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不能像八路軍那樣打遊擊戰、運動戰?

2020-12-15 騰訊網

相信看過《亮劍》的夥伴都十分清楚的記得,楚雲飛在國軍4軍大敗之後,發出了一個千古長嘆:「便是五萬頭豬,共軍三天也抓不完啊。」

不要以為這個是編劇信口胡謅,這個其實是有史料支持的:

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這三天,山東萊蕪戰爭,斃傷人民黨軍一萬人,俘獲4.68萬人。氣適合時的人民黨名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痛罵:「便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一時語塞!

這在國軍隊伍中,已經算不得是什麼新鮮事了。1948年淮海戰爭中,國軍聞名的「飛將領」孫元良(跑得快)的部隊,一夜之間爆發「營嘯」,忽然之間幾萬人跑的連個人影都沒了。這時孫元良統率領第十六兵團打算在陳官莊突圍,最後卻發現只有四百多個人突出重圍。這是極不尋常的,你想想啊!整個第十六兵團加起來人數約有8萬多人。就算是八萬個人,一起朝著四面八方跑去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啊!

但凡是國軍打仗,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只能打陣地戰,你要是讓他們打遊擊戰或者是陣地戰,那簡直是難為人啊!這陣地戰、遊擊戰打贏了還好,若是打輸了,一個兵團好幾萬人甚至是十萬人一時之間作鳥獸散,成群成群的潰敗、向著四面八方奔逃,將自己身上所有的裝備全部「送給」解放軍,於是乎某人就有了個外號——「凱申物流,使命必達」,簡直和我們的東風快遞有的一拼。

三天之內,五萬多人被俘;一夜之間,八萬多人迅速潰散,向著各處逃竄,這要是放在當時解放軍的隊伍當中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哪怕解放軍的軍隊處於被包圍甚至是更嚴重的不利局面,他們也會迅速做出決策,跳出包圍圈,甚至是化整為零,潛伏在反動區中進行遊擊戰爭,一支幾萬人的解放軍隊伍根本不可能全軍覆沒。

就連蔣介石本人都很難理解,憑什麼大家都是兩條胳膊兩條腿的人,都是拿著槍的士兵,更何況自己的士兵裝備遠勝於解放軍之上,為什麼解放軍的軍隊凝聚力、組織能力極高,而自己的德械化、美械化軍隊,總是無組織、無紀律,只能打打陣地戰,而不能進行遊擊戰以及運動戰,為什麼總是在戰敗之後迅速潰敗?

蔣介石本人當年也曾見過紅軍的打法,也知道「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威力。眾所周知,遊擊戰、敵後戰、運動戰是歷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而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更是將遊擊戰、運動戰的威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很多人將遊擊戰、運動戰理解的很簡單,不就是將整個軍隊全部調動起來,化整為零;或者是在運動戰中集中優勢兵力,出其不意的消滅敵人嗎?就比如說著名的前四次反圍剿、四渡赤水以及後來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在運動戰中找到合適的殲滅時機,這些都需要軍事指揮官有著極高的軍事素養,對戰爭局勢的變化有著極為靈敏的判斷。除此之外還需要每一個最基層的官兵絲毫不差的執行,都有著超強的「個體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哪怕隊伍衝散了,找不到團長營長了,或者直接戰死了 ,那麼剩下來的政委、連長、排長、共產黨員也會立刻重新組成一個戰鬥指揮小組,繼續戰鬥,並且時刻想著與上級取得聯繫,向著大部隊靠攏。

當遇到需要大兵團作戰時,解放軍部隊往往不會國軍軍隊那樣呆板的展開進行陣地戰,而是充分利用部隊的機動性,在戰場之間來回穿插、分而殲之,就如同打即時戰略類遊戲時開個全圖掛一樣,知道敵軍的具體位置,隨時隨地的進行局部戰爭,想打哪打哪,慢慢的消磨敵軍的有生力量。

