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最後一戰,虞姬並沒有自殺,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叫項隆

2020-12-22 無白書生

公元前202年,那應該是一個冬天的夜晚。

垓下,項羽的營壘裡,篝火慘澹。坐在篝火旁的項羽,把劍橫在膝上,雙眼微閉,看上去有些疲憊。美人虞姬斜倚在項羽肩上,似乎是睡著的樣子。

這是一幅悽美而又溫情的畫面,而這幅畫的背景,則是漢軍和諸侯軍隊的重重包圍。

驀然,四野裡傳來陣陣楚歌,在寂靜的夜空裡分外沉重而又響亮。

項羽被楚歌聲驚醒,下意識的用手握住劍柄。這個輕微的動作同時驚動了虞姬,看樣子她也沒有睡著,轉過臉來抬眼看著一臉凝重的項羽。

侍者們自然也聽到了這四面楚歌,稍稍聚攏過來,一臉驚懼和不安。

"難道漢軍已經全部佔領楚地了嗎?"項羽疑惑地望向帳外,那被寒風不停吹擺的帳簾外面一片漆黑。"怎麼會有這麼多楚人唱著我們西楚的歌?"

他微微嘆了一聲,命人拿手酒過來,仰頭對卮而飲。酒壯英雄膽,而項羽從來不需要壯膽,他與生俱來的就是沖天的豪氣和膽氣。他需要思索,面對"敵軍圍困萬千重"的情勢,他將何去何從?

虞姬一直都沒有說話,她想安慰他,但又覺得此時的項羽並不需要安慰。這個跟隨項羽多年的痴情女人,從項羽堅毅的神情裡讀懂了此刻他心裡在想著什麼。

帳外傳來烏騅馬焦躁的趵蹄和噴鳴,項羽太熟悉這個聲音了。烏騅馬跟隨自己南徵北戰,歷經無數次戰鬥,每當危險來臨之時,它都會有這種動作並發出這種聲音。項羽意識到了危險的臨近和將要面對的敗局。

一切似乎都已無法挽回,他發出了此生唯一的一次慨嘆,這慨嘆化為歌聲,從他口中唱了出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不逝。

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不是詩人,他的骨子裡和血液裡都是滿滿的英雄情懷。這個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曠世英雄,此刻卻多了一種兒女情長。此時的項羽心裡還是有所牽絆的,一個是他心愛的女人,一個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烏騅馬。

這是一曲英雄的哀嘆,也是一曲生命的絕唱,卻也彰顯出了項羽多重的人性光輝。活就活它個豪氣萬丈,卻又不失對生活對愛人的滿腔深情;既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卻又包含人生渺小,英雄末路的沉重地嘆息。

這首詩,被後人命名為《垓下歌》。

七年之後,做了大漢皇帝的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了英布的反叛之後,回師途中路過自己的故鄉沛縣時,也寫過一首著名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與《垓下歌》相比,劉邦的這首詩顯示的卻是王者的胸懷。"大風起"、"雲飛揚"的亂象又將如何?仍無法阻擋我"威加海內"的豪氣!劉邦知道創業的艱難,更感覺到了守成的重負與不易,所以他發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質問和擔憂。

自古都是勝者為王敗者寇,而此時的項羽無疑就是一個失敗者。他反覆地把這首歌唱了幾遍之後,虞姬緩緩地站起身來,翩然起舞,她優美的舞姿裡,帶有一種"能不能為你再跳一支舞,只為你臨別時的那一次回顧……天長地久都化作虛無"的悽涼。

她一邊舞,一邊和著項羽的歌詞唱道: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悽美的歌聲在垓下寒冷的夜色裡飄忽著讓人心碎的柔情,令英雄項羽"泣數行下",令"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是一個何等悲壯而又悲情的場面。

英雄流淚之後,往往是一個壯舉的開始,因為淚水無法解除當前的困境,他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項羽扔掉酒卮,擦乾眼淚,大步出帳,跨上烏騅,召集剩餘的八百壯士,趁著夜色的掩護,衝破漢軍的重圍,一路向南,飛馳奔逃。

這時東方既白,漢軍衝到垓下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座空空的營壘。漢王立即派騎將灌嬰率五千騎兵追趕,大有趕盡殺絕之勢。

