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2021-01-11 大河報網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表示,不相信這是中國拍的。很多人看完後依然意猶未盡。

  《流浪地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

  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類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

  但是,最近的適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鄰星。

  於是,大家想出一辦法,把地球上安裝上上萬個發動機。

  把地球推走。

  這就是行星發動機。

  人類建造了1萬個行星發動機,遍布世界各地。

  這樣就能把地球推離太陽系。

  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驟也很繁瑣,總體需要這樣五個步驟:

  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當這一萬個行星發動機全部啟動,地球就是如此壯觀的景象:

  但是人類為了這個計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讓地球剎車,並推動地球前進,讓板塊變動,引發了滔天海嘯和地震;地球人口減半,只剩35億人口……城市陷入冰封。

  倖存的35億人,被迫遷入地下城,因為地面已經低溫將至零下84度了。

  就在這種時刻,人類為了生存,艱難前行。

  在這時,在地球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時候,飛近了木星的時候,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逐漸接近木星並最後要撞擊木星的危險時刻。

  在這危機關頭,人們為了脫離危險,上演了一段段潸然淚下的求生故事。

  老師家長,你有帶著孩子看這部電影嗎?在看電影時,當孩子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之處,你該如何給孩子答覆的呢?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非常多,設定詳實,且高度融入了劇情。

  電影講述的故事中,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為什麼接近了木星地球就會被「撕裂」?

  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些電影情節裡的科學解讀和科學背景,探尋這個電影故事中的科學奧秘!

  01為什麼要去木星?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於是人類為自己選了一個新的家園——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

  比鄰星同太陽一樣,都是恆星,但質量只有太陽的八分之一

  地球是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裡,重達59萬億億噸。但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動機,足以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速度(脫離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

  行星發動機示意圖

  但這個速度還遠遠不夠。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距離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這實在是太漫長了!

  即使行星發動機繼續加速,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仍然不可行。於是人類想到了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提升速度,最後到達比鄰星。

  那為什麼行星發動機不能加速到百分之一光速呢?這是因為行星發動機的能量來自「重元素聚變」。

  02重元素聚變有什麼限制?

  所謂重元素聚變並不是什麼稀奇玩意兒。在宇宙深處有不少恆星「巨無霸」,內部就在進行著重元素聚變。

  重元素聚變的質能轉換效率是相當低的。最樂觀估計,地球要達到逃逸速度,也必須燒掉7億億噸的石頭,相當於把全球的地面挖掉40米做為燃料;要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則必須削去地殼的一半。

  如果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推動地球,那就藉助精巧的軌道計算,利用天文尺度的力量——萬有引力。於是人類將目光投向木星,這就是電影前半段上演的。

  03木星的引力彈弓是怎麼回事?

  航天中存在引力彈弓現象,利用它,可以令太空飛行器零消耗低改變方向、提升速度,送達目標軌道。

  引力彈弓一般發生在一對重量相差懸殊的天體之間。這裡我們用木星(紅色球)和地球(藍色球)舉個例子,如圖a和圖b所示。

  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軌道上以速度U運行↓↓↓

  圖 a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足夠靠近後,地球被木星引力抓住,牽引,優雅地轉體半周,然後像擲鐵餅那樣甩出去↓↓↓

  圖 b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感謝木星甘當人梯的奉獻精神,地球獲得了木星的軌道速度U,疊加上原有的速度V,速度增加到了U+V。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卻沒有消耗任何燃料,就奔著新家園去了。

  但如果變軌時離一顆巨行星太近的話,這趟「觀光旅行」可就要不怎麼愉快了。

  04靠近木星時,行星發動機大批熄火

  當地球靠近木星時,人類突然遭遇了巨大危機:數千臺行星發動機故障熄火了,全球地震,火山爆發,巖漿吞沒了地下城……

  圖中紅線部分為長城

  為什麼幾千臺發動機會同時熄火呢?為什麼地震、火山都趕在這個時候來湊熱鬧呢?這一切災難的根源是「洛希極限」,簡單說就是地球離木星太近了,太近會發生什麼呢?

  05超過洛希極限會發生什麼呢?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距離。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時,它們就傾向於被「潮汐力」撕碎。

  計算表明,地球和木星的距離如果低於10.3萬公裡,那麼大氣就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脫離地球;如果距離低於7.44萬公裡,那整個地球都會被撕碎。

  潮汐力有多可怕,我們拿一個茶壺和茶杯舉例子:

  圖 c 用來演示潮汐力的茶杯

  我們在杯壁頂部倒一些水,讓它在重力作用下向著杯底滑落。越靠近杯底,水滴會越拉越長,最後被拉扯到了撕裂的極限。這個極限就可以被認為是這個茶杯對水滴的「洛希極限」。

  木星的引力場,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茶杯」。地球尺寸很大,當它靠近木星時,離木星較近一側受到的引力,將比較遠一側大得多,因此會像水滴一樣被逐漸撕裂。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已經到達了地木「流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10.3萬公裡)。在此處,液體和氣體不再能被地球引力束縛,而傾向於逃逸;而巖石還勉強能憑藉自身的硬度堅持一會兒↓↓↓

