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12月10日在上海表示,中國經濟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樣才能實現十四五的目標。這是劉世錦在「2020中國經濟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闡述的。
12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這個論壇,主題是「邁向十四五的我國經濟」,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鉅派投資集團協辦。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劉熀松等,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我國以及「十四五」期間的經濟增長會產生什麼影響等話題展開研討。
劉世錦:「1+3+2」的結構性潛能
我們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約是人均3、4萬美元,我們現在才1萬美元,差距較大。而中國經濟要達到8%—10%的增速可能性較低,但劉世錦提出要關注匯率的貢獻,日本、德國人均GDP增長都與匯率有關。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的人均GDP以2011年為不變價,大概14682國際元,相當於日本的1975年水平。1975年到1991年16年間,日本實際GDP平均增長4.4%,但是日元對美元匯率年平均升值5.1%,日本實際GDP累計增長200%,匯率升值220%,匯率升值的貢獻為52.2%。德國也是如此,在1971年以後的16年間,德國GDP平均增長2.3%,但是匯率增值4.3%,匯率貢獻57.7%。
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一倍,那麼,現在人均GDP就是2萬美元,所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有可能的,關鍵問題在於匯率升值的貢獻,但匯率的核心是提高要素生產率,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所以我們注意力還是要集中到提升經濟增長質量。
劉世錦表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1」,就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中國下一步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就是在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的新的三大短板。第一是基礎產能效率不高的短板,包括能源物流、交通、金融、通訊等等;第二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現在已經有4億人,如果未來10到15年增加一倍,消費問題就解決了。第三是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2」,就是指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這方面有很大潛力。
「1+3+2」,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
朱寧:四大機遇和四大挑戰
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談了「雙循環」的四個機遇和四個挑戰。四大機遇中,第一是技術進步的機會,無論是網際網路技術還是人工智慧、大數據,在過去幾十年技術進步非常高的肩膀上,我們獲得更進一步,在一些具體的工程領域,已經站在全球前列,這是一個巨大機會。
第二,雖然全球化進程出現波折,但是大的方向不會改變,這一點仍然給中國經濟雙循環帶來機遇。
第三,中國建立了全球無論從規模、深度,還是完整度來講,絕無僅有的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在今後5到10年甚至更長時間,仍然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大的機會。
第四,就是巨大的高速增長的國內市場,這是中國人口收入水平的增長,中國人口對於中國經濟下一個階段發展的信心和消費能力,成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場,沒有之一。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大型跨國企業,可能離開中國這個巨大市場。
中國經濟也面臨四個挑戰,第一個挑戰仍然是房價過高,資產泡沫對整個經濟資源是一個錯配,是對整個消費市場的擠出和擠佔。第二個挑戰是財富分配不均。第三就是老齡化的問題,同時年輕人生育意願越來越低,導致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大。最後就是債務問題,今年因為疫情全球各個國家的債務都出現明顯的上升。這些,對於經濟發展都是新的挑戰。
新民晚報記者 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