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首類似猜謎的詩,其深意你可能不知道

2020-12-14 花間一詩囊

昨晚,給孩子新推薦了一首詩《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解釋給他聽:遠遠望過去,山河秀麗疊彩鋒嶺,走近了卻聽不到水流動的聲音。春天雖然已經過去,但百花爭豔,五彩繽紛一派盛春景象,人們靠近,鳥兒依然俏立枝頭,不被驚動。這是什麼呢?這是一幅山水花鳥圖啊!

熟悉王維的讀者們,不難發現,這首詩無論是構圖手法,還是意境描繪上,與王維的詩風頗為相似。比如,

《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還有,《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復深林,復照青苔上。」

和《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都是「詩」「畫」兩相宜的佳作,讓人讀詩的同時,眼前還仿佛徐徐展開一幅妙不可言的畫卷一般。有「色」有「聲」,「聲」「色」相合相應,不管是夜晚的春山,還是雨後的秋山,亦或是黃昏時的樹林,還是明月下的幽篁。一字字美到人的眼前,心尖上。

而有「詩佛」美稱的王維,確實又比較佛系。二十字間,句句寫景,卻傳達出一種別出心裁的意境。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要背詩,都會首先推薦王維作品的因由所在。詩詞之「美」,除了口齒間的平仄韻律,還有詩詞在腦海中的成像,這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確切地說,高端的詩詞是一種文學藝術。

儘管如此,我們不得不說,這裡似乎鬧了個烏龍。王維流傳的作品有四百首之多,但是並不包含這首叫《畫》的五言絕句。我們再來仔細分析這首《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點:從平仄格式上來說,首句「仄仄平仄仄」就「出律」了。但是不是真的出律,還要看下句是不是有「救」,有「拗」有「救」還是當作合律來對待。下句如果是「平平平仄平」就算是救成功。但是「近聽水無聲」是「仄平仄平平」,是沒有救前句的「拗」的。

這裡拿個例子,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仄仄平仄仄),下句「春風吹又生」(平平平仄平),完成了「四拗三救」。《畫》與之對比,顯然是出律了。這按王維的水平來說,不大可能犯這種錯誤。(儘管杜甫等也有三仄尾等等詩句,但是這裡不詳表。)

第二點:從內容和意境上來看,不管是《鳥鳴澗》《竹裡館》還是《山居秋暝》,王維寫景的五言絕句都有一條明顯的動線,來引領讀者像參觀一樣在詩句中遊走,從而形成了畫詩兩和諧的妙趣盎然。這首詩也有這樣色特點,從視覺,聽覺,再轉時間線,但韻味意境還是差了一點。

所以我們大膽地猜測,這不僅不是王維的作品,也可能不是出於唐代詩人之手。

再多方查詢,不難發現,這首詩只是一半,並不完整。完整的版本是來自於南宋時期高僧道川禪師。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祗為太分明。

前面四句如畫一般,只是鋪墊,精髓在於後四句。

大意是:人世間的事與物都已顯像在你眼前,自然萬物都是一樣的,至於你為何看不明白?我想,只是由於萬物太分明了。

一回說都顯露,一回又說太分明所以才分不清?這不是矛盾嗎?

非也!這才是謁語的妙趣核心。宋代邵康節《梅花易數》裡面有一首詩

「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能知百事備於我,肯把三才別立根。」

簡直異曲同工!

一物是一物,非常簡單,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的,用靜止的思維來衡量每時每刻都是發生變化的事物,你會把自己都迷惑住了。我們不是畫中人,所以知道那是畫。現實情況是,我們也在畫中,但我們的思維不能停留在畫中。

這幅畫有可能是夏天秋天或者冬天做的,欣賞這幅畫的時間也可能不是春天,不能因為我們看到這春天的畫,就把自己也帶入其中了。所以,你懂這幅畫,是因為你從春天走過,而你欣賞它,恰恰是因為你在畫外!

變與不變的整合起來,通過變化的知道哪個才是不變的。變與不變的分割開來,才能知道不變的那項會向什麼樣的方向變化!分合思維的分明,才是理解這大千世界自然萬物的途徑所在啊!