  圖 d 地木流體洛希極限模擬(二維簡化模型)

  再靠近木星一點,地球將進入地木「剛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約7.44萬公裡)。在此處,就連堅硬的巖石都會被引力差撕碎,地球將徹底解體↓↓↓

  圖 e 地木剛體洛希極限模擬(二維簡化模型)

  可以想像《流浪地球》中,人類面臨的是怎樣的絕望了。太靠近木星不行,那樣會被潮汐力撕碎;太遠離木星也不行,那樣無法藉助引力彈弓變軌……

  儘管《流浪地球》中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它作為一部迎難而上的、在工業水平上實現大步飛躍的國產科幻片,還是相當不容易。

  最近這兩天,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人去讚揚它,有的人挑它邏輯上的bug。

  但其實,做到這一點,《流浪地球》就已經贏了。

  爭論,說明在意,說明無法忽視;無言,才是徹底的灰心和放棄。

  電影裡的煽情雖有爭議,但《流浪地球》的燃卻是真的。

  它時隔多年,重新喚起了我們對科幻的熱情。

  一部好的科幻電影,能開啟孩子們的想像力與求知慾。

  或許在未來,

  我們不僅能帶著孩子在電影院看屬於我們自己的、更出色的科幻電影。

  還能有更多孩子,因為優秀的科幻影視作品,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愛上了科學的世界。

