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開豆瓣動不動先要忍受長達5秒的引流廣告。或者按部分用戶一貫的使用習慣,打開豆瓣直接去點擊搜索欄查分,你會納悶兒,怎麼就突然把淘寶打開了。
在用戶長達十多年的使用習慣中,豆瓣貌似從來都是直接進的,沒有廣告攔路,不需要跳屏。
但是現在突然怎麼就不一樣了。
一個角度是,豆瓣的這種做法會傷害用戶的使用體驗。因為,豆瓣高日活數據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支撐點是「查分」。不管是優愛騰上個劇,還是上個綜藝,或者被微博或微信好友安利了某部電影,或者院線要上映的電影。
不少人在決定自己是否要支出一筆寶貴的時間前,會習慣去豆瓣查個分。而且用戶的這個查分習慣,使用的極其滑溜,打豆瓣、戳搜索、看分、掃評、退出,一氣呵成,最多再加掃一眼排在前面的幾條短評。
豆瓣這麼突然的改版,對於用戶的體驗肯定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優愛騰、貓眼淘票票,哪家沒有分?哪家缺評論?
在這麼一種極其微妙的處境當中,對於習慣用豆瓣查分的這部分用戶,現階段,已經面臨了不小的挑戰,豆瓣的這種方式會不會讓用戶不自在,有沒有用戶流失的風險。
豆瓣自己肯定很清楚,長長的跳屏廣告對於用戶體驗的傷害,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各類新產品層出不窮,想想人人、開心,豆瓣能走到今天,已經算不錯了,最後選擇這麼做,也許只有豆瓣自己才清楚最核心的原因吧。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長長的跳屏廣告,當然不只是豆瓣有,愛奇藝也有。為什麼放豆瓣身上就會讓人不舒服,而放愛奇藝身上影響就會小很多?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使用愛奇藝的心理準備和使用豆瓣的心理準備是不一樣的。愛奇藝不管是劇集還是綜藝,動不動一個多小時就要花在裡面。但如果去豆瓣只是查個分,是一個幾秒鐘就能搞定的事。
愛奇藝是目的地,去了要呆上一陣子;豆瓣查分,卻是一個短暫的行為,進去得到結果後,大部分人就會立馬退出來。
總的來說,在愛奇藝看見跳屏廣告,對用戶是會有影響,但是還好,但在豆瓣看到這類廣告,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而且,豆瓣上的是直接跳轉連結的引流廣告,而不是品牌廣告,很多人老用戶表示這樣的體驗的確不好。
但也有另一種角度,認為豆瓣此舉是在謀求更好的發展。
那個豆瓣
曾經,豆瓣是一個流淌著文藝氣息,匯聚思想、審美和情趣的地方,是美好的精神家園。有很多人習慣在這裡成長、分享、認識和停駐。
曾經的豆瓣是無數人的目的地。但最近這兩年,豆瓣一下子就變了。變得很多人都不認識了。
每次有熱劇上演關於在豆瓣評分和評論區的戰火也是愈演愈烈。網傳各種買星、控分,控評的消息,我們也沒少看見,甚至2016年人民日報都點名批評了豆瓣,說這樣的惡評是在傷害中國電影產業。
筆者經歷的印象最深刻的豆瓣評分評論紛爭事件,是2019年的國慶檔。
《攀登者》被豆瓣裡的大規模一星二星高贊差評佔屏。有說,口型對不上的,有說整片都在談情說愛的,有說節奏失控的,有說故事爛透了的。
看到的,滿眼齊刷刷的全是說壞話的,你會怎麼想?