項羽逃離垓下,向南渡過淮河,經過一路的疲於奔命,原來的八百多壯士,這時跟隨在他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了。而最為糟糕的是他們在逃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時竟然迷了路,或許這才叫真正的慌不擇路吧。

迷路,問路,這並不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而給項羽他們指路的那個農夫,卻不知出於什麼居心竟給他指了一條錯誤的路,而那條路的盡頭卻是一個人跡罕至的沼澤。向右?向左,一字之差卻給項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一片沼澤擋住了項羽他們的去路,而此時漢軍已經追了上來。項羽無奈,只得帶兵向東逃走,等逃到東城的一座山上時,跟隨著他的僅剩下二十八人。

面對幾千人的追兵,項羽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可能再逃得掉了。英雄自有英雄的本色,項羽沒有絲毫的驚懼,他對剩下的那二十八個騎兵說:"我帶兵起義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也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所以我能夠稱霸而所有天下。今天我被漢軍困於此地,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並不是我作戰上的錯誤。"

他用手指著漸漸圍上來的漢軍,接著說:"看來今天將是我們決一死戰的時候了,我願意給你們痛痛快快地打好這一仗,一定要勝漢軍三回,給你們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我將讓諸位知道,這的確是上天要亡我,絕不是我不會打仗。"

項羽把自己的失敗歸於上天,可見他對於自己的神勇和軍事才能多麼的自信和自負。然而項羽的失敗畢竟和他自身的錯誤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這裡我並不想作過多的分析。

毛主席曾分析過項羽失敗三個原因,也可以說是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一是鴻門宴不聽範增的話,放走劉邦;二是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三是建都徐州。

京劇《霸王別姬》

以少勝多,自古都有這樣的戰例,可是此時項羽以區區二十八人,對抗幾千以上的漢軍,他所想的不是取勝,這是在做拼死一搏。這一搏,更足以見得項羽的軍事和指揮才能,這是一次最後的證明,更是一場酣暢淋漓,你死我亦亡的拼殺。

歷史的鏡頭為項羽和他這些勇士們來了一個大大的特寫:二十八人,項羽把他們分為四隊,面朝從四個方向圍攻上來的漢軍,毫無懼色。同時,歷史也為我們記錄項羽最後的傳奇!

項羽對他的勇士們說:"看我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你們分別從四個方向衝向漢軍,然後在山的東邊分三處集合。"

簡單的交代之後,項羽策馬率先高喊著衝馳而下,那氣勢竟如千軍萬馬,所到之處,漢軍如草木隨風一般倒伏潰敗。果然,一員漢將在項羽兇猛的攻勢之下喪命。

漢將赤泉侯楊喜在後面拼命追擊項羽,項羽猛然勒轉戰馬,橫目而立,對著楊喜大喝一聲:"速來受死,項爺在這等著呢!"楊喜被項王這聲大喝嚇得差點從馬上跌下來,他身後的士兵也戰戰兢兢地不敢上前,楊喜忙傳令漢軍後退了好幾裡。

利用這個機會,項羽一氣殺出,直奔山東,與他的勇士們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一時找不到項羽的去向,就把軍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了上來。項羽又一次衝向漢軍,斬殺了一名漢將,殺死了一百多個漢兵,漢軍敗退。項羽把三處勇士集合在一起,兩番廝殺,二十八人只損失了兩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想來這二十八人也絕不是等閒之輩。

就這樣邊殺邊退,項羽帶殘兵退至烏江邊上。烏江的亭長正守著岸邊的一條船等在那裡。他勸項羽說:"江東雖小,但土地縱橫亦有千裡,又有好幾萬的民眾百姓,也足夠稱王了。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等漢軍追來再渡江就來不及了。"

面對滔滔江水,項羽心裡不禁一陣悽然。想當年他在火燒鹹陽宮之後,他是多麼渴望回到江東啊!當時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作為屏障,四面都有要塞,而且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成就霸業。

但是項羽思念家鄉,他帶出來的這八千子弟的根在江東,況且他現在已經是西楚霸王,小小的榮譽感讓他迷失了方向,所以他要衣錦還鄉,以向江東父老證明他的成功。用他的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穿著錦繡華美的衣裳在黑夜裡行走,別人怎麼會看到知道呢?"

