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委員:中國經濟今年若增長3%,與世界經濟的相對增長率可達5.5...

2020-12-06 經濟日報

5月22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目前確實受到了疫情影響,但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看長遠和大局,中國經濟基本面並沒有變。他還建議,未來在國家層面或許可以不提具體經濟增長指標,而是明確就業指標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省級層面,則可以提增長速度的指標。

「綜合來看的話,全年如果中國經濟能有一個正的增長,或者在此基礎上,我們能爭取一個3%左右的增長速度。這從全世界來講,應該說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劉世錦委員說。

劉世錦委員認為,評估經濟增長狀況的一個方法,可以從相對增長率來看。所謂「相對增長率」,就是將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世界的平均增長速度進行比較,看二者的比值或差值。2019年全球的平均增長速度是2.9%,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6.1%,差值是3.2。2020年,假定我們能增長3%,而世界平均增長速度WTO的預測是-2.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聯合國預測是-3%以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經濟今年的相對增長率,可能就會拉大到5.5~6個百分點。

「反過來說,我們經濟目前確實受到疫情的影響,也有一些悲觀的情緒,有些人對經濟未來發展感覺到不確定性很大。我想講一個基本觀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傷筋動骨。儘管疫情衝擊對很多方面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要看到有哪些東西沒有變。」劉世錦委員強調,中國經濟有六個「沒有變」。

第一,中國仍然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第二,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升級,都市圈、城市群發展,沒有變;第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世界上最大內需市場,沒有變。第四,立足科技進步,推動創新發展和歷史發展,沒有變;第五,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深化改革,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和競爭力,沒有變;第六,堅持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前進,沒有變。

「所以,由於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傷筋動骨,我們希望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之下,爭取能用兩年到三年的時間,是我們的經濟能夠重新回到正常的軌道。今年我們爭取能有一個正的增長,再好一點,再努力一把,比如說能有3%左右的增長,到明年增長速度可能就會比較高,比如說到6%、7%甚至更多一點。其一,因為今年的基數比較低;其二是反彈的因素,由於疫情被壓制的一些增長動能會釋放出來。」

劉世錦委員指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設定具體的經濟增速目標,但是特別強調了就業優先的目標,設定了關於就業的指標。無論對今年還是今後,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穩增長是為了穩就業,如果就業達到合適水平,比如說達到充分就業,那麼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也意味著全社會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實際增長率達到了潛在增長率的水平。

劉世錦委員建議,以後在國家層面或許可以不再提具體的經濟增長指標,而是主要提出就業指標和一些關於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比如物價水平、風險防控、環境可持續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等等,不一定是具體指標。在省級層面,可以提增長速度的指標。

國家層面提發展要求,省級層面提增長指標,好處在哪裡?劉世錦委員認為,各省可以從當地實際出發設定增長速度的指標,同時各地也可以有適當的競爭,推動經濟增長。因為地區競爭是中國過去很多年來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機制。在這一基礎上,國家可以按照就業指標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對各省發展做出評估並確定相應的配套政策支持。