如此低的分,如此爛的評論,你還有胃口去看嗎?市場給出的反饋是,《攀登者》首映後的院線隔日排片量直接銳減了一半。在以前,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最後《攀登者》的票房僅僅是三部同檔熱映大片中墊底的,比其它兩部少收了二三十個億。
你會非常相信豆瓣評分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過往的高分影片都沒有讓你失望過的經驗,一部分是你不相信同時有那麼多的罵聲都會是假的。所以豆瓣評分低,評論爛,對人做選擇的影響也許會瞬間生效,難以逆轉。
要不是實在好奇,吳京的新電影到底能爛到什麼程度。以至於讓筆者找到理由,抱著這樣極度奇葩的動機去買票看,否則還真就不會去看了。
結果親自看完後,發現自己對影片的評價和豆瓣上的主流評價區別還是很大的,比如說,雖然有情感戲,但篇幅不大,根本不是整片都在談情說愛。
看完豆瓣評分評論,第一反應是《攀登者》得拍的有多湊合有多爛。就是那種雖然沒有自己親眼去看,但心裡也許就已經下了,這麼多人罵,這應該是一部爛片的定論。
所以,如果有人參考豆瓣,那麼可能99%的人都會決定不去看《攀登者》。所以《攀登者》的評分評論風向,短期內難以被扭轉。
即便有人就是衝著吳京買票去看了,看完也覺得很爽,恰好又會去豆瓣評分。那麼這些好口碑,會被摺疊進長長的尾巴裡,很難被看到。
即便是這些好口碑越來越多,對評分有一些積極影響,但當這種積極影響能夠有跡象被其他用戶看到的時候,影片可能已經快要下映了。
也就是說,勝負已分,戰局已定。影片主創和發行方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
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的豆瓣,實則暗潮洶湧。
大刀闊斧還是潛移默化?
豆瓣通過技術手段,理論上可以解決這種批量惡意差評的問題。但豆瓣是不是要這麼做,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如果豆瓣大批量封號,肯定會吸引事件關注,親手把自己送上風口浪尖,搞不好先把自己玩死。輿論場勢力分散、強橫且根深蒂固,根本就不是豆瓣自己能左右得了的。
再者,很多外部勢力控制的帳號,很可能背後是真人(比如飯圈),有被挽救回來的可能性,如果激烈地去徹底絞殺乾淨,豆瓣自己或許都會傷筋動骨。
當然,從生命周期的角度來說,豆瓣遭遇控分控評也許是一個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尤其是操作收益還很恐怖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間接證明給各個利益相關方,豆瓣是極具價值不可小覷的。
同時,受到控分控評霸凌的利益受損方也不會就這樣坐以待斃,肯定是要出來抗衡和去做一系列的平衡努力。比如,你能外部操縱,我也能,你刷低星我刷高星,你差評我好評,你投入一倍的力量,我投入五倍的力量。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豆瓣是可以有坐山觀虎鬥的選擇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惡劣現象可能會自動平衡或者慢慢消失不見。
也不知道這是不是豆瓣採取的一種溫和的措施,比如說影片或者劇集已經上映上線,但豆瓣沒有把綜合結果分在第一時間放出來。
再就是開篇提到的,加上長時間的跳屏廣告。
豆瓣這些行為,會一定程度上弱化和軟化豆瓣作為「查分系統」這一用戶剛需的功用。
負向的用戶需求被慢慢抑制,正向的用戶需求就有被重新喚醒和激活的可能。
一系列潛移默化下來,也許豆瓣又會有機會回到往夕裡的榮光裡呢。
這就是覓活的角度。
斷代危機
查了下豆瓣最新日活數據,百度知道裡有兩個2019年的回答,刺激到我了,一個說是豆瓣日活70萬,一個說是100萬。而記憶中,豆瓣的日活是上億級別的。
怎麼會是百萬呢,不可能吧。
豆瓣是2005年的產品。主用戶群是80後90後。而最大的80後已經40歲了,最小的也30了。
10年前的80後90後,書跟文藝是劃等號的。那會兒的文藝氣,是會讓人豔羨的,是一種光環。
但現在呢?焦點早都離書本遠去了,書店死了一批又一批。文藝氣也還有光環,只不過小眾和微弱太多了。
當年的80後,還可以揮霍時間,但現在身上早都背上了沉重的責任,上老下小。有很多人都在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豆瓣一年裡也上不了幾回,或者乾脆就不上了。
90後還有時間霍霍,但是他們生活在媒介和內容極度先進而豐富的年代,豆瓣就很難成為關鍵目的地。
00後就更不用說了,各種豐富、各種精彩,各種維度。
豆瓣也一直在努力,比如針對很多綜藝錄製了REPO,但效果似乎不明顯。有人會,直接把結果搬去微博、QQ群和B站。
這無疑讓人頭痛。
在沒有其他新的有效改版出來之前,有用準確的「查分系統」,可能是豆瓣能夠守護的最後一座城池,要是丟了,也許豆瓣就只剩下「服老」這條道了。
從前的時光很慢,但現在的時光很快。
如果停留在慢時光,或許很美好,但可能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