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不敢渡江?還是不願渡江?3大專家三種解釋 揭示項羽真面目

2020-12-15 騰訊網

(說歷史的女人——第1153期)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雖歷經數千年歷史,依然是人們崇拜的英雄,當然不過是悲劇的,依然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當然也是無解的。悲劇在於項羽是個失敗者,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無解在於項羽的死因,是他不敢渡烏江還是不願意渡烏江?有關這個千古謎題,歷代史學專家都極盡其力想探知其中的真相,以至於眾說紛紜,不過在這眾多的分析中,其中3大專家給出的三種解釋比較靠譜,每個人所側重的解釋點雖然不同,但都揭示了項羽的本真面目,或者說這三種解釋也還原了一個更真實的項羽。

真面目,也可謂真本色。

那麼項羽的真本色或真面目到底是什麼樣的?且看3三位專家之分析。

三專家解釋之立足點,仍然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所以應該是比較可靠的。另外,他們三人所側重的解釋點,剛好也是司馬遷等史學家所疏忽的。比如司馬遷在寫《項羽本紀》的時候,明顯有一種沉浸感,他沉浸在對項羽雖失敗但悲壯的悲劇性命運的描寫裡,忽略了另外一些細節,也是正常。所以,有關項羽自殺不渡江,就披上了一層極其悲壯的色彩,但也產生了諸多疑點,且看三專家如何說。

第一種說法來自《屏山集》,作者是劉子翬,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學者,曾經做官,後來專門講學。大名鼎鼎的朱熹便是劉子翬的學生。根據理學專家劉子翬對項羽不過江的解釋,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即被騙說。

項羽奔逃到烏江的時候,狼狽不堪,可謂是窮途末路。而烏江亭長,卻非常熱情,不但說好聽話安慰項羽,還表示已經備好船,等項羽上船渡江。

在此境遇之下,項羽產生了懷疑,根據有兩點:

其一是項羽在離開垓下逃亡時,但卻受到農夫的欺騙和戲弄,導致沉陷大澤,險些被漢軍所捕獲,此事讓項羽知道兩個現實:第一個現實是人心難測不可輕信;第二個現實是民心已經不在自己這裡了。

故此,項羽豈敢再信烏江亭長之言?

其二是劉邦以千金和萬戶侯來作為獎勵,懸賞己命,烏江亭長有什麼理由拒絕如此豐厚的獎賞?

故此,項羽不敢接受烏江亭長的上船邀請。

筆者以為,劉子翬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人在絕境中的警覺心和疑心會更加重,這是符合人性的。項羽的性格一直比較自負,受騙這種事,一次已是對他的侮辱,豈可一而再再而三呢?

第二種說法出自歷史學專家張子俠先生,在他的《二十四史述要》、《中國歷史要籍研究資料輯要》、《國學通覽》等史學著作中,對楚漢爭雄都有提及。對於項羽不渡江,他首先認為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羽不渡江自殺是因「羞見江東父老」這個記載提出了質疑,原因是項羽從垓下突圍之後,預定的逃跑路線,就是要逃回或退守江東的,而且態度堅決,殺伐果斷,不管是愛姬自殺、部將星散,亦或是被農夫欺騙沉陷泥沼等,都沒能讓他消沉、退縮。

倘若項羽自殺,這些理由已經足夠的。可是他沒有,他一路從垓下、陰陵、東城,直到烏江。可是既然到了烏江,他為何卻不渡江,而選擇了自殺呢?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除了宋代劉子翬先生所說的被騙說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楚人的傳統。此傳統猶如日本的武士道,兵敗要自殺。比如楚國名將子玉兵敗後就自殺了。再比如項羽的祖上項燕,同樣也是兵敗後自殺。