這種能力真的不簡單,特別是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在那個通訊特別不發達的年代,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命令在各級之間的相互傳達準確與否、敵情的反饋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利。打仗,這是一門精妙的學問,並不是說人越多越好,人數越多,越考驗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國軍高級將領都曾私底下評價過老蔣的帶兵能力,「小諸葛」白崇禧認為老蔣可以勉勉強強當一個營長,而馮玉祥直接說,老蔣只適合當個排長。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的逃跑將軍,解放時期的豬將軍,為何能夠列入國軍五虎將
    劉峙為何落得逃跑將軍的罵名。  在抗戰時期的逃跑將軍劉峙,為何在解放戰爭時期又被稱之為豬將軍。  劉峙在解放戰爭初期,指揮30萬大軍圍攻中原地區的解放區,然而30萬大軍既然不能夠全殲6萬八路軍,還讓中原地區的部隊順利突圍了,歷史上把這次突圍戰役,稱之為中原大突圍。不過蔣介石並沒有責罰他,因為國軍順利的佔領了中原地區。不過在之後的定陶戰役中,由於劉峙指揮無能,導致趙錫田的第三師全軍覆,因此被蔣介石撤了職。要知道,趙錫田不僅是蔣介石的愛將,還是顧祝同的外甥。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怎麼打都是輸,他們的軟肋究竟在哪裡?
    許多年來,網絡上一直都在熱議一個現象: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將領為什麼會越打越差,部隊戰鬥力每況愈下。而在這些國軍將領中,有不少人曾經是赫赫有名的抗日悍將,他們曾經是日本侵略者的剋星,比如王耀武、薛嶽等。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雖然不是中央軍嫡系將領,但川軍大佬唐式遵的軍銜和大陸時期的湯恩伯、劉峙、傅作義等人一樣,都是二級上將。 解放戰爭中第一位戰死的國軍將官是山西晉軍名將彭毓斌。
  • 解放戰爭,百萬國軍俘虜如何處置?從「去留自由」到「一律不放」
    解放戰爭被俘的國軍這是1945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關於處理國民黨軍隊被俘人員的指示》中說的,「本人人有用之原則,基本上不釋放」,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轉變?目的是為何?解放戰爭初期,大量的民兵、被解放的農民相繼加入了解放軍隊伍,雖然規模擴大了,但是兵力的整體素質不夠,特別是單兵作戰能力上,有時候繳獲了國軍的坦克、火炮等,但是部隊裡卻沒人會操作,還需要依靠國軍的坦克兵,因此把國軍俘虜兵編入解放軍,特別是在一些高技術兵種,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解放軍戰鬥力,當然在此之前,這些俘虜兵需要先接受反蔣和訴苦教育。
  • 他提出國軍也要跟日軍打遊擊戰,一高級將領不執行結果被槍決了
    應該說,此時的白崇禧對八路軍的遊擊戰還是非常欣賞的,因為,這時,八路軍在華北正猛烈開展遊擊戰,吸引了大量日軍,有利地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這也給白崇禧以很大的啟示。 白崇禧認為,八路軍的遊擊戰經驗值得借鑑,他們不但固守了山西太行山的五臺山根據地,並轉入敵後發動「全面戰」,現在山西的民眾已經動員起來,與軍隊配合,如敵後各省都能這樣,敵人必感到重大困難,終至崩潰而後止。 白崇禧此言一出,立即炸了窩,國軍將領們心裡知道這是好建議,但為了奉承蔣介石,紛紛指責白崇禧這是親共行為。
  • 解放戰爭時期,軍長級別的將領眾多,為何這七位軍長是上將軍銜
    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擁有五大野戰軍,他們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每一個野戰軍都有一位司令員。同時,各野戰軍也是由幾個或十幾個縱隊組建而成的,按照數字先後,分為第一縱隊至第十縱隊。每個縱隊的編制大概是兩到三萬餘人,其實和國軍一個軍的編制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樣。
  • 第四野戰軍戰鬥力為何強悍?115師的底子,武器裝備精良
    第四野戰軍戰鬥力為何強悍?115師的底子,武器裝備精良第四野戰軍在我軍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存在,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海南島。原七大軍區中的廣州軍區、瀋陽軍區,都帶有第四野戰軍的血統。那麼,第四野戰軍戰鬥力為何如此強悍?首先,第四野戰軍的底子主要是八路軍115師的底子。115師的前身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央蘇區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經歷了長徵歷練,及至抗日戰爭時期,115師的團級幹部基本上都有過在紅一方面軍擔任師級幹部的履歷。特別是抗戰八年,紅一方面軍出身的指揮員,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共有85位少將以上級別高級軍官陣亡,或在戰場上被擊斃,或不願當俘虜選擇自裁。在這85人當中,不乏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級別的高官,其中更是包含了一名國民黨陸軍上將。今天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陣亡的地位最高的5位將領。
  •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是如何,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