這恰恰是《梅花易數》中「體」「用」的另一種說明!拿我們人來說,不變的是基因,而變化的是我們頭髮的顏色長短,衣著服飾,高矮胖瘦,膠原蛋白的數量……等等。

說了這麼多,《畫》這首八句完整的詩究竟表達什麼呢?又妙在哪裡呢?

止於表象,止於當下看問題,看似明了,其實大錯特錯!人生不是一幅固定不變山是山,水是水的畫作,它是一幅動態的未知邊界的捲軸。

正如那首人生境界三層次說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人生萬象,執其一象就會犯錯。人生如景,但不是一張海報,而是一場電影!

花間詩囊的這一分析,這首詩的深刻內涵,你體會到了嗎?

相關焦點

  •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願你心中悠然
    人活著,就是在瑣碎中跳出紅塵,安放靈魂,如若做到,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心中悠然,就能坐擁天地,主宰自己的一切。存在,只是一種生存方式,不拘於形,不困於念,葉落隨風,花開向陽。 且把人生天地間,釀成一壺酒,飲下,虛浮,萬象皆通。
  •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惲南田花鳥圖欣賞
    南田先生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據說每畫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極力描摹,必得其生香活色而後已」。畫花之前,專注仔細地觀察它,描摹它,以至於心中有花,下筆時水到渠成,所畫之花,自然活色生香,生動異常。唯幸先生丹青手,春去冬來花亦在。
  • 王維很美的一首詩,全詩僅20個字,很多人會背卻不理解
    至今讓人回味無窮。小學教材上有王維的一首詩,名叫《畫》,是一首很美的詩。全文只有20個字,很多人都會背但卻不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一、絕句《畫》 相信很多人在小學的時候都對這首《畫》印象特別深刻,即便是沒有刻意研讀過的人,想來也不會忘記如此琅琅上口的一首絕句:「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如此簡單一首詩,嵌入了「遠」「近」「去」「來」等字,讓這首詩變得極易背誦。
  • 有趣好玩猜謎詩,有難度哦,你能猜對幾個?
    遊戲詩詞中有一種叫猜謎詩。這類詩好玩有趣,還很益智,不少都是文化段子類。有些很高雅的詩詞,其實也可以歸於這一類。比如唐初宰相李嶠的五言絕句《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可謂名篇,也是中小學必讀詩詞之一。
  •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亦驚——田立老師的花鳥畫印象
    《明朝有意抱琴來》作為書評被收入詩集《有沒有讀首詩的時間》,《先生之美》作為書序被收入《菏澤一中最美教師文集》。《詩在別處》作為書序被收入《文峰詩歌創作與朗誦藝術》,《記王臻》作為書評被收入散文集《留在心底的風景》。出版散文小說集《幽山秀林集》。曾參編國花詩集《牡丹頌》等書。其人其文被收入《曹州文壇名士集傳》。
  • 朱熹的這首詩構思巧妙,用詞淺顯明白,卻句句另有深意
    不過,小佛還是不得不承認,朱熹建學校這個事值得稱讚,另外,朱熹存世的詩文歷代評價也不低,比如大家上學時背誦過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與這首詩名氣相當的是他的另一首七言絕句《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 用這3條攝影方案,可還原「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的如畫美景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出自於唐代詩人王維的五言絕句《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首著名的五言絕句《畫》,同樣也是借著對一幅山水畫作的描寫來表達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佛系空靈感。根據詩詞,擬定拍攝思路遠遠望去,高高的山峰有著明亮的色彩。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全文只有20個字,很多人會背卻不懂
    一、絕句《畫》相信很多人在小學的時候都對這首《畫》印象特別深刻,即便是沒有刻意研讀過的人,想來也不會忘記如此琅琅上口的一首絕句:「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如此簡單一首詩,嵌入了「遠」「近」「去」「來」等字,讓這首詩變得極易背誦。
  • 曾鞏的詠物詩別具一格,這首經典的《詠柳》,每一句都有深意
    唐宋八大家裡的曾鞏論名氣遠不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這也使得很多人認為他是屬於在裡面打醬油,如果你要是這麼認為的話,那就太低估了他的實力,要知道他的文章和詩歌,無論是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那都是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並不遜色於那些人,只是由於為人低調,再加上他的作品入選課本少,使得他有一些冷門
