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鼠疫》:在災難面前,拯救人心比世道艱難更困難

2020-12-22 微光人文

在加繆的作品當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是他的作品《局外人》,而對於他的另一部作品《鼠疫》,卻並不太熟悉。

《鼠疫》的故事敘述者,主要是一位名叫裡爾的醫生。

通過他的講述,讀者們跟著他回到了那一個春天至來年2月發生的恐怖鼠疫。

在這場疫情當中,一個又一個人物登場,顯露出自己生命的獨特性,然後做出了命運的抉擇,讓讀者們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加繆在這部著作當中,所使用的視角,就是從見證人的眼光去切入這一場疫情。

不僅記錄的是關於這一場鼠疫的故事,更多的是對於在這一故事當中,人類所具有的處境,內在的衝突及其人性的各種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與探討。

並使用了史詩式的敘述手法,讓人們內心更為震撼。

01被消解的「原罪說」與疏離的敘述者

這一次的疫情是從一隻只的死耗子開始發生。

在這部作品當中,從黑死病的出現到黑死病的蔓延,整個城市在鼠疫的擴展之下,一夜之間就變了一個模樣。

在表面的災難之下,加繆所要表達的,是在那一特殊的時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對於人的心靈上的空虛而呈現出來的巨大的人性災難。

呈現的,並非僅僅只是從一個社會事件切入。

這部作品開始當中,有一位神父登場,即潘尼洛神父。

潘尼洛神父認為,這次的可怕的災難是從神的懲罰而來,在他的狂熱的宗教情緒當中,是因為人們本身所具有的罪責,從而出現這種懲罰。

人們要做的就是在這種懲罰當中悔過自己,並且去尋求新的拯救。

這種拯救,本身就包含著對於過去的價值的否定,而這位神父的想法,也依然是以宗教的色彩更為濃厚的方式來進行社會的救贖。

對於這場瘟疫的解決,在這位神父這裡就變成了不是從外界去尋求源頭,而更多的是回歸到人自身進行深刻的反思,對於自己的罪責的重新的認識和追究。

這一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這部著作當中的人們,升起了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精神狀態。

當災難發生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場巨大的對於罪責的審判。

這種恐懼來源於集體的無意識當中,這種恐懼無法迴避,也無法去逃離,人們都沉浸在這種恐懼當中。

只有敘述者,這位裡爾醫生,與這一切產生了巨大的距離感。

就像在《局外人》當中所呈現出來的一樣,加繆的主人公總是以一種超然於物外的方式來去迴避整個社會當中所產生的集體無意識的洪流。

因而這部著作當中的敘述者也是如此。

他知道這場苦難本身是需要人們去重新深刻反思。

但是,他並沒有將這場災難看成是神的意志的體現,也並沒有將這些都看成是人的罪責的最終結果。

他和那位神父的更為重大的不同,就在於他不能接受這種關於災難的拯救的思考。

他認為人並非具有的「原罪」,孩子無辜。在他看見檢察官的孩子忍受病痛的折磨時,神父祈禱上帝拯救的時候,敘述者再也接受不了「拯救」這種詞語的意味。

此種神秘主義處理手法,並非是以一種醫藥和科學的方法進行徹底的解決,這並非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多的是在寬慰人的心靈。

在這種衝突之下,作為敘述者的裡爾認定自己的身份,是作為人道主義的一分子,通過治療與救助的方式去解決這場災難,而並非是以一種道德審判的命令形式去解決問題。

02人心中的艱難比世道艱難更可怕

在這部作品當中,加繆使用它所具有的內心獨白的方式,來呈現出不同的角度上的各個人的反應。

作為敘述者的裡爾是其中一個敘述的視角,而神父又是另一個視角,而裡爾的朋友及助手塔魯又是另一個視角。

在他的視角當中,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場瘟疫,這種瘟疫是眼睛看不到的。人心當中的艱難比世道的艱難更為的可怕。

這部作品更為深入的是,在於其隱喻式的表達手法,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去解決與解讀這部作品。

但是從今天來看的話,這部作品本身就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另外一種視角的解讀,對於人類遇到的一切的苦難和病痛,更多的是在人心當中所呈現出來的苦難。

因而在這部作品當中,加繆提出,這場災難本身並非作為現實的災難而真正的存在,更為深入的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進入這種災難的途徑。

這場災難,所表達的是人們所生活著的壓抑,與流亡氣氛下的社會環境。

在寫作這部作品時候的加繆,已經脫離了寫作《局外人》和《西西弗神話》時期的風格,脫離了自身的「荒謬」的主題手法,而更多的是以「恐怖」這一主題所代替。

生活本身的恐怖,並非是一種結束,更多的是作為重新的開創意義上來去解釋。

他所要尋求到的最終的落腳點,就在於在這一場災難當中,如何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人們要在苦難當中繼續生活下去,就必須去尋求一種價值上的支柱,這種價值上的支柱追尋本身,也是災難所呈現出來的註定結果。

