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10年超航天大國30年,科學沒有舉國體制,全是個人英雄壯舉

2020-12-21 華箋流香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現在能夠經常看到的新聞,就是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不停的從地面上發射火箭入太空。在此之前,人們的印象是發射一枚火箭非常麻煩。

2008年,獵鷹1號在第4次試飛的時候,第1次進入太空。截止到2020年10月底,space X公司完成了第100次成功發射。其中,火箭發射成功率高達96%,已經超過或者追平了中、美、俄、歐盟四大航天強國。

獵鷹9號基本型的起飛重量是550噸,近地軌道載荷是22.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為8.3噸,與長徵5類似。但是,獵鷹9號已經成功回收64次,再發射45次。

以往,火箭不僅要在非常嚴格的環境下進行裝配、檢測,然後還要以蝸牛般的速度小心翼翼移動到發射場。一切準備停當以後,選擇一個合適的窗口才可以發射。

》space X公司之前,發射一次火箭,如同舉行一場婚禮。

space X公司向人們展示了進快餐店的發射頻率。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失敗了很多很多很多次,以至於被人們嘲笑。但是,最後的結果是馬斯克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路。

● Space X公司的超級不鏽鋼火箭,星船( Starship)。

Starship看起來很矮,實際上很長(飛船長50米,火箭長68米),關鍵的問題是它很粗,直徑達到9米,起飛推力超過7000噸。

這是兒童漫畫裡的火箭,但是現在真的做出來了。用不鏽鋼做火箭外殼的理由就是強度高、便宜、耐高溫低溫。

這才叫「船」,這才叫「艦」。

Starship已經試飛了多次,也失敗了多次。每次失敗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因為要模擬各種惡劣的環境。

有一次是因為沒有挖導流槽,而導致被噴射氣流吹起的碎石擊破了管路。按照以前的設計,這樣的發射基礎是不合格的。

》馬斯克說,如果未來在火星上發射,誰給你修導流槽?

很多人認為,馬斯克的成績是在NASA的基礎上,加上資本市場的大資金支持完成的。

當然這個觀點不能說有什麼問題。但是,即使有資本市場大資金的支持,也不可能對著一堆錢大叫一聲,就會產生產品。

即使有NASA的技術支持,也要知道如何運用這些技術。

如果這個觀點能夠說明一切,那麼人類所有科學家的成果都不值一提,因為這都是利用了地球上已有的東西、宇宙已存在的法則。

沒有黎曼幾何作為基礎鋪墊,沒有張量分析,愛因斯坦也無法搞定廣義相對論。

馬斯克10年,超越了中、美、俄三大航天強國30年。

》人類所有的突破性科學活動,都是個人英雄壯舉。

美國的氫彈原理,是物理學家泰勒突破的。中國的氫彈原理,是物理學家于敏突破的。

人類對世界認識的腳步,是從紛繁的物質現象歸結為有限的運行法則。

幾百萬種化合物都是近200種原子構成,而這200種原子又只有三種最基本的粒子。

每一次人類認識的腳步,是從下向上進行金字塔式的建設,越到金字塔尖,物質的運動規律越有限,但是隱藏的層次卻越深,需要具有深刻洞見的人,才能理解這些肉眼不可見的法則。

這就是最頂級的科學家、企業家、領導人存在的意義。

組成人類文明世界最表層的,是技術世界,它由一系列的技術規範和操作原則組成。

當這些技術規範和規則沒有辦法達到目的時候。我們就會求助於更基本的物理法則,當物理法則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就會求助於數學法則。

》跨過每一個門檻,都需要真正的大師。

廣義相對論是一個高度幾何化的物理學理論,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物理學家嘗試用幾何學的原理來描述空間的結構。

正因為愛因斯坦跨越了這個邊界,所以我們才知道:被太陽遮擋住的恆星,它的光線可以繞過太陽;地球的旋轉會拖曳周圍的時空,讓衛星上的時鐘改變;質量塌陷會在宇宙中製造一種極度扭曲的空間,黑洞。

描述科學創造的偉大壯舉,語言是匱乏的!獨行者的寂寞無人知曉,少有人理解。

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雖然只是一種能量傳播的方式,但是卻影響了人類整個工業社會的進程。

1915年,就在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當年,女科學家艾米諾特證明了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等一切守恆性定律背後的本質原因:對稱性。

