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霸王墳是誰的?揭項羽的霸王冢在哪裡?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2021-01-20 娛嫣兒

西楚霸王項羽的結局可以說十分盪氣迴腸,他在與劉邦的戰爭中敗得一塌糊塗,最後自刎於烏江。不過歷史上關於項羽之死,流傳著很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有傳言他被劉邦的部下五馬分屍,最後屍骨無存,這是不是真的?如果這樣,那最後項羽的墓裡豈不是沒有屍體了?但是後世關於項羽的墓葬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裡,至今沒有準確的說法。

項羽死後霸王冢在哪?

除東平縣舊縣鄉舊縣村的霸王墓外,全國還有兩處項羽墓。

一個在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書法家李陽冰篆匾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

但後來屢遭兵燹,大部分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塑霸王像。「文革」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書法家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趙樸初等題寫的楹聯等。這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遊、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弔題詩。

還有一個在曲阜五泉莊,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誌》記載:「在魯城東裡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孔子第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裡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有專家指出,東平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虛言,不過埋葬的是項羽頭顱。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這段記載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文中所稱的穀城,就是谷城,包括現在的東平舊縣。

關於項羽墓的記載還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八濟水篇:又北過穀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裡,是穀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臺。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裡,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裡,穀城西三裡。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裡,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云云。

另史學家認為,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為準。至於安徽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非項羽真實墓葬。

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性格說站不住腳

關於兇殘好狠,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確實表現出了大開殺戮兇狠殘忍的一面,但這並不能說是項羽性格使然。一方面古代戰爭本身就比較殘忍,集體坑殺戰俘的事情在先秦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只要有人勸解,並且道理中肯,項羽一般也不會大開殺戒。據《漢書》「陳勝項籍傳」記載,項羽攻打外黃十分艱苦,取勝之後,將十五歲以上的男人趕往城東,想集體屠殺,以洩其憤。

當時外黃有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勸說項羽不要屠城,不然以後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抗爭到底,絕不投降。項羽認為有理,郝免了已經刀架脖子的一眾男人。試想項羽身為主帥,在忙亂的戰爭間隙居然能接見一個黃口小兒,並且接納他的意見,是多麼難得的一種行為。就是劉邦,也難以做到,即便是以後兩千年來的整個中國歷史中,恐怕也難以找到幾個類似的例子。

關於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不過是韓信的一面之詞。韓信乃一介貧民,窮困潦倒,又自恃能力超群,所以一直期望出人頭地。項梁造反兵過淮陰時,韓信投靠項梁,項梁任命他做了一個小官。項梁死後,項羽繼任,賞識韓信的才能,立即予以提拔。但是韓信確實才高,認為提拔得太慢,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於是臨陣叛逃,投靠劉邦。

沒想到劉邦也並沒有給他什麼官做,失望之餘,韓信又棄劉而去,這才發生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追回來之後,劉邦因蕭何推薦,立馬招見,在這次會見時,韓信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能,故意將劉邦吹捧一下,將項羽貶低一下,當然是情有可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就講出了流傳千古的「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關於項羽的性格,我認為陳平的評價較為中肯,《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對劉邦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可見,就性格而言,項羽劉邦,各有長短,相對而言,項羽的性格甚至好過劉邦,因為不排除陳平與韓信變相地向劉邦討要爵邑的可能。

二、逆「大一統」潮流說也站不住腳

這一說法,其實由來不久,大抵應當是歷史唯物主義傳入中國以後,一部分人提出的新看法。他們認為在秦以前,夏商周實行的是五級分封制,公侯伯子男各據一國,自成一體,雖然夏商周三代分別是「天下共主」,但是天下共主對封建各國的控制力並不強,一旦某一諸侯國實力增強,往往尾大不掉,不買「共主」 的帳,而「共主」往往對此也毫無約束辦法。因此,各諸侯國力量此消彼長之後,經常發生衝突,局部戰爭此起彼伏。老百姓對這種局面早已厭倦,希望能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王國。秦滅六國之後,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正是代表了這一歷史潮流。而項羽在滅掉秦國以後,廢掉郡縣制,又實行封建制,違背了歷史潮流,所以為潮流所淘汰。

初看起來,這一說法彼有「新意」,但實際上,不過是後人的憑空妄斷。封建制度下的各國經常相互廝殺,形成局部戰爭,而且有時戰爭規模還相當大,這是事實,但是,從國家政權出現之日起,一直到秦滅六國之前,中國人一直習慣於裂土分侯的封建制。

