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人類航天史!馬斯克,人類的下一個哥倫布

2020-12-16 騰訊網

如同自己置頂推特裡的歌詞:「張開眼睛,仰望天空」(Open your eyes, look up to the skies)一樣,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SpaceX公司「掌門人」馬斯克,促成了全球首次商業載人試航的成功,書寫了又一項傳奇。

北京時間2020年5月31日,美國宇航局(NASA) 與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聯手的商業載人航空計劃(CPP)的首次載人試航成功,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

來源:中新視頻

飛向太空

「激動人心」,「創造歷史」,「天才馬斯克」——觀看此次試航計劃的網友,刷屏式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現場,也有數百人觀看了火箭發射。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川普和副總統彭斯。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民眾圍觀火箭升空。

美國宇航局(NASA)的數據顯示,逾300萬人在線觀看了直播。而馬斯克本人,也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直播。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直播SpaceX的試航行動。圖片截自馬斯克個人帳戶。

當地時間5月30日 ,SpaceX最新的載人龍飛船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 39A,在全球觀眾的注視下,載著兩名太空人還有一隻恐龍玩偶前往國際空間站。

3點23分,點火。

3點24分,達到Max-Q(Maximum dynamic pressure 最大動壓)。

3點25分39秒,主引擎脫落。

3點30分,第一階段Entry burn(準備進入高空大氣層的助推燃燒)。

3點31分50秒,SECO-1(二級引擎脫落)。

3點32分41秒,「我當然依舊愛你」(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回收平臺成功回收獵鷹火箭。

3點35分10秒,太空飛行器進入軌道,SpaceX首次載人航空發射階段成功,兩名飛行員即將進入國際空間站。馬斯克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在這一天,重新改寫人類航天史。

這項代號為「Demo-2」的發射任務,是載人「龍」飛船的最終試航,主要為測試載人航天系統的太空人的太空飛行操作能力,由馬斯克帶領的私營公司SpaceX執行。相關系統也是由SpaceX和NASA合作開發,此次試航主要是由「獵鷹9」火箭,將搭載兩名太空人的「龍」飛船送至國際空間站,停留1或4個月後,再返回地球。

來源:英國廣播公司(BBC)視頻截圖

據介紹,「獵鷹9號」由兩級火箭構成,發射後,下端的部分先燃燒兩分半鐘,之後熄火分離。隨後,第二段結構燃燒六分鐘,將」龍」飛船送入地球軌道,太空飛行器此時對地高度為201公裡左右。

與火箭分離之後,船艙會使用自己的推進器,完成前往國際空間站的餘下旅途。首次商業載人試航發射任務,由此宣告成功。

NASA表示,若試航成功,該機構將「認證」馬斯克公司的「龍」飛船,具備載人航天往返國際空間站的長期運營能力。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宇航局(NASA)商業載人航空計劃(CPP)的首次載人試航發射。

新的時代

這次試航,結束了NASA長達9年的載人火箭發射荒,也是第一次由私人企業載人上太空,對美國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馬斯克所創辦的SpaceX也成為了——人類航天史上第一個具備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的私營航天企業,開啟全球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

太空梭,是人類邁向太空,開啟探索的一大壯舉,它是一種具有重要民用與軍用價值的多用途太空飛行器,實現了航天運載器由一次使用向部分重複使用的過渡。

自1972年以來,美國就投入巨資,進行相關開發研究,先後生產出6架太空梭。它們分別是「企業」號、「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與「奮進」號。

其中,「企業」號為測試機,從未載人,也未發射升空。

而「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均失事發生爆炸,釀成悲劇。兩起事故相隔約17年時間。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執行自己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部件失效,升空僅1分多鐘即爆炸解體。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德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兩起事故,共奪去14名太空人的生命。

2011年7月8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最後一次發射升空,標誌著美國太空梭時代的終結。

1985年服役的「亞特蘭蒂斯」號,在航天超過32次,總航程達約1.94億公裡後,則於2011年7月21日,順利完成最後一次飛行。它成為美國最後一架退役的太空梭,為美國的太空梭時代,劃下謝幕句號。

