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唐朝最賢惠的皇后,生前令人感動,死後讓人懷念

2020-12-22 平哥談史論道

有一天罷朝之後,李世民怒氣衝衝地回來,對長孫皇后說:「我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魏徵欺人太甚,總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聽完後,一聲不吭地換上正式的禮服,站在一旁說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李世民一愣,忙問夫人:「夫人這是何意?為何在家裡穿得這么正式,朕有何喜可賀?

長孫皇后解釋道:「我聽說只有開明的君主,才會產生正直的大臣,如今魏正越正直,越能證明陛下開明,所以臣妾才會恭喜陛下,因此得了一位正直的大臣。」

李世民聽了老婆一席話,覺得她說得有幾分道理,於是轉怒為喜,也不打算殺魏徵那個鄉巴佬了。

這是記載於《資治通鑑》裡的一則小故事,讀來十分有趣。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明君,開創貞觀盛世,建立不朽功業,離不開長孫皇后這位賢內助背後的默默支持。

長孫氏是中國歷史上最賢惠的皇后之一,她到底有多賢惠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故事就可以看出。

一、調和矛盾。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他跟高祖李淵及妃嬪關係都不太好,為了儘量緩和矛盾,長孫皇后在盡心侍奉皇帝公爹的同時,有意識地搞好與妃嬪們的關係。

《資治通鑑》記載:【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說明長孫皇后的外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平易近人。長孫皇后對身邊的人很和氣,堪稱一個善良的國母。長孫皇后管理後宮妃嬪,從來不拿她們當情敵,而以姐妹關係相處。

《資治通鑑》記載:【妃嬪以下有疾,後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她這樣的為人,難怪後宮人人愛戴。

三、不參與政治。中國歷史上皇后掌權,外戚幹政,權傾朝野,但大多數都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在長孫氏當紅的日子裡,她始終頭腦清醒,自己遠離政治。同時,她還嚴格約束家人,防止出現外戚幹政的局面。

當李世民在後宮主動向她詢問處理朝政的方法和她對朝政的看法時,她總「妾以夫人,豈敢願聞政事」為由保持沉默。

四、夫妻恩愛。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好得令人羨慕。李世民患有氣疾,經常發作,皇后每次都細心照料,《資治通鑑》中記載:【晝夜不離側】。

最讓人驚訝的是,皇后「常系毒藥於衣帶」。她隨身攜帶毒藥並不是去害人,而是為自己準備的。她曾對李世民說:「若有不諱,義不獨生」。意思是說,老公若去世了,她也不願獨活。

一心為國家和他人著想是長孫皇后身上最耀眼的閃光點。在她生病後,經多名御醫診治,病情仍然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太子李承乾建議天下大赦,為母后祈福。

哪知,長孫皇后卻說:「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為。」拒絕了兒子的提議。在死神即將來臨時,長孫皇后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若為善有福,則吾不為惡;如其不然,妄求何益!」

長孫皇后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一切從簡的安排。彌留之際,她留下三條臨終遺言,《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

【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兒女輩不必令來,見其悲哀,徒亂人意;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止遊畋。】

長孫皇后說,如果皇上能做到這三點,自己「雖沒於九泉,誠無所恨」。

這樣的皇后太令人感動了,可以說,哪怕再過一千年,這樣的遺言依然會熠熠生輝!

貞觀十年十月,長孫皇后駕崩,年僅三十五歲。長孫皇后的病因和李世民相同,她也是死於風疾,她的死,對於李世民和大唐來說,是一個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

如果長孫皇后多活二十年,李世民的身體也許不會垮得那麼快,她的兒子們也不會為了儲位之爭鬥得你死我活,身為先帝才人的武則天也不會和李治攪到一起……

長孫皇后是唐朝三百年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后,這樣賢良的皇后,終唐一世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而在她之後的武則天,則將大唐攪得天翻地覆。

