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花
最近,羽毛對死亡變得有些敏感。
一天晚上,她憂傷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想長大、變老,這樣我就能永遠不死了,我可不可以不長大呢?」
走在馬路上,她問我:「媽媽,要是被車撞了,是不是就死了?」
去學遊泳,她也變得小心翼翼:「媽媽,被水淹死了,是不是就不能呼吸了?」
「媽媽,要是我死了,你們都在,沒有我了怎麼辦」……
孩子變得對死亡變得敏感,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我才知道,原來孩子正在經歷「死亡敏感期」,是孩子心理和認知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階段性表現,是一種正常現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某個階段產生對死亡的疑問和恐懼。
孩子的「死亡敏感期」
5歲以下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還是比較模糊的,還不能理解生死,即使他知道所有的人都會死亡,但他仍然相信自己是永存的,就如同古代的皇帝相信長生不老那樣相信永生。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通常在6歲以後,由於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開始了解到,「死亡」就是代表「生命的終結和消失」,並且發現自己也會死去,此時,危機感就開始了,他們開始對 「死亡」感到焦慮和恐懼,擔心自己會死亡,也會出現親人死亡的「想像」。
「媽媽,我不要你死。」
合理地引導和開解,可以幫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但如果用了不太恰當的處理方式,容易讓孩子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加重孩子的焦慮和恐懼,影響孩子的性情,因此,在生命的早期,父母要幫助孩子坦然面對死亡。
幫助孩子從死亡的恐懼中獲得解脫
1.尊重,坦然面對「死亡」的話題
由於死亡對很多成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且忌諱的話題,尤其是孩子談到死亡,更是被看成是不吉利的徵兆,當面對孩子對死亡話題的追問和憂慮時,有些家長會採取迴避或禁止的方式。當孩子無法獲得成人正面回答,就會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繼續放大。
因此,如果孩子問到了關於死亡的話題,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簡單明了地告訴孩子:「是的,死亡就是身體停止工作了,不過這要等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
也不要把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相聯繫,比如死亡就跟睡著了一樣,這也可能會加深孩子對睡眠的恐懼。
由於孩子成熟度有差異,避免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驚嚇。如果孩子沒有正面問到死亡,儘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死亡問題。
2.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支持
處在死亡敏感期的孩子,由於不懂如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對死亡過度思考,有時候會出現想哭又不敢哭的情況。家長要允許孩子大哭,來抒發情緒。
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哭是抒發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感到焦慮和害怕,那就哭出來。並且多用肢體動作,如輕拍、撫摸、擁抱傳達給孩子支持感。
在孩子情緒平復後,也可以引導孩子用語言或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
給予孩子共情「我在你這麼大時也想過這樣的問題,這是正常的,但「死亡」並不恐怖,它讓我們更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間,並且偉大的靈魂永遠不會死亡,它能讓人永生。」
3.藉助繪本、電影等途徑,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不僅人會死,這個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會經歷生死,比如花會凋謝、草會枯萎、動物會死亡,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
父母可以藉助繪本、電影等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進而樹立一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意識。
比如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再見了,艾瑪奶奶》,電影《獅子王》等等,都是生命教育非常好的教材,能推動孩子精神的成長。
推進孩子向偉大的靈魂邁進
一個偉大的人,他(她)必定有個偉大的靈魂。而處於「死亡敏感期」的孩子,正是孩子形成精神氣概的時期。
當孩子能正視死亡這一不可逆轉的事實後,就能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了。
6歲以後,建議家長多給孩子看一些偉人傳記的書或電影,讓孩子的精神世界有一個質的飛躍。
「既然人人都會死亡,那我該怎樣讓我永生呢?」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這是昨天晚上我和羽毛在臨睡前討論的話題。
當孩子開啟了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時,他將回答自己將如何度過一生,而精神氣概越高的孩子,未來的人生規模也將越大。
童年時期,培養孩子的氣概非常重要。現實中,對未來的職業,孩子可能沒有具體的意識,但是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他能知道自己將來是「一流的」,還是「末流的」,是「傑出的」,還是「平庸的」。而每個人所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與自己氣概相當的理想。
因此,孩子的「死亡敏感期」,是孩子自我形象成形的重要階段,幫助孩子建立起對生存的意義和對死亡的理解,父母應給孩子注入精神追求。
我相信,有精神氣概,有偉大靈魂的人,不論他未來從事什麼職業,他都將是「一流的」、「傑出的」。
高級育兒師,一手養娃,一手寫作,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