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女性一大難題,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2020-12-05 史筆如鋼

成語是漢語中獨有的一種表達,每個成語都有其典故,不過,現在有一些成語的意思,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典故,比如說「人盡可夫」這個詞語。

這個詞語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女子的丈夫,現在用於形容一個女性不知檢點。但是,如果知道了背後完整的故事,大家就會發現這個成語和這些完全沒有關係。事實上,它的背後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是給女性的一大難題。

人盡可夫的由來

人盡可夫的原文是:「人盡夫也,父一而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是你的丈夫,但是自己的父親只有一個。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後面的故事是與父親和丈夫有關,而事實上,這其實是給女性的一大難題:父親和自己的丈夫你會怎麼選?

背後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位名為雍糾的男子收到當時的鄭國國君鄭厲公的命令,要他去殺自己的嶽父祭仲。而在一次意外中,雍糾的妻子雍姬聽到了這個消息。一邊是自己的丈夫,一邊是自己的父親,如果將這件事告訴自己的父親,那麼自己的丈夫就一定會被殺死,而如果不將這件事告訴自己的父親,那麼自己的丈夫就會死,這件事也讓雍姬十分糾結。

就在左右為難之際,她就跑去問自己的母親:「父親和丈夫誰更親呢?」母親就告訴她:「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人人都可以成為你的丈夫,但是父親就只有一個,丈夫怎麼能夠與父親相比呢?她覺得自己的母親說得有道理,自己的父親死了,那麼自己就完全沒有依靠了,在丈夫這也不一定能過得很好。於是,他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的父親。最後,雍姬的丈夫不出意外被殺了。

不管是誰死了,對於雍姬來說都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但是父親將自己養大成人,始終都是自己最親的親人,她也只能忍痛割愛。

真正的含義

實際上,這個成語並沒有絲毫貶低女性不守婦道的意思。張愛玲就曾經說過:「我也是『人盡可夫』的,而這裡的人指的是那些年齡適合的未婚者。」而如今,這個成語的意思已經完全變了,變成了一種對女性來說有點侮辱性的詞彙,失去了它本來的含義。

其實除了「人盡可夫」之外,還有很多成語都在流傳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原意,比如說我們現在說的「無商不奸」,原本其實是「無商不尖」,原來的意思是一個賣米的商人,在用鬥刮平之後,會送一把米,將鬥堆出一個尖角來,是誇獎商人有良心的一個詞,而現在卻完全相反了。

