詛咒敏感期孩子罵人,冷處理不當危害更大,立規矩請用這三種方式

2021-01-14 IF枕邊育兒

最近有位媽媽在私信中問,三歲半的小男孩,到了詛咒敏感期,不斷說一些"打死你""狗屁""大臭屁"之類的不文明用語。他們發現,寶寶不僅僅會將髒話當做玩笑,也會在表達不滿時使用。

媽媽了解到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個階段,並不能代表孩子學壞或者沒教養,於是放下心來,最終決定冷處理。即便孩子語出不遜,也"佛系"處之不予理睬,孩子也漸漸不再對爸媽說這些話了。

本以為三四個月後,孩子就能重新變回有禮貌的乖寶寶。沒想到一次家校互動中,老師找媽媽談話,說她的孩子,在校和孩子們起衝突時,經常會罵別人,而且用詞觸目驚心,什麼剁手跺腳,扔出窗外等。原來他的"狠話"只是不在家說了而已。

詛咒敏感期不是能自行過去麼?育兒專家說的冷處理,為什麼沒有用呢?面對孩子"說髒話"的習慣,又有什麼辦法能糾正呢?

面對孩子"撂狠話",冷處理並不恰當

《遊戲力》中一貫強調"聯結"的科恩這樣描述"冷處理":冷處理是人類特有的摧殘孩子的方式,但不知道為什麼卻成了時髦的"積極養育"工具。

當孩子3-4歲進入"詛咒敏感期"後,可能會對一些負面的詞句產生興趣,因為這些語言真是太有魔力了,有時候他們引得媽媽生氣,有的時候卻能讓爸爸大笑。有人建議我們不要理睬孩子的"狠話",讓魔法失效,他自然就不會再用。

但是為什麼在篇頭那位媽媽的實踐中,冷處理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呢?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找到原因。

首先,冷處理阻斷了和孩子的情感聯結。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在"詛咒敏感期"孩子說狠話說髒話,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第二是為了宣洩情緒,例如不滿、憤怒、失望等。

我們想當然的以為,如果孩子試圖用錯誤的方式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就不去注意他,像篇頭那對父母一樣置之不理。孩子的認知局限決定,他們並不會因此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反省。本來就需要關注的孩子,會覺得被孤立,感到更加孤獨。

無論以什麼樣的手段,如果孩子拼命想得到關注,就證明他真的需要。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去關注他麼?忽視會阻斷孩子和父母之間情感聯結,對日後的親子互動造成更大的影響。

其次,置之不理錯過"語言規則"學習時間。

從進入語言敏感期開始,孩子開始通過不斷的觀察和練習,逐漸學會使用語言。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新手學習武功:學會武功以後,一定會有"用力過猛"的階段,隨著對規則的了解,高手才能收放自如。而"詛咒敏感期"對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學會語言使用的社會規範。所以,冷處理反而會錯過教會孩子"語言規則"的絕佳時期。

最後,我們不可能將孩子完全和有"髒話狠話"的環境隔離,也無法保證別的小朋友對娃的"狠話"也同樣淡定。只能採取一定的方式,及時制止或幫助他改正過來,才是上策。

面對孩子"語言暴力"該如何糾正

既然孩子的"語言暴力"也許並不會隨著"詛咒敏感期"結束而消失而結束。反而可能會因發現了這些"狠話"的威力,而頻繁使用。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詛咒敏感期"糾正這些"語言暴力"呢?

1、"沙發會議"馬上溝通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建議,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應該馬上召開"沙發會議"討論這個問題。

溝通的關鍵在於能夠及時、認真的對待問題,建立情感聯結。如果孩子說"狠話"。應該正式且認真的和孩子溝通,先了解孩子說這些話是不是覺得好玩?是否真正理解背後的意義?