正因為他有了象現在所說的那種窮人乍富臭顯擺的錯誤意識,而失去了關中稱王的大好時機。所以當有人說他"沐猴而冠"的時候,他一怒之下就把那個人扔到鍋裡煮了。

而今再回江東,他還有什麼呢?於是項羽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做什麼呢?再說我和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西徵,如今只有我們幾個人回去,縱使江東父老憐愛我尊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說,難道我心裡就不感到愧疚嗎?"

面子害死人哪!當年想回江東是為炫耀面子,此時不願再回江東卻是因為已經沒有了面子。何不學學勾踐,那可是一個最不要面子的人吶,結果成就了一番霸業。況且只要青山猶在,還怕沒有柴燒嗎?想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英雄氣短"吧!

如果當時項羽過了江東,那麼中國的歷史或許將會被改寫,楚漢之爭必將會延長若干年。然而項羽並沒有那麼做,而是把隨他徵戰五年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理由是"不忍殺之",同時也不忍心敵人把它殺了。看來項羽愛馬,甚於自己的生命。

後來,項羽身邊的勇士們全部戰死,他也在悲憤中自刎。更為悽慘的是,項羽的屍體竟被漢將分成五塊搶去,為的是封王封侯。一代霸王,就這樣命亡身裂,只留下一個傳奇的名字和許多令人嘆息的往事。

也許有的朋友已經發現,我上面的文字中好像少了一個人的身影,我知道那應該是虞姬。

項羽衝出了垓下之圍,虞姬怎麼也突然失去蹤跡了呢?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交代虞姬後來的事情,這個生卒年月都不詳的女人在歷史上似乎是一個謎,也一直存在爭議。

虞姬的名字最早是出現在西漢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裡,書中也第一次記載了項羽和虞姬的故事。不過,《楚漢春秋》作為一部比《史記》較早一些的雜史,也沒有交代虞姬的結局,更沒有寫到虞姬最後是自刎而亡。那麼我們可以推論,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的虞姬,極有可能是參考了《楚漢春秋》關於虞姬和項羽的內容,所以司馬遷對虞姬的記載也很簡單:"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虞"是虞姬的名字嗎?我覺得應該是她的姓才對,"姬"意為美女,同時也表示了她的身份,所以把"虞姬"合起來理解應該是姓虞的美女或姬妾。

像歷史上諸多的女人一樣,虞姬並沒有她真實的名字,不過後來的文藝作品裡卻有人稱她為虞薇,和項羽是同鄉,兩個人竟然是青梅竹馬,嫁給項羽之後就一直侍奉在他左右。在垓下,虞姬為項羽唱了最後一首歌,跳了最後一支舞之後,為了讓項羽沒有牽掛而順利突圍,自刎而死。

這好像是古代戲曲和文藝作品中經常看到的橋段,其情雖可以驚天地,其義雖足以泣鬼神,卻仍屬於傳說的範疇,所以不足為信。

而更為傳奇的是,項羽在虞姬自刎之後,撫屍痛哭了一場,然後就地把她埋在帳中。後來,在虞姬鮮血浸染過的地方,生長出一種鮮豔嬌美的花,大家就叫它虞美人。

也有人說是劉邦埋葬了虞姬,然後開出虞美人花來。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人並沒有把這位美麗多情又俠骨柔腸的的女人遺忘。唐時教坊又製作為詞牌《虞美人》,以表示對虞姬節義貞烈的欽佩和紀念。

而最讓我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出現並存在過虞姬這樣一個女人。對於她的身世,自古而今曾有多人對此提出過質疑。質疑的依據有以下幾點:

首先,《楚漢春秋》和《史記》裡雖有對虞姬的記載,但是過於簡單,沒有更為豐富詳實的史料來證明她的存在。況且無論是陸賈還是司馬遷,他們距離項羽和虞姬生活的年代並不是多麼遙遠,何以不知道虞姬後來的事情?

對此我認為,這個依據並不成立。通過讀《史記》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司馬遷對他筆下的女人只寫其生,而很少寫到她們的結局。歷史總是以男人為主導,女人則是男人的一種襯託,所以司馬遷在寫到女人的時候是非常惜墨的。因而他沒有寫到虞姬的結局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項羽行軍打仗,為什麼身邊要帶著一個女子,而且是"常幸從"

這種質疑其實根本沒有道理。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項羽每次打仗都是帶著虞姬的,特別是他在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更沒有必要在打仗時帶著她。即使在沒有稱霸之前,他總得有一個"後勤部"吧?再說,古代家眷隨軍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虞姬的出現是在項羽垓下被圍之時,那時項羽應該是走投無路了,所以他必須把虞姬帶上。如果把她留在彭城,那將是一個怎樣的結果?

