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挺進大別山,13萬人半年打的就剩五萬人,為何還說是一場勝仗

2021-01-11 新歷史

1947年,在經過一年和國民黨軍的戰鬥後,解放軍的總體實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轉入外線作戰的條件已經逐步成熟。而且在第一年的戰鬥中,主要戰場都是在內線進行,解放軍的經濟和資源都已經無法再支持大規模的戰爭,老百姓的生活負擔和壓力也都很大。

而且進入1947年後,國民黨軍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集中力量進攻陝北和山東根據地,中原地區缺乏主力部隊支撐。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決定抓住戰機,抽調主力部隊打到外線戰場去,將戰爭引到國統區,這樣可以使敵人遭受更加沉重的損失,對國統區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擴大影響力,發動國統區的人民群眾,共同推翻國民黨的腐朽統治。

為了轉入戰略反攻,中央先是命令劉鄧大軍經過一段休整後,在1947年6月發動了魯西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九個半旅共5.6萬人,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部署,然後命令陳謝兵團不去陝北,而是去了豫西,以牽制國民黨軍主力,配合陝北和中原戰場作戰。與此同時,陳粟所部分成三路,在內線外線同時開戰,把國民黨軍的部署攪得亂七八糟,雖然華野在此期間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是戰略目的達到了。

在中原戰場亂作一團的時候,毛主席突然命令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所以命令這樣一支重兵集團進入大別山,是因為大別山區是中國中東部地區的要害部位,這裡東部就是南京,西面挨著武漢,南扼長江,是國民黨政權統治最穩定,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毛主席在這個地方放十幾萬人進去,而且還紮下了根,無疑是在國民黨軍的心腹地區捅了一刀。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退則有高山為險,進可以入平原,而且中野如果想進攻江漢平原的話,則漢口以北處處有警,想進攻江淮平原的話,則合肥以南一馬平川。從黃州附近沿江而下就是安慶,從安江打過去,那就是中華民國首都南京。

當然,在挺進大別山的時候,劉鄧大軍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在挺進大別山之前,中野一縱有3.3萬人,二縱有3.1萬人,三縱有2.6萬人,六縱有2.7萬人,加上野戰軍直屬部隊,一共有近13萬人的兵力。1947年7月11日,劉鄧大軍越過隴海線後,蔣介石立刻調集重兵圍堵,企圖將中野消滅在黃泛區。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劉鄧大軍還是度過了黃泛區。

在過黃泛區的時候,中野各部隊損失不小,劉伯承為了完成任務,忍痛割愛,把重武器幾乎全部丟掉了。等打到汝河的時候,可以說後有追兵,前面有堵截的重兵,劉伯承,鄧小平親自去勘察渡口,指揮部隊強渡汝河。結果部隊剛渡過汝河,擺脫後面的幾十萬國民黨追兵,前面就有大批的國民黨軍擋住了去路,當時中野各部隊經過連續作戰,士氣大不如前。在這危急關頭,六縱司令員王近山站了出來,他率領六縱上萬名官兵,端著明晃晃的刺刀一字排開,向國民黨軍反殺過去,硬是為主力殺出了一條血路,這才為主力挺進大別山掃清了障礙,成功突圍。

等劉鄧大軍到達大別山的時候,就剩下了5.86萬人,還不到原先的一半,而且重武器火炮全部丟失了,部隊戰鬥力大打折扣,但是這就足夠了,戰略上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即使劉鄧大軍打的就剩下一萬多人,只要他在大別山紮下根,就可以隨時威脅漢江平原和黃淮平原,這支部隊的行動就有無限可能,而為了遏制住這種可能性,國民黨軍就不得不付出極大的代價,拿出大量的部隊去防守自己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這樣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還有陳謝兵團就可以在中原戰場上縱橫馳騁,不用去擔心南方的國民黨軍北上馳援。

其實解放戰爭從一開始,國民黨方面就沒有制定好完整的戰略方針,而解放軍卻有清晰的戰略方案,並為之一步又一步的執行,只要戰略上的目的能達成,多損失點人馬,損失點裝備,損失點地方都不重要。而蔣介石就是太在乎一點小小的利益了,一個小縣城都不捨得丟,一個營的人馬都不捨得放棄,最後在戰略上出現大潰敗,被打的節節敗退,僅僅三年就敗逃到了臺灣。

