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看豆瓣改版

2020-12-19 知頓

最近打開豆瓣動不動先要忍受長達5秒的引流廣告。或者按部分用戶一貫的使用習慣,打開豆瓣直接去點擊搜索欄查分,你會納悶兒,怎麼就突然把淘寶打開了。

在用戶長達十多年的使用習慣中,豆瓣貌似從來都是直接進的,沒有廣告攔路,不需要跳屏。

但是現在突然怎麼就不一樣了。

一個角度是,豆瓣的這種做法會傷害用戶的使用體驗。因為,豆瓣高日活數據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支撐點是「查分」。不管是優愛騰上個劇,還是上個綜藝,或者被微博或微信好友安利了某部電影,或者院線要上映的電影。

不少人在決定自己是否要支出一筆寶貴的時間前,會習慣去豆瓣查個分。而且用戶的這個查分習慣,使用的極其滑溜,打豆瓣、戳搜索、看分、掃評、退出,一氣呵成,最多再加掃一眼排在前面的幾條短評。

豆瓣這麼突然的改版,對於用戶的體驗肯定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優愛騰、貓眼淘票票,哪家沒有分?哪家缺評論?

在這麼一種極其微妙的處境當中,對於習慣用豆瓣查分的這部分用戶,現階段,已經面臨了不小的挑戰,豆瓣的這種方式會不會讓用戶不自在,有沒有用戶流失的風險。

豆瓣自己肯定很清楚,長長的跳屏廣告對於用戶體驗的傷害,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各類新產品層出不窮,想想人人、開心,豆瓣能走到今天,已經算不錯了,最後選擇這麼做,也許只有豆瓣自己才清楚最核心的原因吧。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長長的跳屏廣告,當然不只是豆瓣有,愛奇藝也有。為什麼放豆瓣身上就會讓人不舒服,而放愛奇藝身上影響就會小很多?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使用愛奇藝的心理準備和使用豆瓣的心理準備是不一樣的。愛奇藝不管是劇集還是綜藝,動不動一個多小時就要花在裡面。但如果去豆瓣只是查個分,是一個幾秒鐘就能搞定的事。

愛奇藝是目的地,去了要呆上一陣子;豆瓣查分,卻是一個短暫的行為,進去得到結果後,大部分人就會立馬退出來。

總的來說,在愛奇藝看見跳屏廣告,對用戶是會有影響,但是還好,但在豆瓣看到這類廣告,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而且,豆瓣上的是直接跳轉連結的引流廣告,而不是品牌廣告,很多人老用戶表示這樣的體驗的確不好。

但也有另一種角度,認為豆瓣此舉是在謀求更好的發展。

那個豆瓣

曾經,豆瓣是一個流淌著文藝氣息,匯聚思想、審美和情趣的地方,是美好的精神家園。有很多人習慣在這裡成長、分享、認識和停駐。

曾經的豆瓣是無數人的目的地。但最近這兩年,豆瓣一下子就變了。變得很多人都不認識了。

每次有熱劇上演關於在豆瓣評分和評論區的戰火也是愈演愈烈。網傳各種買星、控分,控評的消息,我們也沒少看見,甚至2016年人民日報都點名批評了豆瓣,說這樣的惡評是在傷害中國電影產業。

筆者經歷的印象最深刻的豆瓣評分評論紛爭事件,是2019年的國慶檔。

《攀登者》被豆瓣裡的大規模一星二星高贊差評佔屏。有說,口型對不上的,有說整片都在談情說愛的,有說節奏失控的,有說故事爛透了的。

看到的,滿眼齊刷刷的全是說壞話的,你會怎麼想?

