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順慶教授接受鳳凰網文化的獨家專訪
第四屆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頒獎嘉賓、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曹順慶在頒獎典禮現場接受了鳳凰網文化的獨家專訪,以下為對話實錄。
鳳凰網文化:曹老師好,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是本屆國學大典的學術支持機構之一,請您談談對國學大典的認識特別是活動舉辦的意義。
曹順慶:我覺得國學大典辦得非常好。首先它對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文明、文明互鑑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也非常敬佩你們的評獎方法,你們首先規定嶽麓書院不參與評獎。我知道嶽麓書院有很多很優秀的學者,他們完全可以得獎,但是他們不參評。在我們國內以往的評審中,這還是獨一份的。
評獎的方式也很好,國學獎不是由獲獎者自己申報,甚至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我們是經過專家推薦、協作單位推薦、海選等多個程序,通過非常公正的投票,產生獲獎人名單的,最後才詢問他本人願不願意接受這個獎。這也是國際慣例,所以很多獲獎的人也很看中這個獎,因為它是貨真價實的。這種評獎模式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覺得今後我們的評獎,要慢慢向這種評獎模式看齊,這對於推動整個學術界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國學大典不僅在國內影響非常大,在世界上都有影響力。像這兩屆「國學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杜維明先生、許倬雲先生,他們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大學者,他們獲獎對於我們傳播國學,深化大眾對國學的認識,都是大好事。
我覺得學術界要感謝嶽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感謝你們對中華文明的致敬、推崇,感謝你們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感謝你們對推動文明互鑑、推動繼承創新工作所作出的努力,你們做的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本人向國學大典,向嶽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表示致敬。
鳳凰網文化:本屆國學大典新增了「國學新秀獎」這一獎項,您怎麼看待這一調整?
曹順慶:我覺得非常好。我們很多獎是選的大學者,包括這次獲獎的許倬雲先生,他獲獎當然首先是一種榮譽,同時也是對他一生治學的肯定。我們還有相當多的年輕人也需要這種鼓勵,因為年輕人代表我們的未來,尤其在國學方面。所以,我覺得增設「國學新秀獎」的創意非常好,這對於我們在年輕人當中倡導國學,鼓勵年輕一輩成長,進一步推動國學在年輕人當中的普及,讓他們認同和熱愛國學,非常重要。當然,對我們的人才成長更重要,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
鳳凰網文化:您認為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中國比較文學學會過去作出了哪些貢獻?今後還有會哪些作為?
曹順慶:可能很多人認為,國學獎評選就是中國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等學會和孔子基金會的事,其實比較文學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很多學術大師都有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的學術積累。就拿獲得國學獎的這些先生們來說,上一屆「國學終身成就獎」得主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他最大的成就是提倡文明對話,這次獲獎的許倬雲先生也是如此。
文明對話是什麼?就是比較。不管是做國學研究,還是從事人類文明、文化的研究,在當今沒有不比較的,因為你離不開比較。世界在走向一體化,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我們任何一個前沿性的話題,從很有爭議的文明的衝突到杜維明先生的文明對話,到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到劉若怡教授的《中國文學理論》,都存在比較。我們比較文學學會的很多學者,包括前任名譽會長季羨林先生、會長楊周翰教授、樂黛雲教授等在內,我是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四任會長,而我恰恰是學古代文論的。顯然,在做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國學是必不可少的,一定是要進行中西文明比較的。
另外一方面,比較是當今文明互鑑的需要。我們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發展,比較是無處不在的。比較是學術創新的路徑之一,今天我們做學問,必須要學貫中西,要有世界性的視野、世界性的胸懷。從這方面來講,比較文學學會更應該站在學術前沿,以世界性的眼光來看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比較文學學會能參與國學大典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當然,我希望以後有更多像國學的世界傳統、國學的世界比較、國學與文明對話、國學對世界的影響這類主題的著作和成果出來,那就是我們比較文學學會的光榮。
鳳凰網文化:在今年新冠疫情全球形勢依然嚴峻、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急劇變化之際,您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思想和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請您從中國古代經典中提煉一兩個關鍵詞或者一兩句話。
曹順慶:第一個關鍵詞「自強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生生不息,中華文明為什麼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因為我們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我覺得,自強不息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國學中最值得我們尊敬和繼承的一點。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才能夠萬眾一心,克服種種困難,中華民族得以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才有真正所謂的精氣神,任何艱難困苦都難不倒我們。
前段時間我們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什麼我們的志願軍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在武器裝備落後甚至衣服都穿不暖的情況下,跟在二戰中剛剛打了勝仗的強大的美國甚至是聯合國軍打,能夠讓他們這麼震撼?在我看來就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有這種精神,我們甚至可以以弱勝強;有這種精神,我們可以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重新走向輝煌之巔。所以,自強不息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精神。今天,我們仍然要秉持這種精神,用自強不息精神武裝起來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二個關鍵詞「和諧」。中國人從來是強調和諧的,我們認為和諧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諧表現在很多方面,除了「修齊治平」講和諧,不同文明之間的相處也要講和諧。在世界文明衝突中,不同宗教思想的衝突是比較突出的。亨廷頓講,世界文明的主要衝突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但在中國,在和諧思想的指導下,不同的宗教思想、哲學思想、學術思想是可以和諧相處的。比如說佛教和儒教可以和諧相處。我的老師楊明照先生是研究《文心雕龍》的,《文心雕龍》的作者是劉勰,他寫《文心雕龍》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同文明和諧相處的例子。