秦朝建立中央集權之後,天下百姓並沒有發現中央集權的好處,反而更見其害。因此,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國百姓,理所當然地就認為苦難的根源就在於大一統。所以,一旦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影從」,除了故秦地之外,原來六國所在地的豪傑百姓,紛紛殺死郡長縣令,以圖恢復六國故地,回到以前的七雄並存的歷史狀態。

關於這一點,唐朝有一位著名的雜家唐蕤在《長短要術》中有過比較明確的評論。《長短要術》歷來評價甚高,有人稱之為「小資治」。而唐蕤本人在當時也聲名遠播,就連大詩人李白在十八九歲時,也師從於唐蕤。

可見唐蕤當時的學術地位。就連唐蕤這麼一位大學者,也認為較好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制稍帶郡縣制。他甚至認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滅亡,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分封諸王而一味實行郡縣制。可見,在近現代一些人的「新意」之前,並沒有什麼人證明秦時天下百姓有希望大一統的願望。

三、落後的吳越文化是項羽失敗的根本所在

其實楚漢之爭,並不是項羽與劉邦兩個人之間的決鬥,而是以項羽八千子弟為代表的吳越集團與以劉邦蕭何韓信等人為代表的蘇北集團的決戰。通俗一點講,不過是蘇南與蘇北兩大勢力間的決鬥。說到底是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較量。

項羽的親信,是會稽起義時的八千江東子弟,次親信是原楚國故地的造反軍團如英布等,最外圍的則是各地投降將士。項羽的各項軍政大計,都由這一部分親信制定。因此,這一部分人的判斷、謀劃,直接影響了項羽的各項決定。而在項羽的這一部分親信中,謀斷能力最強的是範增,安徽巢湖人。

項羽一直尊稱範增為亞父,而且範增已經七十高齡,不可能在最後關頭叛項羽而去,而項羽卻輕而易舉地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原因就在於範增不過是項羽的次親信。項羽真正披肝瀝膽、確信不疑的,只有江東的八千子弟。這八千子弟中,現在有姓名可考並且可以確認籍貫的是故吳令鄭昌、壯士桓武。另外名見史記的還有鍾離味、龍且、季布等。這些人,勇武有餘,智謀不足,在關鍵時候不僅沒有幫助項羽,反而拖了項羽的後腿。

首先,江東子弟才智能力水平欠佳。《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梁殺人,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不惟智謀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所以在楚漢相爭過程之中,凡項羽親自指揮作戰的,無不取勝。

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敵,吳中子弟卻沒有一個可堪大任。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龍且部被韓信殺的全軍覆沒。可以說,龍且的全軍覆沒,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從此項羽劉邦攻守轉換,形勢大變。史載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

其次,江東子弟向來尚武少文。吳越本來僻處江東,難得接受中原先進文化的薰陶,偶爾出現的伍員、孫武、範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長久,更兼吳越連年徵伐,不久又被楚國滅掉,所以吳越一帶,子弟們只知鬥勇,不知有文。以至於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只知道打打殺殺,不知道收買人心,播灑仁義。

甚至有項羽分封諸王之後,將一部分江東子弟裂土分王,結果這些人無德無能,將自己的王國搞得雞飛狗跳,一個接一個地亂了起來,沒有給項羽提供一個穩定的後方保障。

對於項羽取得勝利之後政治制度的選擇上,但凡通曉一點歷史的,就應當勸告項羽取長補短,將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起。結果由於親信中無人有此才識,自然也不會有人進諫,而那些非親信將領,則巴不得立即裂土封王,自成一國。

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國後,珍惜自己的力量,不僅沒有出兵援助項羽,被項羽逼急了反而投靠了劉邦。反觀劉邦,西漢建立後,立即借鑑秦朝和項羽的經驗教訓,分封王侯,郡縣並舉,才終於穩定了政治局面。

所以,項羽的失敗,不是其個人的原因,是以項羽為代表的江東集團的失敗。江東的文化底蘊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的治理,所以也就難免項羽烏江自刎啦。

