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帝王之愛雖是一瞬間的回眸,但她卻能做到夫妻恩愛一生

2020-12-16 青林知青

長孫皇后:淑媛佐聖君,高風百世尊

若要評誰是千古第一後,這長孫氏應該是首選之人,這個大概是沒有太多爭議的吧,她在歷史上皇后的評價上最高,夫君宋太宗亦可位千古明君之列,兩相媲美,這地位之崇高,也是自然之事。

她不僅賢慧,助君開創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貞觀之治,還以自己的智慧,讓李世民得了個納諫從流的美名,她可以說是真正的一位「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古往今來被多少人讚美,譽為千古第一後,當是實至名歸。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作為在中國歷史享有頂級聲譽的李世民,因一個玄武門之變而飽受到後世詬病,現在為在事變中被殺太子李建成叫屈的文章亦是多多,而親自上陣助夫君發動政變的長孫氏,現在也有不少文章在詆毀她了。

說李世民不是的文章中有一點便是其篡改史書,按其推理,既然李世民能夠美化自己,當然也可美化皇后,所以,便有了類似「長孫皇后真的是「千古第一賢后」嗎?我們都被李世民騙了」這樣的標題文章出現。

按照他們的邏輯,既然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汙點,那麼你作為他的夫人,就應該出面阻止,而不是「後親慰勉之」地親自到場助陣,結論是「長孫皇后和她的兒媳武則天十分相似,只不過當時的環境,沒有讓她多走出幾步。」

我就奇了怪了,你要說李世民就是李世民,把這長孫皇后弄出來瞎指責什麼?怎麼又把她與那武則天相提並論,這兩位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完全地不在一個頻道上,風馬牛不相及地硬扯到一處,是何道理!

李世民上位不正這是鐵定的事實,其血腥程度也是亙古未有,但那是皇家內鬥,於小民百姓來說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以「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中,丈夫就是天,我就認為長孫氏的所為,絕對符合古代為妻之標準,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長孫皇后,名不詳,小名叫觀音婢,河南洛陽人,鮮卑族拓跋氏,13歲時嫁與李世民,由秦王妃而皇后,有文採,為後期間,能匡正李世民為政失誤,保護忠正之臣,並全力抑制外戚勢力,惜年僅36便逝世,諡號「文德順聖皇后」,葬昭陵。

作為女性,這玄武門之變與她是沒有太大關聯的,她只是一名參與者,起了點鼓舞士氣的作用,僅此而已,但在這之後,她病重臥床時謠言四起,大概屬因奪嫡而招報應一類,而當李世民令修葺全國六百多座佛寺為她祈福時,她直接要求停止。

這一點我覺得她做得非常的智慧,一方面是說自己問心無愧,其實是玄武門事變是無比正確的,這也在變相肯定李世民上位的正統性,這才是說到她夫君心裡去了,不僅李世民開心,也是當時整個政治集團所需要的。

她同李世民的感情很深,李世民對她是相當地尊重,這在封建帝王中也怕是第一人了,古代帝王夫妻的情感都是單向的,那為妻為嬪妃的眾多女人們,天天倚門盼望著能見夫君一面而不得,悽悽慘慘的好不悲涼。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李世民後宮多多,本人亦是樂此不疲,遊龍戲鳳地尋歡娛,連我們廣元的武媚娘也被收了進去,最後應該也是為了女人嗑藥而亡,所以,要說長孫皇后能得到專寵是不可能的。

但是,雖然不得專寵,她卻在36歲逝世前便給李世民生下七個子女,這頻率也是驚人,兩年多一個,怕這長孫皇后自從嫁給這李世民,除了懷孕就是哺乳了,也許這也是她中年便離世的原因。

不過,這卻也從另一方面得以證明,至少李世民是經常去她寢宮相隨相伴的,二人的情感交合一直被後世欽羨,視為皇家之楷模,特別是她死後,李世民便再不立皇后,因為在他的心中,無人能及他曾經的皇后,那些鶯鶯燕燕們連替她提鞋都不配。

按史書記載,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影響是很大的,她懂得在何時要對夫君處理政事上的偏頗給予修正,這一方面成就了李世民善於納諫的美名,也使她自己得到後世廣泛的讚美,最明顯的事例當然是李世民要殺魏徵的那件事。

不過我想,如果李世民真正要做什麼事,這長孫氏要想阻止怕也是不能的,只能說她聰明在知道李世民當時的所思所想,她聰慧敏捷,極有見地,知道在什麼時候能給他找個適合的臺階下,僅此而已,所以,對她在李世民身上施加的影響,也沒必要過分地誇大。