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我們也可以說出我們的感受,比如你這種話會傷害我,讓我覺得不舒服,我可不覺得好玩。

2、給孩子介紹"語言規則"

《髒話文化史》中作者露絲·韋津利指出了我們大人說髒話的兩種有趣的原因。一種情況下,當你的腳踢到石頭,詛咒可能脫口而出。這時候詛咒是哭泣的延伸,用來消解我們的傷痛。另一種情況下詛咒反而用來表示身份和認同。在這點上幼兒園小朋友和黑幫成員對詛咒的運用有著相似之處。

表妹跟我分享,正處於"詛咒敏感期"的侄子皮蛋不知從哪裡學會了一句"我k"並且將這句話運用到各種場合。表妹讓他以後別再說,只有壞人才這樣說話。然而孩子反問:為什麼超級英雄也會這樣說?超級英雄是壞人麼?表妹一時語塞。

如果從"存在即合理"的角度出發,詛咒並非不應該出現,而是出現在了不對的場合。我們應該做的,或許不是告訴他們,絕對不允許說髒話狠話,而是告訴寶寶在面對誰時,在什麼場合下不能說。

上幼兒園的侄子皮蛋跟大寶有時候為了表示親暱,也會互相投擲"詛咒炸彈","我要把你捏成一個臭餅子""我要打的你是屁滾尿流。他們用這個來建立認同——我們是兩個無法無天的小男孩。這個時候我就會嘗試教他們一些別的方式,比如模仿黑人POP歌手的見面禮。

3、用遊戲改變習慣

像是表妹的兒子皮蛋這樣對於詛咒的運用已經很嫻熟,甚至形成了一種習慣,或者作為家長,我們也有一些不好的語言習慣,雖然已經非常小心,但還是會在心情不爽的時候,大聲咒罵nnd,那該怎麼辦麼?

提倡"遊戲力"的科恩認為,幽默詼諧的方式會讓孩子更加配合,尤其是對於睪酮水平更高的男孩而言。一味強調規則,會遭到他們的刻意對抗。所以將"語言使用規則"的學習變成一種遊戲,效果可能會更好。

有位也深信"遊戲力"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一個他和兒子之間的小遊戲。在度過"詛咒敏感期"後,兒子篩選出一句網絡用語"MMP"作為自己表達憤怒驚訝喜悅等等一切感受的感嘆詞。

爸爸最終找到一個方法,他對兒子說,你這樣的詞語,到電影和電視裡都過不了審核的,不過他們有一個好辦法,如果嘉賓忍不住說了,他們就會加上一個音效"bi",為了不汙染大家的視聽,每當要說什麼不好的詞,麻煩直接說bi。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對我說,這個bi開始還是一個遊戲,他覺得很好玩,後來就變成了一個提醒。一段時間後,每當他想要使用不好的詞,就會停下來,想想還有什麼表達的方式。

枕邊育兒寄語:

《正面管教》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當你覺得孩子做錯了,重要的並不是告訴他別這樣做,而是告訴他該如何做。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審視自身、審視所處環境的過程。面對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拒絕關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自找沒趣而停止錯誤行為的方式,都僅僅是將問題隱藏起來。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背後的原因,和積極的採取應對措施,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式。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孩子不能頂嘴?關鍵在於學會理性爭論,三種方法培養「辯論能手」