對於項羽而言,雖然他逃走的路線很清晰,這除了預定之外,還有被漢軍追擊時的一種本能逃走。然至烏江邊後,他就要選擇了,過江是江東老家,不過江便是戰場。

以項羽之自負,以楚人之傳統,渡江可生,但是懦夫,所以,他選擇了自殺,畢竟他真的是一敗塗地了。

第三種說法來自史學專家呂仰湘先生,他提出了一個獨特觀點,即項羽的價值觀,也是他性格的再現,即「我勝敵亡,敵勝我滅。」說白了,就是要麼勝為王,要麼敗而滅。其實,這一特點在項羽身上非常明顯。項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作戰的神勇更是令人驚嘆,但是這種瘋狂的勝利,也是伴隨著瘋狂的殘忍的,項羽大軍所過之處,基本上是一片破碎——俘秦降卒20萬,處理方式是全部坑殺。入鹹陽是燒殺搶掠,秦人被殺殆盡,秦宮被毀殆盡。

對待敵人如此,對待同類也是如此。比如對待劉邦,原先說好誰先入關中誰就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項羽大怒,準備攻殺劉邦大軍。說起來,劉邦和項羽,都是楚王麾下的部隊,至少都是楚人,但項羽也不能相容。當然,這跟當時的形勢有關,但項羽不善掩飾,處處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極端狀態,非敵即友,沒有中間狀態。而劉邦能在多次失敗時還能存活,蓋因劉邦摸準了項羽的性格,善於服軟。

但服軟恰恰是項羽不會做的,項羽的性格是剛性的。所以,兵敗後,到烏江,項羽的性格中極端的一面就又出現了。勝利要轟轟烈烈,死亡要該死在沙場,這是一個武人的命運。所以,他是不願意渡江的。

結語:項羽到底是不敢渡過,還是不願渡江。依照三專家的看法,兩者是兼而有之,被騙之下,項羽自然不敢渡江,渡江上船必為俘虜,為俘虜則是一種屈辱,是項羽不能承受的。故此,不如依照楚人傳統,自殺是兵敗後保留尊嚴的唯一方式。此外,這恰好也是符合項羽之性格的。

所以說,項羽兵敗自殺,不需要原因,而是一種必然,這是項羽必然的命運。是他的性格使然,項羽骨子裡,埋藏著這種命運。然而,悲壯的結局,又何嘗不是一種勝利呢?古今帝王眾多,無非是錦衣玉食的物質之樂,然項羽僅此一人。(文/說歷史的女人·西風烈)