據《舊唐書》記載:「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後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

這段話說明長孫皇后是頗知進退之分寸,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拿捏得十分到位,但作為一個殺伐決斷之人,經常同夫人討論國事,好像也有些說不過去,只是不知這可信度能有幾何。

不但正史是這樣,而且《貞觀政要》也曾記載李世民曾同房玄齡說,「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一代明君對臣子的好惡態度,竟然要依靠妻子的話來左右,這太匪夷所思了。

只能說這夫妻二人的互粉做得很好,幾乎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我見有很多人說她的思想比李世民更深,甚至冠以「傑出女政治家」的頭銜,這個嘛,我覺得就有些過了,要說歷史上能擔得起這個頭銜的,唯武則天一人。

出身世家大族,自幼對藝術各項門類耳聞目染的她自是有一定的功底,所說她的書法一流,同朱淑真和管道升等諸位女書法家有一拼,不過,現在沒有她的書法傳世,我們也不好多論,權信之;但我只知道朱淑真的詞寫得好,卻還不知道她也是位書法家吶。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春遊曲》是長孫氏流傳下來唯一的一首詩,我們從詩中自能品出,長孫氏並不是只有賢淑又嚴肅的一面,她也有嬌豔嫵媚的跳脫感,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大家閨秀。

春光明媚,桃花盛開,柳枝搖曳,蝶舞鶯啼,林下美人,一眾風流,這首詩婉轉、清亮,無拘無束,充滿了春意萌動時的盎然生機,她以謝氏夫人的風姿自詡,既躊躇灑脫,又有些志得意滿的情趣。

史書並沒有對她的長相有過描述,但作為世家大族,連婢女都要選漂亮的,所以,基因定是不差,她的容顏不說是天資國色,最起碼也是一美豔之人;但也有人說長孫皇后是個胖妹,從而開啟了唐朝以豐腴為上的審美觀,這個就無考了,不敢臆測。

不過想來也有一定的道理,她本出生少數民族,馬背民族,自然生長,以健康為最,當唐之時,胡風瀰漫,加上歷代描繪她的畫像亦是個豐潤之人,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也屬自然。

但長孫皇后內外兼修,才貌雙絕的,風流出眾當是可以想像出來的,儘管這首《春遊曲》受到宋朝一些正人君子的責難,被指為「豔詩」,無非是說其中的新桃春情一類的詞,風流曖昧,有失賢后的身份云云。

這個就不去辯白了,反正我在這詩中品味出的,是她可愛可親的真實情感,而不是一個不嚴自威的凜凜正神,詩中隱隱地飄著一股仙氣,仙氣中,一個有著林下風致的美人踏歌而來。

長孫皇后除了「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外,還崇尚節儉,史載「後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當她自知不久於人世時,一再要求薄葬,她囑咐夫君說:

「……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這等見識,古往今來的帝後,幾人能有!

長孫皇后應該算是皇后中的幸福之人了,所嫁得人,丈夫為一代明君;她沒有看見子女們為權勢而攻殺的血腥,她沒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美人尚未遲暮,娘家榮寵至極,她夫妻相敬,帶著恩寵而逝去,妥妥的人生贏家,足可瞑目於九泉之下了。

