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仁學校:以國學浸潤美化學生的心靈

2020-12-16 技藝燕趙文化

術仁學校:以國學浸潤美化學生的心靈

唐堯網訊(記者高佔生)自「術仁國學學校親情辦學引關注」及「術仁國學:讓我找到了做公益的快樂!」兩篇文章在本網發表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探討最多的則是:到底什麼是國學教育?術仁學校為什麼要弘揚國學教育?就大家共同關切的話題,記者再次走進術仁學校,專訪了石洪樸校長。

記者: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教育?

石洪樸:社會上有很多人並不明白什麼是國學,甚至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人們以及市場上的「培訓機構」等。弘揚了多年「國學」而不知什麼是國學,甚至還把「國學」與「傳統文化」混為一談。也正因為這些亂象,使得一些人對國學教育產生了疑惑,而使真正弘揚國學教育的從業者,甚至被邊緣化。

術仁校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記者:資料顯示,最早的「國學」一詞出現在《周禮》。據《周禮》記載,國學就是由國家設立的學校。

石紅樸:是的,這似乎與我們現在所談的國學教育,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而普遍被學者及社會一致認可的定義是在1938年,由號稱「國學三聖」的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給出的國學定義:國學就是以五經為主體的儒家文化。其定義的理由是,五經的思想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的任何時期的主流思想,是吻合而不矛盾的。

記者:傳統文化和國學是不是一回事?

石紅樸:傳統文化與國學並不能劃等號。傳統文化,就是所匯集的能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傳統文化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有精華也有糟粕。而國學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屬於正能量的範疇。

國學教育的精髓就是「道德」教育。其中「道」就是宇宙法則,「德」就是人的行為規範。當人的行為與宇宙法則吻合默契時就是一個有道德的境界。所以,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定是敬畏天地,遵循自然,並遵循天地自然法則的人。自然法則就是像天一樣「自強不息」,像地一樣「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就是由此而來。

記者:術仁學校自建校至今,以國學教育為目標,為社會培養人才。請問,該校的國學教育目標是什麼?

石紅樸:我們對國學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必然要懂得包容,奉獻,感恩,而這樣的人必然是主動學習本領而要報效國家的人!

記者:國學教育是不是順應學習規律的教育?

石洪樸: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規律是有變化的。13歲以前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也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在這個年齡段讀誦大人認為最難的經典,不僅效率高,而且還沒有學習壓力。

學生在讀誦經典

記者:日前,中央電視臺介紹了一個柬埔寨小孩沙利。沙利在十多歲時就能講十五個國家的語言,而他卻從沒有在學校專門學習過單詞、語法,完全是在兜售旅遊紀念品時,因總與外國遊客接觸的過程中學來的,是在掙錢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的。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石紅樸:也許有人認為沙利是個個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那就再了解一下俄羅斯的一個少數民族「東幹族」。東幹族的孩子長大後能說三個國家的語言。因是中國的移民而精通漢語,又因與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有貿易往來,所以便懂得了這些國家的語言。通過這個事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東幹族孩子的語言能力,即便是讓成年人專職去學習,恐怕用五六年的時間也未必能達到東幹族孩子的水平。而最主要的是,東幹族孩子的語言是在沒有任何學習壓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中學成的。

以上事實說明,在學生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背誦大量國學經典,是快樂而沒有壓力的,因為這是順應了孩子擅長記憶的天賦,順應了孩子的學習規律。

記者:讓孩子們讀誦這麼多國學經典,而又不能完全理解,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不是一種壓力和負擔?

石紅樸: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這就如同工廠一樣,只有先儲備足夠的材料,才談得上如何加工產品。學習亦如此,只有把經典先記住,日後才談得上理解。而且讀誦經典與單純學習文字語言還有最大的區別,在讀誦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文字語言技巧,更學會了日後做人、做事的道理。因為國學經典屬於「包容、感恩、奉獻」等正能量的知識,當大量正能量的經典爛熟於胸的時候,試想,日後什麼樣的文章不會寫,什麼樣的道理弄不懂。

記者:國學教育是不是術仁學校的方向性教育?

石紅樸:多年來,國人對教育的爭議從未停止過。但教育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那就是我們所培養出的人才,究竟要為誰服務的問題。

國學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就是奉獻與感恩的教育,就是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個擁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必然是懂得回報社會的人。

術仁學生在生活中落實經典

因此說,術仁學校的教育方向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校是社會所需人才的源頭,這個環節有了問題,將無法保證社會其它環節不出問題。從基楚教育開始普及具有正能量的國學經典教育,就是從源頭上利於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清華大學青少年教育專家曲池教授和石洪樸校長在術仁國學交流

記者:2016年8月份,由最高檢與央視少兒頻道聯合舉辦了一場「校園金盾」普法進校園大型公益活動。這次活動特別邀請定你做了有關「國學教育可以根除校園暴力」的演講。那麼,你能否進一步談談當今備受關注的校園暴力與國學教育的關係。

