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一心渡人,修慈悲至高境界

2020-12-05 歷史國學教堂

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渡盡地獄眾生的苦難罪行,令他們快樂和安息,修成正果,我便不願成佛成道。

相傳佛陀曾高度地讚揚了地藏菩薩的這種「地獄不空,警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的宏願,可見佛家十分注重渡人,大隨大悲之心不僅僅在於以善念對詩眾生,更要讓眾生頓起感悟,心生善念,喚起他們的悲心,並引導他們時時刻刻不忘修行慈悲心。我們既修慈悲心,就應該修至渡人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修佛心,結出一朵慈悲花;終生修佛心,世界滿是慈悲花。從一花到千萬花,佛法就是要渡人,渡盡天下人,所謂最博大廣闊的慈悲,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心生慈悲。

山中有一座寶剎,香火極盛,遠近聞名。有一天清晨,方丈大師在寺中巡視,剛走到寺門口,就見到幾個小僧徒在門口吵成一團,他趕緊走過去詢問原因,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小僧們剛剛打開山門,就看見一個屠夫立於門口,這個屠夫想要進寺參拜,但小僧們注意到這個屠夫一身血腥氣,手上還沾染了鮮血,便不肯讓其進寺。雙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讓,便吵了起來。

方丈大師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後,遂阻止了小僧們,準備讓屠夫進寺。這時,一個小僧說道:「方丈大師,這個屠夫每天殺豬宰羊,雙手沾滿了罪孽,怎麼能讓這種人進門,擾亂佛門的清淨呢?」

小僧的這句話一說出口,其他幾個小僧徒也開始七嘴八舌地說道:「就是啊,方丈大師,這個人殺孽甚重,死在他手中的牛羊牲富數不勝數,他不能進寺啊!」

方丈大師搖搖頭道:「你們幾個,怎麼可以這樣說呢!他作為一個屠夫,屠宰生靈實為生計所迫,他今天能到此處,在佛祖面前懺悔,可見他的心中仍然存有一絲善念,我佛慈悲,大門為天下眾生而開,也是為度化眾生而開。

屠夫非常感激,便對方丈說道:「多謝大師。其實,我一生屠戮牲畜,直沒什麼感想,最近我總是隱隱不安,還請大師點化。

方丈大師笑笑道:「你殺孽太多,善事不舉,以致內心不安。我與你日日講經,為你祈福,佛門慈悲,你日後多行善事,自當度化。」

自己心有慈悲,也要幫助別人心生慈悲;自己常行善舉,也要勸誡別人常行善舉。渡己之後,更要渡人,我們渡人,當然是希望世間的人個個都有悲天憫人的大情大義,從而使我們的社會處處都是慈悲與善念。

我們也看到了一部分人心有保留,並沒有宣揚善行,用自己的慈悲心積極地影響別人,這往往源於一種對「佛不渡無緣之人」的誤解。佛法講求對眾生的度化,怎會有人置於眾生之外呢?

因此,這句話的本意是指不能將佛法強加給別人,不強予,而不是不予。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就是對慈悲心最好的傳揚,也是對周圍人最好的度化。

