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決定性戰役。
關於這場戰爭的詳細情況,史料中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在漢王劉邦的領導下,在齊王韓信的指揮下,劉邦60萬大軍將項羽的部隊徹底擊潰,項羽10萬人馬死傷8萬,所餘殘部被漢軍重重包圍於垓下。
此時,垓下營中彈盡糧絕,四面楚歌,項羽走投無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
那天晚上,心情沉重的項羽夜不能寐,在營帳中一個人喝悶酒,愛妾虞姬在一旁陪伴侍奉。
眼下的情況很清楚,唯有拼死殺出重圍,才能有一線生機。
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對於突圍還是有信心的,但問題是,虞姬怎麼辦?帶著她往外衝,十有八九出不去。
望著眼前這個柔弱的女人,項羽的內心其實已經有了打算。
只是,這種話怎麼說得出口呢?於心何忍?
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項羽幾次欲言又止,忍不住長籲短嘆。
1.
時間倒回到四年前。
鴻門宴放走了劉邦,也算是一種回報吧,劉邦將鹹陽拱手移交給項羽,項羽率部長驅直入,進入秦都鹹陽。
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劉邦,包括已經去世的陳勝、吳廣,他們都是楚國人,但不同的是,項羽比其他人更仇恨秦國。
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亡,楚王和項羽的父親大將軍項燕均死於秦軍之手,那一年,項羽9歲。
國讎家恨繫於一身,進入鹹陽後,項羽不聽勸阻,執意殺了秦王嬰,將嬴姓皇族全部誅滅,皇宮珍寶洗劫一空,宮中嬪妃美女全部遣散,然後,一把火將阿房宮點燃,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昔日繁華帝都,自此灰飛煙滅。
有個叫韓生的謀士曾勸項羽,說關中是戰略要地,我們應該定都關中。
項羽望著滿目瘡痍的鹹陽城,心裡說:都特麼燒成這樣了你讓我在這兒建都?前一段兒老子剛坑殺了20萬降卒,如今又燒了阿房宮,秦國人都快恨死我了,關中還呆得住嗎?
心裡是這樣想的,但嘴上卻不肯這麼說,項羽拒絕建議的理由聽起來非常幼稚,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人發達了就應該榮歸故裡,衣錦還鄉,不然,就像深更半夜穿新衣服,穿給誰看呢?堅持把國都建在了彭城(徐州)。
把韓生給氣的,背地裡跟別人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說楚國人就像猴子戴帽子,徒有其表,果不其然。
這話後來傳到了項羽耳朵裡,項羽大怒,把韓生扔鍋裡給煮了。
秦國已經滅亡,接下來怎麼辦?國家何去何從?究竟該實行哪一種政治制度?
目前有三種選擇:
第一,恢復戰國七雄的舊格局;
第二,繼承秦始皇大一統帝國;
第三,另起爐灶,建立新秩序。
項羽選擇了最後一種。他將天下這個大蛋糕切分成19份,自己先挑了其中最大的一份,給自己起了一個特別牛逼的稱號,叫「西楚霸王」。
然後,一口氣分封了18個諸侯王,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參照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18個諸侯國在西楚霸王的統一領導下,實行高度自治。
按道理,分封諸侯這種事,不應該是由楚懷王來主持的嗎?
項羽才不理會這些,現在是老子說了算,他首先將楚懷王升格為「義帝」,相當於名義上的皇帝,然後,將他安排到偏遠的湖南郴州,遠離權利中心。
當初,項羽叔侄起兵反秦,為了師出有名,在楚國王室中找了個人立為楚懷王,將他作為復興楚國的一個招牌。
沒想到,楚懷王還真把自己當領導了,在秦朝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居然拒絕了項羽攻打鹹陽的請求,把這個可以名垂史冊的光榮任務交給了劉邦,項羽對此耿耿於懷,意見很大。
如今,秦國已滅,天下平定,我西楚霸王主持大局,還留著你這個傀儡幹嘛?
公元前206年,義帝,也就是過去的楚懷王,在遷徙郴州途中,被項羽密令殺害。
沒想到,這下捅了馬蜂窩。
當初,項羽越俎代庖,僭越分封天下,許多人心裡是不服氣的,有尊敬的懷王陛下在,有這麼多叔叔大爺在,憑什麼你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主持分蛋糕?
如今,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弒君,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一直忍辱負重的漢王劉邦終於找到了出兵討伐項羽的藉口,他首先為義帝發喪,全軍縞素,舉哀三日,將檄文送達各諸侯國,號召大家聯合起來,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
歷時四年,波瀾壯闊的楚漢爭霸,就此拉開了序幕。
2.
