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養羊是先建設羊圈才能購買羊回來,「先行」的是羊圈。羊圈如何建設對於從事養羊的朋友來說都有不同的見解,特別是會根據在養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改正,儘可能達到將羊養好的目的。對於新手來說,羊圈如何建設以及注意的重點都不清楚,只知道要建設一個能讓羊休息的棚子就行。我以自己剛搭建羊圈及在養羊過程中對羊圈修正的一些心得進行分享。
散養羊圈如何建設
1、位置的選擇
羊的養殖模式分為散養、圈養、及半圈養半放牧的3種模式,我剛開始接觸養羊選擇的是散養模式。在建造散養羊圈時由於沒有經驗,羊圈建設在半山腰,羊吃草總是需要上山下山再上山,特別是懷孕母羊吃飽草回來進羊圈上山的過程中,總是走幾步就要休息一下。通過此次建設羊圈的位置選擇,覺得散養羊圈最好選擇在山腳、向陽、背風的位置。山腳位置一般有水,可以有效減輕給羊餵水的工作,並且羊去山裡吃草,只是空肚上山,吃飽了走下山路,減輕山羊的負擔;向陽的好處在於有陽光的時候,紫外線能給羊圈進行消毒,減少消毒藥物的使用;背風位置的選擇有利於冬天羊圈的保溫,當風的位置保溫效果差,容易導致羊感冒。
2、建造材料的選擇
現在成規模的養羊場,一般是鐵架與磚結構的,對於散養模式的新手朋友來說,可以選擇節省材料費用的木材。作為農村人來說,自家山裡的木材砍幾十根用來建設羊圈不發一分錢,只要出工就行。並且木材在冬天不會有冰涼的感覺,山羊更喜歡在木頭上面睡覺。有些散養羊老是晚上不回羊圈,有時候就是因為羊圈冷,不如在山裡的地上睡著暖和。
木質的羊圈總感覺要暖和些
3、羊圈的搭建
羊圈根據養殖規模進行規劃建設,規劃時每隻羊佔羊圈面積不低於0.8平方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羊圈進行區域劃分:育肥區、產羔室、待產母羊區。建設時注意柱子底部的承重能力,防止羊圈搭建後下沉。
羊圈建設的重點
1、羊床
很多新手養羊喜歡使用竹子來做羊床,總認為光滑的竹面可以讓羊糞全部滑落。其實這一點確實能讓羊糞更快的掉落,但沒有考慮散養羊在雨天也是要外出吃草的。等淋雨回來後,羊圈內的羊床因為是竹子而又溼又滑,很多羊因此滑倒,甚至有懷孕母羊因此而流產。所以散養羊圈最適合的羊床是木條,它的尺寸最低保持3*5釐米。木條在釘釘子時,木條與木條的間隙保持在1個指頭寬,這樣羊糞能輕鬆的掉落,還能防止羊蹄被夾。
2、出糞口
我曾經去過很多散養山羊的地方看過他們的羊圈,山糞口基本是沒有。就算有也是特別矮,人是完全沒有辦法到羊圈底下進行掏羊糞的。所以出糞口的說法其實是羊床與地面的間距必須有一米寬的位置保持1.8米高最適宜。適宜的出糞口方便清理羊糞,更加方便對羊圈底下的地面進行消毒。
3、發酵池
此發酵池並不是指做青儲的發酵池,而是羊糞用來發酵的池子。我所看到的農村散養山羊,羊糞是不進發酵池的,一般將羊糞掏出來後就隨意堆在羊圈附近,有些養殖戶乾脆就不掏羊糞,讓其在羊圈底下。羊糞發酵池對於散養山羊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現在的環保要求也是必須要有的。首先有了發酵池可以將羊糞及時清理,通過發酵產生的高溫滅殺羊糞中的病毒,防止疾病的傳染。其次發酵過後的羊糞裝袋可以進行售賣,在我們這裡是15元一袋,這是養殖帶來的附加利潤。
4、圍欄
羊圈的圍欄有很多朋友喜歡用鐵絲網,其實我認為散養模式下的圍欄還是使用木方比較牢固。散養山羊因為學期在山裡活動,養成了喜歡用羊角頂樹枝擦癢的習慣,如果用鐵絲網會導致山羊在擦癢過程中將羊角後面擦破皮,引起發炎。
散養羊備受青睞是因為養殖戶要的成本低,而消費者是因為羊吃純天然的草,這種健康食品吃的才放心。散養模式與圈羊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想養散養羊的朋友,一定要注意羊圈的建設,別在建好後發現問題再重新進行修改。也希望我的這點經驗能幫到真正想養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