如此低的分,如此爛的評論,你還有胃口去看嗎?市場給出的反饋是,《攀登者》首映後的院線隔日排片量直接銳減了一半。在以前,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最後《攀登者》的票房僅僅是三部同檔熱映大片中墊底的,比其它兩部少收了二三十個億。

你會非常相信豆瓣評分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過往的高分影片都沒有讓你失望過的經驗,一部分是你不相信同時有那麼多的罵聲都會是假的。所以豆瓣評分低,評論爛,對人做選擇的影響也許會瞬間生效,難以逆轉。

要不是實在好奇,吳京的新電影到底能爛到什麼程度。以至於讓筆者找到理由,抱著這樣極度奇葩的動機去買票看,否則還真就不會去看了。

結果親自看完後,發現自己對影片的評價和豆瓣上的主流評價區別還是很大的,比如說,雖然有情感戲,但篇幅不大,根本不是整片都在談情說愛。

看完豆瓣評分評論,第一反應是《攀登者》得拍的有多湊合有多爛。就是那種雖然沒有自己親眼去看,但心裡也許就已經下了,這麼多人罵,這應該是一部爛片的定論。

所以,如果有人參考豆瓣,那麼可能99%的人都會決定不去看《攀登者》。所以《攀登者》的評分評論風向,短期內難以被扭轉。

即便有人就是衝著吳京買票去看了,看完也覺得很爽,恰好又會去豆瓣評分。那麼這些好口碑,會被摺疊進長長的尾巴裡,很難被看到。

即便是這些好口碑越來越多,對評分有一些積極影響,但當這種積極影響能夠有跡象被其他用戶看到的時候,影片可能已經快要下映了。

也就是說,勝負已分,戰局已定。影片主創和發行方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

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的豆瓣,實則暗潮洶湧。

大刀闊斧還是潛移默化?

豆瓣通過技術手段,理論上可以解決這種批量惡意差評的問題。但豆瓣是不是要這麼做,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如果豆瓣大批量封號,肯定會吸引事件關注,親手把自己送上風口浪尖,搞不好先把自己玩死。輿論場勢力分散、強橫且根深蒂固,根本就不是豆瓣自己能左右得了的。

再者,很多外部勢力控制的帳號,很可能背後是真人(比如飯圈),有被挽救回來的可能性,如果激烈地去徹底絞殺乾淨,豆瓣自己或許都會傷筋動骨。

當然,從生命周期的角度來說,豆瓣遭遇控分控評也許是一個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尤其是操作收益還很恐怖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間接證明給各個利益相關方,豆瓣是極具價值不可小覷的。

同時,受到控分控評霸凌的利益受損方也不會就這樣坐以待斃,肯定是要出來抗衡和去做一系列的平衡努力。比如,你能外部操縱,我也能,你刷低星我刷高星,你差評我好評,你投入一倍的力量,我投入五倍的力量。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豆瓣是可以有坐山觀虎鬥的選擇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惡劣現象可能會自動平衡或者慢慢消失不見。

也不知道這是不是豆瓣採取的一種溫和的措施,比如說影片或者劇集已經上映上線,但豆瓣沒有把綜合結果分在第一時間放出來。

再就是開篇提到的,加上長時間的跳屏廣告。

豆瓣這些行為,會一定程度上弱化和軟化豆瓣作為「查分系統」這一用戶剛需的功用。

負向的用戶需求被慢慢抑制,正向的用戶需求就有被重新喚醒和激活的可能。

一系列潛移默化下來,也許豆瓣又會有機會回到往夕裡的榮光裡呢。

這就是覓活的角度。

斷代危機

查了下豆瓣最新日活數據,百度知道裡有兩個2019年的回答,刺激到我了,一個說是豆瓣日活70萬,一個說是100萬。而記憶中,豆瓣的日活是上億級別的。

怎麼會是百萬呢,不可能吧。

豆瓣是2005年的產品。主用戶群是80後90後。而最大的80後已經40歲了,最小的也30了。

10年前的80後90後,書跟文藝是劃等號的。那會兒的文藝氣,是會讓人豔羨的,是一種光環。

但現在呢?焦點早都離書本遠去了,書店死了一批又一批。文藝氣也還有光環,只不過小眾和微弱太多了。

當年的80後,還可以揮霍時間,但現在身上早都背上了沉重的責任,上老下小。有很多人都在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豆瓣一年裡也上不了幾回,或者乾脆就不上了。