此時,項羽正陷入平定齊國叛亂的戰爭中。
之前說了,蛋糕不是好分的,怎麼可能做到人人滿意?一個叫田榮的齊國大將,功勳卓著,卻沒有被封王,心懷不滿,在齊國發動叛亂,不到三個月時間,就佔領了齊、膠東、濟北三國,自封為齊王,率先點燃了天下反楚的戰火。
項羽當然不能坐視不管,親率大軍平叛,攻佔了齊國首都,田榮戰死。
但田榮還有個兄弟叫田橫,帶領齊國軍民繼續抵抗,雙方展開拉鋸戰,項羽深陷戰爭泥潭,一時無法脫身。
對劉邦來說,這正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公元前205年,劉邦親自掛帥,以漢軍為核心,聯合其他諸侯,組成多國聯軍,大舉進攻楚國,56萬人馬一路攻城拔寨,直逼楚國首都彭城。
沒有項羽的楚軍不堪一擊,劉邦大軍所向披靡,迅速佔領了彭城。
去年攻破秦都鹹陽,今年拿下楚都彭城,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劉邦春風得意,意氣風發,犒賞三軍,將項羽宮中的珍寶掃蕩一空,嬪妃美人盡數收納。
這其中,包括項羽最心愛的女人——虞姬。
虞姬的姓名不詳,「虞」可能是姓,也可能是名,史學界有爭議。
不光名字搞不清楚,年齡、民族、籍貫、身高、體重、三圍、星座、屬相、性格、愛好等等,史書中都沒有記載。
在司馬遷在《史記》中介紹虞姬,僅有寥寥數語:「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也就是說,虞姬是項羽的美人,烏騅馬是項羽的坐騎,一個白天騎,一個晚上騎,都是項羽的心愛之物。
稱虞姬為美人,不光是因為人家長得漂亮,更主要是,「美人」是虞姬的職稱,宋詞中有個詞牌叫《虞美人》,即來源於此。
總之,虞姬是項羽特別在意的女人,聽說彭城失陷,虞姬落入劉邦之手,項羽心急如焚,想率軍回去,可齊國這邊兒又脫不開身,怎麼辦?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項羽決定,主力部隊繼續留在齊國作戰,自己帶領三萬騎兵,秘密返回彭城。
劉邦在彭城號稱統領56萬多國部隊,項羽只帶三萬人馬回去,不是以卵擊石嗎?
其實,打下彭城之後,聯軍各自為戰,向其他方向擴大戰果,彭城及周邊已經沒有那麼多兵馬了。
而且,項羽的軍事才能遠勝劉邦,他帶著這三萬人,長途奔襲,悄悄迂迴到劉邦的後側,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發動閃電戰,不但一舉奪回了彭城,救出了虞姬,還將劉邦所部打得丟盔棄甲,近20萬將士在雎水陣亡,血流成河,屍體幾乎把河水阻斷,再一次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3.
趁著混亂,劉邦僅帶了幾十個隨從,狼狽逃竄。
狼狽到什麼程度?據《史記》記載,劉邦逃跑的時候,路過老家沛縣,想把家眷也帶上,卻發現一家老小已全部落入楚軍之手,年幼的兒子、女兒下落不明。
怎麼辦?手下請示劉邦,要不要救人?劉邦說現在哪顧得上他們,逃命要緊。
說來也巧,路上剛好遇到了逃亡的兒子和女兒,於是坐上車一起跑。
很快,項羽的騎兵就追了上來。
劉邦當時是乘坐馬車,司機是夏侯嬰,車輛核載兩人,如今增加了兩個孩子,明顯超重,導致車速緩慢,眼看追兵越來越近,劉邦急了,居然把兩個孩子推下車去,讓夏侯嬰全力加速。
夏侯嬰心地善良,於心不忍,說再怎麼著也不能扔孩子啊,果斷停車,又把倆孩子抱了上來。
劉邦反怪夏侯嬰多事,沒一會兒,又把倆孩子推了下去,史料記載:「如是者三。」
連著推下去三回,我就問,有這麼當爹的嗎?
劉邦的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由此可見一斑。
在個人利益面前,什麼骨肉親情,根本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對子女如此,對父母也一樣。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妻子呂雉扣為人質,逼迫劉邦投降,說你要不投降,我就把你爸扔鍋裡煮了。
劉邦怎麼回答?劉邦說:「你我當年同受命於懷王,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把老頭兒燉了煮了,別忘了給我盛一碗肉湯喝喝。」
把項羽給氣的,當時就要殺了劉太公,曾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項伯勸項羽:「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幹大事兒的人都不顧家,你把他爹殺了他根本就不在乎,你殺他有啥意思?