從此以後,美國宇航局不得不向俄羅斯支付數千萬美元,用「聯盟號」飛船將太空人共同送上太空。

俄羅斯衛星網指出,這一次,「龍」飛船的載人試航,是美國從2011年以來,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這對於美國未來載人航天以及宇航局與私人公司合作戰略,具有巨大意義。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宇航局進行商業載人航空計劃的首次載人試航。

算一筆帳

這一切背後,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深空探索上付出的高昂代價。太空梭之所以宣告退出歷史舞臺,專家認為,主要還是因為「燒錢」太狠,令近年來經濟低迷,不再「不差錢」的美國難以為繼。

對於太空梭的運營成本,美國宇航局算過一筆帳:1972年以來,美國政府共為太空梭項目「買單」1960億美元。分攤到135次發射飛行,每次要耗資約15億美元,遠超過飛船的費用。

考慮通脹因素後,美國花在太空梭項目上的費用,甚至已被認為超過了登月、製造原子彈和開鑿巴拿馬運河的總和。對一名普通人來說,這些幾乎是難以想像的。

資料圖:馬斯克。

而像SpaceX這樣的私營公司的出現,極大緩解了尷尬局面——因為馬斯克聲稱,他考慮了「錢」的因素,最大幅度降低了發射一次火箭的成本,而NASA渴求的正是這樣的機會。何況馬斯克公司玩的技術,並不遜色,甚至有「走在時代前端」的先鋒意味。

不過,此次載人試航,其實也一波三折。2014年,NASA委託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分別建造「星際客機」和載人版「龍」飛船,但兩艘飛船的首飛時間,從最初計劃的2017年多次推遲。

2019年3月3日,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

直到2019年3月,「龍」飛船完成飛向國際空間站的首次測試無人飛行。當時,飛船搭載了一個假人模型。該飛船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並送去了一些物資。

按計劃,SpaceX應在當年7月把美國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然而,2019年4月20日時,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一次測試發生爆炸,「龍」飛船幾乎被摧毀。載人計劃受此影響發射時間被推遲。

此次試航,原本定在當地時間2020年5月27日下午。發射前10分鐘,受惡劣天氣影響推遲。

美國太空人道格拉斯·赫爾利(道格)和羅伯特·本肯(鮑勃)。

搭載了誰?

這次坐在「龍」飛船裡參與任務的,是美國兩位太空人:道格拉斯·赫爾利(道格)和羅伯特·本肯(鮑勃)。此外,還有一個恐龍玩偶。

道格生於1966年,是一名退役的海軍陸戰隊員。鮑勃生於1970年,是空軍上校,兩人經驗豐富,都是太空梭飛行老手,各已經上過兩次太空。

道格共在太空中逗留過28天零11小時,鮑勃則停留過29天零12小時,其中包括37小時的太空漫步。二人在2018年被選中參與這項載人試航。他們的配偶也同為太空人。

參與此次試航的兩位美國太空人,在車內向民眾揮手。

兩人此次所乘坐的飛船經科學家規劃路徑,利用導航控制,自動抵達國際空間站。不過,為保障安全,以防出現意外,兩人已進行數百次的手動飛行操作練習。

受新冠疫情影響,兩人從2020年3月就開始隔離,且至少做過2次新冠病毒檢測,目前身體健康。

對NASA和太空人本人來說可能饒有意味的是,道格曾參與「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他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落幕,如今,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誕生!

或許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到達另一顆星星,或許窮盡所有努力,也無法走出太陽系了。但是總會有人,能將全人類的希望背負在自己身上,願意無數次地嘗試,只為了嘗試出另外一種可能。

歷史9年,SpaceX在研究火箭中,馬斯克經歷了無數次爆炸,跌倒後站起來,又繼續跌倒,無休無止。直到2016年4月8日,迎來命運的轉折點。

這一天,SpaceX的「獵鷹9」火箭成功在海上著陸。馬斯克對航空事業的熱愛,全都寫在著陸船名上:「我當然還愛你」("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