第三, 虞姬跟隨了項羽這麼年,為什麼沒有後代留傳下來。

這個我不作過多的解釋,有《汝南項氏宗譜》為證:

十一世:嬰子,籍,字羽,學萬人敵,建業曰西楚霸王,分封列國,事載秦紀,夫人虞氏。廟建烏江……生子一:隆。十二世:隆,漢興避居禹穴之山陰。娶袁氏,生子二:迪、還。

這裡的"嬰"應該就是項羽父親最初的名字,後來因項羽的叔父項梁殺人,兄弟二人為避難而又名為項渠或項榮。這說明項羽和虞姬曾經有過一個兒子,名字叫隆,雖然我們並不知道他們的這個兒子生於何時。

結論是,虞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還有一個兒子。

根據《汝南項氏宗譜》,我們就可以設想一下虞姬的結局了。

結局一:如果項羽和虞姬的兒子是項羽西徵之前所生,那麼,他們的兒子則有可能在項羽西徵之時就寄養於江東老家,虞姬為了照顧項羽而隨軍出徵,這樣,虞姬就有可能在垓下自刎而死。而她的孩子後來則是由項羽的族人們養大。

結局二:項羽被圍於垓下的時候,虞姬已經有孕在身。項羽帶著虞姬逃離垓下,一路拼殺來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東渡,項羽不肯,只讓烏江亭長把虞姬送到了江東,虞姬後來生下了兒子隆。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項羽帶著一個懷孕的女人與漢軍周旋拼殺,有這個可能嗎?當然有!大家不要忘了項羽最後一戰時的情形,所到之處漢軍非死即退,正如那個漢將楊喜,聽到項羽大喝一聲就嚇得退後好幾裡。所以虞姬在項羽身邊還是相對安全的。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也不僅僅是因為"無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虞姬安全。如果大家一起東渡,船太小,行駛起來肯定不會太快,如果漢軍乘船追擊,他和虞姬,以及剩下的將士都有可能喪命於江中。所以項羽為了虞姬母子的安全,不肯過江,最後戰敗自刎。

陸賈在著《楚漢春秋》時,之所以沒有把虞姬後來的事寫進去,恐怕是因為擔心漢王朝知道後會追殺項羽後人,而把項羽一脈斬草除根。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亦秉承了《楚漢春秋》的記載。

