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那應該是一個冬天的夜晚。
垓下,項羽的營壘裡,篝火慘澹。坐在篝火旁的項羽,把劍橫在膝上,雙眼微閉,看上去有些疲憊。美人虞姬斜倚在項羽肩上,似乎是睡著的樣子。
這是一幅悽美而又溫情的畫面,而這幅畫的背景,則是漢軍和諸侯軍隊的重重包圍。
驀然,四野裡傳來陣陣楚歌,在寂靜的夜空裡分外沉重而又響亮。
項羽被楚歌聲驚醒,下意識的用手握住劍柄。這個輕微的動作同時驚動了虞姬,看樣子她也沒有睡著,轉過臉來抬眼看著一臉凝重的項羽。
侍者們自然也聽到了這四面楚歌,稍稍聚攏過來,一臉驚懼和不安。
"難道漢軍已經全部佔領楚地了嗎?"項羽疑惑地望向帳外,那被寒風不停吹擺的帳簾外面一片漆黑。"怎麼會有這麼多楚人唱著我們西楚的歌?"
他微微嘆了一聲,命人拿手酒過來,仰頭對卮而飲。酒壯英雄膽,而項羽從來不需要壯膽,他與生俱來的就是沖天的豪氣和膽氣。他需要思索,面對"敵軍圍困萬千重"的情勢,他將何去何從?
虞姬一直都沒有說話,她想安慰他,但又覺得此時的項羽並不需要安慰。這個跟隨項羽多年的痴情女人,從項羽堅毅的神情裡讀懂了此刻他心裡在想著什麼。
帳外傳來烏騅馬焦躁的趵蹄和噴鳴,項羽太熟悉這個聲音了。烏騅馬跟隨自己南徵北戰,歷經無數次戰鬥,每當危險來臨之時,它都會有這種動作並發出這種聲音。項羽意識到了危險的臨近和將要面對的敗局。
一切似乎都已無法挽回,他發出了此生唯一的一次慨嘆,這慨嘆化為歌聲,從他口中唱了出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不是詩人,他的骨子裡和血液裡都是滿滿的英雄情懷。這個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曠世英雄,此刻卻多了一種兒女情長。此時的項羽心裡還是有所牽絆的,一個是他心愛的女人,一個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烏騅馬。
這是一曲英雄的哀嘆,也是一曲生命的絕唱,卻也彰顯出了項羽多重的人性光輝。活就活它個豪氣萬丈,卻又不失對生活對愛人的滿腔深情;既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卻又包含人生渺小,英雄末路的沉重地嘆息。
這首詩,被後人命名為《垓下歌》。
七年之後,做了大漢皇帝的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了英布的反叛之後,回師途中路過自己的故鄉沛縣時,也寫過一首著名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與《垓下歌》相比,劉邦的這首詩顯示的卻是王者的胸懷。"大風起"、"雲飛揚"的亂象又將如何?仍無法阻擋我"威加海內"的豪氣!劉邦知道創業的艱難,更感覺到了守成的重負與不易,所以他發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質問和擔憂。
自古都是勝者為王敗者寇,而此時的項羽無疑就是一個失敗者。他反覆地把這首歌唱了幾遍之後,虞姬緩緩地站起身來,翩然起舞,她優美的舞姿裡,帶有一種"能不能為你再跳一支舞,只為你臨別時的那一次回顧……天長地久都化作虛無"的悽涼。
她一邊舞,一邊和著項羽的歌詞唱道: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悽美的歌聲在垓下寒冷的夜色裡飄忽著讓人心碎的柔情,令英雄項羽"泣數行下",令"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是一個何等悲壯而又悲情的場面。
英雄流淚之後,往往是一個壯舉的開始,因為淚水無法解除當前的困境,他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項羽扔掉酒卮,擦乾眼淚,大步出帳,跨上烏騅,召集剩餘的八百壯士,趁著夜色的掩護,衝破漢軍的重圍,一路向南,飛馳奔逃。
這時東方既白,漢軍衝到垓下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座空空的營壘。漢王立即派騎將灌嬰率五千騎兵追趕,大有趕盡殺絕之勢。
項羽逃離垓下,向南渡過淮河,經過一路的疲於奔命,原來的八百多壯士,這時跟隨在他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了。而最為糟糕的是他們在逃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時竟然迷了路,或許這才叫真正的慌不擇路吧。
