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死」,幫孩子度過「死亡敏感期」,向偉大靈魂邁進

2020-12-24 銀花育兒

文/銀花

最近,羽毛對死亡變得有些敏感。

一天晚上,她憂傷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想長大、變老,這樣我就能永遠不死了,我可不可以不長大呢?」

走在馬路上,她問我:「媽媽,要是被車撞了,是不是就死了?」

去學遊泳,她也變得小心翼翼:「媽媽,被水淹死了,是不是就不能呼吸了?」

「媽媽,要是我死了,你們都在,沒有我了怎麼辦」……

孩子變得對死亡變得敏感,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我才知道,原來孩子正在經歷「死亡敏感期」,孩子心理和認知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階段性表現,是一種正常現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某個階段產生對死亡的疑問和恐懼。

孩子的「死亡敏感期」

5歲以下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還是比較模糊的,還不能理解生死,即使他知道所有的人都會死亡,但他仍然相信自己是永存的,就如同古代的皇帝相信長生不老那樣相信永生。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通常在6歲以後,由於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開始了解到,「死亡」就是代表「生命的終結和消失」,並且發現自己也會死去,此時,危機感就開始了,他們開始對 「死亡」感到焦慮和恐懼,擔心自己會死亡,也會出現親人死亡的「想像」。

「媽媽,我不要你死。」

合理地引導和開解,可以幫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但如果用了不太恰當的處理方式,容易讓孩子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加重孩子的焦慮和恐懼,影響孩子的性情,因此,在生命的早期,父母要幫助孩子坦然面對死亡。

幫助孩子從死亡的恐懼中獲得解脫

1.尊重,坦然面對「死亡」的話題

由於死亡對很多成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且忌諱的話題,尤其是孩子談到死亡,更是被看成是不吉利的徵兆,當面對孩子對死亡話題的追問和憂慮時,有些家長會採取迴避或禁止的方式。當孩子無法獲得成人正面回答,就會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繼續放大。

因此,如果孩子問到了關於死亡的話題,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簡單明了地告訴孩子:「是的,死亡就是身體停止工作了,不過這要等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

也不要把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相聯繫,比如死亡就跟睡著了一樣,這也可能會加深孩子對睡眠的恐懼。

由於孩子成熟度有差異,避免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驚嚇。如果孩子沒有正面問到死亡,儘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死亡問題。

2.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支持

處在死亡敏感期的孩子,由於不懂如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對死亡過度思考,有時候會出現想哭又不敢哭的情況。家長要允許孩子大哭,來抒發情緒。

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哭是抒發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感到焦慮和害怕,那就哭出來。並且多用肢體動作,如輕拍、撫摸、擁抱傳達給孩子支持感。

在孩子情緒平復後,也可以引導孩子用語言或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

給予孩子共情「我在你這麼大時也想過這樣的問題,這是正常的,但「死亡」並不恐怖,它讓我們更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間,並且偉大的靈魂永遠不會死亡,它能讓人永生。」

3.藉助繪本、電影等途徑,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不僅人會死,這個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會經歷生死,比如花會凋謝、草會枯萎、動物會死亡,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

父母可以藉助繪本、電影等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進而樹立一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意識。

比如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再見了,艾瑪奶奶》,電影《獅子王》等等,都是生命教育非常好的教材,能推動孩子精神的成長。

推進孩子向偉大的靈魂邁進

一個偉大的人,他(她)必定有個偉大的靈魂。而處於「死亡敏感期」的孩子,正是孩子形成精神氣概的時期。

當孩子能正視死亡這一不可逆轉的事實後,就能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了。

6歲以後,建議家長多給孩子看一些偉人傳記的書或電影,讓孩子的精神世界有一個質的飛躍。

「既然人人都會死亡,那我該怎樣讓我永生呢?」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這是昨天晚上我和羽毛在臨睡前討論的話題。

當孩子開啟了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時,他將回答自己將如何度過一生,而精神氣概越高的孩子,未來的人生規模也將越大。

童年時期,培養孩子的氣概非常重要。現實中,對未來的職業,孩子可能沒有具體的意識,但是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他能知道自己將來是「一流的」,還是「末流的」,是「傑出的」,還是「平庸的」。而每個人所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與自己氣概相當的理想。

