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陝西各地五穀豐登、碩果纍纍,一派豐收景象。從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城一路向北,可看到山溝溝裡一排排黑色遮陰棚。這些大棚是留壩特產之一西洋參培育種植大棚。
由於境內山地垂直差異大,留壩縣形成了多種氣候小區和生物資源多樣性,天然中藥材和其他動植物種類繁多,素有「綠色寶庫」「天然藥庫」之美譽。自1981年引種試種西洋參,經過多年研究探索、示範推廣,留壩如今已成為西北最大的西洋參種植基地和全國三大西洋參產區之一。
當前,西洋參進入了採收期。在留侯鎮閘口石村盧明財家的西洋參地裡,十幾位鄉親們的歡聲笑語中透出秋收的喜悅。「我家的西洋參留床面積7畝,今年採收約2畝,淨收入肯定在2萬元以上。」盧明財告訴記者,他將土地流轉到留壩縣佳仕森中藥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公司與他籤訂返包協議,給予技術支持並收購西洋參,價格按市場行情雙方商定。如市場價低於40元/公斤則公司按40元/公斤保護價收購,從而保證了收益。
據介紹,留壩西洋參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還獲得過國家「星火計劃」博覽會、科技成果交易會金獎等眾多獎項。目前,留壩西洋參留存1700畝,每年採挖400畝左右,年產鮮參200噸,產值2000萬元,全縣有530餘戶農戶從事西洋參種植。
留壩縣先後提出「藥菌興縣」戰略和「四養一林一旅遊」產業發展格局,確定由縣級領導分管,落實牽頭主抓單位,明確了各鎮主要領導分管中藥產業,將中藥材種植任務納入鎮辦年度考核佔比5%;落實具體幹部專門管理,保證了中藥產業管理政令暢通,部門之間密切協作、配合。
在留壩縣委、縣政府的積極引導下,中藥材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留壩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對農村土地進行流轉,建立規範化中藥材種植基地,將農戶納入基地;鼓勵周邊地區農民加入合作社(協會),實行「共同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合作發展模式,為農戶免費提供技術、信息、銷售等服務。
目前,留壩縣人工栽培十餘種中藥材,留存總面積1.3萬畝左右。該縣計劃「十四五」時期每年新發展中藥材6000畝,年採收4500畝,產值達1.2億元,農民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到2025年底,全縣中藥材留存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
留壩縣留侯鎮閘口石村村民正在採收西洋參。 雷婷 攝
編輯: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