沒有什麼能阻擋他的步伐,他永不放棄,雖然這條路註定孤獨。

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出海發現新大陸,開啟了世界歷史的新時代。

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一定會像銘記哥倫布一樣,銘記如今馬斯克所做的一切。

來源:中國新聞網、科技每日推送

相關焦點

  • 連本帶利SpaceX首發載人航天成功,馬斯克瘋狂史:活著就要改變人類
    這是美國航天的一個歷史性時刻,自2011年美國太空梭退役後,美國時隔9年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成立18年以來SpaceX也拉開了私營載人航天的時代序幕;馬斯克「逃離地球,改變人類」計劃開啟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 一邊爆炸,一邊升天,龍飛船開創人類載人航天歷史,技術超越中俄
    據悉,本次發射是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退役9年來的美國本土第一次載人航天發射,也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私人公司完成的載人航天發射,還是成本最低的一次載人發射,人類太空探索歷史因此被改寫。在此之前,全球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的主角一直都是國家。
  • 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馬斯克的一大步,人類的……?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然而迄今為止,人類的下一步始終沒有踏出,反而縮了回去——1972年後,再也沒有人類踏足過月球。馬斯克和他的SpaceX,讓很多人看到了「星辰大海」的新可能。
  • 剛剛,星艦SN8炸了,但馬斯克打開了人類通往火星的大門!
    再如,馬斯克旗下SpaceX太空運輸技術公司傾盡所有研發的「獵鷹-9」號重型運載火箭,也經歷了多次發射失敗。但如今,「獵鷹-9」號已成為全球唯一可回收重型運載火箭,為人類開啟天地之旅邁進了重要一步。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敗是在所難免的,更何況,馬斯克正在幹的偉大事業,乃是打開通往天地之間的國際航天大門!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世界的影響——加速了人類文明傳播的步伐
    此時的哥倫布是孤獨的、無助的,孤獨的是他以自己的力量說服這些船員,無助的是他的心裡也沒有底,為什麼船航行了這麼多天還沒有陸地的出現,難道是哥倫布錯了。此刻不服輸的哥倫布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趟過去,因為哥倫布「不懼死亡、懼平庸」,不想自己的一生白白浪費,作為一個男人就要有所建樹,對於一個人來說死亡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默默無聞的死去。
  • 馬斯克警告:5年內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人類將淪為機器的寵物!
    最近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特斯拉和SpaceX公司創始人馬斯克警告說,人工智慧帶來的危險已迫在眉睫,未來5年內人類就可能被人工智慧超越。 如果說這話的是普通人,你大可一笑置之,但馬斯克說,恐怕就不能掉以輕心了。
  • 馬斯克翻開了太空歷史新的一頁,商業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
    在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下午,馬斯克創造了歷史,人類歷史上首個商業載人航天飛船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這可以說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壯舉,因為按照馬斯克計劃,如果此次發射成功的,後面馬斯克會陸陸續續揭開宇宙的面紗,甚至要實現移民火星這個宏大的願望。
  • 《人類群星閃耀時》:因一個個不起眼的瞬間,改寫了人類命運
    它就是《人類群星閃耀時》。世界傳記之王茨威格的代表作!高圓圓是這樣描述她初讀這本書時的震撼:「《人類群星閃耀時》很多人推薦,但我猶豫了很久才翻開。因為小的時候歷史太差了,聽到是講歷史的書,就會覺得有點怕。結果,讀完第一個章節就停不下來了。」餘華說,仿佛遇到了「速效強心丸」,感受到了那種久違的閱讀激動。
  • 美國載人航天交給了私人企業,馬斯克的Space X憑啥這麼牛?!
    一個造電動車、玩線上支付的矽谷富豪,怎麼就要接過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大旗?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在太空競爭中可是舉全國之力,如今,美國載人航天事業,居然要交給一個私營企業。不只是載人航天,馬斯克在太空探索上的夢想可大著呢!自從18年前創建Space X公司以來,他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把人類送上火星,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在地球之外建立另一個家園。