一句話,又救了劉邦他爹一命。
項羽在彭城反擊戰中重創劉邦,大獲全勝,一舉收復了失地,但是,卻從此失去了一國主宰天下的政治霸權,各諸侯國各自為政,有的依附漢王劉邦,有的坐山觀虎鬥,只有少數幾個盟國站在項羽一邊,天下大勢日趨明朗,楚漢兩大陣營逐漸形成。
兩軍在滎陽反覆拉鋸對峙,持續了整整兩年,誰想把誰滅掉都不容易,戰爭進入到了相持階段。
此時,劉邦提議,為救萬民於水火,為了實現地區和平,雙方停戰談判,以鴻溝為界,西為漢,東為楚,中分天下。
項羽對劉邦久攻不下,無奈,只得坐到談判桌上,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鴻溝從此也被稱作「楚河漢界」,也就是中國象棋棋盤中間的那條分界線。
4.
和平協議籤訂後,項羽將劉太公、呂雉等人質釋放送還,大軍拔營起寨,向東撤退。
此時,劉邦再次展現出自己的流氓本色,他悍然撕毀協議,突然率領大軍追擊項羽,並聯合韓信、彭越兩路人馬,對項羽形成合圍之勢。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撤退到了安徽垓下,此時,他身邊僅有10萬兵馬,劉邦方面則聚集了60萬之眾,雙方在垓下展開決戰,項羽寡不敵眾,被團團圍困在垓下城中。
當今之際,唯有拼死突圍,但這樣一來,虞姬就成了身邊的累贅。
帶著她是無論如何也出不去的,不帶了,把她留下會怎樣?劉邦會殺了她嗎?
不會的,劉邦這個人我跟你講,雖然心狠手辣,但他絕對不會殺虞姬,為啥?因為他捨不得。
司馬遷說,劉邦「好酒及色」,雖然結婚晚,但人可沒閒著,跟呂雉之前,劉邦在外面就有個叫曹夫人的相好,倆人還有個私生子叫劉肥。
後來起義造反,沒時間搞這些了,但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彭城兵敗,妻子呂雉被項羽扣為人質,劉邦在逃亡途中借宿在別人家,又跟人家的女兒搞在了一起,也就是後來的戚夫人。
佔領彭城,抓到了美人虞姬,劉邦會怎麼做?他到底碰沒碰人家?
這種事兒不好說,司馬遷也沒敢寫,畢竟《史記》成書於漢朝,對高祖皇帝生前事跡的描寫,絕對不能影響他老人家的光輝形象,要始終把政治正確放在第一位,這是必須的。
項羽也曾試探過虞姬:「內什麼,那個壞蛋,他沒欺負你吧?」
虞姬當然說沒有,紅著臉使勁兒搖頭,項羽將信將疑。
真相究竟如何?怎麼說呢,以劉邦市井無賴,流氓好色的本性,你自己想吧。
也就是說,項羽不願留下虞姬,擔心的並不是她的生死,而是擔心她被老流氓霸佔,進而影響自己的名聲。
所以,其實只剩下一條路了。
但這種話,項羽是說不出口的,只能讓虞姬自己領悟。
那天晚上,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仰天長嘆,賦詩一首: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概意思就是: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烏騅馬不再往前闖。馬不往前闖呀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
一連吟誦了好幾遍。
虞姬也是個明白人,已經猜到了項羽的心思,不由悲從中來,當即也和詩一首: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深情地望著項羽,突然上前抽出項羽腰間的寶劍,引頸自刎,血濺當場。
項羽放聲大哭,「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與其說是虞姬自殺而死,不如說是被項羽逼死的,否則,一個弱女子,如何能抽走霸王的武器?項羽又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虞姬死在自己面前?
虞姬死後,項羽將其草草掩埋,率眾突圍,殺出一條血路,逃到烏江邊的時候,僅餘二十六騎。
江邊有小船,大家勸項羽趕快渡江。
按理說,忍痛犧牲掉了虞姬,自己才脫離了險境,項羽應該感到慶幸才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趕快渡江,日後東山再起,畢竟你還年輕。
但是,經過這一番生離死別的變故,項羽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他萬念俱灰,仰望蒼天,無限悲涼地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哀莫大於心死,最終,項羽放棄了最後的逃生機會,在烏江自刎而亡,死時年僅30歲。
宋代詞人李清照有詩云: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作品信息
本文來自凱迪社區原創作者:孫繼勝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意見。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