    史稱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其實,在解放戰爭初期,雙方的實力處於,國強共弱。兩黨兵力相比,我黨約80萬,蔣介石約400萬。裝備相比較,我黨並無飛機,坦克,大炮等重型裝備,都是小步槍。而蔣介石陣營有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天上又有飛機,地上又擁坦克和大炮。可以說,論武器裝備,國軍屬於是裝備精良,而我軍屬於是裝備簡陋。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 八路軍抗戰有多艱難?129師全部彈藥加起來還不如八百壯士多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開始合作抗日,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下轄115、120和129三個師,總兵力45000多人。改編完成後不久,八路軍就開赴前線和日寇作戰。熟悉抗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八路軍在和日寇作戰時基本上是以運動戰和伏擊戰為主,很少打陣地戰。
  • 國軍,八路軍蘇械裝備史
    在國內長期流傳謬論:國軍裝備精良,卻不抗日。八路軍小米加步槍,打跑小日本。這當然不是真的,以國軍「精良」裝備蘇械為例;至1945年抗戰勝利,幾乎損失殆盡。而八路軍在蘇聯支持下,秘密獲得大量蘇械;抗戰勝利前已超過國軍。本文將講解這段歷史。
  • 八路軍和國軍各自擊斃了一名日軍師團長,為何他才是第一個?
    1939年3月,八路軍第115師挺進山東,建立了魯西根據地,6月30日,沼田德重便率領日軍第114師團對魯西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八路軍魯西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勇的指揮之下,對日軍第114師團展開了遊擊戰、伏擊戰,迫使日軍停止了掃蕩。
  • 人民解放軍為何偏愛打殲滅戰?
    因為沒有武器便不能生存下去,這樣的勝仗打幾次就把彈藥消耗完了,總不能用冷兵器去消滅敵人吧?而殲滅戰則不然,敵軍的武器裝備及彈藥、補給往往會被我軍全部奪得,可充分補充我軍,並且有利於發展新的部隊。除了獲得武器彈藥外,殲滅戰更容易俘虜敵軍。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歷史上蔣介石曾經有五支能徵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們在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戰力最為強大,戰績最為彪炳突出,但這五支國軍力量最強的部隊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卻先後被殲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五支王牌軍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 揭秘;抗戰時期與解放時期,我軍戰鬥力最強的旅,都是哪兩個旅
    抗戰全面爆發後,當時的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朱老總任總指揮,彭老總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120師,129師,115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又下轄兩個團。這就是我軍在抗戰時期的部隊的編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了野戰軍,各野戰軍下轄縱隊,縱隊往下就是旅,旅再往下就是團。
  • 原創揭秘;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四大戰區,參戰兵力是多少
    以上這時都是國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各剿匪區作戰兵力人數,那麼,你們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四大戰區,參戰兵力人數是多少嗎? 解放戰爭時期 第一個東北戰區,東北三省是解放初期國共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當時不管是國軍,還是我方,源源不斷派兵進入東北,都想主宰這座城市
  • 三年解放戰爭,敵軍自損807萬人,我軍一個師都消滅不了,為何?
    但解放戰爭打了3年,敵軍在具備兵力和武器裝備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卻經常被我軍抓住戰機,整軍乃至整個兵團被切割,後圍而殲之,只要戰敗,必然損失數萬人,而敵軍在短短3年時間自損807萬人·······卻連我軍一個整師規模的部隊也殲滅不了,要知道南京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歷練過,證明過自己的,可為何在解放戰爭時期,卻連連戰敗,一潰千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解放戰爭,二野最大的一次敗仗,損失近6萬人馬一年都沒恢復元氣
    二野,是解放戰爭時的主力部隊之一,打了不少精彩的戰役。上黨殲滅國軍13個師,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接著又打了五戰五捷,打出了劉鄧大軍的氣魄,一直到圍殲黃維,獲得了中原戰爭的勝利,二野都打的非常出色,但是二野的戰爭歷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在1947年,二野曾經因為一戰損失六萬兵力而一年都沒能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