90後還有時間霍霍,但是他們生活在媒介和內容極度先進而豐富的年代,豆瓣就很難成為關鍵目的地。

00後就更不用說了,各種豐富、各種精彩,各種維度。

豆瓣也一直在努力,比如針對很多綜藝錄製了REPO,但效果似乎不明顯。有人會,直接把結果搬去微博、QQ群和B站。

這無疑讓人頭痛。

在沒有其他新的有效改版出來之前,有用準確的「查分系統」,可能是豆瓣能夠守護的最後一座城池,要是丟了,也許豆瓣就只剩下「服老」這條道了。

從前的時光很慢,但現在的時光很快。

如果停留在慢時光,或許很美好,但可能無法生存。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是誰?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人?產品經理調色板
    但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不能用比喻的方法定義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它需要一個定義。慶幸的是,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行業更權威人士對產品經理的定義:產品經理就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整合和管理各種人力、物力等資源,高效的將解決方案變成實際產品輸出的領導者。
  • 高級產品經理必備|需求太多優先級怎麼排?完爆KANO模型的WSJF模型
    編輯導語:對於高級產品經理來說,在面對需求很多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去安排優先級呢?本文作者分析了常用的KANO模型和四象限法的缺點,推薦了WSJF模型,並且詳細地介紹了其使用方法,希望能夠帶給各位產品經理們一點啟發。
  • B端產品經理入門的第一年做了什麼?
    編輯導語:作為產品經理,你入門的第一年都做了什麼呢?本文作者作為B端產品經理,為我們分享了他入職第一年,作為一個產品新人的一些經驗和想法,希望能對一些剛入門B端產品經理或者對產品經理行業感興趣的人帶來一些參考。
  • 知乎的電影頁面改版了,這是要搶豆瓣生意?
    知乎推出了「想法」功能,被人調侃稱要搶微博的生意,而最近,知乎又上線了電影評分和詳情功能,這次是要搶豆瓣生意了。知乎新版電影話題頁與豆瓣、貓眼等電影詳情頁類似,增加了評分、簡介、劇照、預告片等頁面,不過評分調用的是貓眼和IMDB,沒有上線自己的評分系統。
  • 如果這4個問題沒解決,我勸你別貿然挑戰B端產品經理崗!
    如果有關注產品經理崗位的招聘需求的同學,應該不難發現,產品經理已經在往更細分更垂直專業的方向發展。早些年產品經理還未大熱的時候,招聘需求很多時候並沒有寫出對應聘產品經理崗位的特殊要求,但目前,你會發現各公司的產品經理JD的要求更細緻了,往往把特殊種類的要求前置,產品經理崗位的分類也越來越多。
  • 產品經理的一天工作內容
    10:30分基本完成了申請,打開另一份文檔《千萬不要跟產品人討論產品》,仔細再理一遍,排版、插圖重新再整理一遍,然後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幾個主流網際網路媒體發表。11:00,基本文案事情處理完,跟團隊開發、運營小夥伴了解下進度,發現今天數據運營這塊小夥伴還沒跟進的很好,商量下後跟他一起登錄後臺把相關事情搞定。
  • 「產品經理新人班」你做好準備轉行做產品經理嗎?
    讀者對象開篇前需要強調一下我所寫的文章並不是針對所有年齡段的產品經理,針對的主要用戶群體是非產品崗想要轉崗做產品的、剛入行的產品新人以及入行後迷茫的產品人,什麼原因就不做過多解釋了,如果你是職業前輩或者經驗豐富者,歡迎共同探討
  • 產品經理小白常犯的錯誤
    作為產品經理,產品原型製作是一項基本的要求,用於表達產品經理的想法。通過原型,能夠驗證產品流程是否符合預期、能否體現產品的最終表現形態,有益於提高溝通效率。產品經理小白往往會因為從業時間短或接觸的項目少,對於原型工具的認識只做執行工作,下面胡老師給大家說說產品經理小白常犯的錯誤。
  • 成熟的產品思維,讓產品經理職業生涯走得更遠
    對產品經理來說,掌握專業技能只是職業能力的及格線,成熟的思維方式才能讓產品人擁有廣闊的視野與更高維度的產品思考,讓自己走得更遠。想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產品感?明確異常流程對要解決的問題有什麼影響,以及是否需要解決和解決到什麼程度,才能體現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上述反例,就是不斷通過增添功能邏輯,來彌補目標思維和決策能力的不足。產品經理知道不做什麼,比知道做什麼更重要。保持自己的目標思維,時刻記住自己的終點在哪裡,才能抵達終點,並且是最短路徑。
  • 豆瓣電影也失守了,資本伸向文化的觸手何時才能斬斷?
