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持續領先的企業到底做對了哪些事?長壽企業擁有什麼樣的「長壽基因」?2020年11月11日,在彼得·德魯克中國管理論壇上,陳春花教授發表了題為「價值共生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精彩演講,她說,「企業真正需要關注的並不是增長速度與增長規模,而是如何貢獻價值並可持續發展,企業真正要追求的應該是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以下為演講精彩實錄。
2020年疫情危機來臨之時,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追蹤那些在疫情中能夠實現增長的企業,探究為什麼它們能夠克服危機逆境生存。它們到底做對了哪些事?我們又該怎樣理解卓越績效背後的人文精神?
01
從中國領先企業到日本百年老店,
它們到底做對了什麼?
我在1992年年初設立了一個「30年的中國領先企業的成長模式」研究計劃,並將這個研究分為了三個「十年」。
研究伊始,我通過文獻確定了優秀企業的八個維度,包括成長性、創新性、環境匹配力、領導層、全球化能力、價值鏈、產品和技術以及治理結構等。
根據這八個維度篩選出5家企業,它們分別是海爾、聯想、TCL、華為跟寶鋼。另外選了10家企業作為參照。
在1992-2002年的第一個「十年」中,我深深感受到,5家企業之所以能夠保持領先,就在於無論是它們的領導層、管理模式,還是市場營銷水平以及戰略能力,都擁有持續領先的能力。
在2002-2012年的第二個「十年」中,數位化和國際化,都帶來新的影響和新的可能性。期間,這五家企業始終保持領先,因為它們能夠持續變革,面向網際網路轉型,不斷克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並真正融入全球化。
在2012年到現在的第三個「十年」中,網際網路和數位化、智能化,以及新的全球化的挑戰、各種不確定性,包括這次疫情的衝擊,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變化的速度也更加快。而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領先企業依舊保持領先。
在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當中,我所關心的是,這些企業到底做對了什麼?
近30年的研究讓我發現,它們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借鑑:
行事基於戰略、謙卑的英雄領袖
適應變革和基於知識的管理
基於價值鏈的營銷方式
強調一致性的利益共同體
造就創新的企業文化
基於創造顧客價值的核心能力
善於體認趨勢的快速反應機制
開放而敏感地辨認航向
我把這些稱為「持續領先的本質」。
在李新春老師的著作裡,發現日本學者後藤俊夫所做的研究:
現有百年以上歷史的長壽公司國家,日本最多,有25321家,其中超過500年歷史的,有168家;第二位是美國,有11735家;第三位是德國,有7632家。超過200年歷史的長壽公司,第一還是日本,有3937家,德國1850家,英國467家。
後藤俊夫試圖去尋找這些公司如此長壽的原因是什麼,它們有什麼「長壽基因」?
他發現有六個要素:
立足於長期視野的企業經營理念
「量力經營」,重視持續成長
構築和強化自身優勢
長期重視保持與利益相關者的良好關係
確保企業自身的安全
讓下一代有強烈的傳承下去的意志
他認為支撐這六個「長壽基因」的,是日本文明或日本精神的三種核心價值觀:共同體意識、文化相對主義、進取心。
李新春老師總結說,大量日本老鋪企業存在的事實,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兩件事:第一,百年老店是一種作為傳統和地區嵌入的組織存活下來,即百年老店能夠和整個傳統、生活和地區融為一體;第二,商人形成的一個共同體,形成自我約束和規範來尋求商業的社會正當和社會認可。
02
長期主義者有什麼樣的基本假設
彼得·德魯克在《巨變時代的管理》一書中提出經營理論有三部分:
第一,組織環境的假設,即有關社會和社會結構、市場、顧客及技術的假設;
第二,組織特殊使命的假設;
第三,完成組織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假設。按照德魯克的經營理論,企業必須具有明確的基本假設再去探討與環境的關係。
根據德魯克的理論,再回看我做的「30年的中國領先企業的成長模式」研究,以及日本百年老店長壽基因的研究,我們會發現,這些企業都很好地解決了這三個假設。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領先企業,它們都擁有非常清晰的經營理論,這些清晰的經營理論幫助它們能夠面對危機、面對變化、面對挑戰,持續成長:
蘋果的基本假設:
「設計是人類創造物的根本靈魂,而這個靈魂最終通過產品或服務的外在連續表現出來。」當蘋果以這個假設展開時,你會發現它所有的產品和設計,包括商業模式的設計,都是回歸到怎樣真正回應人,回應人的需求,滿足人的成長。
微軟的基本假設:
予力全球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技術的全面化和個性化,同理心,所以它的願景叫「雲惠天下」(A Cloud for Global Good)。從這也就能理解這家超過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它所追求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豐田的基本假設:
好產品、好主意、徹底節儉
三星的基本假設:
質量第一、技術第一、理念第一。
華為的基本假設: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騰訊的基本假設:
以客戶為依歸,科技向善。
新希望六和的基本假設:
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所以今天我們在評估一家公司時,應該從兩個維度討論:
一個維度是,它的業務發展能力,它為客戶創造的產品和服務能否讓客戶歡喜以及是否擁有持續創新產品的能力,它能否為股東提供最好的回報率。
今天我們還必須討論另外一個維度,那就是,它必須擔當如下的責任:對世界貢獻,幫助改善每個人,長期發展。
當我們回到這個概念時,長期主義的基本假設也就被呈現出來,它明確回答了三個問題:
第一,企業與環境是一種共生關係。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和變化,首先要接受,並與它共生。企業和環境、供應商以及顧客之間,都是共生的關係,是互為主體的關係,不是主客體關係。
第二,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整體論。數位化時代,組織在一個「強連結」的網絡中,獨立的企業難以存活。企業一定要能與周邊、與整個環境、與其他的夥伴產生價值。當它能夠萬物一體、萬物生長時,也就找到了自己生長和持續的空間。
第三,組織的使命是對向善的力量。當企業有向善的力量時,就有能力獲取能量的來源。
03
寫在最後
到底是什麼成就了那些有影響力的公司?
很多會認為,是它們的遠見與野心、決心與執著、活力與創新。
但我發現,它們能夠變得如此有影響力,是因為它們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整個世界,甚至人類的未來。
他們具有顯著的共性特點:為追求更美好生活嚮往所帶來的價值,幫助人類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分享價值。
我想再次引用約翰 奈斯比特的一句話作為結語:
「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突破,將不會是來自技術,而是源於對生而為人的意義,更加開闊的理解。」(本文完)
·轉載授權、演講資訊,請聯繫花小蜜·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