相關焦點

  • 長孫皇后是真正的賢后,更是李世民一生的最愛
    而除了前朝穩固,後宮也被長孫皇后治理的井井有條,提到這位皇后,大家都認為,她才是千古賢后,她的身上有著無數的優點,也因此成為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最愛,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長孫皇后的一生。她穿衣服不穿繡花,不穿錦緞,而是穿的麻布,為了節省布料,要求所有的裙子不能拖地,皇后貴為九五之尊,都能這樣節約,那其他嬪妃肯定不能超越了皇后,所以每個人都追求節儉,形成良好的風氣,當然文武百官也不能超越嬪妃。此外,在政策方面,也是建議唐太宗要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李世民也都採納了,所以才有了大唐盛世。這才是一個真正不為自己,只為江山的賢后。
  • 長孫皇后,李世民「貞觀之治」背後的女人
    以身作則 厲行節儉貞觀時期的節儉之風自宮廷始,而宮廷節儉之風又自皇后始。對於皇帝的勤儉節約政策,皇后積極響應,始終貫徹。(新唐書記載)長孫皇后性約素,服御取給則止。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東宮太子的乳娘常常向長孫皇后提起太子東宮缺少物什,希望得到補充。但是都被長孫皇后以太子需要注重德行的培育而不是追求物質而拒絕。貞觀八年的時候,長孫皇后跟隨李世民出巡,路上感染風寒,引發了舊疾,隨後調養時病情也不見好轉。長孫皇后認為人的生死是天理命數,不能由人力幹擾,且自己一生並未做過有損德義之事,所以並不同意祈福。
  • 長孫皇后,唐朝最賢惠的皇后,生前令人感動,死後讓人懷念
    長孫皇后管理後宮妃嬪,從來不拿她們當情敵,而以姐妹關係相處。《資治通鑑》記載:【妃嬪以下有疾,後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她這樣的為人,難怪後宮人人愛戴。三、不參與政治。中國歷史上皇后掌權,外戚幹政,權傾朝野,但大多數都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在長孫氏當紅的日子裡,她始終頭腦清醒,自己遠離政治。
  • 探秘: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為何不再立皇后?
    名字也是人的一生姻緣,或者李世民就是她的轉世「觀音」,讓她以一生的愛侍奉他。在長孫氏竭心盡意的周旋下,給秦府的絕地反擊也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其實李世民不用說自己想問津皇位,當他的才能傾倒身邊越來越多的人之後,自然會有人就不斷鼓動他那個位置一步步靠近。長孫氏也明白丈夫的心思,雖不說,卻在關鍵時候用自己羸弱的肩膀為李世民撐起一片溫暖。直到「玄武門之變」爆發。一直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氏毫無例外地出現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
  • 千古第一賢后,她的存在,讓所有皇后黯然失色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他帶領大唐王朝走向了一段最為強盛的歷史。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想必是人盡皆知,不過自古常言說得好,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內助。所有的皇后在長孫皇后面前都顯得有些黯然失色,正是這樣一個女人,造就了偉大的帝王李世民。本篇我們就來聊聊這「千古第一賢后」——長孫皇后。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一、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溝通是什麼方式?長孫皇后做為李世民後宮的管理者,她對貞觀之治的貢獻,和李世民身邊的文武大臣們不同,既不是躍馬提槍,也不是改革弊政,更不是縱論天下,而是不失時機而巧妙的進諫。對帝王進諫是個不容易的差事,百姓之間的溝通交流尚且常常引起誤會,更何況對一國之君的規勸諫言?如果進諫的行為被認為是惡意,不僅不能達到進諫者想要的結果,反而要倒大黴。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李世民和她談起的朝廷之上的賞罰或者朝政之事,她從來不參與。
  • 唐太宗最愛的女人長孫皇后36年的人生輔佐了李唐江山
    隋文帝仁壽元年,將軍長孫晟和妻子高氏之幼女長孫氏出生,自此這個匯聚父親勇敢無畏和母親賢良淑德的女子便開始了一段傳奇的人生,她和李世民的感情也成就了一段佳話。豆蔻年華的長孫氏十三歲嫁給十六歲的李世民,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的一生。婚後不久,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因病去世,即便李世民衣不解帶的照顧母親依然沒能留住母親,而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也被貶外放,正在新婚燕爾的小夫妻互相安慰,互相扶持,互相鼓勵共渡難關,關係也迅速更加親密。
  • 長孫皇后: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從何而來?
    與人交好換人心,勉勵將士振軍心大概是帝王家的鐵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皇權面前皆可拋棄,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因所謂的功高震主之名,不得父親的信任,兄弟之間嫌隙滋生,矛盾激化,連父親的妃嬪也不待見他,李世民的處境十分艱難。正值此時,長孫氏走了出來,她時常進宮給李淵請安,又與後宮妃嬪結交送禮,緩和了李世民尷尬的處境。
