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盡可夫」的背後,是春秋女子在親情和愛情中的痛苦抉擇

2020-12-22 梧桐樹邊羽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在今天毫無疑問是帶了極大貶義的罵人話,是指不守貞節的婦女或過皮肉生涯的妓女。

按照字面理解,其實很簡單。可以把每一個人都當作丈夫,這當然是錯誤的,不道德的觀點,是應該被嚴厲批判的。

這種觀點在我們禮儀為重,道德為先的國度,是沒有翻身的可能——即使田園女權主義,抑或性解放支持者也拉不下這個臉來為這個詞洗白——因為女權主義的實施前提就是一夫,而性解放支持者,即使在西方,實際上對婚約是相當看重的,解放是在婚前,收心是在婚後。

可這個成語的本意並不是這樣,甚至毫無貶義。

它的主人公是一位面臨兩難選擇的女子,看似荒唐的故事充滿了痛苦和血腥。

《左傳·桓公十五年》: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祭仲,姬姓祭(zhai)氏名足,字仲。古姓太大,容易混淆,到後來就用氏來區別稱呼,而稱字則是尊稱,所以一般稱為「祭仲」。

這個人相當了不得,是春秋時期第一權臣。他深受鄭莊公的信任,在鄭莊公死後更擁有了廢立國君的權利。從政半個多世紀,先後輔佐鄭國五位國君。

「鄭伯」,鄭國老大,即鄭王,就是後面「厲公出奔蔡」的鄭厲公。他是祭仲擁立的第二位君主,前面是鄭昭公,就是很久前寫過「齊大非偶」這個成語故事裡面的太子忽。太子忽不顧祭仲的勸諫(尋找大國後盾),拒絕了齊國的聯姻,結果就導致了支持公子突的宋國綁架了祭仲和公子突,逼迫祭仲支持公子突上位,即鄭厲公。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

鄭昭公逃亡,不過祭仲依舊把持朝政,上位的鄭厲公非常不滿。但是這位公子突顯然在朝中並沒有什麼嫡系力量,他想除掉祭仲,找來找去卻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糾,而這位女婿顯然忠君之心甚篤,不假思索就決定出賣自己的老丈人。「將享諸郊」,以女婿的身份準備在郊外宴請祭仲,見機動手。

外子畢竟不如親子,雍糾在二千年前就證明了這一點。

古文極其精煉,陳述事情結果,其中細節、經過、情感鬥爭一概忽略,留給我們讀者自行想像填充。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雍姬,就是雍糾的老婆。雍糾是祭仲的女婿嘛,所以雍姬是祭仲的親女兒。這個女子從丈夫口中知道了這個消息——怎麼知道的,使用了什麼手段,兩人感情如何,這裡一概省略——就去和母親聊天,她並沒有直接向父親告發丈夫的陰謀,這說明她心中也是猶豫的,畢竟在女人嫁夫隨夫的年代(連稱呼都是「雍姬」),違背自己最親密的人也是違背本心。

但陰謀的對象是自己血脈相連的父親,這種親情和愛情的取捨,放在誰身上都是一頭霧水,何況還牽連到國君、朝廷、權臣。

雍姬的重點與朝政無關,她只關心自己所愛之人:「父與夫孰親?」父親和夫君,誰是更親密,更加不可舍掉的人呢?

她媽的回答,就是「人盡可夫」這一成語的原始出處:「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我們不知道祭仲的老婆是否從女兒的表情和莫名其妙的提問中看出端倪,也許這是精明女性守護自己老公的回答,但更大的可能是「父親比丈夫更重要」是當時代普遍流行的道德倫理觀念。

而且她說的確實也是事實。

「人盡夫也」,只要是個男人,就可以成為你的丈夫,你是可以選擇的,而父母是沒得選的,我們血管裡留著相同的血脈,他們還守護了我們的成長,教會了我們生活,當然是最親密的人,也是最值得報答的人。

就好像今天,那些遇人不淑的女子,哪一個最終不是回到父母的懷抱?只有父母才會一直張開雙臂接納你,陪著你繼續下一段愛情的旅程,直到自己離開。

所以祭仲老婆的回答其實與精明無關,那是後人故事性的揣測,對父母親人的看重是每一個有了人生經歷的人共同的選擇。如果雍姬選擇了丈夫,謀殺了父親,為母親和家族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她的下半生,又如何能開心?

寧負丈夫,不負父母——這是雍姬痛苦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選擇。

「人盡夫也」,本意是指配偶的可選擇性,因此才和沒得選擇的父母血親沒得比,「胡可比也?」——這怎麼可以相提並論?