當然這隻我的推測,也許沒有一點道理,也許還有一些道理。不管如何,項羽有了後人,這或許也是對諸多喜歡項羽的人們的一種慰籍吧。

參考資料:《史記》 《楚漢春秋》 《汝南項氏族譜》

相關焦點

  • 劉邦到底有沒有碰過虞姬?
    項羽選擇了最後一種。他將天下這個大蛋糕切分成19份,自己先挑了其中最大的一份,給自己起了一個特別牛逼的稱號,叫「西楚霸王」。 然後,一口氣分封了18個諸侯王,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參照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18個諸侯國在西楚霸王的統一領導下,實行高度自治。
  • 漢尼拔是西方的項羽嗎?他們都是軍事天才,為何最後都戰敗自殺?
    漢尼拔是西方的項羽嗎?他們都是軍事天才,為何最後都戰敗自殺?西方的楚漢之爭: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是西方的項羽嗎?這是一個關於政治與戰爭關係的問題。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是極端的政治行為。漢尼拔以及項羽的對手,雖然軍事能力不如他們,但是政治能力遠遠超過了他們,即便是每戰必輸,只要有政治為後臺,那麼戰爭就能一直持續下去,就不會輸。戰爭,自古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漢尼拔以及項羽其實都是被對手耗死的,對手有源源不斷的政治補給,而他們沒有,以戰養戰只能維持一時而無法長遠。
  • 項羽攻佔襄城後做了一件事,看劉邦、虞姬怎麼說?活該被世人罵
    襄陽一戰之後,項羽叫來了範增、劉邦等人商討如何處理五千降俘,劉邦希望項羽能放過俘虜們,五千條性命不能說沒就沒我現在是項家軍的麾下,降兵應該交給項將軍處置。項羽一聽劉邦這話,立馬又反問了一句:人交給我,那就殺! 之前定下規矩,凡聽見楚君擂鼓而不降者,等破門之後全部殺。如果這些人不殺,天下人會認為項羽言而無信。劉邦對項羽的這一番話當下便表示無語了。此時的劉邦若是留下五千俘虜,那便是給了範增殺自己的理由,可若是不留俘虜,那可是整整五千條人命。然而連自己隊伍都保護不了的劉邦,最終只能看著五千個俘虜被滅。
  • 劉邦有很多女人,而項羽卻只有一個,英雄和梟雄的區別
    好一個《美人吟》。的確,自古美女愛英雄,自古以來,美女很多,而要成為英雄卻極難,從民意上來講,說劉邦是英雄,並不為人所接受,但要說項羽是英雄,相比大家都是心悅誠服的。梟雄與英雄的愛情觀會有怎樣的區別呢?請看下文。漢末人常說:「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好像說的劉邦有秦始皇橫掃六合的武功一樣,從歷史的角度說,劉邦建立漢朝,確功勞不小。
  • 項羽:敢為天下先的蓋世英雄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的開篇就指出項羽的出生地是宿遷(古稱下相),作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宿遷市區有許多與項羽有關的雕塑:比如宿遷標誌性雕塑霸王舉鼎,項王故裡景區中的英雄蓋世雕塑、項羽在戰鬥中策馬執劍的雕塑、烏騅馬雕塑、銅鼎雕塑等。這些雕塑讓項羽的故事在宿遷大地世代流傳,同時也讓宿遷城市深深地烙上項羽的印記,宿遷的發展深刻地融入項羽精神。
  • 虞姬的歷史之謎:史記為何隻言片語?蘇軾如何這樣說她?
    文 | 百川虞姬,女,漢族,約公元前228年生,壽命約26歲。屬相狗,星座約為天蠍座,江蘇沭陽人。虞姬的歷史之謎:史記為何隻言片語?蘇軾如何這樣說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 項羽在他最後一戰中有多猛?千百年來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他相提並論
    如果論個人武勇,恐怕千載之下,無人能和項羽相提並論。不要再提呂布和李元霸,呂布下文中會具體分析,而李元霸只是個虛構的人物,不存在的。首先說明一點,項羽統兵徵戰可絲毫不弱,也稱得上是戰神級別的。最後一戰中,韓信六十萬漢軍把項羽幾萬人圍在垓下,勝之不武。霸王傳奇也許在很多人的心中,項羽是一個跟呂布差不多的武將,其實不然,呂布不過一介匹夫。
  • 項羽: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悽然唱出一首詩,然後拔劍自刎
    千百年過去,我們無法看到烏江之畔那生死離別的悲壯場面,但從項羽虞姬留下的隻言片語中,我們依舊能夠領略他們對彼此的深愛與牽掛,這種牽掛,從來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死亡而消散。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西楚霸王除了對失敗的不甘,還有對虞姬的不舍,這種心情,在他的《垓下歌》中得以體現: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虞姬到底怎麼死的?魔鬼藏在細節中,《史記》上暗示是劉邦殺的!