參考資料:《史記》《屏山集》等。

相關焦點

  • 不肯過江東的項羽:不是我無能,是上天要亡我!
    項羽聽說龍且被韓信斬殺以後,非常震恐,趕緊歸還了太公和呂雉,與劉邦相約,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可誰能想到,劉邦竟是那樣的人,迎回家眷,就翻臉不認帳。公元前202年,漢軍包圍壽春,誘降了項羽的大司馬周殷,項羽節節敗退,被圍困在垓下。
  • 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被人評為沐猴而冠,原因是什麼?
    據《史記》記載: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之大可以扛鼎,且其才氣過人。從史書記載上來看,項羽可謂一個英雄。至少從外表上看去,應該有威風凜凜的氣度。後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在項梁的暗示下斬殺會稽郡守殷通,並佩其印綬,奪取兵權。
  • 劉邦的幼子為何像項羽?不僅力能扛鼎,還快意恩仇,這絕不是偶然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劉邦生出來的兒子卻一點都不像劉邦,反而跟項羽非常像。這個兒子就是淮南王劉長,他是劉邦的幼子,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便將他封為淮南王。劉長的相貌如何,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劉長在性格和身體素質上非常像項羽,這是毋庸置疑的。 劉長跟項羽一樣,也是力大無窮,力能扛鼎。在歷史上,力能扛鼎被視為大力士的象徵,史書上記載的力能扛鼎者寥寥無幾,而秦漢之際力能扛鼎者,只有項羽和劉長兩人。
  • 項羽無顏過江,其實是謊言?史料告訴你隱含的歷史真相!
    歷史材料告訴了我們一些隱藏的秘密,《史記·項羽本紀》中記錄:「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項羽自己說他不想過河,是因為他跟隨的8000名士兵都死了。因此如果他為失去太多自己的士兵而感到羞恥,項羽的愛國心會使他追隨自己的士兵而去,他又怎麼能盡力逃出包圍圈呢?如果不是因為八千士兵那是為什麼?歷史學家給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解釋:他們害怕再次被(烏江亭長)欺騙。這個詞是從哪裡來的?因為項羽先被農民騙了,他擔心再被烏江亭長騙。
  •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後,他手下的4大虎將,最終下場又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這一段歷史,是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當時項羽在垓下之戰中敗北,眼看形勢已不可挽回,曾經縱橫天下不可一世的項王,滿懷悲憤地唱著這首哀歌。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首詩,就會發現,項羽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心中最關心的,還是他的美人和戰馬,在自己失敗之後,美人虞姬和戰馬該怎麼辦呢?此時的項羽,不曾想過,在他失敗之後,曾經跟著他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們該怎麼辦!
  • 項羽天生帝王之相,最終敗在劉邦手下,專家解釋:他眼睛不太好使
    歷史上成就霸業的人不在少數,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人往往都面相不凡,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統六國的秦始皇等等,在古代的神話中擁有不凡之相的人往往是目生雙瞳。而項羽也是這種不凡之相,為何會被劉邦打敗?
  • 項羽的最後一戰,虞姬並沒有自殺,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叫項隆
    漢將赤泉侯楊喜在後面拼命追擊項羽,項羽猛然勒轉戰馬,橫目而立,對著楊喜大喝一聲:"速來受死,項爺在這等著呢!"楊喜被項王這聲大喝嚇得差點從馬上跌下來,他身後的士兵也戰戰兢兢地不敢上前,楊喜忙傳令漢軍後退了好幾裡。利用這個機會,項羽一氣殺出,直奔山東,與他的勇士們在三處會合了。
  • 項羽的貴族氣是好還是壞?婦人之仁與匹夫之勇的矛盾
    巨鹿之戰的細節和對時代的意義不必贅言,項羽因此戰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莫屬焉。不管是除掉宋義還是在巨鹿之戰的種種表現,項羽的智慧有目共睹、毋庸置疑。項羽也是如此,劉邦懇切的言辭態度讓他臉紅心虛,對方的示弱服軟正中他下懷。項羽認同了劉邦的說法,懊惱自己被挑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生成這個想法後,項羽對範增的眼色,默然不應。對張良代為獻禮則受璧,置之坐上,這些坦誠相待、以禮相待的做法全是基於項羽不願背信棄義的性格。
  • 項羽:敢為天下先的蓋世英雄
    張勁揚說,霸王舉鼎雕塑吸收了漢代畫像的特點,以人物大動態的形式,彰顯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力量和氣魄。  在宿遷民間,關於「霸王舉鼎」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少年時代的項羽力大無比、武藝高強。有一次,項羽路過沭陽虞家溝,在一個池塘邊看到一群採摘菱角的女孩在打鬧嬉戲。突然,「哎呀」一聲,其中一位漂亮的姑娘掉入水中。
  • 項羽每逢殺完人,必喊「三個字」,如今是大學生的口頭禪
