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自己置頂推特裡的歌詞:「張開眼睛,仰望天空」(Open your eyes, look up to the skies)一樣,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SpaceX公司「掌門人」馬斯克,促成了全球首次商業載人試航的成功,書寫了又一項傳奇。
北京時間2020年5月31日,美國宇航局(NASA) 與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聯手的商業載人航空計劃(CPP)的首次載人試航成功,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
來源:中新視頻
飛向太空
「激動人心」,「創造歷史」,「天才馬斯克」——觀看此次試航計劃的網友,刷屏式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現場,也有數百人觀看了火箭發射。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川普和副總統彭斯。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民眾圍觀火箭升空。
美國宇航局(NASA)的數據顯示,逾300萬人在線觀看了直播。而馬斯克本人,也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直播。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直播SpaceX的試航行動。圖片截自馬斯克個人帳戶。
當地時間5月30日 ,SpaceX最新的載人龍飛船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 39A,在全球觀眾的注視下,載著兩名太空人還有一隻恐龍玩偶前往國際空間站。
3點23分,點火。
3點24分,達到Max-Q(Maximum dynamic pressure 最大動壓)。
3點25分39秒,主引擎脫落。
3點30分,第一階段Entry burn(準備進入高空大氣層的助推燃燒)。
3點31分50秒,SECO-1(二級引擎脫落)。
3點32分41秒,「我當然依舊愛你」(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回收平臺成功回收獵鷹火箭。
3點35分10秒,太空飛行器進入軌道,SpaceX首次載人航空發射階段成功,兩名飛行員即將進入國際空間站。馬斯克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在這一天,重新改寫人類航天史。
這項代號為「Demo-2」的發射任務,是載人「龍」飛船的最終試航,主要為測試載人航天系統的太空人的太空飛行操作能力,由馬斯克帶領的私營公司SpaceX執行。相關系統也是由SpaceX和NASA合作開發,此次試航主要是由「獵鷹9」火箭,將搭載兩名太空人的「龍」飛船送至國際空間站,停留1或4個月後,再返回地球。
來源:英國廣播公司(BBC)視頻截圖
據介紹,「獵鷹9號」由兩級火箭構成,發射後,下端的部分先燃燒兩分半鐘,之後熄火分離。隨後,第二段結構燃燒六分鐘,將」龍」飛船送入地球軌道,太空飛行器此時對地高度為201公裡左右。
與火箭分離之後,船艙會使用自己的推進器,完成前往國際空間站的餘下旅途。首次商業載人試航發射任務,由此宣告成功。
NASA表示,若試航成功,該機構將「認證」馬斯克公司的「龍」飛船,具備載人航天往返國際空間站的長期運營能力。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宇航局(NASA)商業載人航空計劃(CPP)的首次載人試航發射。
新的時代
這次試航,結束了NASA長達9年的載人火箭發射荒,也是第一次由私人企業載人上太空,對美國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馬斯克所創辦的SpaceX也成為了——人類航天史上第一個具備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的私營航天企業,開啟全球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
太空梭,是人類邁向太空,開啟探索的一大壯舉,它是一種具有重要民用與軍用價值的多用途太空飛行器,實現了航天運載器由一次使用向部分重複使用的過渡。
自1972年以來,美國就投入巨資,進行相關開發研究,先後生產出6架太空梭。它們分別是「企業」號、「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與「奮進」號。
其中,「企業」號為測試機,從未載人,也未發射升空。
而「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均失事發生爆炸,釀成悲劇。兩起事故相隔約17年時間。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執行自己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部件失效,升空僅1分多鐘即爆炸解體。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德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兩起事故,共奪去14名太空人的生命。
