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以此為題,寫首詩。發現赫然醒目的語句,如現在標題黨徒,語不驚人誓不罷休。然而,寫下題目,卻沒有了下文:
像一棵失去了年輪的樹
我想 可能是遭雷擊了
不自覺地回到十八歲時的《詩人之戀》,想以此開頭,卻又覺得不妥。難道真的如詩人但丁所說:人總是從起點,再回歸到原點麼?本人心思不大,志向也不遠,如果僅僅是小富即安的話,現在完全足以頤養天年。如果隨筆、書畫也算事業的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日子,也不成問題。五十知天命,再事功業,多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勢也,似乎有違天命。
其實,孔子開始也是事功業的,然而,生不逢時,功業未成,卻心志不移,始德化風尚,而終成中華民族一大聖人。若是事功業,恐難及春秋五霸之中任何一位,而五霸帝王之家廟,隨其功業亡之而毀,唯孔廟延續到現在。克己復禮,或為孔子之心魔。
五四運動之新文化,最大的貢獻是與世界接軌,最大的功勞就是讓一個民族逐漸的接受了科學的理念。所謂的新文化,該怎麼理解與計算呢?一百年太短,無論怎麼加速度之發展,都恐難比上春秋戰國之百年爭鳴,近代之大家包括開國領袖,恐怕都難以與諸子百家比儕。割列歷史的新文化,特別是廢孔廟而不拜,未必是中華文化之幸事。魯迅先生去世前十天寫下《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第一是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
--引用章太炎先生就有對五四運動反思的成份,包括自己的《狂人日記》。試想魯迅先生如果不是從舊文化中來,又怎麼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巨匠呢?
最近有點鬱悶,心魔是賊,偷掉我一大半心思。君子三省吾身而不敢妄言懺悔,年齡越大,心思越小,都不想做事了。記得若干年前,夫人想註冊一個文化公司,曾問我取之何名?
九鼎乾坤
名字夠氣勢也夠氣派,卻一直沒有做出什麼名堂。總算是名字還在,放棄了可惜,如果自己下本書以此為名呢?原計劃取名《輪扁斫輪》,或者就叫《輪扁斫輪 九鼎乾坤》。
心魔是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此老彭或為老左先生,開春和景明之宏願,非大先生而能為之。急就《心魔是賊》,附之以下:
心魔是賊
--楚水
總有耗子
從天花板爬出
偷去我
一半心思
我的心思
思謀黃金
高貴的高傲
太高貴了
黃金的膝蓋
從不彎曲
太高傲了
縱然昨夜夢裡
血流如注
淚流成河
從來也不相信
鹽的味道
就是血的味道
抑或淚的味道
總想像
有一百種死法
十字架上或菩提樹下
坐化成佛
或被釘成十字
死亡如鐵
遠比黃金純粹
總有耗子
從夢裡爬出
偷走我一半心思
人生如夢
夢裡有黃金
鏗鏘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