相關焦點

  • 勇猛的項羽為什麼失敗?劉邦的狡猾不算什麼,丟掉老家是主要原因
    在項羽那個時代,決定戰爭勝敗的往往是人的因素,因為當時的科技條件有限,交戰的雙方難以在裝備上拉開差距,這就給了萬夫不當的項羽所向無敵的機會,因此項羽起兵後幾乎一路開掛,他的勇猛讓他的軍隊戰無不勝,這種敢打敢拼的戰術在巨鹿之戰發揮到極致。項羽算不上足智多謀,他取勝靠的是勇冠三軍。
  • 項羽會失敗,韓信評價的並不客觀,原因是他沒有胸懷天下之心
    說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楚霸王項羽絕對是最絢爛的一顆的明星,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於項羽的失敗都感到非常惋惜,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杜牧說捲土重來可未知。就連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挺崇拜項羽的,大膽承認西楚政權為項羽作本紀,享受帝王一樣的待遇。
  • 項羽失敗原因分析!是天亡我,還是戰之罪?用事實說話不做馬後炮
    甚至而言,如果這些人都出於對項羽的害怕,聯合在一起對項羽進行群毆,那項羽恐怕當即就被淘汰出局。因為類似的原因,項羽只能選擇不殺劉邦!但是,項羽顯然也知道劉邦會是他的強敵,甚至而言,項羽不僅知道劉邦會是他的強敵,也知道齊國的田榮和秦國的章邯會是他的威脅。
  • 呂雉被項羽俘虜,在項羽那裡待了2年,項羽也沒有輕慢她
    在歷史上,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美女成為俘虜的事件,尤其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恥之類的,讓人瞠目結舌,不過即使在這樣悲催的環境中,也總是有這麼一些人對待戰俘並沒有那麼殘忍,比如項羽這樣的英雄就是如此,他俘獲了劉邦的老婆呂雉,長達兩年之久,卻沒有霸佔或者對其有任何輕慢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僅僅因為項羽是大英雄麼?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心慈手軟不殺劉邦,究竟是什麼原因
    對於項羽來說,如果成功了,消滅了他一統天下的一個很大的障礙。那麼有人不明白了,範增設計了這麼好一個計劃,為什麼項羽不珍惜,為什麼他不殺了劉邦,這樣也不會導致了項羽有烏江自刎的結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項羽為什麼在鴻門宴上不殺了劉邦。第一:項羽沒有理由殺劉邦。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項羽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卻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跟劉邦是完全相反的類型。 這一點,從兩者將領陣營的變化便可看出來,項羽的剛愎自用,逼走了韓信、陳平、範增等名師名將。而劉邦則是靠著過人的用人才能,從一個小小的亭長,而最終贏得了楚漢戰爭。 一場天下博弈,項羽的剛愎自用只是其敗的原因之一,其英雄氣概下所造成的錯誤亦是直接原因。
  • 同樣是寫失敗英雄項羽,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為何大不同?
    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杜牧除了是晚唐時代著名詩人,他還是一個軍事理論家,他曾經親自注釋了孫子兵法,並在做幕府期間,為當權者提出了很多軍事戰略上的建議。無奈在牛李黨爭的背景下,杜牧的才能和主張得不到重用,所以杜牧是一個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人。
  • 為何司馬遷把項羽寫進本紀?你以為他是在捧項羽,其實他在幫劉邦
    項羽只是西楚霸王,為什麼司馬遷就給他寫入了只有帝王才能進入的本紀呢?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司馬遷是項羽的死忠粉,所以硬要拔高項羽,把本不應該進入本紀的項羽列入本紀。實際上不是的,司馬遷或許真是項羽的死忠粉,司馬遷在項羽的傳記中也或多或少地對項羽有著美化的傾向。但是,司馬遷絕不會因為自己對某個人物的偏好,就好這個人拔高到他本不應該有的高度。如果我們不相信司馬遷的專業態度,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何司馬遷把他很喜愛的韓信寫入列傳而非世家了。
  • 項羽只想做霸王而不是帝王,就算鴻門宴不放劉邦,項羽也註定失敗
    至於那20萬人,那是無奈之舉,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這是在報家國讎恨。但是他經常打下城池屠殺無辜的老百姓,在這一點上,他就是殘暴,無可反駁。    項羽他不太喜歡勾心鬥角,他喜歡光明磊落,為人也比較耿直。韓信說項羽恭敬慈愛。陳平說,項羽恭敬愛人。高起王陵則說項羽仁而愛人。在士兵挨凍受苦時他也會掉下眼淚,當然,韓信評價他這是婦人之仁。
  • 霸王項羽只有匹夫之勇?劉邦魅力有那麼大嗎?項羽失敗的關鍵在哪
