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776年7月4日正式成立,迄今200多年的時間,十分年輕,但卻是「戰果纍纍」。美國發起那麼多戰爭,除了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掠奪在世界各地的資源,以讓美國的經濟得到更大程度的充實,讓美國永遠站在世界第一位。
1950.6.25——1953.7.27 美國入侵朝鮮
1945年二戰結束,美蘇兩國以北緯38°作為戰時受降分界線,美蘇的政治野心造成了朝鮮半島的實質性分裂,朝鮮南北已處於分割狀態。1948年南方成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北方成立了以金日成為主席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朝鮮以反擊侵略為由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韓國,前期就勢如破竹,韓國面臨滅國。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正式參戰,在仁川大舉登入,朝鮮半島局面逆轉,美國打過三八線並不斷騷擾中國東北部,隨後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戰,隨後幾年展開了多場戰鬥。1953年7月23日雙方在板門店籤署停戰協議,朝鮮和韓國的分裂狀態也保持至今。
1958.7.15——1958.10.25 武裝幹涉黎巴嫩
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掀起了反對投靠美國的夏蒙政府的武裝起義。美國為了保住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便同樣毫不客氣地對黎進行了直接的武裝幹涉。1958年美國藉口保護旅黎美僑,發動了對黎巴嫩的武裝入侵,前後總兵力投入達到4.8萬人。
1961——1975美軍侵略越南
越南,一個始終經歷戰爭的民族,一個始終不屬於自己的民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是日本的殖民地。二戰後南北分裂,形成了由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支持的越南共和國,和由中國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長達20年深陷越南泥潭之中,耗費了至少2500億美元,死亡5.6萬餘人,30多萬人受傷,給美國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
1983.10.25——1983.11.2入侵格瑞那達
格瑞那達是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小島國,地處東加勒比海南部,扼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的航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國認為格瑞那達由於親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對美國的石油運輸線構成了威脅,打著保護僑民的旗號發動了「暴怒」的對格瑞那達實行入侵的作戰命令。
1989——1990巴拿馬戰爭
美國和巴拿馬的恩恩怨怨集中表現在巴拿馬運河的權益上,1989年12月16日晚,4名美國軍人向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地射擊,巴士兵予以還擊,造成美軍一死一傷。這一流血事件為美國政府提供了入侵巴拿馬的藉口。美國總統布希下令兩萬七千名美軍展開對巴拿馬代號「正義事業」的軍事行動,推翻了諾列加的軍事政權。
1991.1.17——1991.2.28海灣戰爭
1991年以薩達姆為首的政權發動戰爭進攻鄰國科威特,10萬大軍和2000輛坦克攻打科威特,12小時後,科威特滅國。隨後薩達姆有調集大軍駐紮在科威特邊境對沙烏地阿拉伯虎視眈眈,於是美國為了既得利益,決不允許中東利益被薩達姆獨霸吞噬,隨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參戰,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海灣戰爭後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對於中東的幹涉程度大大提高。
1999.3.24——1999.6.10科索沃戰爭
1992前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解體後,由於領土、財產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糾紛和宗教衝突,各共和國間和各國內的不同民族間先後發生規模不等的戰爭。隨著南聯盟內部科索沃獨立問題的出現,西方國家藉機大舉介入,導致雙方矛盾全面激化。美國為首的北約憑藉佔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
2001.10.7——2014.12.29阿富汗戰爭
美國總統布希向世界宣布美軍要在阿富汗打一場樣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戰爭,以徹底消滅製造9.11事件的幕後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裝。2011年5月1日,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2020年2月29日,美國與塔利班在卡達多哈籤署和平協議,以結束18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
2003.3.20——2003.12.18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美英聯軍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以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為由,結束了戰爭。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