為什麼這樣講?劉勰從小跟著釋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教經藏,換句話說,他對佛教很熟悉,後來他寫《文心雕龍》卻完全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講的都是原道、徵聖、宗經,徵聖就是孔子,就是儒家,宗經就是儒家的經典。到了晚年,他又去當了和尚。在劉勰這個人身上,完美體現了佛教、儒家思想的和諧共處,沒有衝突。我們很多著名的文人學者,從陶淵明到李白、蘇東坡,他們都能夠儒釋道共存。可以說,儒釋道共存在中國是常見現象。
和諧思想讓我們受益不少。比如說印度來的佛教,我們吸收了,把它中國化,成了中國的宗教——禪宗。這是一種文明互鑑的創新。禪宗不是印度的佛教,但是沒有印度佛教就沒有禪宗,這種文明交融帶來的文明創新,大大豐富了中華文化。你想想,儒釋道三大主幹,如果少了釋這一支,我們中華文化就沒有那麼精彩。
所以在全球疫情仍然嚴重的今天,全世界要倡導和諧,不要到處去「甩鍋」,到處去批評別人,我們人類要和諧相處、互相幫助。這恰恰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和諧包容,文明互鑑。
第三個關鍵詞「世界大同」。《禮記·禮運篇》講「大同之世,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中華民族的理想,在我看來也應該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大家都要共同為這個世界作出貢獻。我們今天講「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就有世界大同的意義,而這也恰恰是我們中華文明最值得肯定的東西,世界大同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大精髓。
自強不息,一個民族才會生生不息,不斷強大;和諧包容,我們才有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世界大同,人類才有輝煌燦爛的明天。這三點都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當今也同樣值得中國人、值得全世界人民學習、銘記與踐行。這就是我們中華文明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鳳凰網文化:本屆國學大典的主題是「致敬國學、繼承創新、文明互鑑、重建斯文」,也請您談談對這16個字的理解。
曹順慶:這16個字,你們總結得很好,我很認同。我們應該要致敬國學。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國學是沒有受到致敬的,甚至是受到傷害的。特別近代中國因為落後被列強侵略、欺負,籤訂不平等條約,很多人把它歸咎於中華文化的問題,所以他們要打倒中華文化、打倒國學。到了什麼地步呢?有很多著名學者,包括我們所尊敬的一些學者,他們形成了一種共識,要徹底打倒國學。所以相當一段時間裡,國學「被批臭了」。我們應該學習的很多國學的精華,沒有被了解。
不講別的,今天我們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很多都不知道國學是什麼,不知道「十三經」是什麼,更加搞不清楚「十三經」是哪十三經。國學到底好還是不好?大多數人是沒有概念的,甚至就聽信了一些人的說法,認為國學都是壞東西,都是毒害青少年的東西。這種觀點肯定是不對的。在今天看來,我們的漢語很優秀,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優秀。當然,任何文化都有它的缺點,不管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但同時它們也各有優點。
中華民族為什麼生生不息?我們有國學這個魂。今天致敬國學就是對國學的尊敬,對國學的復興,喚起國學的正面的力量。所以我認為,我們要有自信,除了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深刻、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致敬國學就是文化自信,我覺得你們幹了一件大好事,重新把國學的精華發掘出來,首先是發掘它,然後大家要尊敬它,那是我們的寶。
在致敬國學的基礎上,要文明互鑑,這也是非常好的事情。今天文明好像有高下之別,特別是西方人認為,西方文明什麼都好,東方文明什麼都不好,瞧不起東方文明。黑格爾甚至認為,東方沒有哲學,東方文明是幼稚的。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甚至是無知。因為西方文明是從哪裡來的,黑格爾自己也說不清楚,他總覺得古希臘就是他們的家園。但是這個家園從哪裡來的?其實是在文明互鑑中發展起來的。為什麼這樣講?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沒有古希臘。因為古希臘文明是東方文明中孕育出來的,古希臘文字來源於腓尼基文字,腓尼基文字又來源於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古希臘巨石宮殿,也是向古埃及學習的。換句話說,古希臘文明的形成也是文明互鑑的結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方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母。中國有句古話叫「兒不嫌母醜」,黑格爾說東方文明是低級的,也是在貶低自己。文明是互鑑的,互相學習的,我們也向印度文明學習,同時西方也向中國文明學習。文明互鑑,是人類文明不斷創新和發展壯大的一條客觀規律。反之,文明的互相衝突或貶損,是不利於人類文明發展的。
還有繼承創新。這雖然是一句老話,但在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因為我們很多人對傳統已經不熟悉了,所以我們要先講繼承。當然,光繼承不行,還要創新。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就不多說了。
最後提到重建斯文,我覺得並不是說我們要重新創造一個文明,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把中華文明中優秀的東西發掘出來。同時,在文明互鑑中,通過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最終創新成為新的中華文明、新的世界文明。
鳳凰網文化: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嗎?
曹順慶:現在要注意這麼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提的比較多的是,弘揚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很多時候,我們會打著「去其糟粕」這樣一個口號,拒絕認識傳統文化。
任何文明的經典,包括中國古代典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大家先去看,先去認識。不能說你看都沒有看,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你就說它是糟粕。像有些人說,小孩子去讀《詩經》、讀《三字經》,就是毒害小孩子。實際上,可能很多家長自己都沒看過,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批判也好、弘揚也好,前提就是要先學經典。你學了,理解了,自然就知道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了。
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得從學好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開始,這是今天最重要、最應該注意的。
*本文系鳳凰網文化獨家專訪,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採訪/向松陽,整理/向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