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21日電 題:從「望天收」到發「羊財」——陝西隴縣「奶山羊經濟」催生「職業羊倌」新群體
新華社記者孫波、劉書雲、陳晨
「土」了半輩子的農民秋小利突然變得洋氣了。
正在羊舍裡忙碌的他,腳蹬黑皮鞋、身著白襯衫,看上去和周邊環境有些「違和」。剛剛賣出34隻奶山羊,這位「職業羊倌」心情不錯,往槽裡加著草料,口中還哼起小曲。
在位於關中平原西部的陝西省寶雞市隴縣,「職業羊倌」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群體。近年來,這個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奶山羊經濟」異軍突起。通過全產業鏈引領,貧困群眾被牢牢鑲嵌在山羊養殖、乳品生產、飼草種植等產業鏈條上。曾經「望天收」的農民,如今發起了「羊財」。
農民當起山羊「育嬰師」
從剛出生的羊羔餵起,養到10至12個月的「青春期」,再統一售賣給規模化養殖場。秋小利把自己的工作稱作山羊「育嬰師」。
秋小利是隴縣東風鎮堯場村村民。4年前,他靠著2萬元貼息貸款和畜牧專家指導,從22隻羊羔養殖起步,幾年下來,貧困帽甩掉不說,還成了遠近聞名的行家裡手。
為何只養到「青春期」?這裡有門道。
「隴縣群眾過去就有養奶山羊的傳統,但大多是規模較小的散養戶,產出的羊奶質量難以保障。久而久之,連乳品企業都不願意收了。」隴縣畜產局局長閆柏平說,為解決這一難題,隴縣以「分戶擴群」模式培育出2265戶「育嬰師」群體。群眾分戶散養奶山羊至成熟期,再集中銷售給大型羊場進行標準化養殖,既解決了群眾參與問題,又保證了羊奶質量。
「育嬰師」養羊一旦上了規模,隴縣還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支持其升級為家庭牧場和規模化養殖場。隴縣會軍奶山羊養殖場負責人王會軍說,自己過去也是山羊「育嬰師」,如今規模擴大到150多隻,每天直接向乳品企業供奶70多公斤。
「企業定期派專家來指導,對餵養標準、飼草質量把關很嚴,每天送去的羊奶要經過幾十道嚴格檢測。養羊這事,一點馬虎不得!」他說。
全產業鏈引領 三產深度融合帶動脫貧
「隴縣氣候溫潤、牧草豐美,是公認的奶山羊養殖最佳適生區。」隴縣縣委書記杜長生說,依託資源稟賦,隴縣以產銷企業為龍頭,打造飼草種植、奶山羊養殖、羊乳生產、糞汙循環利用、農旅融合的全產業鏈,既培育「職業羊倌」,又打通產業間的壁壘,將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中。
步入位於產業鏈中心的陝西和氏高寒川牧業有限公司的羊舍,羊群吹著風扇,悠然漫步。擠奶車間裡,有102個擠奶位的轉盤式擠奶器徐徐轉動,4000隻羊輪番上陣接受自動擠奶。高標準、現代化養殖技術的應用,讓這裡的羊做上B超、喝恆溫水、睡「席夢思」。車間上方的參觀通道內,遊客對眼前的一幕嘖嘖稱奇。
在產業鏈上遊,金田地草業公司的2000多畝苜蓿剛剛收割完畢,10多位脫貧戶正在鍘草,打包好的牧草被裝車運往周邊羊場。在東南鎮梁甫村得源奶山羊農民專業合作社,10多名「職業羊倌」將牧草鋪進羊槽。15戶貧困戶把自家的羊託管在合作社,統一餵養管理,實現穩定增收。產業鏈下遊,羊糞被送往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製成有機肥,又回到全縣的牧草種植基地中。
飛鶴集團、和氏乳業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入駐,聚集羊乳關聯企業21家,萬噸有機肥廠等一批延展項目落地……截至目前,隴縣奶山羊全產業鏈各類經營主體有335家,從業人員1.5萬人,全產業鏈產值達46.5億元。
壯大村集體經濟 6種模式促進穩定增收
走進位於隴縣天成鎮張家山村的瓏玉養殖專業合作社,3個羊舍乾淨明亮,存欄的1200多隻奶山羊,每隻羊耳朵上都戴有電子耳標,可以對生長及防疫信息進行實時記錄。
合作社理事長餘忠林說,合作社的奶山羊每日產奶1000多公斤,全村150戶貧困戶以產業扶持資金入股,每戶每年可分紅350元。合作社還流轉了350畝土地做飼草種植,村民可以進場餵羊、到飼草基地務工,又增加一筆收入。
「我們村還培育出10戶『職業羊倌』,每戶年收入好幾萬元,牛氣著哩!」說起村裡的變化,餘忠林一臉自豪:「去年合作社實現微利,今年淨利潤能到10萬元,還準備繼續擴大規模!」
隴縣縣長趙甲宏說,堅持高起點謀劃,隴縣以規模養殖場為重點壯大村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規模羊場和集中養殖區159家,奶山羊存欄45.2萬隻。通過「入股分紅、分戶擴群、基地帶動、協議種草、技術培訓、就業務工」等6種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4861戶,佔全縣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38.3%,戶均增收1580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
作者/來源:光明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