相關焦點

  • 馮煦明: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研究
    另外一個運用增長核算法的代表性文獻是中國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2012),該研究在柯布- 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引入投資與城市化之間的關係A以及可變要素彈性B,測算結果為:2016—2020 年的GDP潛在增長率為5.7%~6.6%,2021— 2030 年降至5.4%~6.3%。
  • 惠譽預計2019/20財年埃及GDP增長率為5.9%,經濟保持強勁增長
    埃及《每日新聞》3月4日消息:惠譽諮詢(Fitch Solutions)在最新報告中表示,由於相對的政治穩定、強勁的投資以及復甦的消費環境,埃及經濟增長將保持中期強勁;要長期保持高增長率,還需要做更多工作。惠譽的分析師認為埃及經濟在未來五年內保持強勁增長,埃及經濟將繼續以私人消費為主導,而固定投資在中短期內快速增長。
  • 劉世錦:「雙循環」的「1+3+2」結構性潛能框架
    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於2020年11月29日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出席並演講。採取更加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增長指標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全年可爭取2%左右的增長率,今年由於疫情的衝擊,並沒有提增長速度指標,他建議明年的經濟增長可參考「以就業指標打頭,GDP指標收尾」的指標體系。他呼籲,「十四五」期間把全社會統一的就業指標做好。
  • 劉世錦:15年後,中國人均GDP四萬美元如何達到?
    主旨演講者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帶著自己的解讀,和大家分享了他眼裡的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之道。 如何理性看GDP指標的應用?就業指標、匯率的現階段價值 幾乎所有國際機構的預測都表明,中國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會在2%上下,是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中國經濟迎來關鍵節點,專家認為未來5-7年將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
    峰會上探討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會上,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對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充滿信心,他預測經濟會在明年恢復到正常的水平是肯定的,同時增速會比去年高,甚至高一倍。談及未來經濟增長態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未來5-7年將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平均增長率將達到5%—6%,這也將是中國企業的黃金時代。
  • Vanguard市場及經濟前景展望:中國經濟將增長1%-3%
    Vanguard表示:鑑於新冠疫情發展和疫苗研發前景仍舊被視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要驅動力,預計今年後續經濟增長可能會繼續放緩。Vanguard對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預期保持不變:預計2020全年美國經濟將收縮7%-9%;中國經濟將增長1%-3%。通貨膨脹率可能會逐漸上升,但仍將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歐洲和亞太地區經濟復甦初期的速度比預期稍快。
  • 中國經濟正增長對全球經濟復甦產生溢出效應——訪IMF首席經濟學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得益於出口表現強勁及政府投資的刺激作用,IMF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上調至1.9%,中國經濟正增長對於全球經濟復甦有溢出效應。
  • 信銀國際料中國今年經濟增長2.4%
    來源: 觀點地產網5月4日,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在電話會議上表示,中國疫情主要在今年2月發生,至3月中已基本平息。若內地疫情保持目前狀態,料中國經濟將於第二季開始復甦。又指,中國經濟今年首季已出現深度衰退,因疫情已過,料5月開始表現會加速反彈,若全球疫情如預期一樣於年中平息,下半年中國經濟應可有更強反彈,估計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長2.9%,第三季增長5.9%,第四季增6.8%,全年計增長2.4%,按年下跌3.7個百分點。
  • 疫情應對舉措得當 烏茲別克斯坦實現經濟正增長 _中國經濟網...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顯著衝擊,各國經濟普遍面臨衰退危機,近年來始終保持較高經濟增速的烏茲別克斯坦也放緩了發展步伐。不過,烏在疫情面前仍展現出較好的危機應對能力,在儘可能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保持了經濟總體穩定並實現正增長。
  • 增長潛能+改革紅利——怎麼看上半年經濟增長7%
    例如,有國際大牌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將回歸到(世界)「均值」,即2013—2023年期間僅為5.0%,而2023—2033年則進一步下降到3.3%。其三,有的乾脆建議中國政府放棄GDP目標,以避免經濟波動及其導致的悲觀預期幹擾社會的信心。
  • 姚洋: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與潛力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還要儘可能繼續遵循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考慮到勞動人口減少這一不利因素,我們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方面再多下功夫,同時在城市化和教育水平上多做工作,把這兩個收斂因素用足,以最大努力去追求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發言整理。
  • 鉅派協辦2020中國經濟論壇落幕,「雙循環」和「十四五」發展新格局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國盛集團原董事長張立平、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劉熀松等權威政經人士圍繞「邁向十四五的我國經濟」主題,從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各個角度,分析哪些因素對經濟復甦起了重大積極的影響?
  • 林毅夫:今年經濟實現5.3%增長可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
    8月19日,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思政實踐課無極縣教育基地揭牌儀式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進行了題為「新冠肺炎疫情與中美摩擦雙重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報告。
  • 劉世錦: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有可能 但也有前提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12月10日在上海表示,中國經濟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樣才能實現十四五的目標。這是劉世錦在「2020中國經濟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闡述的。劉世錦:「1+3+2」的結構性潛能我們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約是人均3、4萬美元,我們現在才1萬美元,差距較大。而中國經濟要達到8%—10%的增速可能性較低,但劉世錦提出要關注匯率的貢獻,日本、德國人均GDP增長都與匯率有關。
  • IMF再次下調馬達加斯加經濟增長預期至-3.2%
    此前,IMF於今年8月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與前次預期相比,本次報告還將馬2021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1個百分點至3.2%;將2020年通貨膨脹率預期下調>0.3個百分點至4.3%;預計2021年通脹率為5.5%。
  • 2019中國gdp世界排名第幾?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貢獻率或達30%
    在1月17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19年中國GDP的總量是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這與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大體相當。
  • 楊虎濤:數字經濟的增長效能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對截至1992年數據的研究表明:18個經合組織國家1961—1974年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是3.25%,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是4.4%,在1974—1992年期間,這個數字分別下降到了1.09%和1.81%;而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1961—1973年是1.5%,1974—1992年年均增長率降低到0.40%,而從勞動生產率看,美國1961—1973年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是1.55%,
  • 未來5年,中國經濟需要越過哪些「坎」?
    資料圖為一貨櫃碼頭。  槓桿率之所以快速上升,並非債務擴張速度太快,張曉晶解釋說,而是因為今年GDP增長太慢,多數國家今年GDP出現負增長。槓桿率上漲的風險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中小銀行壞帳上升,這會在總量中有所體現;二是槓桿率高的時候,每年利息支付也很高,最高年份利息支付一度達到增量GDP的兩倍,今年初步估算是增量GDP的1.5倍至2倍。
  • 世界銀行預測 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將收縮0.5%
    來源:參考消息【美聯社華盛頓3月31日電】世界銀行估計,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將導致中國以及其他東亞太平洋地區國家的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令數百萬人陷入貧困。世界銀行的報告預測稱,根據「基線」預測,該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將從2019年的5.8%放緩至2.1%。但世界銀行估計,在新冠病毒的不利影響波及至明年這一更糟糕的情景下,該地區的經濟將收縮0.5%。這將是該地區自1997年至1998年亞洲貨幣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