大災之後,必有慈善捐款,你若能身先士卒,積極捐款,就是對後來者的一種度化,最後可能會激勵一些人隨你身後,無私捐款。

大賽之前,常有志願服務,你若能一馬當先,踴躍參加,則是對跟隨者的一種度化,最終也許會鼓舞一群人隨你身後,志願服務善舉都是在相互比對中越做越多,慈悲之心往往也是在相互影響中越來越盛,既然如此,我們當然要一心渡人,多做善事,弘揚慈悲之心。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如何修出來的?
    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慈悲者,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非常開心的願意幫助別人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別人幸福、安樂。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佛法大海,非信心具足不能得渡,因而大乘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首先要經過無量劫,才能成就十信位菩薩,此時求佛的信心不再退轉。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學佛的信心可能會不足,這是定力不足的表現。比如修禪定時,可能因為別人的閒言碎語,結果心神完全散掉。而開悟明心的古德則不同,無論外界如何嘈雜,周圍人有多麼放逸,他們都能於定中清淨自在,不憂不惱,持咒、念佛,八風不動。
  • 佛教:「佛渡有緣人」,這四種人,與佛有緣,是你嗎?
    佛門中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雖然佛陀曾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是未來佛。然而,眾生根性業力有別,與佛結緣的因緣時機也是不一樣的,這一生福報大、善根厚的人往往有緣遇到善知識而得到渡化、離苦得樂。而福報淺薄、善根不足的人今生往往很難與佛結緣。
  • 佛學:四臂觀音,平息所有的痛苦,以六字大明咒以加持六道眾生
    佛教文化如今早已遍布全球,而在我國更是擁有有許多的信徒,很多人在求神拜佛的時候,其實很多連佛祖和菩薩都分不清楚,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四臂觀音,平息所有的痛苦,以六字大明咒以加持六道眾生:在佛教的歷史傳說中,
  • 空的境界雖然很好,但缺乏大慈悲心,仍然不能破除無始無明
    這念心回到至道上,就是淨土,與清淨心相應,就是淨土;相反地,與染汙心相應,就是穢土。上根利智的人,只求當下這念心安住善念、正念、實相,求而無求,當下就是光明、就是淨土,這才是究竟法門。從因上、理上而言,當下這念就是淨土,這就是「即因即果」。有人以為死了之後才往生淨土,這是就事上、果上來說,屬於方便法門。
  • 境界可以靠修持?
    《金剛經》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另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什麼叫般若?「般若」是音譯,大致上大智慧就叫做般若,但「智慧」兩個字,又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譯,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空為什麼不是學佛的最高境界
    因為,佛有四種經即教、理、行、果,一乘佛學的真諦;世人只有一個精進修行的方法 即,信、解、行、證。菩提花念佛修行也是一樣,離不開圓,無論你修了多少年,無論你修到何種境界,都在一個圓上行走,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 念〈楞嚴咒〉、〈大悲咒〉的人沒有慈悲心嗎?(宣化上人釋疑)
    問:有一位法師告訴他的徒眾,不能持〈楞嚴咒〉、〈大悲咒〉,因為持咒會使天魔外道起恐怖心,這就是違背了慈悲心。所以這位法師教導他的信徒,任何經典都不可以用,也不可以看,不需要看,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 佛學:如來的善護念,是金剛經的核心論點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中們講到金剛經的總綱領在第二品,也就是全文圍繞須菩提所提的「兩個菩提心」而開展的。
  • 高僧說:一個人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證明已經成佛,錯不了
    那麼對於佛門弟子而言如此,對於世俗之人而言,成佛又有什麼特定標準嗎?怎樣才算真正成佛?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周邊一些佛門道友也很少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為了揭開心中的疑惑,我不遠萬裡,特意前往某座山澗寺廟,拜訪了一位高僧,在高僧的口中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正解。
  • 境界高的人,都自帶光芒
    境界高的人,對外,見過更大的世面;對內,有過很深的反省。所以,他們厚道踏實、寬容溫柔。 來源:人民論壇網(ID:rmltwz) 編輯整理:期樂會-小新 謙恭有禮 得意見人品。
  • 其前提有兩個,真懂的話,就可以修了
    佛像因為大部分的宗教更關注的是信仰,而不是實證實修。那麼,學佛之人,如何修行呢?換句話說,市面上的很多關於佛學的書,除了佛經之外,更多的歷代以來大德們的著述,在這些著述中,大多都是導人向善的「勸學篇」,並沒有涉及到具體的修行方法。因此,佛教的修行,並不只是讀佛、論那麼簡單,真正的佛學當然也不是僅此而已。
  • 佛學裡的成佛是什麼意思?即身成佛之說是否正確
    一切眾生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徹底解脫煩惱痛苦,究竟出離生死輪迴。雖阿羅漢,闢支佛,菩薩免強說,已解脫煩惱痛苦,已出離生死輪迴,但卻並不徹底究竟。阿羅漢,無念無知,焦芽敗種。闢支佛,無念有知,有體無用。菩薩,有念有知,習氣有漏。唯佛,究竟圓滿智慧成就。
  • 佛教:忍辱的六大境界
    佛門有忍辱這個修行法門,人能夠忍辱就離開貪嗔痴妄念,就沒有痛苦煩惱,修忍辱是菩薩成佛必經之道,也是我們凡夫在當世生活是否得到安樂的重要修行手。須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絕對不坐,這不是懦弱,這是忍的力量。《金剛經》中,佛陀說他自己作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割截身體,他都不生氣,他所表現的正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福慧俱全,這就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從那裡來呢?都是從忍中修來的啊!
  • 我見:無慈悲心,談何修行?
    對現在的我們來講,二千多年前,大部分人應該劃分到文盲的範疇;如果現在的你能穿梭到二千年前,也許多少還能教育一下古人,什麼叫做科學,什麼是世界和宇宙;但如果對我們都很蒙圈的——世界的本質、生命的起源等等來說,假如有大能已經參透領悟,要如何想二千年前的古人陳述?要先教育他們把文字修訂好,開始從事科學教育麼?
  • 為何渡我不渡她?佛說,這三種人無法渡
    佛說,有三種人無法渡,看看這三種人中是否有你。 佛是普度眾生的,不僅從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可看出。不信的人,佛是沒有辦法渡的,佛說什麼他都不信,怎麼渡啊,況且修行在個人,佛只是給你指出了放心,但代替不了你自己的修行。
  • 修佛無有捷徑路,沒有竅門或偷功. 誰修誰得金剛言,多修多得是修功.佛渡眾生靠修行,證果不是仙佛給.修行達標受佛封,丹書詔告佛封號
    持齋守戒是修因,破迷開悟是證果。忍辱修行是修因,為人端正品德高。精進修行是動因,智慧之果修中來。心地慈善是德因,福祿之果善德來。遵從聖訓是良人,古聖賢師是人標。符合人標聖賢人,達到人標修佛尊。不達人標非聖賢,聖賢之人是根本。聖賢之人修佛尊,三綱五常聖賢人。首先需學做好人,言行舉止達人標。行為人標修佛尊,古今聖佛全人修。正修佛道先做人,正人才有修佛基。
  • 佛學三大基礎概念「因果」、「輪迴」、「時間」,應該如何理解?
    今天我們開始佛學第四講,之前的三講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緣起性空」、「相」與「破相」等概念,因為內容較多,不能逐一複習,如果您有所疑惑,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佛學的另外一個概念「業報」與「輪迴」。這幾期內容,基本都是在介紹一些簡單的佛學概念,我們學佛,只有把這些概念理清了,才能組建起一個完整的佛學系統。
  • 修行不離大道慈悲
    真正的法道和修行的法門都在外道之中,無法走進佛法的領地,也不能讓佛法的能量和慈悲融入到生活的空間中去普渡萬物眾生,只能是用出世間法的方式,跳出紅塵人間的善道,放棄世間法的修行,像這樣的修行就是一種人心的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