    在傳統戲曲《霸王別姬》中,虞姬是在垓下自殺的。在民間傳說中,虞姬是被項羽殺掉的。首先,項羽肯定有子嗣的,項羽的子嗣去哪了呢?項羽初起時,不過二十四歲,其後,項羽被項梁任命為裨將,再其後,項羽和劉邦並肩戰鬥,完成支線任務,再其後,項羽被楚懷王任命為次將,北上救趙,再其後,項羽成了北上救趙的上將軍,再其後,項羽在巨鹿一戰成名,成了諸侯上將軍,再其後,項羽進入鹹陽,把秦王宮的妃嬪全部「打包」帶回彭城。
  • 呂雉被項羽俘虜,在項羽那裡待了2年,項羽也沒有輕慢她
    呂雉帶著劉太公去找劉邦,又被項羽所俘虜,徹底成為項羽的階下囚。為了能夠將劉邦逼出來,項羽想出一個損招,那就是威脅劉邦說要把劉太公烹掉,誰曾想劉邦聽完之後,不僅不出來,還告訴項羽,煮了自己父親記得分一杯羹給自己,項羽實在無奈,又毫無辦法啊。呂雉被項羽俘虜之後,一直在項羽那裡待了兩年左右的時間,這兩年時間裡,項羽都沒有輕慢呂雉,這是什麼原因呢?
  • 漫畫:虞姬和項羽是愛情故事?近戰坦克被射手放風箏
    在王者峽谷中,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是多麼的可歌可泣啊。在曾經的歷史上,項羽作戰連連的失敗,唯一讓項羽牽掛的就是虞姬了,但是虞姬為了讓項羽沒有牽掛,真正的做到每一弱點,在一次歌舞之後,就拔劍自刎,在項羽的懷裡去世了!
  • 漫畫:虞姬和項羽是愛情故事?近戰坦克被射手放風箏!
    在王者峽谷中,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是多麼的可歌可泣啊。 在曾經的歷史上,項羽作戰連連的失敗,唯一讓項羽牽掛的就是虞姬了,但是虞姬為了讓項羽沒有牽掛,真正的做到每一弱點,在一次歌舞之後,就拔劍自刎,在項羽的懷裡去世了!
  • 四面楚歌,西楚霸王項羽的最後一戰:這場仗,是天要亡我!
    夜中四面而起的楚歌,好似輓歌一般就深入項王的心。 諸王並稱,楚漢分界,已經要結束了。 這一晚,是最後的時間了。 這會是他的最後一場仗,也是史書上會記載的關於他的唯一一場敗仗。
  • 項羽為什麼沒有霸佔呂后?
    在劉邦和項羽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準備投奔劉邦的呂太公和呂雉被項羽抓住了。呂雉和老爺子作為人質兩年多,有人說,項羽怎麼就沒有把呂雉霸佔了呢?這事說起來,項羽不願意,再就是他也不能那樣做,具體的,聽我來給您聊聊吧。項羽和虞姬劇照。呂雉大項羽9歲,項羽應該喜歡不上吧。
  • 呂后曾經被項羽俘虜當了三年囚犯,為何項羽沒有霸佔她?
    劉邦和項羽在西楚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打的丟盔棄甲,只顧自己逃命,丟下了呂雉和兒女,項羽把包括呂雉,劉邦兒子劉盈,劉邦父親等家眷一併俘虜,一囚禁就是28個月。相傳,劉邦夫人呂雉「夫人天下貴人」,有高貴典雅的氣質,在這期間,項羽為什麼沒有霸佔呂雉呢?
  • 項羽借兵,諸侯卻讓項羽舉鼎,項羽單手舉千斤鼎,何等霸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西楚霸王舉鼎這麼一個故事,那麼為什麼項羽要舉鼎呢,在民間曾經有2個說法,第一個版本是說因為項羽曾經救過虞姬,所以虞姬在項羽走後一直惦念著救命恩人,後來虞姬的哥哥在打探中,發現一個廟會中有一個將銅鼎舉過頭頂的青年,神似項羽。最終虞姬的哥哥將這個青年邀請到自己家中,虞姬看到此人正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欣喜萬分。
  • 虞姬早就被劉邦糟蹋了!證據如下
    史書上並未像記載鹹陽宮時一樣,這段時間劉邦的所作所為是空白的,而在劉邦於虞姬之間很可能有著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史,項羽愛面子,虞姬臉皮薄,劉邦又死不承認,這就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小編總結了幾點,足可以說明虞姬確實曾被劉邦糟蹋。
  • 再讀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說說我的「碎碎念」
    他知道劉邦的士兵大多是關中人,韓信的士兵大多是齊、趙、燕、一帶的人,壓根兒沒有想到英布的九江兵是臨近漢水的老鄉,都會唱楚人歌的。張良就讓他們教會了漢兵唱起楚歌來。他料到楚兵聽到後軍心會亂,必然會大批的逃亡。囑咐漢兵不準阻難逃出來的楚兵。當楚歌聲傳到楚營裡,都想起家鄉。他們眼看著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早就不安心了。
  • 項羽第一戰得兵8000再戰得兵40萬最後一戰竟無人能敵
    當時桓楚在大澤逃亡,項梁說:「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裡,只有項羽知道。」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殷通一起坐下,說:「把項羽召來,讓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後,項羽在項梁的指示下將殷通殺死。項梁手裡提著殷通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連殺將近一百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