  • 帝後嫁女,魏徵諫言嫁妝太多,長孫皇后請求李世民重賞魏徵
    縱觀歷史,能夠虛心納諫的帝王並不算多,這其中的大部分帝王也只是能夠接受"順耳"的忠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一樣,他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虛心求諫,重視賢臣,從而實現了光耀史冊的"貞觀之治"。術士的言論有真有假,而待這小小女嬰成年後,還真嫁給了大唐開國皇帝李淵之子李世民。此後,生活在宮牆深苑、皇家內室的她守禮知節、機智行事,還真就幫助丈夫李世民榮登了帝王之位,開啟了皇圖霸業。
  • 她們都幫丈夫登上帝位,為何長孫皇后風光無限,王皇后卻被廢棄?
    是漢武帝的皇后,美名傳頌千古的衛子夫,還是乾隆皇帝身邊「白月光」一般存在的富察容音?但想必大家還忽略了一個人,他就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的正妻——長孫皇后。李世民能被後世稱讚為勤政愛民的明君,與長孫皇后也是分不開的。其實,他還是幫助李世民走上帝位的助攻,受到丈夫和萬民的敬仰。不過不只是長孫皇后幫助丈夫登上了皇位,李隆基的皇后同樣盡心盡力的幫助丈夫,但為何就落了個廢棄的下場?
  • 史上的富察皇后有多美?肖像畫還原撞臉女星,難怪乾隆獨寵她72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可見,並不是所有帝王都薄情,面對感情或許他們也像常人一樣,不管外界怎麼評論,只願對一人一往情深。在封建王朝時期,雖說身為帝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在很多大事上,他們也常常身不由已,身邊的人雖多,但真正能付出感情坦誠相待的人卻並不多。
  • 長孫皇后提前袝廟有逾制嗎?並沒有,遠不及兩個透明皇后驚世駭俗
    作者寫在前面的話:朋友問我一個問題,長孫皇后在死後,深愛妻子的唐太宗逾制讓妻子提前升祔太廟,與祖先同享祭祀,並享受帝王廟樂的事,是真的嗎?這是違規逾制操作嗎?而太廟的廟樂確定,則是在貞觀十四年(640),在太廟配祭祖先正神的長孫皇后廟樂就是《光大》之舞,以表明她「坤道至靜,柔順利貞」(《全唐文》第02部卷147·定宗廟樂議)之德行。
  • 有40個后妃的乾隆,卻用72年獨愛她一人!她才是帝王一生的白月光
    乾隆貴為一國之君,在位60年後讓位給他的兒子嘉慶,實則乾隆讓位後卻一直掌握著皇權,乾隆是世界史上擁有統治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一生妃嬪眾多,風流而瀟灑,一生中有40個后妃,在乾隆眾多的妃嬪中,他的原配,富察皇后,一直是他心中的一道傷,他對她的感情,深沉而愧疚,72年獨愛她一人!她才是帝王一生的白月光。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明朝模範夫妻:明孝宗朱佑樘與張皇后,妻子寵上天,兒子慣到壞!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後宮詞》這首詩中寫道: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白居易想到女子還未老去就已經失去了君王的恩寵,因此感慨到帝王之家沒有真情所在。其實這很正常,古代皇權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帝王所有,何況是區區的小女子。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受到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玄武門之變前夕,高士廉、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密謀,高士廉率獄卒釋放囚犯,發放盔甲兵器,到芳林門助戰,玄武門之變後,秦王當上皇太子,高士廉當上太子右庶子,進封侍中,封義興郡公。
  • 乾隆一生難忘的「白月光」孝賢皇后
    用乾隆自己的詩來說:「一日不見如三月」 「山亭水榭間,並輦同舟所」,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作為一個「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帝王,乾隆的心思總是不可捉摸,更不會隨意流露自己內心的柔軟一面。在孝賢皇后活著的歲月裡,她即是乾隆皇帝最愛的妻子,也是他的「知音」,繁瑣政事、天下蒼生之後的苦悶、煩惱都可以在她這裡一吐為快。
  • 長孫皇后的葬禮上,肅穆的隊伍中有人發出笑聲,原因竟在此!
    的確是這樣,李世民攤上一個好媳婦——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曾享有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就是後世的皇帝都把她樹立為後宮的楷模,朱元璋就以她作標杆,認為「家有良妻,猶國之良相」,並以此來讚揚馬皇后:「每對群臣述後賢,同於唐長孫皇后。」
  • 這樣的女人你是不是也想要一個——中國古代傳奇帝王背後的女人
    成功男人背後往往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而古代帝王大多可算得上最成功的男人。中國古代帝王很多,能成為傳奇的可謂鳳毛麟角,而擁有近乎完美髮妻的傳奇帝王,就更少了。這裡扒一扒傳奇帝王背後近乎的完美女人。
  • 王夢曉、虛竹演唱 《長孫皇后之一聲娘...
    《長孫皇后之一聲娘》選段 演唱:王夢曉、虛竹 長孫皇后:皇兒, 李承乾:母后, >長孫皇后:皇兒—— 李承乾:母后——娘啊—— 長孫皇后唱)一聲娘, 叫得為娘心膽碎, 娘抱兒時心底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