沒有矛盾,就無法去尋求這種新的價值方向,而如果沒有這種新的價值方向的追尋,矛盾就不會被揭露出來。

03悲劇之下情感的重新復甦

正因為生命本身遇到的災難,因此讓人們才去發現了生活本身的美好。

就像這部作品當中裡爾母親的形象,雖然出現的不多,但是就像她和兒子重新重逢的時候,兩個人的描述一樣。

只有在災難面前,那些被遺忘的情感重新能夠湧上來,被遺忘的情感,就作為在災難歲月當中更為重要的對於人性本身的美好的歌頌呈現出來。

喚起的是對於人生命的美好價值的最為根本的需要。

在無邊的黑暗當中,人們才能感受到那一滴滴的光明的美好。

在疾病折磨著的人們當中,依然具有著重大的勇氣的體現。

就像檢察官的兒子在病痛當中的掙扎,和神父孤獨而又令人痛苦的死去,都作為讓人無法忘卻的情節而出現。

在這些敘述當中,毫無疑問,作者本人的生命的經驗也作為重要的一部分敘述來源而呈現出來。

在加繆的筆下,這些在病痛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各色人等的反應,就體現了所有的悲劇具有的感動人的力量。

身上的疾病僅僅使人達到心理上的痛苦,但是只有那些道德上的失落,使得這種痛苦進入了更為深層次的價值上的痛苦。

在這部作品當中另一位角色塔魯的死去,就作為一種壯烈的死亡,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最為可能擺脫這一病痛折磨的人,最終卻在這場孤獨的戰爭當中失敗。

這種失敗,就讓這場與災難之間的戰爭的成功,顯得更為悲壯。

並且也讓這一成功本身具有了傷痕。悲壯就在這場災難當中,以死亡的方式呈現出來。

04歷史情感的出現,與史詩的書寫

《鼠疫》這部作品的更為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復活了傳統的寫作當中的史詩化的寫作方式。

這不僅指的是在這一敘述過程當中集體的經驗作為無法抹除的一部分而呈現。

更多的,是對於在現代性的社會當中,重新復活史詩般的情感敘述部分。

這也在現代藝術當中重新將古典的美好引進的方式。如果說《局外人》這部作品與敘述的那一個世界,具有著不可避免的疏遠和距離。

《鼠疫》則體現的是在個人的生存,與歷史的進程當中,所呈現出來的深入的矛盾。

每一個個人在生命當中,作為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的一個部分,呈現出來的過程當中,不僅僅只是客觀歷史的視角,更多的是對於獨特的個人價值的視角,甚至是以旁觀者的視角去解讀的意義。

歷史的不幸,就是由個人的不幸組成。只有從個人出發,從那些在災難當中的倖存者與犧牲者的切近的角度,去理解人類歷史所具有的生命價值的意義,才能呈現出來。

就像在這場災難結束之後,每個人都在返回個人生活時,在災難當中形成的共識與集體的思考,就作為歷史情感存在。

這種歷史情感,就作為史詩的情感的呈現,作品的背景就擁有了像詩歌一般的重大背景。並非單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呈現。

05有限前行之後的無限等待

作為醫生的裡爾,在這一過程當中,從未放棄去拯救他人。

但他所拯救的,不僅僅只是從人道主義的方式去維護生命的安全,更多的是從人所應有的良知與尊嚴去對抗在歷史的災難之中,所呈現的恐怖與重大的荒謬感。

作為唯一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他並非是作為旁觀者的角色而出現,也並非是以參與者的激情而奮鬥在這場烏託邦式的奮鬥的歷史進程當中。