孩子頂撞父母,源於「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四種方式可助孩子成長

班主任打電話說孩子罵人,了解後才知道是誤會,家長接著道歉

相關焦點

  • 動不動就罵人?面對孩子「詛咒敏感期」,家長得先了解其發生機制
    因為這是孩子們的"詛咒敏感期"。讓我們來簡略的認識一下"詛咒敏感期"。什麼是"詛咒敏感期"?"詛咒敏感期"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段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孩子們往往會通過放狠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強烈的情緒,這就是"詛咒式話語"。這種時期往往是在孩子們比較年幼的時候出現的,大部分孩子處於三歲到五歲的時候就會出現。
  • 詛咒敏感期,三招解決孩子「罵人」問題
    ……」這一串狠話語氣很重,很有詛咒的意味,可是內容卻讓我跟辣椒媽媽忍不住想要發笑,這哪是狠話,這也太搞笑了吧!1為什麼3歲多的小孩子聽到「大笨蛋」會笑得前仰後合呢?為什麼他們生氣的時候會這樣「粗俗」地放出狠話呢?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進入了一個神奇又搞怪的敏感期——「詛咒敏感期」。
  • 孩子愛罵人說髒話?打罵冷處理都沒用,這4個方法也許可以幫你
    媽媽越說她,孩子反而說的越起勁,想著打吧又有點捨不得。所以她諮詢了其他寶媽,得知女兒可能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給出的建議是:冷處理。所謂的冷處理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罵人說髒話的行為,不予理睬,不予回應,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想著晾她幾天不理她,孩子自己就會覺得沒意思而偃旗息鼓不再說髒話了。
  • 孩子學會罵人、詛咒、說髒話,他是怎麼了?被語言力量感吸引
    導語:到了一個時期,乖孩子嘴裡也會說出幾句粗魯甚至罵人的髒話。這是語言能力在發展的跡象,家長保持正確心態,4個小方法就能做好正面管教。小玉是個可愛的3歲小女孩。可是,幾個星期前,她突然開始說髒話。不高興的時候就衝著奶奶說「滾出去。」如果有什麼需求不到滿足,她就惡狠狠得盯著父母說,「我要把你們的頭擰下來當球踢。」
  • 當孩子放狠話時,高情商父母怎樣回復
    其實,像小靜兒子這種情況,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發生過,他們會莫名開始罵人,學大人說髒話,這並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他們進入了一個特殊叛逆期——詛咒敏感期,會開始模仿周圍人說話的習慣。孩子為何到了一定階段,就會進入「叛逆期」,出口成「髒」呢?
  • 5歲的孩子說「髒話」、「狠話」,多次被請家長,專家:詛咒語言
    在被拒絕後,圓子伸手要去拿飛飛的玩具,被飛飛用手推開。圓子氣鼓鼓地叉著腰,大聲喊道:「你這個大壞蛋,我要把你踢飛,把你打成稀巴爛!」 這時飛飛氣得滿臉通紅,說:「我才不是!」 飛飛哭著去向老師告狀,果不然地堂姐又被請了家長。
  • 心理學家:被父母用這3種方式對待過的人,會把祝福活成詛咒
    為什麼父母的愛,父母的祝福不能成真,相反父母平日裡的責罵、評判,一些玩笑會一語成讖,為什麼很多人把父母的祝福活成了詛咒,一生都過不好。不久前我的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如今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仿佛那些年幼時父母的責罵都成真了。
  • 孩子喜歡「鑽被子」、扔東西,不要慌,這是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
    這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太大的空間,在用被子搭建的帳篷裡面內心會比較平和有安全感,同時還可以用身體來探索空間。孩子喜歡用身體來探索空間,是因為他們到了空間敏感期。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她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這是因為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到了。喜歡狹小的空間正是孩子在空間敏感期裡的一種表現。
  • 衝掉便便後娃大哭不止,孩子無故發脾氣,或是步入「秩序敏感期」