  • 一年級上冊《畫》,猜謎語識生字背小詩,小朋友學習興趣濃厚
    今天學的這首五言謎語詩,謎面描述了山、水、花、鳥等景物,通過遠、近、來、去等方位和動作的變化,來寫出「畫」的特點。語言淺白易懂,與自然景物緊密相聯,詩句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一、猜謎激趣,引入新課1、老師說謎語,小朋友認真聽,猜一猜是什麼?
  • 多年春去花還在,數季人來鳥不驚,欣賞李曉作花鳥畫中永恆的時光
    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今網書畫院院士瀚墨千秋書畫院副院長晉風書畫社主任幾十年來作品注重從寫生中汲取素材,形成了清新雋永獨具神韻的個人風格,其作品以寫實為主,師法自然,栩栩如生,生動傳神,富有思想性,耐人尋味
  • 花非花霧非霧,接地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卻意境朦朧堪比李商隱
    根據《唐才子傳》中記載,白居易寫詩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寫完後一定要讀給家裡的老嫗聽,聽完後還要問她們是否能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如果不能理解,白居易就會繼續修改,直到大家都能一下子聽出這首詩在講什麼。老嫗就是老婦人,有的目不識丁,只是在白居易家中打雜的。但白居易堅持做到讓她們都能夠理解,可以他的詩是有多直白了。
  • 這首詩你不知道,小學白讀了
    作為小學必背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乍一聽好像沒背過,不知道,好像有點印象,但說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大家一定有印象。作為東坡居士蘇軾的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是以讚美西湖美景而出名的,去過西湖的人,想必不可能沒聽過,這首詩寫於私人任杭州通判期間。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 虞美人的夏天,花與人與詩
    這是夏天和虞美人花。虞美人的花是罌粟科植物,紅色的虞美人與罌粟花相似,不同的是,虞美人的莖有一些小的毛刺,花也相對較小,花瓣更軟更嫩。世界不知道真誠和痛苦。貪看青青的舞蹈。突然,我張開雙臂,但我很優雅。恐怕他還在唱楚。--辛棄疾稼軒中的虞美人不僅與花有關,而且與人有關。然而說起虞美人一詞,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南唐李煜的那首「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因為虞美人也叫「一江春水」,這個詞被廣泛傳播,在漢語言的環境中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差不多。
  • 不知道「興觀群怨」是什麼意思,讀這4首詩,秒懂其中深意
    莉莉分這樣來理解這段話:怎能不學習《詩經》呢?《詩》可以打開心智 、提升修養;可以觀察萬物、了解盛衰;可以加強交流,達成共識;可以懲惡揚善,匡正時弊。這於人於己、於家於國都是好事兒。更何況,還可以從中認識諸如鳥獸草木之類的大千世界。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早春詩讀:春來江水綠如藍,這詩裡的江水是長江嗎?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唐朝白居易《江南好》初衣解詩:杭州與武漢在同一緯度。於是蘇杭就以夢寐和回憶的形式留在了他的詩裡。「江南好,風景舊曾諳。」那蘇杭之地是那麼的美好,我對它簡直熟悉的不得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記憶中的江南。要知道白居易在江南,居住和主政過三四年,他寫的都對,但又不對。
  • 作者名不經傳,這首詩卻流傳極廣,絲毫不遜於杜甫的絕句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唐代邊塞詩人,也是柳宗元的族人。他是大曆年間進士,與弟柳中行並有文名,還與盧綸、李端為詩友。《徵人怨》這首詩流傳極廣,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年間,當時吐蕃、回鶻多次侵擾唐朝邊境,西北邊境不甚安定,守邊戰士長期不得歸家。
  • 謝枋得很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處處引經據典,每一句都另有深意!
    謝枋得是那個時代著名的才子,字君直,號疊山,江西信州弋陽人,南宋時期的進士,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大師,他以一已之力編撰了《千家詩》,另外在文學上有著極高的造詣,除了《武夷山中》這種膾炙人口的名篇之外,還有這一首《慶庵寺桃花》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唯美,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畫,讀來讓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