  • 深扒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中國能複製美國商業航天傳奇嗎?
    張偉:我聽過馬斯克的線下演講,當時我去參加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國際宇航大會,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當時來聽馬斯克演講的人群。讓我很意外的是,馬斯克在演講的時候,有點結結巴巴,口齒不是那麼清晰流利。
  • 人類為什麼從未停止仰望星空?
    自2011年NASA太空梭退役以來,這是首次在美國本土進行的載人航天發射任務,標誌著美國恢復將人類送往太空的能力。更大的意義在於,這是SpaceX作為一家私營公司,首次進行載人航天發射任務。這是太空探索新紀元的開始,一個由商業公司領導的新紀元。夏夜的銀河橫跨天空,浩瀚壯闊。
  • 知名航天專家對話:人類探月的價值在哪裡?何時「太空移民」?
    圖為王飛躍在現場與嘉賓分享互動王飛躍說,完成月球挖土後,中國航天的下一個任務可以是去小行星取樣。其他西方國家完成過小行星取樣,但只是向小行星發射探測器,探測器到小行星表面接觸一下,採集微量元素在分析。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對人類來說,深空探測的意義是什麼?毛淑德認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待在搖籃裡,所以要進行深空探測,理解人類在太陽系、在宇宙裡面的位置。
  • 為了開啟人類太空飛行新紀元,馬斯克炸了一枚造價3.4億元的火箭
    (天下網商記者 黃天然)馬斯克炸了一枚造價3.4億元人民幣的火箭,只為證明載人龍飛船很安全。北京時間1月19日午夜時分,Space X對接國際空間站的載人航天計劃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成功完成發射前最後一項重要測試——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的飛行系統終止測試,以確保載人龍飛船能在獵鷹9號火箭出現意外時緊急脫離,保證人類太空人安全著陸。
  • 馬斯克10年超航天大國30年,科學沒有舉國體制,全是個人英雄壯舉
    以往,火箭不僅要在非常嚴格的環境下進行裝配、檢測,然後還要以蝸牛般的速度小心翼翼移動到發射場。一切準備停當以後,選擇一個合適的窗口才可以發射。》space X公司之前,發射一次火箭,如同舉行一場婚禮。space X公司向人們展示了進快餐店的發射頻率。
  • 人類是如何徵服太空的?航空航天事業的先驅者 | 航天史01
    這回我們開講一個新的系列,我們來講講航天史,講講人類是如何徵服太空的。提起航天呢,我們就不得不想到火箭。金燦榮老師常說,航天科技是「送人上天的」,航天科工是「送人上西天的」。我家呢,就出身於航天科工,我老爸就是搞反艦飛彈的。
  • 航天專家對話:人類探月的價值在哪裡?「太空移民」何時成現實?
    圖為王飛躍在現場與嘉賓分享互動 王飛躍說,完成月球挖土後,中國航天的下一個任務可以是去小行星取樣。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對人類來說,深空探測的意義是什麼? 毛淑德認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待在搖籃裡,所以要進行深空探測,理解人類在太陽系、在宇宙裡面的位置。
  • 矽谷封面|馬斯克面臨最嚴峻考驗:SpaceX載人航天成敗在此一舉
    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鮑勃·貝恩肯(Bob Behnken)正在試穿太空衣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這次任務無疑將成為人類太空探索的裡程碑時刻:首次由私人公司將人類送入軌道
  • 哥倫布發現美洲丨新航線的開闢為何讓人類文明進入全球性的交往?
    在大航海時代,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西歐國家希望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往來促使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也正是因為美洲被發現,才開闢了世界航線與全球人類的交往共同發展道路。美洲就是在這樣一個多重因素共同促進的環境下被發現的。如果西歐國家沒有與東方進行貿易來往的強烈願望,也許就不會有哥倫布穿越大西洋尋找東方航線的想法。正是得到了資產階級和國王的支持,他才能夠有充足的資金和條件進行西航,成為新舊大陸的交往先驅。
  • 為什麼馬斯克想用1萬顆核彈炸火星?火星是人類唯一的希望啊
    俗話說得好,雞蛋不能總放在一個籃子裡,要是不小心籃子掉地上了,那麼結果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而現在的人類正是雞蛋的處境,而地球就是現在唯一裝我們的籃子,要是地球哪一天出了問題,人類可就要雞飛蛋打了。
  • 鋼鐵俠馬斯克就是不一樣
    從第一家將人類送出並返回地球的商業航空公司Space X,到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從SolarCiry的太陽能清潔能源利用,到Neuralink的「腦機接口植入」;從已發射800顆衛星的Starlink萬顆網際網路衛星覆蓋全球的「星鏈計劃」,到Hyperloop的除汽車、飛機、火車、輪船外的第五種運輸方式的超環線設想,以及為此而專門成立的挖掘隧道的「無聊」公司Bor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