    但凡有點智商動動腦子就不會覺得項羽只是匹夫之勇,項羽失敗跟他的個人能力關係不大。 就是在今天,在企業裡,管理十幾個人的主管,沒有點手段,能讓下邊的人聽他的嗎?政治哪有那麼簡單純粹。 項羽之所以失敗,在於他的政治覺悟,而不在能力。 項羽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傲嬌貴族,他身上完全是六國舊貴族的特質。
  • 項羽和劉邦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你那喜歡哪個人物呢?
    項羽和劉邦的區別在哪裡呢?從出身和經歷來看,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從小受貴族思想和儒家道德觀念影響很深。後來反秦,首先是受當時社會大潮流影響,推翻暴秦而恢復自己原來的楚國。不是想創立自己的新朝代,開闢自己的新天地。
  • 項羽究竟是忠義的英雄,還是殘暴的小人?他和劉邦到底誰適合為王
    有很多人對項羽是崇拜的,認為項羽雖然失敗,但是依舊是眾人心中的英雄。並且項羽的出身比劉邦要高,項羽的爺爺項燕,在戰國時期就是楚國名將,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楚國喪失了自己的地盤兒。所以對於項燕的水平,大家都是一致認可,到了項梁也就是項羽的叔叔,這個時期,項家沒有之前那麼輝煌,於是項羽只能跟著叔叔一起過起了逃命的生活。叔叔教項羽練劍,學習兵法,於是項羽才有了英勇的武功以及他超群的軍事才能。
  • 霸王項羽最後一戰失敗後,他手下大將命運如何?有一人千古流芳!
    垓下之戰是楚霸王項羽的最後一戰,大家都知道此戰的結果是項羽失敗了,最後烏江自刎而死。項羽雖然死了,但是他手下的幾員大將卻沒有在這場戰役中犧牲,那麼他們的命運會如何呢?劉邦建立漢朝後會輕易的放過他們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們各自的命運吧。
  • 項羽:一個人的性格裡,藏著他未來的命運
    項梁只好教他兵法,誰知項羽依然無法沉下心來,認真鑽研這「萬人敵」的奧秘。 一次,秦始皇外出巡行,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項羽看見後羨慕得兩眼放光,他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急忙掩上了項羽的嘴,他害怕侄兒口出狂言,給家族再次帶來殺身之禍。
  • 為何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只是稱王而不是稱帝,原因竟然是這樣
    其實原因也是很簡單的,項羽當時是楚國的名門望族後人,家庭顯赫,他也是貴族出身,而且他的祖父也曾經是當朝著名的大將軍,如果沒有秦國滅掉楚國這場戰爭,那麼項羽恐怕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富二代。每天吃喝玩樂衣食無憂,可以說是非常幸福,但是秦國把楚國滅絕之後家族被滅,自己的父母也被仇人殺死了。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人們都會像大英雄項羽那樣:「重視道義、有尊嚴、有自信、不願意恃強凌弱、願意保護弱小的人、坦率直爽」等等等等,還說這是具有高貴人格的貴族精神。我寫歷史類的文章有兩個原因:一是想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看得多了就有了第二個原因,寫下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稱之為心得吧。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沒有能力去做歷史考證,寫出來的東西一般也是摘錄一些文獻,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或者體會。
  • 項羽是不敢渡江?還是不願渡江?3大專家三種解釋 揭示項羽真面目
    (說歷史的女人——第1153期)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雖歷經數千年歷史,依然是人們崇拜的英雄,當然不過是悲劇的,依然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當然也是無解的。悲劇在於項羽是個失敗者,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無解在於項羽的死因,是他不敢渡烏江還是不願意渡烏江?
  • 因為項羽的這幾個弱點,他註定會在垓下之戰輸給劉邦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項羽在戰爭中向來都是常勝將軍,那麼為什麼在尕夏之戰中輸得那麼慘,最後自刎烏江?在Gaixia之戰中,項羽被劉邦追擊,隨後被圍攻。項羽戰敗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糧草不夠。否則,他早已成為天下之主,而不是選擇與劉邦將天下一分為二。正因為如此,所以項羽很想早點回彭城,而劉邦等人已經看出了項羽的計劃,所以儘量不讓項羽得到糧草。
  • 項羽滅秦後,不應該施行分封制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項羽最終走向失敗,除了他的在用人以及個人性格上的缺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並沒有鞏固和擴大勝利。 在滅秦的過程中,項羽已經是天下各路諸侯中勢力最盛者,並且已經驅逐劉邦,佔據了秦朝的都城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