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渡盡地獄眾生的苦難罪行,令他們快樂和安息,修成正果,我便不願成佛成道。
相傳佛陀曾高度地讚揚了地藏菩薩的這種「地獄不空,警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的宏願,可見佛家十分注重渡人,大隨大悲之心不僅僅在於以善念對詩眾生,更要讓眾生頓起感悟,心生善念,喚起他們的悲心,並引導他們時時刻刻不忘修行慈悲心。我們既修慈悲心,就應該修至渡人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修佛心,結出一朵慈悲花;終生修佛心,世界滿是慈悲花。從一花到千萬花,佛法就是要渡人,渡盡天下人,所謂最博大廣闊的慈悲,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心生慈悲。
山中有一座寶剎,香火極盛,遠近聞名。有一天清晨,方丈大師在寺中巡視,剛走到寺門口,就見到幾個小僧徒在門口吵成一團,他趕緊走過去詢問原因,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小僧們剛剛打開山門,就看見一個屠夫立於門口,這個屠夫想要進寺參拜,但小僧們注意到這個屠夫一身血腥氣,手上還沾染了鮮血,便不肯讓其進寺。雙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讓,便吵了起來。
方丈大師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後,遂阻止了小僧們,準備讓屠夫進寺。這時,一個小僧說道:「方丈大師,這個屠夫每天殺豬宰羊,雙手沾滿了罪孽,怎麼能讓這種人進門,擾亂佛門的清淨呢?」
小僧的這句話一說出口,其他幾個小僧徒也開始七嘴八舌地說道:「就是啊,方丈大師,這個人殺孽甚重,死在他手中的牛羊牲富數不勝數,他不能進寺啊!」
方丈大師搖搖頭道:「你們幾個,怎麼可以這樣說呢!他作為一個屠夫,屠宰生靈實為生計所迫,他今天能到此處,在佛祖面前懺悔,可見他的心中仍然存有一絲善念,我佛慈悲,大門為天下眾生而開,也是為度化眾生而開。
屠夫非常感激,便對方丈說道:「多謝大師。其實,我一生屠戮牲畜,直沒什麼感想,最近我總是隱隱不安,還請大師點化。
方丈大師笑笑道:「你殺孽太多,善事不舉,以致內心不安。我與你日日講經,為你祈福,佛門慈悲,你日後多行善事,自當度化。」
自己心有慈悲,也要幫助別人心生慈悲;自己常行善舉,也要勸誡別人常行善舉。渡己之後,更要渡人,我們渡人,當然是希望世間的人個個都有悲天憫人的大情大義,從而使我們的社會處處都是慈悲與善念。
我們也看到了一部分人心有保留,並沒有宣揚善行,用自己的慈悲心積極地影響別人,這往往源於一種對「佛不渡無緣之人」的誤解。佛法講求對眾生的度化,怎會有人置於眾生之外呢?
因此,這句話的本意是指不能將佛法強加給別人,不強予,而不是不予。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就是對慈悲心最好的傳揚,也是對周圍人最好的度化。
大災之後,必有慈善捐款,你若能身先士卒,積極捐款,就是對後來者的一種度化,最後可能會激勵一些人隨你身後,無私捐款。
大賽之前,常有志願服務,你若能一馬當先,踴躍參加,則是對跟隨者的一種度化,最終也許會鼓舞一群人隨你身後,志願服務善舉都是在相互比對中越做越多,慈悲之心往往也是在相互影響中越來越盛,既然如此,我們當然要一心渡人,多做善事,弘揚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