相關焦點

  • 中野挺進大別山,重武器為何寧可扔掉也不給華野?華野是啥情況?
    解放戰爭還未完全爆發之時,外線製作方針就已經被中共中央制定出來了,作為當時的重要作戰方針,其關鍵內容之一就是挺進大別山,在解放軍向著大別山前進的過程中,我軍遇到過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但好在劉鄧大軍率領的中原野戰軍最終成功突圍。
  • 中野集結六個縱隊,打重組建的74師一個旅,傷亡萬人後被迫撤退
    1948年3月,中原野戰軍在劉伯承的率領下走出大別山,中野在挺近大別山時丟失了全部重武器,各縱隊人員也嚴重不足,戰鬥下降,士氣低落。為了彌補士氣,中野決定打一場勝仗,他們把目標盯上了駐守在安徽阜陽的整編74師58旅,這也是當時國民黨第14綏靖區的司令部。很多人都認為新組建的整編74師不堪一擊,其實並不是,新組建的整編74師雖然比不上老74師的戰鬥力,但還是國軍主力部隊,戰鬥力依然很強悍。駐守阜陽的58旅有9000多人,全副美械裝備,他們在得知中野要來進攻的時候,還打出了為張靈甫報仇的口號。
  • 劉鄧在大別山多難?白崇禧四條毒辣計,半年我軍減員6萬
    在武漢會戰,桂南會戰中,桂軍都發揮出色。毛主席評價他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粟裕這樣評價,對國軍要認清精銳,有美械的是精銳,說廣西話是精銳,有美械又說廣西話的是精銳中的精銳。林彪評價說,白是國軍中最會打仗的將領。
  • 雙堆集戰役,中野集中全部兵力吃不下黃維,華野帶著重炮緊急增援
    而黃維率領的第十二兵團,轄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等4個軍和1個快速縱隊,共12萬餘人,大部分為美械裝備,是蔣介石的嫡系精銳兵團之一,其中第十八軍是蔣軍「五大主力」之一。 27日,黃維挑選四個師強行突圍,但是在突圍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事情,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是地下黨員,他早就已經控制了這支部隊,在突圍的過程中,廖運周率領110師起義,打破了黃維的軍事部署。 戰鬥進行到12月2日,黃維兵團十餘萬人被壓縮在以雙堆集為中心,方圓不足五公裡的狹窄區域。
  • 《亮劍》楚雲飛明明沒打過幾次勝仗,卻為何總認為他很厲害?
    本期話題【《亮劍》楚雲飛明明沒打過幾次勝仗,卻為何總認為他很厲害?】看過《亮劍》的觀眾都知道,在這部劇中,楚雲飛真的是一位很神奇的存在。《亮劍》可是讓人感到很不解很疑惑的就是,這樣一位出身高貴,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層軍官,明明在戰場上並沒有打過幾次勝仗,甚至還屢戰屢敗,怎麼觀眾總認為他非常厲害呢?
  • 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4個主力縱隊司令員分別是誰?後來什麼軍銜?
    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是指:1947年夏天,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向國民黨統治地區大別山實施進攻的戰略性行動。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有4個主力縱隊,分別是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六縱隊。那麼這4個縱隊的司令員分別是誰?哪裡人?後來什麼軍銜?
  • 江浙滬的遊客可以來大別山「賞雪、堆雪人」了,安徽大別山積雪了
    隨著深冬的來臨,天氣越來越冷了,昨日還穿著單薄的羽絨服,今日就狂風大作,雨下個不停,真的沒有想到天氣說變就變,說冷就冷,這不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都下雪了,尤其是大別山都積滿了厚厚的雪了。安徽大別山是一個深受江浙滬遊客們青睞的旅遊勝地。
  • 為何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不能像八路軍那樣打遊擊戰、運動戰?
    俘獲4.68萬人。 三天之內,五萬多人被俘;一夜之間,八萬多人迅速潰散,向著各處逃竄,這要是放在當時解放軍的隊伍當中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哪怕解放軍的軍隊處於被包圍甚至是更嚴重的不利局面,他們也會迅速做出決策,跳出包圍圈,甚至是化整為零,潛伏在反動區中進行遊擊戰爭,一支幾萬人的解放軍隊伍根本不可能全軍覆沒。
  • 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之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這裡需要說的是,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並不是整個大軍都南下了,而是主力南下,當時有一縱、二縱、三縱和六縱,這四個縱隊,基本也是劉鄧大軍最精銳最核心的力量了。 那麼,南下之前,部隊有多少兵力呢?
  • 河南日報:千裡躍進大別山:解放戰爭的戰略大轉折
    □唐錫康  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和毛澤東同志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所作的偉大戰略決策。這一戰略的成功實施,打亂了國民黨精心策劃的戰略部署,牽制了其進攻陝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的軍事力量,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 決戰大別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聯繫大別山片區脫貧攻堅紀實