因此,孩子的「死亡敏感期」,是孩子自我形象成形的重要階段,幫助孩子建立起對生存的意義和對死亡的理解,父母應給孩子注入精神追求。

我相信,有精神氣概,有偉大靈魂的人,不論他未來從事什麼職業,他都將是「一流的」、「傑出的」。

高級育兒師,一手養娃,一手寫作,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相關焦點

  • 孩子不願分享,喜歡搶玩具?家長做好5點,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兩歲左右的幼兒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爸爸媽媽也可能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提到了兒童在兩歲時自我意識突出的特點。他在觀察自己的孩子,乃至觀察許多的孩子的實踐中創立了認知心理學。
  • 詛咒敏感期,三招解決孩子「罵人」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爸爸媽媽會很無奈地發現,越阻止,孩子越起勁兒。2如果爸爸媽媽不能夠理解孩子處於「詛咒敏感期」,而給予了不合適的回應,會帶來以下問題:1. 強化使孩子對這些語言更加「上癮」當孩子因為有趣而重複「粗俗」的語言,父母大驚小怪地回應,會讓孩子覺得這些語言更有效力,從而不斷地使用,形成習慣。2.
  • 孩子喜歡走高低不平的地方,原是「行走敏感期」來了,家長需把握
    不少寶媽可能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寶寶怎麼突然這麼喜歡走高低不平的地方!事實上,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孩子進入了「行走敏感期」!一般來說,孩子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慢慢不喜歡躺著了,總想嘗試著坐起來,然後開始練習爬行,隨後可能就會嘗試著站起來,緊接著慢慢學習「走路」,那麼從這個時候開始,寶寶就進入了「行走敏感期」。
  • 衝掉便便後娃大哭不止,孩子無故發脾氣,或是步入「秩序敏感期」
    衝掉便便後娃大哭不止在一個家長群中,有一個小凱媽媽向其他寶媽吐槽了自己兒子的"奇葩"行為。兒子小凱今年2歲多,是個很乖的孩子。而一直以來,小凱一直有個習慣,那就是上完廁所後必須要自己按下衝水的按鈕。沒想到,聽完小凱媽媽的傾訴,居然有不少媽媽感同身受,紛紛吐槽自己孩子的固執行為,像是吃飯必須要用自己的碗,玩具必須擺放得整整齊齊等等,而一旦沒有滿足,便會無故發脾氣,令人是否頭疼。其實,寶寶出現這些行為,或是步入"秩序敏感期"。
  • 孩子踏入行走敏感期,喜歡探索,如何陪孩子邁開人生第一步?
    有些寶媽擔心,最近孩子剛剛學會走路,小傢伙好像特別喜歡走路,卻是不走尋常路,總是喜歡爬上爬下,有時候甚至還會爬到沙發的靠背上,想要在上面走一走,把家人都嚇壞了。帶孩子 去外面的時候,孩子專門挑那些不好走的地方,平平的大路她不走,非要走那些上坡下坡的地方,剛會走路的孩子真讓人操心。
  • 孩子愛挑剔還臭美?4個小方法,幫TA輕鬆度過「審美敏感期」
    在這個階段會變得挑剔、敏感,如果不符合娃要求,或者是被人破壞了物體的形式,就會不依不饒地發脾氣、哭鬧。比如:媽媽給了一個蘋果,咬了一口或者是切開,娃就不滿意甚至會丟掉它。媽媽會發現在化妝時、穿衣打扮時,身邊總跟著一條「小尾巴」,你在哪她在哪,還會偷偷拿著口紅,學著媽媽的動作塗抹在自己嘴上,照鏡子「臭美」! 這些行為,均是敏感期最初的表現。
  • 寶寶不分享是摳門?是自我意識敏感期!強迫「大方」會傷了孩子
    鵬鵬到了2歲多,忽然變得摳門起來,什麼東西都說是「我的」「不給你」,鵬鵬媽心裡嘀咕:真不知道這孩子性格隨誰,難道真的是家有「小氣鬼」麼?別煩惱,其實這是寶寶自我意識敏感期來臨了。有寶寶的幾乎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煩惱,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忽然變得「很不聽話」,大人說什麼TA都會說「不」!
  • 詛咒敏感期孩子罵人,冷處理不當危害更大,立規矩請用這三種方式
    最近有位媽媽在私信中問,三歲半的小男孩,到了詛咒敏感期,不斷說一些"打死你""狗屁""大臭屁"之類的不文明用語。他們發現,寶寶不僅僅會將髒話當做玩笑,也會在表達不滿時使用。媽媽了解到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個階段,並不能代表孩子學壞或者沒教養,於是放下心來,最終決定冷處理。即便孩子語出不遜,也"佛系"處之不予理睬,孩子也漸漸不再對爸媽說這些話了。
  • 教育專家孫瑞雪,孩子人際關係的敏感期,從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
    大寶今年四歲了,開始經歷人際關係的敏感期,他會很明確的表示我喜歡和誰玩,我不喜歡和誰玩。 他甚至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拉攏喜歡的小朋友和自己一起玩。 並且,當他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時,總是能很快的融入進去,和不認識的小朋友打成一片。
  • 為你剖腹七層,你把我戳「獨眼」卻依然愛你,寶寶手敏感期咋引導