就像裡爾一生所做的,人只有去進行自身有限的前行,而無法去祈求寬恕。

努力過後,只能等待,等待那個不知道的未來,也作為歷史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共度艱難時刻 閱讀汲取力量② 加繆:「一個人能在鼠疫中贏得的全部...
    【春節書單】第二單,我們閱讀的作品是諾獎獲得者,法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加繆的長篇小說《鼠疫》。加繆對疫情以及各種人面對疫情所作的反應描寫非常細膩真實,其對人性的披露和憐憫,給人帶來很多啟發和反思。更重要的是,而且加繆在書中,以審慎的態度,鼓勵了人的理性和堅強,讚美每一個微不足道,堅守著正直與善良生活的人,認為他們就是一個個無名的英雄。願我們能在加繆的文字中捕獲到信念與勇氣。
  • 《鼠疫》加繆式英雄主義:不必等候炬火,讓自己活成一束光!
    蔣方舟毫不猶豫地答:「加繆的《鼠疫》。這是一部篇幅、題材、文筆和主題都無可挑剔的小說。」2003年「SARS」病毒爆發時,作家周國平重新研讀了《鼠疫》,他讚嘆說加繆對瘟疫的描寫具有如此驚人的準確性,堪比紀實文學。
  • 象徵的,人性的——讀阿爾貝·加繆《鼠疫》
    作者:路來森歷來,似乎都把法國作家加繆的《鼠疫》看作一部象徵小說,連加繆自己都說:「《鼠疫》顯而易見的內容,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鬥爭。」這,或許也是對的。《鼠疫》完成於1946年,1947年6月在巴黎出版,此時,二戰已經結束,但《鼠疫》一書的醞釀創作,卻是在二戰期間。1939年9月二戰爆發,加繆被迫離開巴黎,一路流浪,最終,落腳於當時的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阿赫蘭。而在1941年至1942年間,阿爾及利亞各地,曾經廣泛爆發、流行過瘟疫。兩種現實重疊出現:瘟疫與戰爭。
  • 加繆《鼠疫》:歷史不斷重演,人類始終進步
    《鼠疫》(La Peste)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長篇小說。該書通過描寫一個虛擬的北非城市」奧蘭「(曾是加繆兒時生活過的原型城市),突然爆發鼠疫。以主人公裡厄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記者、教士等仁義之士,在面對瘋狂的病毒面前,毫無畏懼、奮力抗爭,儘可能多地拯救被封鎖的絕望居民。
  • 從《鼠疫》看加繆從局外人的抽離感,到積極追求人生意義的轉變
    《鼠疫》這本書則寫於《局外人》之後,是加繆思想從冷眼旁觀,到積極參與到生活之中的一個轉變,通過《鼠疫》這本書,我們將很清晰的看出,加繆在思考人性方面有了更加溫和的一面,並且對於團結和參與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加繆經典《鼠疫》熱銷 法國人防疫很「洋氣」
    除了搶購日用必需品外,具有閱讀傳統的法國人也不忘尋求精神世界的慰藉,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近期銷量激增。 如今這一幕在新冠肺炎威脅的陰影下再度上演,讀者又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哲學家加繆的《鼠疫》重拾興趣。 《鼠疫》是加繆194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非某虛構城市在鼠疫來襲後,裡厄醫生等一批人物在絕境中奮力阻擊瘟疫,與命運不屈抗爭的故事,揭示了災難危機下的眾生百態,刻畫了人生悲歡離合的情感。
  • 加繆《鼠疫》:裡厄醫生——存在主義的英雄
    加繆的英年早逝,對於法國、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是無法估計的巨大損失。回顧加繆的作品,以《局外人》《卡利古拉》和《西西弗斯神話》為代表的「荒誕三部曲」,以及以《鼠疫》《正義者》和《反抗者》為代表的「反抗系列」尤其為人們所熟知。加繆在這些作品中深刻地闡釋了他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思想。
  • 疾病不可怕,怕的是不曾起身反抗──加繆與《鼠疫》交織重疊的世界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 加繆當疫情肆虐,人們努力抗疫的同時,文學大師加繆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原因無他,就是這本1947 年出版的《鼠疫》。整本小說不可思議的具有既視感──從一剛開始政府的漠不關心、到封城後人與人的隔離,最後再到人們瘋狂的搶購物資(只是加繆沒料到現在人們搶購的是衛生紙)。
  • 加繆《鼠疫》:在荒謬和無助中重拾希望
    由於鼠疫的迅速蔓延,大批居民的相繼死亡,當局封鎖了城市,奧蘭成了一座與世隔絕的圍城。這座鼠疫之城顯然影射了德國法西斯佔領下的整個歐洲,也是關於人類在劫難逃的一個寓言。 加繆曾經這樣談及寫作《鼠疫》的基本動機:「我想通過鼠疫來表現我們所感到的窒息和我們所經歷的那種充滿了威脅和流放的氣氛
  • 《鼠疫》:原來災難不是毫無預兆,只是我們常常選擇忽視
    「那是一隻貓,自春天以來重現的第一隻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在他的小說《鼠疫》結尾處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暗示了在阿爾及利亞那座只有二十萬人口的小城市奧蘭裡,已經肆虐了半年多之久、致死無數的鼠疫,開始得到了控制。這也讓那些為了戰勝疫病頑強支撐了許久的人們,終於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 加繆《鼠疫》:歷史不斷重演,人性善惡依然