迷路,問路,這並不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而給項羽他們指路的那個農夫,卻不知出於什麼居心竟給他指了一條錯誤的路,而那條路的盡頭卻是一個人跡罕至的沼澤。向右?向左,一字之差卻給項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一片沼澤擋住了項羽他們的去路,而此時漢軍已經追了上來。項羽無奈,只得帶兵向東逃走,等逃到東城的一座山上時,跟隨著他的僅剩下二十八人。
面對幾千人的追兵,項羽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可能再逃得掉了。英雄自有英雄的本色,項羽沒有絲毫的驚懼,他對剩下的那二十八個騎兵說:"我帶兵起義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也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所以我能夠稱霸而所有天下。今天我被漢軍困於此地,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並不是我作戰上的錯誤。"
他用手指著漸漸圍上來的漢軍,接著說:"看來今天將是我們決一死戰的時候了,我願意給你們痛痛快快地打好這一仗,一定要勝漢軍三回,給你們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我將讓諸位知道,這的確是上天要亡我,絕不是我不會打仗。"
項羽把自己的失敗歸於上天,可見他對於自己的神勇和軍事才能多麼的自信和自負。然而項羽的失敗畢竟和他自身的錯誤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這裡我並不想作過多的分析。
毛主席曾分析過項羽失敗三個原因,也可以說是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一是鴻門宴不聽範增的話,放走劉邦;二是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三是建都徐州。
京劇《霸王別姬》
以少勝多,自古都有這樣的戰例,可是此時項羽以區區二十八人,對抗幾千以上的漢軍,他所想的不是取勝,這是在做拼死一搏。這一搏,更足以見得項羽的軍事和指揮才能,這是一次最後的證明,更是一場酣暢淋漓,你死我亦亡的拼殺。
歷史的鏡頭為項羽和他這些勇士們來了一個大大的特寫:二十八人,項羽把他們分為四隊,面朝從四個方向圍攻上來的漢軍,毫無懼色。同時,歷史也為我們記錄項羽最後的傳奇!
項羽對他的勇士們說:"看我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你們分別從四個方向衝向漢軍,然後在山的東邊分三處集合。"
簡單的交代之後,項羽策馬率先高喊著衝馳而下,那氣勢竟如千軍萬馬,所到之處,漢軍如草木隨風一般倒伏潰敗。果然,一員漢將在項羽兇猛的攻勢之下喪命。
漢將赤泉侯楊喜在後面拼命追擊項羽,項羽猛然勒轉戰馬,橫目而立,對著楊喜大喝一聲:"速來受死,項爺在這等著呢!"楊喜被項王這聲大喝嚇得差點從馬上跌下來,他身後的士兵也戰戰兢兢地不敢上前,楊喜忙傳令漢軍後退了好幾裡。
利用這個機會,項羽一氣殺出,直奔山東,與他的勇士們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一時找不到項羽的去向,就把軍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了上來。項羽又一次衝向漢軍,斬殺了一名漢將,殺死了一百多個漢兵,漢軍敗退。項羽把三處勇士集合在一起,兩番廝殺,二十八人只損失了兩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想來這二十八人也絕不是等閒之輩。
就這樣邊殺邊退,項羽帶殘兵退至烏江邊上。烏江的亭長正守著岸邊的一條船等在那裡。他勸項羽說:"江東雖小,但土地縱橫亦有千裡,又有好幾萬的民眾百姓,也足夠稱王了。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等漢軍追來再渡江就來不及了。"
面對滔滔江水,項羽心裡不禁一陣悽然。想當年他在火燒鹹陽宮之後,他是多麼渴望回到江東啊!當時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作為屏障,四面都有要塞,而且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成就霸業。
但是項羽思念家鄉,他帶出來的這八千子弟的根在江東,況且他現在已經是西楚霸王,小小的榮譽感讓他迷失了方向,所以他要衣錦還鄉,以向江東父老證明他的成功。用他的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穿著錦繡華美的衣裳在黑夜裡行走,別人怎麼會看到知道呢?"
