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你知道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2020-12-22 騰訊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人盡可夫」,現在我們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認為是對一個不檢點女人的形容。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可沒有你想的那個樣子,是一個至孝的故事。

史料《左傳·桓公十五年》中記載: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公元前697年,鄭厲公決定剷除當時權傾朝野的權臣祭仲,於是派祭仲的女婿雍糾伺機刺殺祭仲,但是計劃被雍糾的妻子、祭仲的女兒雍姬得知,雍姬在兩個親人應該選擇時犯了難,在詢問其母是出現了這個對話。

祭仲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雖不是鄭國國君,卻起著鄭國頂梁柱的作用,在其強力的領導下,風雨飄零政變頻繁的鄭國才得以在強國林立的中原腹地立足。不過對於鄭國頻繁的政變,祭仲也有責任。

「人盡可夫」這個詞在最初還好,只是為褒揚父母親情的可貴,但是逐漸地省去了後半句話,變了味道,變成了一個至淫的詞。成為形容女子生活不檢點,可以同任何一個男子成為夫妻關係。

最早的時候,將這個詞的字面意義用於翻譯莎士比亞戲劇《雅典的泰門》中的臺詞:「來,該死的土塊(金子),你這人盡可夫的娼婦。」但這時僅限於字面意義的表達。

到後來香港作家亦舒將其真正作為引申含義,造了「凡是人盡可夫的女人,都掛著一個淑女的招牌。」這個句子從這裡開始形容輕佻浮濫和水性楊花,甚至開始成為對所有未婚女子的攻擊。

以至於後來的張愛玲慨嘆道:「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和年齡段範圍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們是『人盡可夫』的。」

這就是「人盡可夫」典故的來源,以及含義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我望文生義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一個帶有目的性的膚淺解釋,甚至破壞了其原本的美意。

而且在訛傳中,這種歪曲含義竟然真的就變為了本意。不知道在以後在看見「三人成虎」這類成語,會被解釋成什麼意思,是不是會變為「三個人湊一起,就會變成老虎」呢?