    當年秦始皇出遊的時候盛況空前,有一人在圍觀的人群中指著秦始皇,說我可取而代之,這個人就是後來的項羽,秦末戰亂四起,笑到最後的是項羽和劉邦二人,在早期的楚漢爭霸中,項羽其實一直佔據優勢地位,但是關鍵的一戰他失敗了,所以最後劉邦得了天下。
  • 渡江「小船」的磅礡力量
    原標題:渡江「小船」的磅礡力量   「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今年8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合肥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位於巢湖之濱的渡江戰役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他告誡全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
  • 呂雉被項羽俘虜,在項羽那裡待了2年,項羽也沒有輕慢她
    在歷史上,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美女成為俘虜的事件,尤其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恥之類的,讓人瞠目結舌,不過即使在這樣悲催的環境中,也總是有這麼一些人對待戰俘並沒有那麼殘忍,比如項羽這樣的英雄就是如此,他俘獲了劉邦的老婆呂雉,長達兩年之久,卻沒有霸佔或者對其有任何輕慢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僅僅因為項羽是大英雄麼?
  • 項羽:一個人的性格裡,藏著他未來的命運
    項羽在巨鹿大破秦軍之後,於轅門召見各諸侯將領,那些諸侯無不跪著前來,且無一人敢抬頭仰視項羽。 他想帶領人馬衝出去,但漢軍殺退一批,又來一批,項羽只好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們小心防守。 一天夜裡,虞姬看到項羽不開心,便默默地陪他喝酒,突然,漢軍的營地唱起了楚地的歌謠,並且歌聲越來越大,越來越激越響亮。 項羽大驚失色,急忙問道:「難道劉邦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
  • 楚河救黑馬 項羽與烏雅馬 棋盤中間的「楚河漢界」在什麼地方
    小故事:項羽與烏雅馬公元前202年,韓信率漢軍布下十面埋伏,將項羽圍困於垓(gai)下,又讓士兵高唱楚國歌謠。項羽的士兵聽到家鄉的歌謠後,都心戀故國,無心再戰。項羽聽到後,悲傷難過地說:「是不是漢軍已經攻佔了楚地,不然為何漢國的士兵如此多啊?」然後情緒失落地回到帳中飲酒。此時的項羽,想到自己的愛妾虞姬,又想到跟隨自己馳騁戰場多年的烏雅馬,不禁流著眼淚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古代第一臨刑詩,項羽譚嗣同的絕命詩,都不如它灑脫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作為中國歷史上知名才女,李清照絕不是因為崇拜項羽、犯花痴才遺憾項羽不過江,結合時代背景,她只不過是在諷刺那些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沒有骨氣之人罷了,江河破碎在即,百姓顛沛流離,他們非但不奮起抗爭,反而偏安一隅,雖然李清照乃是一介女流,但她也同樣為這種行為感到不齒。
  • 如果能重來,項羽回到江東,能捲土重來打敗劉邦麼?
    烏江亭長給項羽做了眼前和未來最好的規劃,《史記》也明確記錄項羽是想渡過烏江的,不過烏江亭長的這番話卻刺痛了項羽。項羽為人比較自負,總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氣派,他冷笑地回答烏江亭長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英雄悲歌,項羽烏江邊自刎,其實是無奈的選擇
    項羽卻認為,眼下最要緊的是救趙國,趙國存在,則反秦勢力會大,趙國亡,其他諸侯亦有危險。項羽知道宋義是楚懷王派來的,自己的話,宋義是不會聽取的。天不怕地不怕的項羽,在第二天營中聚將之時,當堂斬殺宋義,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
  • 若寫項羽的詩有段位,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誰是青銅,誰是王者
    且他這首七言絕句,還是把對項羽的不足諷刺得非常生動的一首。烏江亭在秦時就已是一處官方驛站,是那一帶重要的渡口。而當項羽於漢高祖五年(前202)在此自刎後,人們又在這為項羽建起祠堂。於是烏江亭,就被牢牢地和項羽「綁」在了一起。而《題烏江亭》裡那「若隱若現」的主人公,自然也是早杜牧近千年的項羽。
  • 老照片的故事|三塊達摩石現高僧三種狀態:面壁、另類、一葦渡江
    一個外來的僧人,能夠對中華一千多年來的佛學和武學,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真是一個奇蹟!我有三塊奇石,展示達摩的三種狀態,體現達摩的三種境界,成為我達摩收藏中的最愛。達摩面壁達摩面壁(圖一)。這個故事流傳最廣,可謂婦孺皆知。說的是,達摩在少林寺旁的一個石洞裡,面壁九年,終於開悟。
  • 西楚霸王項羽的軀殼裡住著一個女人般的玻璃心
    項羽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與生俱有一股充滿了狂傲的貴族氣質,源自骨子,滲透於全身每一個細胞。他年少氣盛,豪氣幹雲,看到秦始皇東遊的車駕就按耐不住,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有人說,項羽所以敗亡於劉邦,是因為他太過高估了自己。實際上,與劉邦相較,項羽沒法不高估自己。項羽本身才氣蓋世,力能拔山,心思縝密,有謀略,敢行險,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