    「危房改造不僅讓我住進了新家,還幫我走上了致富路。」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的新雲農家小院,45歲的女主人王新雲說。王新雲是外地嫁來的媳婦兒,曾經一家6口人擠住在2間狹小的土坯房裡,老人有病,孩子要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多虧了黨的危房改造好政策,讓我家蓋上了新房子,條件好了以後,村裡又幫我協調加蓋了兩層,開起了民宿。
  • 我軍傷亡多少萬人?
    這個兵團有四個軍外加快速縱隊(重裝備裝甲部隊)共12萬人之眾,實力在黃百韜兵團及李彌兵團之上,與不久前東北剛剛被殲滅的廖耀湘兵團屬於同等級,都是國民黨軍最強的機動兵團。在決戰雙堆集期間,面對這樣一個強勁對手,我軍中野和華野又付出了多少傷亡代價呢?雙堆集戰役全殲敵人王牌兵團,是48年三大戰役中打得最慘烈,死傷最重的戰場之一,僅次於1個月前的碾莊戰役。
  • 試論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形成——基於組織建設視角
    鄂豫邊區黨政軍民在長期的敵後鬥爭中,使大別山精神的內涵拓展到不畏強暴、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層面。(四)大別山精神成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時期。這一時期,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等重要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
  • 夷陵之戰中蜀國只損失了五萬精銳,為何後期卻一蹶不振?
    蜀章武元年(221年)五月,劉備稱帝還沒有一個月,就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義,出徵東吳。 針對劉備的此次出兵,蜀國內部的大多數將領都認為出徵的時機尚未成熟,而且蜀國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北方的曹操而非東吳,故不應該捨棄曹魏而出徵東吳。
  • 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涵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肯定了大別山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地位。從1921年至1949年,大別山區為革命犧牲近百萬人,僅在冊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可謂「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大別山革命的播火者董必武在其90歲生日的詩作《九十初度》中寫道:「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這是大別山人堅定理想信念、不屈不撓鬥爭的最好註解。
  • 勝仗造句和解釋_勝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茅盾《子夜》:「老趙是想學拿破崙,打了一個勝仗,就提出外交公文來了。」]勝仗參考例句:1、軍隊平時加強訓練,戰時才能打勝仗。2、保持步調一致才能確保隊伍打勝仗。4、由於將軍的戰略非常完善,我們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5、隘路打勝仗,全在頭敵。6、韓信打了勝仗,劉邦給他封妻蔭子。7、我打仗勢如破竹的打了勝仗。8、我們連隊兵強馬壯,打了不少勝仗。
  • 雙堆集戰役,中野華野四個團血拼國軍老虎團,附近部隊被嚇投降
    為了誘敵深入,中野四縱放棄了南坪集,把黃維兵團十幾萬人往中原野戰軍的預設的伏擊陣地內引,最後將12兵團引到了宿縣西南以雙堆集為中心,縱橫約7.5公裡的狹窄地區。 26日,蔣介石命令黃維組織兵力,趁中野的包圍圈並不嚴密,向外進行瘋狂突圍。27日,黃維指揮四個師強行突圍,但是在突圍的過程中,110師師長廖運周率部起義,給了國民黨軍沉重打擊。雖然中野將黃維兵團團團圍住,但是中野在出大別山後嚴重缺乏重武器,攻堅火力嚴重不足,所以又不得不讓華野七縱和華野13縱以及華野特種兵縱隊一部攜帶重武器前來增援。
  • 《溫暖有光放映隊》走進大別山 尋訪動人革命故事
    1905電影網訊 「給孩子的不光要有物質上的東西,還得有精神上的東西。」旁聽著體彩工作人員的捐贈準備會議,「溫暖有光放映隊」隊長林永健在腦中不停思考的,卻是比捐贈物資更具意義的精神支持。9月12日晚,CCTV-6電影頻道播出的公益紀實類節目《溫暖有光放映隊》,在河南信陽新縣見證了一場事關體育、更事關教育的捐贈儀式。
  • 死亡被俘近萬人,上萬條槍鳴槍致哀,解放軍唯一一次全軍覆沒戰鬥
    自古以來,戰鬥都是有跡可循的,兵驕者滅,意思就是,如果在戰前抱著蔑視一切,目中無人的態度,結局往往與預知的完全相反。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曹操"破荊州,下江陵"時,在船上把酒賦詩,得意洋洋之態。曹操確實有驕傲的資本,他起兵不過二十載,就前前後後打了無數勝仗,那些曾經看起來比他強大許多,也起兵多年的軍隊,在曹操軍隊的鐵蹄下,毫無招架之力,在官渡之戰中,更是以少勝多,打敗了驕傲自負的袁紹軍隊。這一輝煌的戰績,使曹操信心大增,認為只要平定了江東,離自己平定天下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曹操此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無形之中已經成為了第二個袁紹,此一戰,他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