2011年7月8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最後一次發射升空,標誌著美國太空梭時代的終結。
1985年服役的「亞特蘭蒂斯」號,在航天超過32次,總航程達約1.94億公裡後,則於2011年7月21日,順利完成最後一次飛行。它成為美國最後一架退役的太空梭,為美國的太空梭時代,劃下謝幕句號。
從此以後,美國宇航局不得不向俄羅斯支付數千萬美元,用「聯盟號」飛船將太空人共同送上太空。
俄羅斯衛星網指出,這一次,「龍」飛船的載人試航,是美國從2011年以來,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這對於美國未來載人航天以及宇航局與私人公司合作戰略,具有巨大意義。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宇航局進行商業載人航空計劃的首次載人試航。
算一筆帳
這一切背後,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深空探索上付出的高昂代價。太空梭之所以宣告退出歷史舞臺,專家認為,主要還是因為「燒錢」太狠,令近年來經濟低迷,不再「不差錢」的美國難以為繼。
對於太空梭的運營成本,美國宇航局算過一筆帳:1972年以來,美國政府共為太空梭項目「買單」1960億美元。分攤到135次發射飛行,每次要耗資約15億美元,遠超過飛船的費用。
考慮通脹因素後,美國花在太空梭項目上的費用,甚至已被認為超過了登月、製造原子彈和開鑿巴拿馬運河的總和。對一名普通人來說,這些幾乎是難以想像的。
資料圖:馬斯克。
而像SpaceX這樣的私營公司的出現,極大緩解了尷尬局面——因為馬斯克聲稱,他考慮了「錢」的因素,最大幅度降低了發射一次火箭的成本,而NASA渴求的正是這樣的機會。何況馬斯克公司玩的技術,並不遜色,甚至有「走在時代前端」的先鋒意味。
不過,此次載人試航,其實也一波三折。2014年,NASA委託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分別建造「星際客機」和載人版「龍」飛船,但兩艘飛船的首飛時間,從最初計劃的2017年多次推遲。
2019年3月3日,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
直到2019年3月,「龍」飛船完成飛向國際空間站的首次測試無人飛行。當時,飛船搭載了一個假人模型。該飛船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並送去了一些物資。
按計劃,SpaceX應在當年7月把美國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然而,2019年4月20日時,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一次測試發生爆炸,「龍」飛船幾乎被摧毀。載人計劃受此影響發射時間被推遲。
此次試航,原本定在當地時間2020年5月27日下午。發射前10分鐘,受惡劣天氣影響推遲。
美國太空人道格拉斯·赫爾利(道格)和羅伯特·本肯(鮑勃)。
搭載了誰?
這次坐在「龍」飛船裡參與任務的,是美國兩位太空人:道格拉斯·赫爾利(道格)和羅伯特·本肯(鮑勃)。此外,還有一個恐龍玩偶。
道格生於1966年,是一名退役的海軍陸戰隊員。鮑勃生於1970年,是空軍上校,兩人經驗豐富,都是太空梭飛行老手,各已經上過兩次太空。
道格共在太空中逗留過28天零11小時,鮑勃則停留過29天零12小時,其中包括37小時的太空漫步。二人在2018年被選中參與這項載人試航。他們的配偶也同為太空人。
參與此次試航的兩位美國太空人,在車內向民眾揮手。
兩人此次所乘坐的飛船經科學家規劃路徑,利用導航控制,自動抵達國際空間站。不過,為保障安全,以防出現意外,兩人已進行數百次的手動飛行操作練習。
受新冠疫情影響,兩人從2020年3月就開始隔離,且至少做過2次新冠病毒檢測,目前身體健康。
對NASA和太空人本人來說可能饒有意味的是,道格曾參與「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他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落幕,如今,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誕生!
或許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到達另一顆星星,或許窮盡所有努力,也無法走出太陽系了。但是總會有人,能將全人類的希望背負在自己身上,願意無數次地嘗試,只為了嘗試出另外一種可能。
歷史9年,SpaceX在研究火箭中,馬斯克經歷了無數次爆炸,跌倒後站起來,又繼續跌倒,無休無止。直到2016年4月8日,迎來命運的轉折點。
這一天,SpaceX的「獵鷹9」火箭成功在海上著陸。馬斯克對航空事業的熱愛,全都寫在著陸船名上:「我當然還愛你」("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
沒有什麼能阻擋他的步伐,他永不放棄,雖然這條路註定孤獨。
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出海發現新大陸,開啟了世界歷史的新時代。
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一定會像銘記哥倫布一樣,銘記如今馬斯克所做的一切。
來源:中國新聞網、科技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