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遷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資源。1955年4月,為了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為了改變當時高等教育布局不太合理的局面、支持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黨中央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學生義無反顧參與西遷。如今60多年過去了,西安交通大學由一株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全國著名高等學府。西安交通大學的成長與進步,這些當年的「西遷人」居功至偉,功不可沒。他們為共和國的建設立下了汗馬之功,值得全社會尊敬。今天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們應該從「西遷精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從「西遷精神」中汲取家國情懷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家國情懷是每個公民應有的精神支撐,家國家國,沒有國哪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家國情懷基因,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就是家國情的真實寫照,無論愛國詩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還是愛國將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一種家國情懷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離不開家國情懷的支撐,千百年來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前進的「動力源」。「西遷精神」中蘊涵著濃濃的家國情懷,當下中國復興之路需要這樣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
從「西遷精神」中汲取以身許國,勇於擔當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廣大知識分子「肩負起自己的使命,立足崗位、不斷學習、學以致用,做好本職工作」。知識分子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以身許國是知識分子應有的胸懷。當年的錢學森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克服種種艱難險阻,隻身回到祖國懷抱,參與國家建設,成為知識分子學習的榜樣。當年上海交大的1400多名教職員工服從祖國需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無怨無悔地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建設,以身許國,默默無聞,把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緊緊地維繫在一起,用知識和汗水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為祖國培養了一批批棟梁之才,他們這種以身許國的寬廣胸襟值得人們敬仰。在今天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徵途上,仍需要這種勇於擔當,以身報國的精神。
從「西遷精神」中汲取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中華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內全面爆發,並對我國的經濟建設造成嚴重障礙。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要繼續發揚「西遷精神」,攻堅克難,早日戰勝疫魔。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要有一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早日研發出新冠肺炎疫苗和抗疫藥品,為人類健康提供一份保障;另一方面,面對世界疫情,全國人民要勠力同心,守望相助,共克時艱。慎終如始,貫徹好「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戰疫方針,繼續鞏固好我們的戰疫成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西遷精神」蘊含著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集中體現為「西遷人」公而忘私、埋頭深耕的精神品格和不懈追求。「西遷精神」是一種信仰的力量,有了這個信仰的支撐,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就一定願景可期。當年的「西行者」如今已是「廉頗老矣」,但是共和國不會忘記這些拓荒者,人民不忘記這些耕耘者。「西遷精神」將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前進動力,鼓舞著全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