來源:平頂山教育電視臺 編輯:凡聞

相關焦點

  • 央視談流浪地球:別光看特效這裡的科學奧秘更厲害
    春節期間,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好評如潮。為了打造中國第一部真正的硬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 流浪地球中諸多不嚴謹科學,真的可以用離子推進器推動地球嗎?
    作者:科學探討-小叮噹網絡作家協會國產科幻大作流浪地球,牽強和不科學情節是否存在?流浪地球熱播已經幾周了,講的是在2075年地球在太陽膨脹的情況下人們想盡辦法逃離太陽系的科幻故事。國產科幻電影少之又少,不少朋友認為該部電影存在太多的牽強,感情成分大於科幻成分,而又有不少朋友認為該電影是國產電影中的良心之作。科幻片是否為大作,其科學邏輯是否合理也非常重要。做為愛好科學的朋友們,我們不妨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下,看一下這部電影是否存在不科學之處。事情發生的原因過於牽強,不科學首先太陽在自身條件下不會隨便發生膨脹,太陽發生膨脹應該是幾十億年後的事情。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流浪地球》
    作為中國的第一部硬核科幻電影,之前正在銀幕上不斷刷新票房和口碑紀錄。同名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是同名短篇小說,然而這部電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講述了太陽乾涸和膨脹的故事,地球需要通過木星的引力彈射器逃離太陽系,然而卻偏離了木星的洛希極限,在危機時刻地球被木星的引力撕裂的地方,全世界的人們都在一起努力逃離木星的引力。
  • 書評|《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如果你也對浩瀚宇宙感興趣,那更不能錯過《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是一本由科學家奶爸出品的宇宙科普手繪書,講解了《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這3部經典科幻電影中孩子們最關心的30個問題,給大家科普宇宙空間站、時間膨脹、火星通信、太空對接等等科學知識,內容硬核、專業,值得一讀再讀。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新華社》接連發表《中國科幻電影在農曆新春邁出新一步》《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等多篇評論,《參考消息》也轉載了《紐約時報》的評論《<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如果對標西方科幻電影發展,《流浪地球》或許可以對標到《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系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科幻正是藉助電影特效技術打開了科幻電影新局面。但是很顯然,《流浪地球》肯定不是第一部使用電影特效技術的中國科幻電影,經歷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特效雖然還無法與國外相比,但發展十分迅速。遠的不說,《三體》電影版早期宣傳也用到了類似的宣傳用語。
  • 流浪地球中的叛軍
    就在叛亂成功,最後守護理智和信念的五千人被殘酷處死時(他們被丟在大海的冰面上,在零下百度的嚴寒中成為僵硬的冰雕),太陽也死了,這是何其的諷刺。總有疑惑和猜忌在人類當中引發叛亂之火,直到太陽最後的滅亡瞬間平息了一切,人類終於懷揣希望踏上漫長的星際流浪之旅。這條情節線因為容易引發爭議,在電影呈現中幾乎給刪沒了。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流浪地球》:開啟國產科幻電影元年
    此後,該片的排片不斷上升,從2月8日開始,該片的票房佔比在8部春節檔的電影中就超過了50%,可謂是砍下了春節檔電影的半壁江山。      春節檔大戰打響前,《流浪地球》的預售票房在八部同檔期影片中僅排名第四,不及前三部喜劇片,該片甚至一度被認為「不太適合春節檔電影氛圍」。
  • 機器人在「流浪」星球向地球發送信息,宇宙奧秘研究邁進一步
    為更好地研究太空,人們已經開發出一系列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是科學家研究太空的利器。要研究宇宙的奧秘,那必須從星體開始,星體上的各種變化及星體表面情況。這些都是研究一個星系特定的依據,而一個星系如果形成的原因被研究出來,那宇宙的一系列奧秘都會迎刃而解。所以人類對太陽系的研究,就要從研究太陽系中的各大小行星及隕石開始了。
  • 首都科學講堂第651期《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首都科學講堂在疫情防控期間將靈活運用各類載體形成宣傳陣地,利用網絡手段為公眾帶來更多豐富主題的線上活動,進一步發揮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如何通過科幻電影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如何從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創造力?
  •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電影超級英雄時代
    超級英雄,在以前我們只能通過歐美等國外影片看到,尤其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超級英雄的淵藪。像美國隊長、蝙蝠俠、超人、鋼鐵俠、綠巨人、X戰警等等,這些超級英雄曾經是很多人追慕的唯一來源。然而,《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同樣可以擁有超級英雄。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走向新紀元
    可以說《流浪地球》在劇本推敲上還是有些漏洞,不過綜合素質還是蠻高的,並沒讓大家失望,不完美肯定是有的,有瑕疵,才真實,才有進步的空間嘛。但是的確要誇一誇這部電影的特效,不論是看宣傳片的時候還是到最後現場觀影,宇宙的宏偉和地球表面因為停止自轉導致的狼藉景象都非常震撼,對比國產很多五毛特效的電影真的可以說獨一檔。在這方面來說還是要對導演和整個團隊豎大拇指的!
  • 《流浪地球》中的「盔甲女戰士」,出道12年終於火了!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火,自然是因為是一部真正的科幻好作品,電影大賣離不開吳京的幫助,當然也離不開所有演員不懈的努力,科幻電影本身就需要跟多錢去製作特效,本身經費就緊張,所以據悉演員的片酬也並不多。大家也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愛這樣的好作品,也就不計較成敗,當然,好電影並沒有辜負他們的熱情和付出。這部電影其實拍攝過程經歷了千辛萬苦,就連道具和服裝都有借的。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的新紀元
    許多影評人和觀眾將《流浪地球》的上映稱作是中國科幻片元年的開啟,同時也將《流浪地球》稱為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須通過「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另尋家園的故事。
  • 流浪,星辰大海《流浪地球》觀後
    稍微喜歡科幻小說的,基本都讀過大劉的原著《流浪地球》。這是一個非常恢弘磅礴的設定,帶著地球流浪。流浪地球的概念並非大劉首創,其實源自流浪行星,本來是指星系中廣泛存在的沒有圍繞恆星旋轉的形單影隻的行星。大劉腦洞大開,把地球當做了方舟。克拉克真沒寫過流浪行星的梗,但是寫過拉瑪系列,一個堪比小行星的飛船,自帶生態體系,闖入了太陽系。
  • 《流浪地球》並不完美,卻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
    而如果回想一下,除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外,中國科幻電影都是如《蒸發太平洋》、《機器之血》,甚至《三休》(注意是《三休》非《三體》,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網上搜索)這樣的,《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第一部重工業科幻電影,一上來就達到了這樣一個完成度和水準,就不得不讓人驚嘆了。從各方面來說,這都是一部意義重大的電影。
  • 流浪地球:原著中的這一情節比電影更震撼人心
    《流浪地球》電影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原著小說篇幅不長,只有85頁。共分為四章: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叛亂和流浪時代。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地表環境還沒有很差,他跟著老師和同學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見到了地球發動機、吞沒了北半球三分之二大城市的海洋以及久久落不下去的太陽。太陽在他們這群孩子的心裡是噩夢般的存在,因為它隨時會發生氦閃吞沒地球。逃逸時代的主人公在地下城上學,地球在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呈橢圓運行狀態,每當地球運行到近日點便會謠言四起,人們時時刻刻被恐慌包圍著。
  • 外媒關注《流浪地球》:終於,中國電影加入了太空競賽
    【編譯/觀察者網 徐蕾】 在幾乎被好萊塢「統治」的科幻電影市場中,中國電影《流浪地球》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希望。不少國外媒體、香港媒體都將目光投向了這部電影,並對此評價頗高。《紐約時報》甚至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突破與電影聯繫起來,認為中國科幻電影製作的新時代,與太空探索的新時代,都開始了。
  • 地球在「流浪」 科幻圖書營銷在繼續
    而春節檔一部電影讓地球在宇宙中「流浪」,結果掀起了出版業科幻圖書的銷售熱潮。以《流浪地球》為例,該小說原著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僅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磨鐵圖書公司策劃的版本,春節前就加印了6.5萬冊,電影上映後已先後向印廠下了40萬冊委印單。   參與這場科幻圖書銷售狂歡的不僅僅是出版單位,還包括實體書店、網絡書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