這一成果影響了隨後的整個物理學進程。

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是從麥克斯韋方程經過對稱性變換推導出來的,而這一切都來自於埃米諾特的啟發。

人類群星閃耀時,才能照耀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

馬斯克所做的,就是指導工程技術原則沿著物理正確的方向前進,突破工程技術的邊界。在此之前,所有的航天工程師都不敢跨越這一邊界。

馬斯克的出現,讓普通人可以做航天夢,是人類文明之福。

相關焦點

  • 改寫人類航天史!馬斯克,人類的下一個哥倫布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直播SpaceX的試航行動。圖片截自馬斯克個人帳戶。 3點35分10秒,太空飛行器進入軌道,SpaceX首次載人航空發射階段成功,兩名飛行員即將進入國際空間站。馬斯克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在這一天,重新改寫人類航天史。
  • 深扒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中國能複製美國商業航天傳奇嗎?
    蘇萌:我覺得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極其顛覆的,我沒有見過他,但是我原來在在麻省理工的時候,我的博士後導師給馬斯克教過課,導師也給我講了很多馬斯克的故事。馬斯克在空間科學,或者說技術的突破上,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的確是其他傳統行業的人不會去做的。
  • 什麼是科技創新戰略的「新型舉國體制」?美國早就已經在做了!
    >與單一國有制和計劃體制下「兩彈一星」的「舉國體制」不同,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和市場經濟條件之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值得說明的是,舉國體制並非我國獨有,而且與軍工密切相關。與我國「兩彈一星」一樣,美國曼哈頓工程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也屬於高度集中的舉國體制。但美國在二戰後高科技霸主地位的形成卻是來自另一種相當不同的舉國體制——相對分散的網絡型舉國體制。
  • 首部全景展現30年航天奮鬥史,《大國飛天》飛出國劇新高度
    飛出題材新高度:首部全景紀實中國航天新時代打造宣傳抓手積蓄正能量作為我國首部全景展現新時代航天事業的電視劇,《大國飛天》故事背景從90年代延續至2020年,前後跨越近30年,講述了方嘯天(凌瀟肅 飾)、林澤(耿樂 飾)、江遙(何晴 飾)等青年科學家在鍾旭(史可 飾)、李地豐(程煜 飾)、顧年(侯長榮 飾)、耿軍(王建新 飾)等老一輩專家領導的帶領下,頂著國內外無數或期望或輕視的壓力,一路負重前行,最終攻克重重難關,艱難突圍的故事。
  • ...人民和中華民族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
    他說,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他們中間,有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而自己錯過救治的醫院院長,有永遠無法向妻子兌現婚禮承諾的丈夫,也有犧牲在救治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媽媽……面對疫情,中國人民沒有被嚇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壯舉,書寫下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壯麗篇章!
  • 美國載人航天交給了私人企業,馬斯克的Space X憑啥這麼牛?!
    這次的任務,對暫停了9年的美國載人航天來說,是一大步,但對馬斯克和他的Space X來說,這只是最開始的一小步。本期見聞研究所為你揭開馬斯克帶領Space X成為第一個把美國人送往太空的私營公司的幕後故事,我是本期up主xx。
  • 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體制的時代意義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領域,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新型舉國體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體現在科技創新領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
  • 特大好消息: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中國成為世界一流航天大國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的巨大進步和突破,代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一流航天大國,作為中國航天名校上海交大的學子為中國航天科技進步和祖國強大感到驕傲,祖國萬歲。我與中國航天也算有很深的淵源,我畢業於國防工業院校電子科大,這所大學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學科建設比較有成效,是中國電子科學與技術最強的高等學府,已經開始開展6G技術研究,是美國最懼怕的中國高科技高校之一,華為擔任最久的董事長孫亞芳就是這所學校培養出來。
  • 馬斯克翻開了太空歷史新的一頁,商業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
    在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下午,馬斯克創造了歷史,人類歷史上首個商業載人航天飛船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這可以說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壯舉,因為按照馬斯克計劃,如果此次發射成功的,後面馬斯克會陸陸續續揭開宇宙的面紗,甚至要實現移民火星這個宏大的願望。