沒有更好,只有最好——將這句話送給可敬可愛的長孫皇后。

這是一則依據《資治通鑑》整理而成的小故事,讀來十分有趣。《資治通鑑》已是我案頭的必備之書,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我都習慣性地翻上幾頁,每次都有些許收穫。

我之所以愛讀《資治通鑑》,是因為他敘述故事情節文筆流暢、精彩紛呈;刻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動活潑;記錄人物言行發人深省、啟迪智慧。

俗話說,讀史可以明智,在我看來,讀史的意義絕不止於此。讀《資治通鑑》不僅可以增加我們的閱歷,開拓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性情,它還可以拉長我們生命的維度,使我們在有限人生歷程裡得以閱覽了一千三百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若能與這樣一部優秀的史書為伴,那將是何等快意的人生。

有人說,《資治通鑑》是全文言文,不方便閱讀,我這裡隆重推薦一部文白對照版套裝,掃除了您的閱讀障礙。厚厚的四大本,帶給您的不光是閱讀的愉悅,還有厚重的歷史。心動不如行動,趕緊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擁有。#翹楚讀書會#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

相關焦點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先前說到高士廉妹妹高氏嫁給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長孫晟出身於北魏拓跋氏,先祖是長房長孫,所以姓長孫。長孫晟生了兒子長孫無忌和女兒長孫氏。長孫晟死後,長孫家道中落,高士廉將妹妹和外甥、外甥女接到家裡來養,恩情深重,高士廉見李世民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就將外甥女長孫氏嫁給李世民,外甥女後來就成了文德皇后。
  • 長孫皇后: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從何而來?
    或許人們對這位長孫氏不甚了解,家族顯赫這都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宰相長孫無忌是其一母同胞的哥哥,她自己更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親生母親。由此看出,長孫氏的出身和生平尤其不簡單。
  • 長孫皇后,李世民「貞觀之治」背後的女人
    東宮太子的乳娘常常向長孫皇后提起太子東宮缺少物什,希望得到補充。但是都被長孫皇后以太子需要注重德行的培育而不是追求物質而拒絕。貞觀八年的時候,長孫皇后跟隨李世民出巡,路上感染風寒,引發了舊疾,隨後調養時病情也不見好轉。長孫皇后認為人的生死是天理命數,不能由人力幹擾,且自己一生並未做過有損德義之事,所以並不同意祈福。
  • 歷史上最賢惠的四位皇后,全部流芳百世,清朝無一人上榜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陰麗華,是我國歷史上實行皇后諡號制度的第一人,她出身名門是一位大家閨秀,美貌遠近聞名,劉秀還沒有當上皇帝前就非常仰慕陰麗華,在登基後陰麗華被封為貴人,後來成為他的第二任皇后,陰麗華善良仁德,不爭不搶,非常懂得教育子女,相夫教子是所有女子的楷模,她教育的兩個兒子都是千古明君,而她也是後人心中最賢惠的皇后
  • 李世民之妻長孫氏賢惠端莊,寫了首詩卻很「開放」,讓人難以置信
    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氏,在大業九年(613年),嫁給了隋朝太原留守李淵之子李世民,兩人伉儷情深。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長孫氏也就成了大唐朝長孫皇后。 在唐朝的皇族后妃與公主中,長孫皇后以賢良淑德、端莊賢惠而聞名,一生相夫教子,堪稱李世民的賢內助。
  • 舅舅養大長孫皇后,長孫家族給了舅家大富貴,也給舅家帶來大災禍
