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一篇經典的美文《桃花源記》,寫了一處沒有戰亂,風景如畫的桃花源,裡面生活的人與世無爭,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這也是詩人最嚮往的生活。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世界是不存在,只是詩人一種美好的願望。但是由於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以至於許多的文人心中都有一處屬於自己的桃花源記,希望可以生活在那個地方,終日裡與美景相伴,過著平淡而樸實的生活。
文人的生活往往充滿了詩情畫意,可是生活在動蕩中的文人,顯然更渴望有一處真正的桃花源,但是世界之大,那個地方在哪裡呢?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謝枋得,則是選擇了隱居在武夷山,在他的筆下武夷山就是桃花源,他筆下的武夷山同樣如詩如畫,其中他最廣為流傳的是《武夷山中》,這首詩寫得很美,同時還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寫這首詩時謝枋得已經在武夷山生活了十年,當時南宋已經成為了歷史,由於南宋朝廷的無能,當元朝的軍隊大舉入侵時,南宋很快就抵抗不住。謝枋得也是堅守在抗元一線,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當信州失守之後,他隱姓埋名去到武夷山,在那裡他的內心是極為悲痛,可是又無可奈何,才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
謝枋得是那個時代著名的才子,字君直,號疊山,江西信州弋陽人,南宋時期的進士,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大師,他以一已之力編撰了《千家詩》,另外在文學上有著極高的造詣,除了《武夷山中》這種膾炙人口的名篇之外,還有這一首《慶庵寺桃花》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唯美,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畫,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雖然這首《慶庵寺桃花》沒有前一首《武夷山中》有名,但是這首詩更具有感染力,當時謝枋得在浙贛一帶抗擊元兵,但是很快他的部隊就被元兵衝散,他只好退守到信州(今天的江西省上饒市),在那裡他隱姓埋名,後來躲到了福建的武夷山,寫這首詩他無非就是告訴了別人,他是不可能為元朝服務,那種決絕的態度,也是令人敬佩。
武夷山地處江西與福建交界,位於武夷山脈東南麓,當地風景優美,詩人在那裡住了十二年,那這首詩也是他剛到武夷山時所作,通篇寫得很巧妙,詩人處處引經據典,使得每一句都另有深意,無非就是告訴了世人,他不願意與元朝合作,只想學習陶淵明尋找一處桃花源,去過一種平淡的生活。
第一二句就寫得很美,同時也是直接化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意境,古時候桃源人,為了躲避戰亂尋找到了桃花源,那是一個絕美的世外桃源。而對於我來說,也想尋找這種地方,所以我來到這武夷山。每年春天桃花都會爭相競放,看到這開出來的桃花,才知道新的一年又來了。短短的兩句,好像什麼也沒有寫,可是我們結合當時的背景就會發現,其實詩人充滿了憂愁。
第三四句寫得就更有韻味,也讓這首詩有了一種纖細的美,如果我真的生活在桃花源裡,我一定不會讓桃花的花瓣隨著水流流到外面,為的就是怕那些打漁的人發現桃花,從而尋找到這處絕美之地。最後這兩句同樣平淡,但是又有著一種更為深刻的意思,謝枋得正是告訴了別人,他現在只想過平淡的生活,不願意為元朝服務。
謝枋得的詩寫得很有個性,同時也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美,無論是《武夷山中》,還是這首《慶庵寺桃花》,所要表達的都是一種無奈,還有對於生活的最真實的感知,作為一位才子,謝枋得明白做人要堅守底線,當所有的理想都破滅了之後,只能是去尋找一處桃花源,只有這樣才能夠堅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