  • 馬斯克的「保溫杯」再度跳躍,移民火星更進一步,技術遠超中俄!
    被稱為「鋼鐵俠」的馬斯克已經成功把「龍」飛船送入了太空,還誓言要把人類送到火星上生活,為此正在開發一款可以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Spacex星際重型火箭,其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了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航天大國。別的火箭都是高精尖材料,而馬斯克的火箭不但看著很簡陋,而且是用成本低廉的不鏽鋼打造,據說未來移民火星的成本會被控制在10萬美元,除了馬斯克那個國家能做出這樣的創新?9月4日,編號為SN6火箭箭體再次重複了SN5的壯舉,在缺少錐體和鰭的情況下平穩地飛出地面約500英尺的高度,然後又穩穩地降落在了一百米外的水泥地面上。
  • 在車業渡劫這年,馬斯克又創造了歷史|世界觀
    馬斯克說,該項目旨在「重燃太空夢想,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激情。」SpaceX成為第一家將人送入太空軌道的私營公司,此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的政府實現了這一壯舉。「讓我們點燃這根蠟燭吧,」Hurley在點火前說,借用了1961年Alan Shepard 執行美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時說的話。據悉,半個世紀前,就是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的同一發射臺,美國完成了阿波羅登月計劃。
  • 連本帶利SpaceX首發載人航天成功,馬斯克瘋狂史:活著就要改變人類
    這是美國航天的一個歷史性時刻,自2011年美國太空梭退役後,美國時隔9年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成立18年以來SpaceX也拉開了私營載人航天的時代序幕;馬斯克「逃離地球,改變人類」計劃開啟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 揭秘馬斯克和他背後的科研力量:沒有NASA 可能就沒有現在的SpaceX
    據說,當時馬斯克為尋找火箭設計師搜索過很多人的資料,而他對穆勒親手製造並測試火箭發動機的經驗及其過往的工作經歷十分欣賞。在TRW期間,穆勒曾主持TR-106發動機研發,這是個超大推力、追求低成本的液氧液氫發動機。在穆勒的領導下,「梅林」火箭發動機於2003年10月首次試車,但遭遇失敗,經過15個月的改進迎來試驗成功。
  • 風採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中國將用2年時間建成空間站
    第二,我們按照中國航天「大力協同,努力攻關」方式,發揮我們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聯合攻關,這些攻關不僅僅是中國航天科技來做,也不是幾個單位來做,而是我們全國大協作,一起來做這個事情。 中國航天取得今天的成就,能解決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依靠的就是舉國體制。
  • 馬斯克終結美國載人航天的「寄俄籬下」
    曾「寄俄籬下」,美國載人航天空窗期終被打破2010年,隨著「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相繼事故,而其餘3架太空梭也逐漸老化,NASA決定將全部太空梭退役。2011年,「亞特蘭蒂斯」號執行最後一次任務,美國太空梭開始進入10年空窗期。
  • 12月10日4時14分,中國一項壯舉震動全世界!美國突然陷入沉默
    中國航天從來都不缺少奇蹟,而中國方面最近這些年也一直在天文學領域與國際社會接軌,而要與國際合作,優秀的觀測設備自然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因此我國在12月10日的凌晨4時14分就成功地利用了我國的長徵11號運載火箭將兩顆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檢測器衛星送入了太空,中國在完成了這一壯舉之後,美國卻陷入了沉默。
  • 年內財富增加超1500億 馬斯克「火箭式」登頂世界首富 夢想卻是...
    截至發稿,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馬斯克身價升至1950億美元,首次超過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身價185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在此之前,貝索斯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坐了三年。  對於這一消息,馬斯克的回應並沒有想像中激動:  「這太奇怪了。」
  • 9年沒有登陸太空,美國重新開始載人航天計劃,龍飛船一飛沖天
    但是在美國,馬斯克可是一個被人們稱為「科技狂人」的靈魂人物。除了人們熟知的特斯拉電動車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家企業——spaceX火箭。馬斯克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企業家,他深知目前人類正在不斷地消耗地球上的能源,沒有限制地在利用石油與煤礦作為主要能源。遲早有一天,地球上的能源終將被消耗完畢,人類的未來也將面臨生死訣別的時候。
  • 太空備忘錄:2020年全球航天
    SpaceX的「星艦」超重型火箭,其原型機SN8在2020年的最後一飛,過程驚豔,結果震撼——炸了。雖然炸了,馬斯克也開心,因為它驗證了除觸地一瞬間之外的其他預期目標,包括:3臺猛禽發動機一起工作助推,原型機機體水平帶翼受控返回地面,發動機多次點火,不鏽鋼外殼承受高速返回地面時產生的高溫與振動,等等。導致爆炸的燃料箱壓力不足問題不屬於技術瓶頸,是容易攻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