其實雍姬未必心中沒有方向,只不過母親的話讓她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她於是對父親說:「雍糾天天見您,不在家宴請,卻把您請到荒山野嶺去,我覺得很可疑啊,您得多小心。」雖然沒有明確指證丈夫謀害意圖,但祭仲是何許人物,幾朝權臣豈是白混的?祭仲立刻殺掉雍糾,並且曝屍於眾。鄭厲公替他收了屍,感嘆說:「這種大事卻與婦人商量,真正是自尋死路。」

這次刺殺未成徹底撕破了君臣之間的臉面,沒有實力的鄭厲公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於是「夏,厲公出奔蔡。」

「人盡夫也」什麼時候變成「人盡可夫」,成為婦女德行貶義詞,那估計是在千年之後的事情了。

中國歷史、文化上對女子德行的禁錮是從中唐逐漸開始,在宋朝理學時期到達高峰,然後成為傳統,一直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直到民國。

這其中的衍變和意義的賦予是個長期的從底層到高層再進入通俗流行的過程。相對於理學之後的婦女地位,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漢魏隋唐時期,婦女的地位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在婚戀上,自由性非常高,和男人沒什麼區別。

唐朝儒學中興,同時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男性社會地位飛漲,女子成為男性附屬品,女性才逐漸在愛情、生活、社會地位、經濟權利各方面失去選擇。

即便是「人盡可夫」,在民風淳樸時代,在魏晉風流時代,都不算是貶義。

因為那個時候對女性愛情和生活自由這一點,還沒有道德枷鎖。

男子選擇女子,女子同樣可以選擇男子。

人盡可妻,當然也人盡可夫了。

有人會說,這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不要用現代社會的道德倫理觀點去要求歷史,人類是進步的,觀念是改變的。

即使在今天,你都不能用這種說法去形容「人盡可夫」的女子,又憑什麼去指責兩千年前的人呢?

