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人盡可夫」,現在我們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認為是對一個不檢點女人的形容。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可沒有你想的那個樣子,是一個至孝的故事。
史料《左傳·桓公十五年》中記載: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公元前697年,鄭厲公決定剷除當時權傾朝野的權臣祭仲,於是派祭仲的女婿雍糾伺機刺殺祭仲,但是計劃被雍糾的妻子、祭仲的女兒雍姬得知,雍姬在兩個親人應該選擇時犯了難,在詢問其母是出現了這個對話。
祭仲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雖不是鄭國國君,卻起著鄭國頂梁柱的作用,在其強力的領導下,風雨飄零政變頻繁的鄭國才得以在強國林立的中原腹地立足。不過對於鄭國頻繁的政變,祭仲也有責任。
「人盡可夫」這個詞在最初還好,只是為褒揚父母親情的可貴,但是逐漸地省去了後半句話,變了味道,變成了一個至淫的詞。成為形容女子生活不檢點,可以同任何一個男子成為夫妻關係。
最早的時候,將這個詞的字面意義用於翻譯莎士比亞戲劇《雅典的泰門》中的臺詞:「來,該死的土塊(金子),你這人盡可夫的娼婦。」但這時僅限於字面意義的表達。
到後來香港作家亦舒將其真正作為引申含義,造了「凡是人盡可夫的女人,都掛著一個淑女的招牌。」這個句子從這裡開始形容輕佻浮濫和水性楊花,甚至開始成為對所有未婚女子的攻擊。
以至於後來的張愛玲慨嘆道:「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和年齡段範圍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們是『人盡可夫』的。」
這就是「人盡可夫」典故的來源,以及含義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我望文生義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一個帶有目的性的膚淺解釋,甚至破壞了其原本的美意。
而且在訛傳中,這種歪曲含義竟然真的就變為了本意。不知道在以後在看見「三人成虎」這類成語,會被解釋成什麼意思,是不是會變為「三個人湊一起,就會變成老虎」呢?
我們現在說的只是前半句,完整的應該是「人盡夫也,父一而已」。意思只是拿丈夫和父親作比較,突出父親的重要,現在只用前半句,意義就變了,所以說斷行取義、望文生義害人啊。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表達僅為作者自己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支持狼君歡迎留言點讚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