界中很神奇的一樣事物,我們知道它從哪裡來,卻看不見也摸不著。古往今來,不少人在為「捕捉」它而努力,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之下,風變得有情有形,可以令人真切地感受到。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這是夏天的微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裡有蕭瑟的秋風;「若道春風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當中有多情的春風。
在這眾多與風有關的詩中,李嶠的《風》是比較有特色、且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首。他沒有固定寫哪個季節的風,他以「風」為題,詩句中沒有一個「風」字,卻將風寫得生動形象、人人可感受到,令人印象深刻。
清朝詩人袁枚也寫過一首五言小詩《春風》,也將無形的風寫得有形生動、惟妙惟肖,卻少有人知。
李嶠的《風》和袁枚的《春風》,兩首都是五言詩,有相近之處,後者對前者也應當有所借鑑,但卻各有千秋。讀一讀,你更喜歡哪首?
《風》唐·李嶠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春風》清·袁枚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李嶠的這首《風》前兩句寫風於四季流轉中給人間帶來的變化,既能夠令三秋葉落,也能吹開二月春花,四季草木榮枯都與風息息相關。
而後兩句寫風到具體情景時的氣勢,吹過江上,能夠掀起滔天巨浪;穿過竹林,可以讓萬千竹竿為之傾斜。風的力量多麼巨大?
詩中無一個「風」字,卻句句都是風的痕跡。詩分四句,分別選取了四樣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寫風,寫出風對於時節推進的意義,它給萬物帶來的生機,也帶來衰頹之勢;它深入自然萬物之中,能夠掀起風浪,也能夠撫慰人心。
在李嶠筆下的風,充盈遊蕩於人間,隨著鬥轉星移,四季輪換,無時、無處不在,它也是一種時而強大時而柔和的力量。
袁枚的《春風》一詩明顯可以看到對李嶠詩的借鑑,不過他選了一個更小的切口,將主題定於「春風」,著重於對春風的歌詠。他將春風比作是人間的貴客,所到之處皆繁華。
前兩句無甚出奇,後兩句則寫出了氣勢和境界:春風來時能融化千山積雪,歸去時卻留下無數開放的鮮花。
一個「掃」字寫出春風過境的力量,而寒去暖至,辭舊迎新,也使詩句帶上了理趣的意味,春風為人間帶來可喜的變化,卻不居功,給人間留下美好的希望便抽身離去。
李嶠這首《風》歷來為人稱嘆,但我也喜歡袁枚「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的宏闊、柔韌的意境。春風將經冬的千山積雪蕩滌而空,仿佛也將盤踞於心間的陰霾一掃而空;它留下的是千千萬萬樹美麗鮮花,也仿佛吹開了一朵朵盛放在心間的花兒。
讀到這兩句,也能夠給人以美好的聯想,令人心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