    ,分別是西晉武元皇后楊豔、大唐文德順聖皇后長孫觀音婢。司馬炎當了皇帝之後,楊豔順理成章當了皇后。  楊豔當了皇后,自然不會忘了舅舅和舅母的撫育之恩。楊豔為了報答舅舅,求司馬炎給了舅父趙俊高官顯爵。這件事情,典出《晉書》的記載,原文是:「後追懷舅氏之恩,顯官趙俊。」  長孫皇后的情況,比楊豔要好一點。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去世了,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為了獨霸家產,把繼母和弟弟妹妹趕出家門。
  • 長孫皇后提前袝廟有逾制嗎?並沒有,遠不及兩個透明皇后驚世駭俗
    作者寫在前面的話:朋友問我一個問題,長孫皇后在死後,深愛妻子的唐太宗逾制讓妻子提前升祔太廟,與祖先同享祭祀,並享受帝王廟樂的事,是真的嗎?這是違規逾制操作嗎?《舊唐書·志五·宗廟》沒有提及文德皇后長孫氏袝廟的事,但在《舊唐書·志八·音樂一》記載了文德皇后廟樂,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長孫後大約在死後就升祔太廟,沒有另建別廟在那裡等丈夫駕崩後再一起升祔太廟。(貞觀十四年)皇祖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王三廟樂,請同奏《長發》之舞。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長孫皇后問李世民說的是誰?李世民說就是魏徵,這個人總是在朝廷上侮辱他。長孫皇后一聽,立刻換了一身莊重的朝服站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不明所以,長孫皇后說主明臣直,魏徵這麼直言,說明你偉大,我必須向你祝賀。長孫皇后的行為,使得氣鼓鼓的李世民頓時轉怒為喜。
  • 長孫皇后的葬禮上,肅穆的隊伍中有人發出笑聲,原因竟在此!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令人讚不絕口的朝代。唐朝之所以有這麼高的地位,主要是開創了兩個輝煌年代:一個是貞觀之治;另一個就是開元盛世。唐朝以他的強大和興盛而引得萬國來朝,眾邦敬仰。長孫皇后曾享有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就是後世的皇帝都把她樹立為後宮的楷模,朱元璋就以她作標杆,認為「家有良妻,猶國之良相」,並以此來讚揚馬皇后:「每對群臣述後賢,同於唐長孫皇后。」《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長孫皇后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 長孫皇后是真正的賢后,更是李世民一生的最愛
    而除了前朝穩固,後宮也被長孫皇后治理的井井有條,提到這位皇后,大家都認為,她才是千古賢后,她的身上有著無數的優點,也因此成為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最愛,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長孫皇后的一生。她穿衣服不穿繡花,不穿錦緞,而是穿的麻布,為了節省布料,要求所有的裙子不能拖地,皇后貴為九五之尊,都能這樣節約,那其他嬪妃肯定不能超越了皇后,所以每個人都追求節儉,形成良好的風氣,當然文武百官也不能超越嬪妃。此外,在政策方面,也是建議唐太宗要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李世民也都採納了,所以才有了大唐盛世。這才是一個真正不為自己,只為江山的賢后。
  • 唐太宗最愛的女人長孫皇后36年的人生輔佐了李唐江山
    據傳突厥人對長孫晟的弓箭聲都認為是霹靂,看到他騎馬就認為是閃電,長孫晟家被譽為霹靂堂。而長孫氏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中出生的小女兒,便更受到疼愛。尤其是關於這個幼女的婚事,全家人很早就物色好人家。唐太宗回宮後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非但沒有生氣還派人給魏徵送去了重禮,鼓勵魏徵的直言相勸。還有一次唐太宗下朝,怒氣衝衝的說:我一定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是怎麼回事,唐太宗說魏徵總在朝堂上讓我下不來臺。