正因為他有了象現在所說的那種窮人乍富臭顯擺的錯誤意識,而失去了關中稱王的大好時機。所以當有人說他"沐猴而冠"的時候,他一怒之下就把那個人扔到鍋裡煮了。
而今再回江東,他還有什麼呢?於是項羽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做什麼呢?再說我和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西徵,如今只有我們幾個人回去,縱使江東父老憐愛我尊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說,難道我心裡就不感到愧疚嗎?"
面子害死人哪!當年想回江東是為炫耀面子,此時不願再回江東卻是因為已經沒有了面子。何不學學勾踐,那可是一個最不要面子的人吶,結果成就了一番霸業。況且只要青山猶在,還怕沒有柴燒嗎?想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英雄氣短"吧!
如果當時項羽過了江東,那麼中國的歷史或許將會被改寫,楚漢之爭必將會延長若干年。然而項羽並沒有那麼做,而是把隨他徵戰五年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理由是"不忍殺之",同時也不忍心敵人把它殺了。看來項羽愛馬,甚於自己的生命。
後來,項羽身邊的勇士們全部戰死,他也在悲憤中自刎。更為悽慘的是,項羽的屍體竟被漢將分成五塊搶去,為的是封王封侯。一代霸王,就這樣命亡身裂,只留下一個傳奇的名字和許多令人嘆息的往事。
也許有的朋友已經發現,我上面的文字中好像少了一個人的身影,我知道那應該是虞姬。
項羽衝出了垓下之圍,虞姬怎麼也突然失去蹤跡了呢?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交代虞姬後來的事情,這個生卒年月都不詳的女人在歷史上似乎是一個謎,也一直存在爭議。
虞姬的名字最早是出現在西漢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裡,書中也第一次記載了項羽和虞姬的故事。不過,《楚漢春秋》作為一部比《史記》較早一些的雜史,也沒有交代虞姬的結局,更沒有寫到虞姬最後是自刎而亡。那麼我們可以推論,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的虞姬,極有可能是參考了《楚漢春秋》關於虞姬和項羽的內容,所以司馬遷對虞姬的記載也很簡單:"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虞"是虞姬的名字嗎?我覺得應該是她的姓才對,"姬"意為美女,同時也表示了她的身份,所以把"虞姬"合起來理解應該是姓虞的美女或姬妾。
像歷史上諸多的女人一樣,虞姬並沒有她真實的名字,不過後來的文藝作品裡卻有人稱她為虞薇,和項羽是同鄉,兩個人竟然是青梅竹馬,嫁給項羽之後就一直侍奉在他左右。在垓下,虞姬為項羽唱了最後一首歌,跳了最後一支舞之後,為了讓項羽沒有牽掛而順利突圍,自刎而死。
這好像是古代戲曲和文藝作品中經常看到的橋段,其情雖可以驚天地,其義雖足以泣鬼神,卻仍屬於傳說的範疇,所以不足為信。
而更為傳奇的是,項羽在虞姬自刎之後,撫屍痛哭了一場,然後就地把她埋在帳中。後來,在虞姬鮮血浸染過的地方,生長出一種鮮豔嬌美的花,大家就叫它虞美人。
也有人說是劉邦埋葬了虞姬,然後開出虞美人花來。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人並沒有把這位美麗多情又俠骨柔腸的的女人遺忘。唐時教坊又製作為詞牌《虞美人》,以表示對虞姬節義貞烈的欽佩和紀念。
而最讓我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出現並存在過虞姬這樣一個女人。對於她的身世,自古而今曾有多人對此提出過質疑。質疑的依據有以下幾點:
首先,《楚漢春秋》和《史記》裡雖有對虞姬的記載,但是過於簡單,沒有更為豐富詳實的史料來證明她的存在。況且無論是陸賈還是司馬遷,他們距離項羽和虞姬生活的年代並不是多麼遙遠,何以不知道虞姬後來的事情?