    為你剖腹七層,你把我戳「獨眼」卻依然愛你,你家有同款娃嗎 前兩天看到嶽嶽媽媽發布了一個視頻,獲得了十幾萬的贊,兩萬多的評論。 嶽嶽媽媽一邊眼睛包著紗布,視頻上面配文是:我為你剖腹七層,你卻讓我變獨眼,渣男,但我依然愛你。
  • 7歲孩子說想死!這幾種表現,說明孩子活得很壓抑
    在成人的觀念裡,孩子是最天真快樂的,不需要像大人那樣承擔生活壓力、情感糾葛。然而,在大人看起來很小的事情,卻成為孩子心中的大石,讓孩子不堪重負。最近,嘉嘉的媽媽很困惑,也很擔心,孩子才7歲,總是莫名奇妙的喊著不想活了,想死。而且,孩子不是第一次這樣說了,只是最近喊得比較頻繁,問他,他只是哭,說是害怕作業太多。
  • 2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過後壞習慣很難改,父母要重視
    2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在這段期間他們會要求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來,如果不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焦躁不安,這就是秩序敏感期的一些特徵。一般情況下這種敏感期會持續到孩子4歲左右,在這個階段孩子常常處於焦慮狀態,可能很容易哭鬧起來。
  • 媽媽,我可以和你結婚嗎?原來孩子的心裡是這樣想的
    「為什麼讓兜兜和我結婚,你不想和媽媽結婚嗎?」他想了想,有些害羞地問,「我可以嗎?」「你覺得呢?」我沒有告訴他答案,而是反過來問他。「不可以。」「對呀,不可以,因為我是媽媽。」孩子得到「不可以」的答案後並沒有再繼續追問,轉頭又和小寶兜兜打鬧去了。而我也沒有刻意詳細的給他解釋,為什麼不可以。因為我了解這個時候的孩子,他是對於婚姻敏感期的認識,加上他雖只有5歲,之前還是給他做過這方面的講解,他在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就好。
  • 「媽媽是要嫁給我的」,4歲娃看父母結婚錄像哭成淚人,笑翻網友
    還一邊哭一邊質問媽媽:「媽媽怎麼可以跟爸爸結婚,媽媽是要嫁給我的!」臉上寫滿了被媽媽背叛的傷心,但網友看到之後都「不厚道」的笑了。覺得孩子的表現太可愛了。視頻走紅之後,孩子媽媽也接受了採訪,她說:「孩子快四周歲了,當時在看我跟爸爸的結婚錄像,然後就突然崩潰大哭,還問我,媽媽不是要嫁給我的嗎?小朋友可能都會這樣想。」網友都覺得孩子的表現很可愛。
  • 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你家寶寶也行
    本以為孩子只是會英語做自我介紹,直到有一天朋友又發出一個視頻,是孩子在與外國人進行流利的英文對話,確實讓我大吃一驚。我侄女也6歲,可是她現在還處於一種英文和拼音難以區分的狀態,可朋友的孩子卻已經能夠用英語進行對話了。難道是兩個孩子之間的智商差距比較大嗎?其實並不是如此。
  • 「媽媽,他們不願意和我玩」媽媽的理智回答幫助孩子快速融入集體
    好多家長以為,剛出生的小嬰兒,就像小動物一樣,只要吃飽不餓,不哭不難受就行,其實這樣大錯特錯了。孩子從有意識開始,會記住爸媽的臉,在餓了渴了的時候,媽媽的馬上出現,就建立了孩子心理的基本信任。 所以孩子在有訴求的時候是喊媽媽。
  • 孩子總拿新玩具交換舊玩具,是傻嗎?其實是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
    我們一起聊天時,她說起這件事,聽完我又問了她幾個孩子的表現後,終於確定她兒子這一表現並不是所謂的缺心眼,不過是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其實當孩子到了四五歲,我們經常會發現:早上帶到幼兒園的新娃娃,晚上回家就變成了一個小破車。
  • 「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當孩子放狠話時,高情商父母怎樣回復
    孩子對媽媽大放狠話,媽媽機智回答閨蜜小靜有一個4歲的兒子,最近一改以前乖巧懂事的樣子,動不動就「罵」家裡人,小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是有一天兒子要吃雪糕。小靜說天氣太涼了,不給他吃,兒子立刻仰著臉蹦出一句:「不給我吃就打死你!
  • 孩子3歲10個月喜歡跳舞,音樂敏感期來了,我該報個啟蒙班嗎?
    那會兒,我還是一個不看書的媽媽,更不知道敏感期這一概念,就是很擔心要不要給他報一個舞蹈班?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是因為我聽說有很多腦神經元如果不使用的話就斷掉了,聽起來感覺怕怕的。經過了解才知道,那是孩子的音樂敏感期到了,我多慮了。
  • 「你賠我的便便」得知媽媽幫自己衝了馬桶,寶寶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她家2歲的寶寶早上起床,跑廁所拉了大便,她就上前幫寶寶擦屁股。在給寶寶擦屁股的過程中,寶寶提醒她,一會兒自己要衝馬桶。但是,這位寶媽考慮到家裡的馬桶出水有問題,寶寶可能衝不乾淨,就沒理寶寶,轉身就把馬桶衝了。寶寶發現後氣得不得了,又哭又鬧,嘴裡喊著「你賠我的便便!」這位媽媽也是哭笑不得:「寶寶上完廁所,我好心幫他衝馬桶,結果他還不樂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