  • 長孫皇后:帝王之愛雖是一瞬間的回眸,但她卻能做到夫妻恩愛一生
    長孫皇后:淑媛佐聖君,高風百世尊若要評誰是千古第一後,這長孫氏應該是首選之人,這個大概是沒有太多爭議的吧,她在歷史上皇后的評價上最高,夫君宋太宗亦可位千古明君之列,兩相媲美,這地位之崇高,也是自然之事。
  • 探秘: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為何不再立皇后?
    一首《春遊曲》道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的少女情懷,在春情爛漫的桃花映照下,「蘭閨豔質」的長孫氏桃面香腮,秀色可人,把對李世民的情愫毫無掩飾,也只有李世民才明了並獨享了那份「出眾風流」又怎麼一種陶醉與美好。北方遊牧民族的豪邁血液,讓長孫氏那份鮮卑女子特有的對愛情的執著,煥發出光彩,善良與寬容,永遠都是女性的美德。
  • 她們都幫丈夫登上帝位,為何長孫皇后風光無限,王皇后卻被廢棄?
    是漢武帝的皇后,美名傳頌千古的衛子夫,還是乾隆皇帝身邊「白月光」一般存在的富察容音?但想必大家還忽略了一個人,他就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的正妻——長孫皇后。李世民能被後世稱讚為勤政愛民的明君,與長孫皇后也是分不開的。其實,他還是幫助李世民走上帝位的助攻,受到丈夫和萬民的敬仰。不過不只是長孫皇后幫助丈夫登上了皇位,李隆基的皇后同樣盡心盡力的幫助丈夫,但為何就落了個廢棄的下場?
  • 漢武帝生前極好美色,死後是否有皇后與其合葬,該如何看待?
    漢代帝後是同陵不同穴的,只要皇帝與皇后或者與哪個妃子同陵就算是合葬了。漢武帝生前只冊封過兩位皇后,分別是陳阿嬌和衛子夫。武帝死後,李夫人,也就是李延年的妹妹,被霍光追尊為孝武皇后。漢武帝死後,是被葬於茂陵的。那看一看三位皇后分別有哪些故事以及她們是葬於何處的。
  • 她是古代四大賢后之首,前半生為唐朝,後半生為李世民
    一般情況下,我們想到唐朝總會想到李世民,因為唐朝的建立者雖然是李淵,但唐朝的萬世基業卻是李世民一刀一槍打出來的。現代的很多人都知道不少李世民的黑點,不過人無完人這也實屬正常。我們當下很多學者都喜歡搞排名(應試教育後遺症),所以也就有了標題所示的四大賢后即漢朝陰麗華,唐朝長孫皇后,明朝馬皇后,清朝富察皇后(但說到這,筆者多說兩句,這個排名其實沒有一個能蓋棺定論的,也就是說有很多人不服,比如大家都會提到的漢武帝皇后衛子夫,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甚至還有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弘吉剌,孛兒帖等,筆者這四位是根據現在網上一些粉絲的留言所敲定的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公主嫁娶花銷太高,諫官魏徵直言進諫,受到長孫皇后表揚
    長孫皇后玄武門事變中,她極力的安撫群臣,穩定軍心助丈夫登上帝位。因此登基之後,李世民就將她冊封為長孫皇后。成為一宮之主,長孫皇后也是恪盡職守,完全按照後宮不能干涉政事來約束妃嬪。對於李世民在處理政事上的煩憂,她也是在一旁耐心開導,提醒皇帝為統治者的道理,從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皇帝。不僅是長孫皇后,就連她的兄弟也是兢兢業業的輔佐李世民,從不做逾越之事。
  • 帝後嫁女,魏徵諫言嫁妝太多,長孫皇后請求李世民重賞魏徵
    從始至終,長孫皇后處處以前朝國事為重,深信夫君李世民有駕馭群臣的實力,並且恪守婦德宮規,堅決維護"後宮不得幹政"的皇室訓制。長孫皇后的母族一直都忠心耿耿地擁戴著李世民,尤其是當朝國舅、長孫皇后的胞兄長孫無忌,更是效忠李唐天下的肱骨重臣。
  • 《清平樂》三個皇后結局,曹皇后一生愛而不得,最愚蠢的卻是她!
    張妼晗是趙楨最寵愛的妃子,雖然是舞女出身,但是憑藉著出眾的美貌,還有潑辣直爽的個性最後麻雀飛上枝頭。歷史上的張貴妃死後還被趙楨追封成「溫成皇后」,史書記載張貴妃「長得幸,有盛寵。妃巧慧多智數,善承迎,勢動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