對此我認為,這個依據並不成立。通過讀《史記》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司馬遷對他筆下的女人只寫其生,而很少寫到她們的結局。歷史總是以男人為主導,女人則是男人的一種襯託,所以司馬遷在寫到女人的時候是非常惜墨的。因而他沒有寫到虞姬的結局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項羽行軍打仗,為什麼身邊要帶著一個女子,而且是"常幸從"。
這種質疑其實根本沒有道理。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項羽每次打仗都是帶著虞姬的,特別是他在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更沒有必要在打仗時帶著她。即使在沒有稱霸之前,他總得有一個"後勤部"吧?再說,古代家眷隨軍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虞姬的出現是在項羽垓下被圍之時,那時項羽應該是走投無路了,所以他必須把虞姬帶上。如果把她留在彭城,那將是一個怎樣的結果?
第三, 虞姬跟隨了項羽這麼年,為什麼沒有後代留傳下來。
這個我不作過多的解釋,有《汝南項氏宗譜》為證:
十一世:嬰子,籍,字羽,學萬人敵,建業曰西楚霸王,分封列國,事載秦紀,夫人虞氏。廟建烏江……生子一:隆。十二世:隆,漢興避居禹穴之山陰。娶袁氏,生子二:迪、還。
這裡的"嬰"應該就是項羽父親最初的名字,後來因項羽的叔父項梁殺人,兄弟二人為避難而又名為項渠或項榮。這說明項羽和虞姬曾經有過一個兒子,名字叫隆,雖然我們並不知道他們的這個兒子生於何時。
結論是,虞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還有一個兒子。
根據《汝南項氏宗譜》,我們就可以設想一下虞姬的結局了。
結局一:如果項羽和虞姬的兒子是項羽西徵之前所生,那麼,他們的兒子則有可能在項羽西徵之時就寄養於江東老家,虞姬為了照顧項羽而隨軍出徵,這樣,虞姬就有可能在垓下自刎而死。而她的孩子後來則是由項羽的族人們養大。
結局二:項羽被圍於垓下的時候,虞姬已經有孕在身。項羽帶著虞姬逃離垓下,一路拼殺來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東渡,項羽不肯,只讓烏江亭長把虞姬送到了江東,虞姬後來生下了兒子隆。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項羽帶著一個懷孕的女人與漢軍周旋拼殺,有這個可能嗎?當然有!大家不要忘了項羽最後一戰時的情形,所到之處漢軍非死即退,正如那個漢將楊喜,聽到項羽大喝一聲就嚇得退後好幾裡。所以虞姬在項羽身邊還是相對安全的。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也不僅僅是因為"無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虞姬安全。如果大家一起東渡,船太小,行駛起來肯定不會太快,如果漢軍乘船追擊,他和虞姬,以及剩下的將士都有可能喪命於江中。所以項羽為了虞姬母子的安全,不肯過江,最後戰敗自刎。
陸賈在著《楚漢春秋》時,之所以沒有把虞姬後來的事寫進去,恐怕是因為擔心漢王朝知道後會追殺項羽後人,而把項羽一脈斬草除根。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亦秉承了《楚漢春秋》的記載。
當然這隻我的推測,也許沒有一點道理,也許還有一些道理。不管如何,項羽有了後人,這或許也是對諸多喜歡項羽的人們的一種慰籍吧。
參考資料:《史記》 《楚漢春秋》 《汝南項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