石紅樸:近年來,一些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小到打架鬥毆,大到傷人性命,大學有、中學有、小學也有。為什麼這個本來應該清淨純潔的校園,會產生這些暴力呢?作為學校,作為教育的從業者,必須要反思校園暴力發生的根源,探討怎樣的教育才能根除校園暴力的隱患。

我校自建校以來,從未發生過一起校園暴力事件,而祥和友愛的氣氛,卻充滿了整個校園。我們的經驗就是,『以治心的國學經典與規範行為的法規,把二者融為一體施教,就能對校園暴力標本兼治』。

我校是一所依託國學經典教育,讓學生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會、報效國家」的學校。說直白一點,就是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好人的學校。因為,好人自然就懂得感恩與包容。因為,好人自然就不會讓父母、讓社會失望。所以,好人就一定遵紀守法。

百善孝為先:為父母敬茶

比如,通過學習論語「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由此,學生必然明白,人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恭敬,那麼他在外就自然遵守制度,對國家盡忠。

又比如,如果我們的學生具備了「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品格,必然對人格的塑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這樣人格魅力的學生,進入社會後,必然會推動「團結、親睦、向善」的社會正能量的形成。

術仁國學愛心社團的愛心姐姐,照顧愛心妹妹

總之,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學生就能夠從內心深處明白,一個具備感恩社會、包容、奉獻等良好品質的人,就能夠正確規範自己的行為,就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防範校園暴力的意識,增強抵制校園暴力的能力,樹立進取、向上的人生觀,崇尚科學,努力學習,立志做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合格少年。

石紅樸最後補充說:國學經典中所講仁愛、包容與奉獻,其本質就是不自私,引導人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當社會大眾具備這樣的思想時,國學教育就是緩解社會矛盾的良藥!

