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歷史那麼多年,很多人對中日兩國皇室自古以來從未有過聯姻感到大惑不解,要知道為了維持和改善與對手的關係,中國古代的君王是從來不吝惜自己兒子或女兒的婚姻的。即便是在歐洲,王室之間的聯姻也屢見不鮮,但為什麼不見中國的皇子娶日本的公主,或者中國的公主嫁到東瀛去呢?
其實,看過大和劇《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的朋友們,肯定會對溥傑和嵯峨浩夫妻倆印象深刻,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溥儀的弟弟愛新覺羅·溥傑和日本名門閨秀秀浩,在烽火狼煙之間的跨國愛情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場跨國婚姻並不是小說家的虛構,而是真實的歷史再現。
溥傑是溥儀同母胞弟,同為福晉葉赫那拉氏所生,從小作為溥儀的「御弟」,與溥儀一同在宮內讀書寫字,兩人之間的感情不錯。溥傑是海內外知名的書法家,自成一家,自評其書法為「腕頭力氣剛渾勁,紙上臨摹守碎離。心正自然豐筆韻,形拘自得趨丰姿。」
溥儀本就因為溥傑違背祖制,而且還是與日本女人結婚,就有些敵視溥傑。後來日本人借嵯峨浩懷孕機會離間兩人,兩人關係急劇惡化,溥儀對溥傑充滿了猜忌,溥傑感到委屈甚至自虐,後來兩人重歸於好。經過蘇聯和撫順共同的幾年戰犯生涯,新中國後兩人關係一直不錯。
當時滿清政府結束了他們的統治,中國也在二十幾年前就已經進入了民國時代,可中國百年積弱,日本對大陸的鯨吞計劃從未中止。九一八事變之後,退位在天津的末代皇帝溥儀,被秘密的轉運到東北,在日本人的要求之下,溥儀當起了「偽滿洲國」的皇帝,照樣還只是個傀儡。
然而儘管只是提線木偶,但在很多日本人看來,皇族的血統依然高貴,如果能夠促成雙方皇室的聯姻,那麼對於日後日本在中國的活動自然是有大大的好處的。彼時溥儀已經有婉容皇后,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在「皇帝」本人身上做文章顯然已經不可能了,但「御弟」溥傑卻大有可利用之價值。
溥儀沒有生育能力,那麼作為皇帝的親弟弟溥傑生育的後代就極有可能是「偽滿」下一代的繼承人。如果溥傑的後代中帶著日本人的血統,那麼日本軍在中國的活動也方便很多。於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正在日本留學的溥傑和秀浩的婚姻就由不得他們做主了。
就在兩人結婚一個月前,關東軍炮製出了偽滿洲國《帝位繼承法》,其中有這樣的規定:皇帝死後,由子繼之,如無子則由孫繼之。無子孫,則由弟繼之,如無弟則由弟之子繼之。這部所謂的《帝位繼承法》雖然是經過溥儀裁可,但是這一次在這些條款後面寫上「可」字的時候,溥儀的心裡滋味是啥滋味都有。到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他所理解的日滿一體和關東軍想要的完全不是一碼事。
秀浩,原名嵯峨浩,她出生於日本華族,是天皇家族的近親,是再典型不過的名門閨秀。嵯峨浩從小就愛好網球馬術,並且堅持獨身主義。在得知自己的人生被策劃成一樁聯姻之後也曾對婚姻失去希望,但見到溥傑之後卻又被丈夫的彬彬有禮所吸引,兩人結婚以後,日子過得非常恩愛。
在關東軍的原計劃裡,嵯峨浩嫁過去之後要積極對溥傑灌輸天皇帝國的思想,力求改變其思想觀點。可是秀浩並沒有這樣子做,對她來說,溥傑是她的夫君,並不是她所要洗腦的敵人。婚後育有兩個女兒,可是好景不長,轉眼一家人就因為日本戰敗分散了。秀浩送回日本,而溥傑也作為戰犯鋃鐺入獄。失散後的嵯峨浩並不知道此事,十多年都堅持尋找。
本以為這對苦鴛鴦這輩子就如此了,然而事情在1960年迎來了轉機,溥傑成為第二批獲特赦釋放之人。而秀浩也從日本回到中國,加入中國國籍。後來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兩人再次見面。這位日本的大家閨秀從此便和她的夫君一起,餘生都作為普通公民在中國過著平凡的生活。
有人感嘆,兩個政治的犧牲品,在亂世中相濡以沫著實不易,大家對此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