    沒想到,聽完小凱媽媽的傾訴,居然有不少媽媽感同身受,紛紛吐槽自己孩子的固執行為,像是吃飯必須要用自己的碗,玩具必須擺放得整整齊齊等等,而一旦沒有滿足,便會無故發脾氣,令人是否頭疼。其實,寶寶出現這些行為,或是步入"秩序敏感期"。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自從小朋友被接到媽媽身邊之後,鄰居便想要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可愁壞了鄰居。其實不少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之前覺得孩子年紀小不用急著定規矩,等到他們真正到了應該遵守規矩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上提到過:"孩子的犯罪率和他們小時候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大概6、7個月的時候,孩子會進入」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往往會成為家庭衛生破壞大王。把整卷衛生紙撕得到處都是;把麵條水果抓得黏黏糊糊全身都是再放進嘴裡;能夠到的東西全都拿來亂扔搞得滿屋狼藉;地上的頭髮絲,小線頭,全都要撿起來……這可正是孩子開始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家長千萬不要貿然阻止他們。
  • 「冷處理」,暴露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層次
    某天夜裡,他不小心失手將紫砂壺的壺蓋打翻,驚醒後甚為懊惱,心裡想著既然壺蓋已經碎了,還留著壺身有什麼用。沮喪之下,抓起紫砂壺的壺身扔出了窗外。天亮了,意外發現昨夜摔下地的壺蓋竟然沒有碎,因為掉在了棉鞋上。想到已經被丟出去的壺身,頓時又懊悔萬分。
  • 郭麒麟家教引爭議,網友卻說:懂規矩沒錯
    很多人認為,明明是一家人,等別人吃完才上桌,這不會傷孩子自尊嗎?郭德綱曾說「天下哪有不疼孩子的父母,你現在把孩子罵夠了,以後出去孩子就不用挨被人罵」。有不少網友直呼:懂規矩沒錯,這樣的孩子以後不優秀才怪!
  • 給孩子買玩具,提前立好這4條規矩,不僅省錢還能提高財商
    所以自從生了我家二寶以後,我對於給孩子買玩具這件事非常注重。於是我在給孩子買玩具這件事上,立了4條規矩,當然老大老二都要遵循,開始老大非常不適應,但是老二因為從小在這個規矩下成長,不僅為家裡省了錢,還提高了財商。
  • 孩子吵買玩具躺地上打滾?寶爸巧用冷處理,一招就搞定孩子!
    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都像「山大王」一樣,有些家長可能也意識到不妙,跟長輩商量教育寶貝的方式,但溝通幾次之後沒什麼效果,也倔不過長輩,就選擇放棄了。朋友家的寶貝就是長輩照顧得,有個周末他寶貝寶貝出去逛商場,本來逛的挺開心,畢竟好久沒有跟寶貝相處了,心情還是不錯的。
  • 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你家寶寶也行
    文 | 小微爸爸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語言不僅僅是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之一,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每個人的語言發育是在幼兒時就開始的,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優秀。
  • 學步車原來是毀娃傷身的神器,你還在給孩子用嗎?
    媽媽們總覺得它能幫孩子克服走路時的恐懼心理,只要孩子坐在車裡,玩著玩著就學會走路了。可是你知道嗎?學步車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好,如果經常用或者使用不當,對寶寶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重大傷害。
  • 哈佛研究:拉開孩子成績差距的是閱讀面!請家長抓住閱讀敏感期
    很多粉絲跟我留言吐槽,孩子看課本都難,更別提課外閱讀了,這道理跟孩子講了,他就是不聽怎麼辦!每次面對這樣的家長,我都會講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要講究「天時地利」,所謂天時講得是閱讀的敏感期,地利是給孩子創造的閱讀環境。
  • 孩子小時候有這3句口頭禪,長大後可能是「白眼狼」,父母要重視
    作為孩子的父母,他們也在想:這還是從前乖巧可愛的萌寶嗎?怎麼活生生變成「小惡魔」了;孩子的這些話到底是模仿誰說的?一定要幫他糾正過來,長大了可還行!事實上,孩子說這些口頭禪是因為正在經歷「語言敏感期」中的「詛咒敏感期」。
  • 罵人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了解一下
    罵人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了解一下時間:2019-10-11 16:5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送媽什麼意思什麼梗?罵人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了解一下 含義:形容找罵招黑,發表不當言論被問候家人 深度解釋:罵人通常簡單粗暴是問候母親,而因為網絡相隔千萬裡無法直接碰到媽,所以找罵者自然就是將其母親送來被諸位熱情問候。 千裡送媽、送媽現   原標題:送媽什麼意思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