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開國皇帝而言,最想要的是江山永駐。她們活著的時候,就是相信沒有人敢反抗。但是,在他們死後,他們的子孫後代還能守住這世界嗎?此時,原來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功臣們就成了最大的威脅,所以也就有了殺功臣的行為。項羽殺韓信、彭越,逼迫英布、盧綰、韓王信,朱元璋幾乎要殺自己的開國元勳,以李善長為首的文官制度和以藍玉為首的武官制度,全部遭到大清洗。
然而,唐朝的開國皇帝並沒有殺掉功臣。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稱帝。假如李淵沒有動武,那是因為當時最大的功臣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父子情深。為什麼李世民沒有殺掉那些手握兵權的重臣呢?因為不需要,答案很簡單。
第一,剛才已經說過,唐朝開國功臣中最大的是李世民。談軍力,群臣中只有李靖和李績能與李世民相匹敵,並碾壓其餘文臣武將。那就是說,誰敢謀反,誰就不能成為李世民的對手,只要李世民還活著,誰都不用殺功臣。
第二,李世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兵強馬壯,但他年紀太大,他死時,藍玉等人還未成年,所以他要殺藍玉。與李世民不同,他十八歲從太原起兵,三十歲就當上了皇帝,比文臣武將都要年輕。正是在繪製凌煙閣功臣圖時,李孝恭、杜如晦、魏徵、秦瓊等皆已謝世。等李世民臨終時,老臣們也基本上都快死了。
其三,李世民之子才華橫溢。可以肯定,李承乾、李治、李泰都是很好的接班人,特別是相對於劉邦的兒子劉盈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文,優勢更為明顯。
四、李唐在打江山的時候,絕對是領導核心,本來李閥是關隴集團八柱國的後裔,隋朝的外戚,封唐國公。因此,李淵太原起兵時,有兵有地有糧有人,其餘加入的文臣武將都是為李唐效力,與蕭何、英布等人相比,劉邦更像是合伙人,朱元璋還有上司韓林兒。
最終,是李世民留給自己後代的託孤大臣們自己都十分放心。首當其衝的是長孫無忌,這是李世民還是布衣時的知己,兩人心照不宣幾十年,玄武門之變第一功臣,長孫皇后的哥哥,忠誠度無可置疑,一直都是朝臣領袖。排名第二的李績,也就是徐茂公,本來是以忠義著稱的,李世民更是對他一手包辦,先貶後讓他兒子給他升官,讓他感激李治。排名第三的是褚遂良,他是一個道德標杆。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巨大的優勢,所以李世民完全沒有必要去殺掉功臣。另外,李世民本人也比較重情義,尤其是那些在玄武門之變中與自己同歸於盡的戰友,很希望得到君臣之間的和諧佳話。象侯君集在謀反之後,李世民也傷心地對他說:為君不上凌煙閣。以李世民為首的開唐功臣集團,能夠始終君臣和睦,幾乎人人善終,也是大唐氣象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