按照正常邏輯推理,雍姬在告發了雍糾之後,肯定另許了人家,成為別的「姬」,實現了她母親「人盡可夫」的預言。

可能對雍糾會有一點遺憾,但她在後來相當長的日子裡,是過得安穩自在的——十四年後,祭仲死了,鄭厲公回國了。

相關焦點

  • 成語「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女性一大難題,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成語是漢語中獨有的一種表達,每個成語都有其典故,不過,現在有一些成語的意思,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典故,比如說「人盡可夫」這個詞語。這個詞語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女子的丈夫,現在用於形容一個女性不知檢點。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的原型是誰?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我們大致都知道,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雍姬。這個故事在正史裡多次被提及,隨著時代和語言環境的變化,「人盡可夫」已經徹頭徹尾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女人對丈夫不忠,水性楊花。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隨便和其他男人搞事情,聽著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詞,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人盡可夫的故事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這是為了維護父親,父親只有一個,但丈夫你有的選擇。這是一個傳統倫理,是血統大於感情的一種表現。
  • 「人盡可夫」的故事出處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雍姬,據《左傳·桓公十五年》中記載,「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這就是「人盡可夫」的出處。「人盡可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鄭國,當時的大夫祭仲專權,而祭仲是雍姬的父親。於是,鄭厲公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人將他殺死,以絕後患。但是,鄭厲公派去刺殺祭仲的人卻是祭仲的女婿雍糾。雍糾接到鄭厲公的命令後,打算在郊外宴請祭仲時,趁機殺死祭仲。古代女子有著「嫁夫隨夫,嫁狗隨狗」的傳統,雍糾也堅信妻子雍姬會站在自己這邊,因此,雍糾把鄭厲公的命令,以及自己的謀劃一五一十全盤向妻子託出。
  • 「人盡可夫」是「公交車」的意思?原意真不是
    「人盡可夫」只看其表面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做丈夫,諷刺某些女子的水性楊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但結合主人公的經歷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被後世曲解的詞。兩難之下,她向母親詢問:「父親和丈夫,哪一個更親?」母親說:「天下所以人都可以是你的丈夫,而父親只有一個,這怎麼能相比呢?」於是雍姬把事情告訴了父親。後來祭仲殺了女婿,把屍體擺在周氏的池塘邊。
  •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你知道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人盡可夫」,現在我們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認為是對一個不檢點女人的形容。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可沒有你想的那個樣子,是一個至孝的故事。
  • 被當代人曲解了的古漢語「人盡可夫」
    提起「人盡可夫」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生活不檢點的女子。其實,這個詞的原意與今天我們所認知的想去甚遠。我們先看一看「人盡可夫」的出處。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左傳》。大體意思是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蔡老二專橫跋扈,鄭伯看不下去了,叫蔡老二的女婿雍把他的老丈人幹掉。而雍嘴上沒個把門的,就把這事告訴他老婆了,他老婆一聽自己的漢子要殺自己的老子,一著急就回娘家找她娘家媽去了。問她媽:「娘唉!
  • 春秋雍姬:「人盡可夫」的不是我而是我媽,這千古罵名不想再背鍋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出自於《左傳》,形容的是一個女人水性楊花,任何男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其實這個詞在誕生伊始,並非是為刻薄蕩婦,故事的主人公反而是一個孝女。公元前697年,鄭厲公當政,當時在鄭國有一個權臣祭仲。祭仲是什麼人?
  • 「人盡可夫」本來是什麼意思?「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典故?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這個詞被「黑化」也不過才百年歷史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自由並不意味著放縱,「人盡可夫」在當代語境的意思就如字面所看到的一樣,是說這個女子「人人都能當她的丈夫」,話中不僅有「此人生活隨便」的貶低,甚至還有濃厚的侮辱、輕蔑的語氣,即使是再豁達的女子,面對這樣含義的一個詞,恐怕也不會淡定。
  • 老公和親爹必須死一個,女子的選擇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成語
    在古代,女子出嫁從夫,一般都是和夫家一起居住,但女性地位低下。出嫁後不僅要溫順賢惠,還要侍奉公婆,所以說婆媳矛盾才會根深蒂固。除了婆媳關係以外,古代的翁婿矛盾也不少。曾經有一個女子面臨千古難題,老公和親爹必須死一個兒,女子的選擇被罵了千年,並且由此誕生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
  • 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咋選?女子用1句話解決問題,誕生一成語
    很久之前,在網絡上就流行一句靈魂拷問,女生問男生:「你媽和我同時落水,你先去救誰?」很多人面對這個問題,都是思來想去,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是需要高情商才能解決,如果碰到一個「鋼鐵直男」,多半家裡的榴槤就要用來跪著使用了。
  • 雍姬:「人盡可夫」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媽,這千古罵名不想再背
    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出自於《左傳》,形容的是一個女人水性楊花,任何男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其實這個詞在誕生伊始,並非是為刻薄蕩婦,故事的主人公反而是一個孝女。
  • 成語「人盡可夫」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兩難的靈魂拷問,至今難解
    人盡可夫」可以說是對一個女人最惡毒的唾棄,這個標籤往女人身上一貼,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水性楊花不知廉恥的女人了,可能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然而,事實上「人盡可夫」=「水性楊花」的這個含義是後人斷章取義而來,它的真實含義充滿著對人性的拷問,其中涉及到了朝堂之爭,夫妻關係,母女關係,父女關係等等,是一個至今仍然困惑著我們的終極難題,那就是老媽和老婆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不過故事的主人公雍姬遇到的問題更加拷問靈魂——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你選誰?
  • 母親講「人盡可夫」,她懂了,於是丈夫死了,女人真的人盡可夫?
    古代人女性大多將「貞潔」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但是為何又會有女人「人盡可夫」?而且還被流傳下來了?這就有點可怕了!這個故事是歷史上真的存在的嗎?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個人盡可夫的女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
  • 「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很久以前可不是現在這樣的解釋
    假如現在要是隨便對一個女子說出「人盡可夫」這詞,不僅會被臭罵一頓,更會把一個女子的名聲全毀了。但是能被用上這個詞的女子,那私生活也肯定是亂七八糟的。歷史上這詞的出處與意思和現在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和女子不守婦道根本沒有關係的。
  • 母親給出答案,誕生一成語流傳2000年
    對於一個女人而言父母、丈夫和孩子,都是自己一生中最親近的人。如果非要將其中一個人排除在外,相信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抉擇。在封建社會,由於男人的地位比女人高,所以很多女人都屬於非常卑微的處境。無論是父親還是丈夫亦或是兒子,都可以凌駕於女人之上。
  • 這個成語「含冤」千年,太慘了!
    文/林巖成語「人盡可夫」,形容女子生活作風不檢點,誰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丈夫,隨意和任何男人同床,都會像丈夫一樣對待。在古時候,這條成語的本意是:一個女子,任何男人都可以成為其丈夫,而具有血緣關係的父親卻只能有一個人,因此,丈夫和父親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 她用一句話解決,從此多出一成語
    愛情和親情哪個分量更重?相信這個問題對於現代人而言很難回答。正如情侶間那個永恆的問題「母親和女友掉水裡先救誰?」,手心手背都是肉,任何男同胞都難以在其中做出抉擇。不過,在階級分明的古代封建社會,解決這個問題的邏輯顯然簡單得多。
  • 「人盡可夫」的由來:《春秋》版「我和你媽掉水裡,你先救誰?」
    「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這是一個現代人為戀愛中的男女設計的一道難題,每個人可能都會給出各種各樣的不同的解釋來哄女朋友開心,但這個問題是虛擬的。 在春秋時期,卻有人切切實實的經歷過「我爸和我老公,我該救誰?」的問題。這個人就是雍姬,她最終選擇了救她的父親祭仲。
  • 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女子這樣選擇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個成語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就是把上面的那個問題放在一個女子的面前,看看她是如何選擇的?一邊是自己深受的丈夫,另一邊是疼愛自己的父親.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女子叫雍姬,父親祭仲是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人,深受鄭莊公的器重,雖然她是個女子,可是父親對她卻是百般寵愛,而她的夫君雍糾也非常的優秀,婚後感情生活甚是幸福恩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