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亮劍》的夥伴都十分清楚的記得,楚雲飛在國軍4軍大敗之後,發出了一個千古長嘆:「便是五萬頭豬,共軍三天也抓不完啊。」
不要以為這個是編劇信口胡謅,這個其實是有史料支持的:
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這三天,山東萊蕪戰爭,斃傷人民黨軍一萬人,俘獲4.68萬人。氣適合時的人民黨名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痛罵:「便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一時語塞!
這在國軍隊伍中,已經算不得是什麼新鮮事了。1948年淮海戰爭中,國軍聞名的「飛將領」孫元良(跑得快)的部隊,一夜之間爆發「營嘯」,忽然之間幾萬人跑的連個人影都沒了。這時孫元良統率領第十六兵團打算在陳官莊突圍,最後卻發現只有四百多個人突出重圍。這是極不尋常的,你想想啊!整個第十六兵團加起來人數約有8萬多人。就算是八萬個人,一起朝著四面八方跑去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啊!
但凡是國軍打仗,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只能打陣地戰,你要是讓他們打遊擊戰或者是陣地戰,那簡直是難為人啊!這陣地戰、遊擊戰打贏了還好,若是打輸了,一個兵團好幾萬人甚至是十萬人一時之間作鳥獸散,成群成群的潰敗、向著四面八方奔逃,將自己身上所有的裝備全部「送給」解放軍,於是乎某人就有了個外號——「凱申物流,使命必達」,簡直和我們的東風快遞有的一拼。
三天之內,五萬多人被俘;一夜之間,八萬多人迅速潰散,向著各處逃竄,這要是放在當時解放軍的隊伍當中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哪怕解放軍的軍隊處於被包圍甚至是更嚴重的不利局面,他們也會迅速做出決策,跳出包圍圈,甚至是化整為零,潛伏在反動區中進行遊擊戰爭,一支幾萬人的解放軍隊伍根本不可能全軍覆沒。
就連蔣介石本人都很難理解,憑什麼大家都是兩條胳膊兩條腿的人,都是拿著槍的士兵,更何況自己的士兵裝備遠勝於解放軍之上,為什麼解放軍的軍隊凝聚力、組織能力極高,而自己的德械化、美械化軍隊,總是無組織、無紀律,只能打打陣地戰,而不能進行遊擊戰以及運動戰,為什麼總是在戰敗之後迅速潰敗?
蔣介石本人當年也曾見過紅軍的打法,也知道「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威力。眾所周知,遊擊戰、敵後戰、運動戰是歷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而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更是將遊擊戰、運動戰的威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很多人將遊擊戰、運動戰理解的很簡單,不就是將整個軍隊全部調動起來,化整為零;或者是在運動戰中集中優勢兵力,出其不意的消滅敵人嗎?就比如說著名的前四次反圍剿、四渡赤水以及後來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在運動戰中找到合適的殲滅時機,這些都需要軍事指揮官有著極高的軍事素養,對戰爭局勢的變化有著極為靈敏的判斷。除此之外還需要每一個最基層的官兵絲毫不差的執行,都有著超強的「個體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哪怕隊伍衝散了,找不到團長營長了,或者直接戰死了 ,那麼剩下來的政委、連長、排長、共產黨員也會立刻重新組成一個戰鬥指揮小組,繼續戰鬥,並且時刻想著與上級取得聯繫,向著大部隊靠攏。
當遇到需要大兵團作戰時,解放軍部隊往往不會國軍軍隊那樣呆板的展開進行陣地戰,而是充分利用部隊的機動性,在戰場之間來回穿插、分而殲之,就如同打即時戰略類遊戲時開個全圖掛一樣,知道敵軍的具體位置,隨時隨地的進行局部戰爭,想打哪打哪,慢慢的消磨敵軍的有生力量。
這種能力真的不簡單,特別是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在那個通訊特別不發達的年代,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命令在各級之間的相互傳達準確與否、敵情的反饋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利。打仗,這是一門精妙的學問,並不是說人越多越好,人數越多,越考驗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國軍高級將領都曾私底下評價過老蔣的帶兵能力,「小諸葛」白崇禧認為老蔣可以勉勉強強當一個營長,而馮玉祥直接說,老蔣只適合當個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