    豆瓣電影又改版了?10月29日晚,一篇名為《豆瓣電影為了控評悄悄改版了》的帖子引起了豆瓣小組的激情討論,與以往每一次風吹草動一樣,影迷們的「精神家園」第N+1次遭受到了「外敵入侵」……豆瓣還能守多久呢?
  • 轉崗產品經理,應該準備些什麼?
    各種類型的產品經理的知識圖譜:之前給大家分析過,常見的產品經歷的類型主要有三種:每一種類型的產品經理其實還可以分出很多細類,例如策略產品經理還包括最近很火的AI產品經理、商業產品經理包括大客戶產品經理和商業廣告產品經理,但是總的分類可以分為這3類。
  • 做好產品經理,從約炮開始
    PM是產品經理的代名詞,我定義為PM=「炮嗎」簡稱,鄙人從一個外圍角度是這樣理解。如果身為產品經理還沒有約過炮,請你先學會約炮,拜託趕緊的,謝謝!第一步:洞察人性是抓取用戶的前提(分析炮友心理)我感覺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每周至少要花兩天時間親自去不同地方去洞察用戶的心理特徵、行為方式、性別、年齡、收入等等。
  • 艾裡卡特中文官網全新改版,用戶瀏覽體驗全面升級
    上海2015年8月17日電 /美通社/ -- 美國質量流量控制器製造商 -- 艾裡卡特®(Alicat)的中文官方網站(www.alicat.com.cn)已於2015年8月改版。
  • 好書推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PDF網盤分享
    推薦:美國琳達·哥喬斯《產品經理的第一本書》和《產品經理的第二本書》、《公司進化論》一書傳統行業產品經理PK網際網路、軟體行業產品經理1、行業形態:成熟行業vs.新興行業成熟行業市場、產品基本定型,通常只有漸變式的創新,很難有重大突破;用戶較為成熟
  • 頭部產品經理的 OPPORTUNITY 素質模型
    01 Ownership 責任感我們都知道,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總經理,負責一個或多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無論是工作深度還是廣度都是非常高的,需要產品經理本理從內心真的要把產品當作自己的孩子,需要對產品的方方面面都要管理好,這對產品經理的Ownership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主人翁意識不強的人是絕對做不好甚至是不適合做產品經理的
  • 產品經理能力模型二三話
    騰訊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剛入行的時候,也參加過培訓班,當時大概是大四。培訓班的主講是騰訊的一位PM,在課上,他給我們展示了騰訊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參見下表。表格中所列的能力模型現在已經流傳很廣了。它把產品經理的能力分為四類:通用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組織影響力。
  • 產品經理的六大核心能力是什麼?
    現代社會,在意願足夠的前提下,學會一門技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對於產品經理而言,硬技能遠遠不足以創造偉大的產品。在過去的工作中,我將產品經理的能力分為以下六項:聆聽,學習,領導力,分析,預測,回放。除了分析可以通過強化練習學習得來之外,其餘的更是關於產品經理自己有多強大,並且有多願意不斷突破極限。
  • 產品經理入門掌握的必備工具系列
    NO1.產品經理核心工具:原型工具原型工具是產品經理的核心工具,也是用到最多的一款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型工具有多款,其中常見的有三款,AXURE 墨刀 MOCKPUS產品經理工作中使用頻次:極高產品經理目前工作中普遍用到最多的工具
  • PMTalk:一名合格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
    PMTalk產品經理社區發起於2017年,從深圳輻射到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30餘個城市,團隊成員由騰訊、新浪、中興等人才聚集發起。PMTalk2020北京產品經理大會,由PMTalk產品經理社區,騰訊大講堂,環信、開課吧聯合舉辦。
  • 產品經理常用工具介紹與下載
    2.MindManagerMindManager是一款思維導圖軟體,能夠幫助你將想法和靈感以清晰的思維導圖的形式記錄下來,對產品經理梳理產品規劃非常有幫助。產品經理不管是撰寫產品文檔,記錄靈感思路,還是與團隊成員在線協作辦公,都可以在石墨文檔裡高效地完成。產品經理可以直接在石墨文檔裡撰寫產品需求文檔,整理用戶的產品使用反饋,更新bug修復與新功能實現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