相關焦點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的原型是誰?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我們大致都知道,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雍姬。這個故事在正史裡多次被提及,隨著時代和語言環境的變化,「人盡可夫」已經徹頭徹尾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女人對丈夫不忠,水性楊花。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隨便和其他男人搞事情,聽著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詞,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人盡可夫的故事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這是為了維護父親,父親只有一個,但丈夫你有的選擇。這是一個傳統倫理,是血統大於感情的一種表現。
  • 成語「人盡可夫」的背後,是春秋女子在親情和愛情中的痛苦抉擇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在今天毫無疑問是帶了極大貶義的罵人話,是指不守貞節的婦女或過皮肉生涯的妓女。按照字面理解,其實很簡單。可以把每一個人都當作丈夫,這當然是錯誤的,不道德的觀點,是應該被嚴厲批判的。雍姬的重點與朝政無關,她只關心自己所愛之人:「父與夫孰親?」父親和夫君,誰是更親密,更加不可舍掉的人呢?她媽的回答,就是「人盡可夫」這一成語的原始出處:「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 「人盡可夫」本來是什麼意思?「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典故?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你知道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人盡可夫」,現在我們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認為是對一個不檢點女人的形容。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可沒有你想的那個樣子,是一個至孝的故事。
  • 「人盡可夫」是「公交車」的意思?原意真不是
    「人盡可夫」只看其表面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做丈夫,諷刺某些女子的水性楊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但結合主人公的經歷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被後世曲解的詞。這個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鄭國權臣祭仲權勢大,鄭厲公以之為患,讓他的女婿雍糾殺他,雍糾就為老丈人設下了鴻門宴。祭仲的女兒雍姬(古代女兒出嫁,隨夫姓)知道了這個計劃,想要救父親。但如果救了父親,丈夫就會死,不救父親,父親就會死。兩難之下,她向母親詢問:「父親和丈夫,哪一個更親?」
  • 「人盡可夫」的故事出處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雍姬,據《左傳·桓公十五年》中記載,「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這就是「人盡可夫」的出處。「人盡可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鄭國,當時的大夫祭仲專權,而祭仲是雍姬的父親。於是,鄭厲公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人將他殺死,以絕後患。但是,鄭厲公派去刺殺祭仲的人卻是祭仲的女婿雍糾。雍糾接到鄭厲公的命令後,打算在郊外宴請祭仲時,趁機殺死祭仲。古代女子有著「嫁夫隨夫,嫁狗隨狗」的傳統,雍糾也堅信妻子雍姬會站在自己這邊,因此,雍糾把鄭厲公的命令,以及自己的謀劃一五一十全盤向妻子託出。
  • 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
    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時間:2020-05-18 16:2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 人盡可夫:是個男人就可以當你的丈夫。
  • 「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很久以前可不是現在這樣的解釋
    假如現在要是隨便對一個女子說出「人盡可夫」這詞,不僅會被臭罵一頓,更會把一個女子的名聲全毀了。但是能被用上這個詞的女子,那私生活也肯定是亂七八糟的。歷史上這詞的出處與意思和現在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和女子不守婦道根本沒有關係的。
  • 母親講「人盡可夫」,她懂了,於是丈夫死了,女人真的人盡可夫?
    古代人女性大多將「貞潔」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但是為何又會有女人「人盡可夫」?而且還被流傳下來了?這就有點可怕了!這個故事是歷史上真的存在的嗎?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個人盡可夫的女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
  • 成語「人盡可夫」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兩難的靈魂拷問,至今難解
    人盡可夫」可以說是對一個女人最惡毒的唾棄,這個標籤往女人身上一貼,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水性楊花不知廉恥的女人了,可能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然而,事實上「人盡可夫」=「水性楊花」的這個含義是後人斷章取義而來,它的真實含義充滿著對人性的拷問,其中涉及到了朝堂之爭,夫妻關係,母女關係,父女關係等等,是一個至今仍然困惑著我們的終極難題,那就是老媽和老婆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不過故事的主人公雍姬遇到的問題更加拷問靈魂——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你選誰?
  •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這個詞被「黑化」也不過才百年歷史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這個詞被「黑化」也不過才百年歷史如今,社會已經越來越開放和進步,很少有人會特別關注他人的私人感情,一個年輕女性原則怎樣的人生伴侶,結婚還是不結婚,只要不違法,都不會有太多人品頭論足。
  • 被當代人曲解了的古漢語「人盡可夫」
    提起「人盡可夫」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生活不檢點的女子。其實,這個詞的原意與今天我們所認知的想去甚遠。我們先看一看「人盡可夫」的出處。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左傳》。大體意思是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蔡老二專橫跋扈,鄭伯看不下去了,叫蔡老二的女婿雍把他的老丈人幹掉。而雍嘴上沒個把門的,就把這事告訴他老婆了,他老婆一聽自己的漢子要殺自己的老子,一著急就回娘家找她娘家媽去了。問她媽:「娘唉!
  • 「人盡可夫」的故事貌似可笑,實則充滿血腥,主人公讓人捉摸不透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春秋時期鄭國一個叫雍姬的女人,這個故事貌似可笑,實際上充滿了血腥。春秋時期,鄭國最先崛起,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可他的兒子不爭氣,不但沒有他那樣的本事讓鄭國持續強盛下去,還搞得大權旁落,權力集中到大臣手裡。鄭厲公時,專權的大臣叫祭仲。
  • 老公和親爹必須死一個,女子的選擇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成語
    在古代,女子出嫁從夫,一般都是和夫家一起居住,但女性地位低下。出嫁後不僅要溫順賢惠,還要侍奉公婆,所以說婆媳矛盾才會根深蒂固。除了婆媳關係以外,古代的翁婿矛盾也不少。曾經有一個女子面臨千古難題,老公和親爹必須死一個兒,女子的選擇被罵了千年,並且由此誕生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
  • 雍姬:「人盡可夫」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媽,這千古罵名不想再背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出自於《左傳》,形容的是一個女人水性楊花,任何男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其實這個詞在誕生伊始,並非是為刻薄蕩婦,故事的主人公反而是一個孝女。
  • 4個被誤會千年的成語,本無關風花雪月,如今含義卻令人難以啟齒
    而今日,筆者便帶來了四個成語,原本無關風花雪月,可經過了世人的訛傳後,都變得讓人難以啟齒,甚至非常的猥瑣,下面,一起來看看是哪4個成語——一、一場春夢說到「春夢」二字,相信大家都會不自覺的笑出聲來,腦海中頓時閃爍出了一些不健康的畫面,特別是網絡上流傳的那個段子,什麼「萬物復甦,又到了什麼的季節」。
  • 這些常用成語的來源故事,與現代含義完全不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用到成語,比如畫龍點睛、沉魚落雁等等,但是是誰畫的龍,又是誰的美貌讓魚兒下潛、大雁跌落?關於這些細節就不甚了解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常用成語的背後故事,這些成語的初始含義也與現在截然不同,歡迎大家收藏分享哦。
  • 春秋雍姬:「人盡可夫」的不是我而是我媽,這千古罵名不想再背鍋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出自於《左傳》,形容的是一個女人水性楊花,任何男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其實這個詞在誕生伊始,並非是為刻薄蕩婦,故事的主人公反而是一個孝女。公元前697年,鄭厲公當政,當時在鄭國有一個權臣祭仲。祭仲是什麼人?
  • 成語「樵柯爛盡」是什麼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今天的大話成語,為大家帶來2個成語,分別是青門種瓜和樵柯爛盡,這2個成語背後都有歷史典故,而讀懂成語最主要的就是讀懂背後的歷史,一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成語就是一種人生。青門種瓜 (qīng mén zhòng guā)這句成語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蕭何,當年劉邦得天下,是靠蕭何、張良、韓信,人稱「漢三傑」。劉邦得了天下後,有人說燕王臧荼有反心,劉邦稱帝的第一年就把燕王臧荼以謀反罪殺了。
  • 「人盡可夫」:當老公和老爸只能二選一的時候
    「人盡可夫」顯然是一個貶義詞,但它的出處卻是有那麼一點褒義的,而且講得還蠻有道理,我們不妨從頭講講。雍糾卻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他讓他的妻子雍姬知道了這件事,雍姬很犯難,一面是自己的老公,一面是自己的老爸,自己該怎麼辦一直拿不定主意,最後,她打算向自己的老媽討主意,於是她問她的老媽:「老公和老爸誰更親?」她的老媽,也就是祭仲的妻子回復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