我們現在說的只是前半句,完整的應該是「人盡夫也,父一而已」。意思只是拿丈夫和父親作比較,突出父親的重要,現在只用前半句,意義就變了,所以說斷行取義、望文生義害人啊。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表達僅為作者自己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支持狼君歡迎留言點讚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這個詞被「黑化」也不過才百年歷史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這個詞被「黑化」也不過才百年歷史如今,社會已經越來越開放和進步,很少有人會特別關注他人的私人感情,一個年輕女性原則怎樣的人生伴侶,結婚還是不結婚,只要不違法,都不會有太多人品頭論足。
  • 「人盡可夫」本來是什麼意思?「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典故?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的原型是誰?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我們大致都知道,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雍姬。這個故事在正史裡多次被提及,隨著時代和語言環境的變化,「人盡可夫」已經徹頭徹尾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女人對丈夫不忠,水性楊花。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隨便和其他男人搞事情,聽著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詞,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人盡可夫的故事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這是為了維護父親,父親只有一個,但丈夫你有的選擇。這是一個傳統倫理,是血統大於感情的一種表現。
  • 被當代人曲解了的古漢語「人盡可夫」
    提起「人盡可夫」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生活不檢點的女子。其實,這個詞的原意與今天我們所認知的想去甚遠。我們先看一看「人盡可夫」的出處。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左傳》。大體意思是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蔡老二專橫跋扈,鄭伯看不下去了,叫蔡老二的女婿雍把他的老丈人幹掉。而雍嘴上沒個把門的,就把這事告訴他老婆了,他老婆一聽自己的漢子要殺自己的老子,一著急就回娘家找她娘家媽去了。問她媽:「娘唉!
  • 「人盡可夫」的故事出處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雍姬,據《左傳·桓公十五年》中記載,「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這就是「人盡可夫」的出處。「人盡可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鄭國,當時的大夫祭仲專權,而祭仲是雍姬的父親。公元前697年,鄭厲公對祭仲愈發不滿,擔心祭仲會威脅到自己的君位。於是,鄭厲公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人將他殺死,以絕後患。但是,鄭厲公派去刺殺祭仲的人卻是祭仲的女婿雍糾。雍糾接到鄭厲公的命令後,打算在郊外宴請祭仲時,趁機殺死祭仲。
  • 成語「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女性一大難題,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但是,如果知道了背後完整的故事,大家就會發現這個成語和這些完全沒有關係。事實上,它的背後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是給女性的一大難題。人盡可夫的由來人盡可夫的原文是:「人盡夫也,父一而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是你的丈夫,但是自己的父親只有一個。
  • 母親講「人盡可夫」,她懂了,於是丈夫死了,女人真的人盡可夫?
    古代人女性大多將「貞潔」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但是為何又會有女人「人盡可夫」?而且還被流傳下來了?這就有點可怕了!這個故事是歷史上真的存在的嗎?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個人盡可夫的女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
  • 「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很久以前可不是現在這樣的解釋
    假如現在要是隨便對一個女子說出「人盡可夫」這詞,不僅會被臭罵一頓,更會把一個女子的名聲全毀了。但是能被用上這個詞的女子,那私生活也肯定是亂七八糟的。歷史上這詞的出處與意思和現在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和女子不守婦道根本沒有關係的。
  • 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
    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時間:2020-05-18 16:2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 人盡可夫:是個男人就可以當你的丈夫。
  • 「人盡可夫」是「公交車」的意思?原意真不是
    「人盡可夫」只看其表面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做丈夫,諷刺某些女子的水性楊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但結合主人公的經歷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被後世曲解的詞。這個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鄭國權臣祭仲權勢大,鄭厲公以之為患,讓他的女婿雍糾殺他,雍糾就為老丈人設下了鴻門宴。祭仲的女兒雍姬(古代女兒出嫁,隨夫姓)知道了這個計劃,想要救父親。但如果救了父親,丈夫就會死,不救父親,父親就會死。兩難之下,她向母親詢問:「父親和丈夫,哪一個更親?」
  • 成語「人盡可夫」的背後,是春秋女子在親情和愛情中的痛苦抉擇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在今天毫無疑問是帶了極大貶義的罵人話,是指不守貞節的婦女或過皮肉生涯的妓女。按照字面理解,其實很簡單。可以把每一個人都當作丈夫,這當然是錯誤的,不道德的觀點,是應該被嚴厲批判的。這個女子從丈夫口中知道了這個消息——怎麼知道的,使用了什麼手段,兩人感情如何,這裡一概省略——就去和母親聊天,她並沒有直接向父親告發丈夫的陰謀,這說明她心中也是猶豫的,畢竟在女人嫁夫隨夫的年代(連稱呼都是「雍姬」),違背自己最親密的人也是違背本心。但陰謀的對象是自己血脈相連的父親,這種親情和愛情的取捨,放在誰身上都是一頭霧水,何況還牽連到國君、朝廷、權臣。
  • 雍姬:「人盡可夫」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媽,這千古罵名不想再背
    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出自於《左傳》,形容的是一個女人水性楊花,任何男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其實這個詞在誕生伊始,並非是為刻薄蕩婦,故事的主人公反而是一個孝女。
  • 「人盡可夫」的故事貌似可笑,實則充滿血腥,主人公讓人捉摸不透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春秋時期鄭國一個叫雍姬的女人,這個故事貌似可笑,實際上充滿了血腥。春秋時期,鄭國最先崛起,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可他的兒子不爭氣,不但沒有他那樣的本事讓鄭國持續強盛下去,還搞得大權旁落,權力集中到大臣手裡。鄭厲公時,專權的大臣叫祭仲。
  • 成語「人盡可夫」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兩難的靈魂拷問,至今難解
    人盡可夫」可以說是對一個女人最惡毒的唾棄,這個標籤往女人身上一貼,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水性楊花不知廉恥的女人了,可能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然而,事實上「人盡可夫」=「水性楊花」的這個含義是後人斷章取義而來,它的真實含義充滿著對人性的拷問,其中涉及到了朝堂之爭,夫妻關係,母女關係,父女關係等等,是一個至今仍然困惑著我們的終極難題,那就是老媽和老婆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不過故事的主人公雍姬遇到的問題更加拷問靈魂——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你選誰?
  • 春秋雍姬:「人盡可夫」的不是我而是我媽,這千古罵名不想再背鍋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出自於《左傳》,形容的是一個女人水性楊花,任何男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其實這個詞在誕生伊始,並非是為刻薄蕩婦,故事的主人公反而是一個孝女。公元前697年,鄭厲公當政,當時在鄭國有一個權臣祭仲。祭仲是什麼人?
  • 「人盡可夫」的由來:《春秋》版「我和你媽掉水裡,你先救誰?」
    「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這是一個現代人為戀愛中的男女設計的一道難題,每個人可能都會給出各種各樣的不同的解釋來哄女朋友開心,但這個問題是虛擬的。 在春秋時期,卻有人切切實實的經歷過「我爸和我老公,我該救誰?」的問題。這個人就是雍姬,她最終選擇了救她的父親祭仲。
  • 「人盡可夫」:當老公和老爸只能二選一的時候
    「人盡可夫」顯然是一個貶義詞,但它的出處卻是有那麼一點褒義的,而且講得還蠻有道理,我們不妨從頭講講。雍糾卻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他讓他的妻子雍姬知道了這件事,雍姬很犯難,一面是自己的老公,一面是自己的老爸,自己該怎麼辦一直拿不定主意,最後,她打算向自己的老媽討主意,於是她問她的老媽:「老公和老爸誰更親?」她的老媽,也就是祭仲的妻子回復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 你知道李清照詞中的「綠肥紅瘦」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嗎?
    我想,對於這首詞,高中的同學應該不陌生,自然,對李清照這個人,也不陌生。作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聰慧穎悟,才華過人;她工詩善文,卻更擅長詞;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記住一首詞很容易,更何況,李清照這首詞,字數也並不多。所以我想,記住這首詞,應該不難。那難的是什麼呢?是理解!如何理解一首詞,是我們學習詩詞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內容。而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李清照詞中的「綠肥紅瘦」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嗎?
  • 心理測試:「木」字加一筆,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測你的真實個性
    本:如果你第一眼想到這個詞,說明你是個性格單純的女孩,沒有一點心機,一直被周圍的朋友稱為傻瓜白甜。平時的你無論對誰都不會防備,凡事總要為身邊的人著想,而且性格非常樂觀開朗,全身都像是充滿正能量的小太陽一般。只要有你在,似乎一切煩惱都會隨之煙消雲散。
  • 伏羲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龍負為馬是什麼意思?現在告訴你
    當然,關於伏羲的傳說還有很多,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伏羲的一個神話故事——龍負為馬。伏羲的神話故事——龍負為馬伏羲這個人是真實存在嗎?第一個人類難道真的是他嗎?其實小編在查閱歷史文章時也是保持懷疑態度的。即便小編在《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上面見過伏羲的畫像,但依然還是對其有所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