    加繆的《鼠疫》是一部虛構場景的小說,然而卻寫出了紀實性的真實。因為當時鼠疫確實大流行過,作者不難寫出真實的人事和情感。鼠疫曾在地球上多次爆發的大瘟疫,第1次大流行:發生在公元6世紀,蔓延到當時所有著名的國家,死亡大約1億人。稱為「汝斯丁瘟疫」。第2次大流行:發生在14世紀,遍及歐洲、亞洲及非洲,以歐洲最嚴重,僅歐洲死亡人數就達到2500萬人。
  • 加繆《鼠疫》存在主義哲學質問荒誕現實:面對荒謬,人該如何抉擇
    奧蘭,一座居住著幾十萬百姓的城市,本來各自忙碌,互不相干,卻突然因為鬧起的鼠疫,全城封閉,歷時幾個月的時間裡,個人的命運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有集體的歷史。《鼠疫》裡設定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而事實上,那個時間那個地點並沒有發生鼠疫,所以加繆描寫的是一場虛構的鼠疫。
  • 加繆《鼠疫》給我們的啟示:當疫情來臨時,沒有是人一座孤島
    《鼠疫》(La Peste)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當疫情來臨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無論是誰,都無路可逃,更無法置身事外!作品《鼠疫》,當鼠疫剛開始發生時,當局應對緩慢,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期(我們有沒有?這要以後的調查,才會「蓋棺定論」)。
  • 《鼠疫》:加繆諾貝爾獲獎作,豆瓣9.1,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
    對於疫情大家似乎已經從最開始的恐懼、擔憂、無奈變得習以為常,已經習慣了每天儘量減少出行,外出佩戴口罩,隨時注意消毒防疫……2020年註定難忘,在這種暗流湧動的平靜下看完了加繆的《鼠疫》,真是別有一番滋味。阿爾貝加繆是法國卓越的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也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
  • 《鼠疫》中被封城的奧蘭,人類憑藉什麼戰勝絕望與荒誕?
    本文即以加繆長篇小說《鼠疫》為中心,將被封禁的奧蘭城及其中的居民與《局外人》等作品聯繫在一起,以觀加繆的荒誕哲學與反抗哲學。一、《鼠疫》中被封禁的奧蘭城與《局外人》中的世界許多論者在談到《鼠疫》之時,都會重點指出這部作品在意識形態方面對專制主義的揭露與控訴。
  • 晨讀|加繆筆下的人性之光
    前不久,我讀完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加繆的小說名著《鼠疫》,收穫良多。加繆從1940年開始構思寫作《鼠疫》,當時,納粹已經佔領了巴黎。1942年,由於肺病復發,他從炎熱的阿爾及利亞阿赫蘭轉移到法國南部山區療養。不久,德軍侵佔法國南方,加繆無奈與親人音訊斷絕,難免孤獨焦慮。這份切身感受被他寫進了小說裡記者朗貝爾的處境中,顯得真切動人。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世界不再僅僅是無意義的荒涼,它正在被人性的黑暗、殘忍的吼叫與絕望的哀號所覆蓋,荒誕已不僅是一塊推不完的巨石,它還變成了一架血肉無法填滿的殺人機器(鼠疫)。在這樣的境況面前,加繆拒絕承認現狀,他要打破這一切非正義,於是,西西弗斯式的內心反抗轉變為一種全面的行動。《鼠疫》的誕生亦肇始於此。他決定起身砸碎這塊巨石,這對於加繆而言是一個關鍵節點。
  • 《鼠疫》VS《白雪烏鴉》:中外兩位作家對死亡在不同方向的解析
    裡厄醫生的行為和他主導的對鼠疫和死亡的抗爭,顯示了加繆的反抗哲學中「人正視荒誕命運」的態度。奧蘭人們在上帝沉默的情況下,面對鼠疫的侵襲和死亡的威脅,勇敢地承擔了自己的責任,通過戰鬥展示了生命的價值,顯示了存在的意義。這種抗爭雖然是勇敢的,是無悔的,但是也是在悲觀的絕望的狀態下無奈的選擇。
  • 《鼠疫》:一部仿佛時空穿越者所著的奇書,人性的醜陋昭然若揭!
    這場疫情過後,突然讓我想到了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在1947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鼠疫》。這本小說中所描述的情節,居然與我們現在所身處的疫情驚人的相似,我有時甚至懷疑,加繆是不是從2020年穿越回1947年去寫的這部書,意在警示後人:未來的人們將會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世紀災難!
  • 《鼠疫》:瘟疫來臨的時候,這裡的人們如此「抗疫」
    尤其值得我們銘記的是,在1911年中國東北部哈爾濱爆發的鼠疫,致使死亡人數高達6萬人,成為中國人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傷痛之一。兩個世紀以來,鼠疫一共奪去了1億人的生命。法國作家阿貝爾·加繆的小說《鼠疫》,忠實還原了當鼠疫來臨,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以及人類是如何同病毒做抗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