相關焦點

  • 齊魯醫藥學院讓文化浸潤師生心靈深處
    學院師生到焦裕祿紀念館開展現場學習傳統文化以文化人 浸潤心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歷代傳承,沉澱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學院積極推行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時代新人「拔節孕穗」。學院團委以「孔子學堂」為依託開展「我們的節日」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以民族傳統節日為載體,探索育人途徑。
  • 「鼠年鬧新春 國學展風採」聯歡會舉行
    為弘揚民族優良傳統,傳承國學經典文化,浸潤兒童美好心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1月19日下午,新區街道八一社區欣馨社工聯合共青團聊城市委、聊城市國學促進會、農商銀行東昌路支行和興華路小學共同舉辦了以「鼠年鬧新春 國學展風採」傳承國學經典 弘揚民族文化為主題的聯歡會活動。
  • 誦讀國學經典潤澤師生心靈鄧州翰林實驗學校弘揚傳承國學經典誦讀
    了解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鄧州全記錄誦讀國學經典 潤澤師生心靈 ——鄧州市翰林實驗學校弘揚傳承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側記鄧州市翰林實驗學校為了擴大華夏文學的影響力,營造文風墨雨的校園氛圍鄧州市翰林實驗學校於2020年12月3--5日舉辦「誦讀國學」的活動。每天上午10時,分別由高三、高二、高一級部在國旗廣場上舉行千人集體誦讀經典活動。 每場誦讀的一千多名學生昂揚的激情,抑揚頓挫的聲調讓兩側觀摩的三千多名學生掌聲吶喊聲不斷。
  • 最是書香能致遠 浸潤心靈細無聲
    在薛濤老師的作品中,時時洋溢著強烈的空間感、詩化的風格特徵、清新的心靈世界以及溫暖的人文關懷,構築出一個親近孩子的文學世界。薛濤老師就如何展示自己作品的獨特性,與編輯們進行了深度交流,分享了滿滿的文學創作的「乾貨」。薛濤老師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獨特性,樹立屬於自己的「標籤」。
  • 龍口市實驗小學:鈴聲傳遞文化 經典浸潤校園
    今年以來,龍口市實驗小學積極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理念改革,從細節處入手,通過使用不同的古詩詞歌曲做鈴聲,改變了原來鈴聲的單一乏味,而且解決了學生們學詩慢、背詩難的問題。  「剛開始還有一點不適應,很快我們便愛上了新的鈴聲,不同的鈴聲讓我們的心情愉悅,聽了幾次我們都會唱了」,學生們紛紛表達著對新鈴聲的喜愛,說著已經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
  • 時中國學機首創三位一體國學教育模式, 聽讀行!
    時中教育聯合26國學網經過6年多深耕國學內容和研發,首創三位一體國學教育模式,聽讀行!  (聽)時中國學機 :天天播放,時時浸潤經典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中華文化素養。  (讀)時中國學教材:誦讀中華經典是3~12歲學生學習中華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 西峽縣軍馬河鎮:國學薰染促勵志 教育扶貧助成長
    映象網訊(記者田雨陽通訊員郭徵王曉廷)南陽市西峽縣軍馬河鎮一中地處豫西北部深山區,全鎮百分之八十的貧困學生和留守兒童都就讀於這裡。入冬以來,早晚溫差大,學習條件艱苦,學生意志力不強,抗挫折能力差,影響著他們的成長。
  • 「國學教母」於丹:從國學大師到「學術騙子」,她到底怎麼了?
    而且能夠把極其晦澀的大篇大篇的國學論述,簡化為一些短小精悍的人生感悟,人們聽於丹講國學,便覺得"有趣"、"好懂",能吸引觀眾的眼球,走紅也是必然的。於丹也很準確地把握住了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06年以來,她出了很多書講述自己對於國學的見解,並且又多次登上《百家講壇》講述自己對國學典籍的研究及理解,她的一些書籍和節目視頻甚至不光走紅國內,還在海外暢銷,那時候,誇獎於丹是"國學傳播者",她也是當得起的,她跑遍了很多高校,去做演講,學生們在講臺下積極互動,高呼"於老師",人氣火爆。
  • 耳朵課|暑期生活,讓古文浸潤心靈
    上一次,我們一起品鑑了國學經典的魅力。今天再來一起欣賞兩篇古文,聽聽它能帶給我們什麼吧!天津北方網訊:同學們好!上一次,我們一起品鑑了國學經典的魅力。今天再來一起欣賞兩篇古文,聽聽它能帶給我們什麼吧!還記得那個學畫如痴的王冕嗎?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
  • 「人之初、性本善……」 學生進書院,切身感受國學魅力
    「人之初、性本善……」 學生進書院,切身感受國學魅力 2020-12-09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於丹,究竟經歷了什麼
    有人甚至奉她為當代國學大師!如此受到歡迎的國學大師,卻在幾年評價急轉直下。2012年到北大參與舞臺表演後的演講,結果被學生趕下臺,顯得狼狽不堪。為什麼於丹從一個名聲赫赫的大師最後變成被人唾棄的小丑呢?後來,於丹長大後當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繼承父親的衣缽,繼續研究國學。此時的她不過是一名勤勤懇懇的大學教授而已,那麼她是如何紅的呢?這就離不開上電視的經歷了。
  • 書香浸潤心靈 運動強我體魄 ——德陽市婦聯機關5月主題黨日活動
    5月9日,德陽市婦聯機關黨支部在旌陽區高槐村舉辦「書香浸潤心靈 運動強我體魄」主題黨日活動。活動由市婦聯機關黨支部書記戴澤春主持,全體黨員及職工參加。    分享讀書心得,書香浸潤心靈。浸染書香,是一個時代最可貴的氣息;朗朗誦讀,是一個時代最蓬勃的發聲。
  • 從國學大師到被轟下臺,55歲的於丹無人問津,到底做錯了什麼?
    說到國學大師,很多人肯定會想到於丹。因為她靠《百家講壇》講《論語》孔子的事跡而爆紅,這個節目可以說讓她圈粉無數。 當時是有很多年逾古稀的崑曲愛好者,他們登臺獻唱的,這些專家級別的人的到來,吸引了很多北大戲曲愛好者的關注,而且北大的學生,他們的國學素養是很高的。 當這些專家級別的崑曲愛好者,他們唱完之後。沒想到於丹到了講臺上,她要發表一番言論,她剛說了「一句我代表大家......」
  • 專研國學登上百家講壇,她被譽為國學大師,也被人說是廢話連篇
    多數的學生,上班族和老人都在電視機面前。於丹的《論語》講解一連播出了七天。每一天的收視率都攀上高峰。她妙語連珠,把晦澀的古文講得生動有趣。讓很多原不感興趣的人都心動起來。世界公認的國學大師能夠把古文講得像白話文一樣簡單易懂。靠的是她深刻的理解是豐富的閱歷。觀眾對她深入淺出的雞湯很買單。一時間,於丹和國學帶來了網絡的高潮。
  •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美化人」探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而於11月21日正式開館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個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正以博物館美育實踐的創新者、先行者之姿,聚合各領域美育智慧,探尋「以美化人」的博物館美育新路徑。作為現代「精神家園」,博物館一直以「潤物無聲」的美育教育,照澈著人的心靈。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速博物館「進」校園,進一步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
  • 從《把經典鑲在學生腦子裡》聯想到從小重視國學經典教育的必要性
    最近,我們讀到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題目叫《把經典鑲在學生腦子裡》。這篇文章認為傳統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第一口母乳」,中小學教材應該大量增加古詩文的比重;這篇文章強調要擷取離孩子最近的那朵浪花,用喜聞樂見的方法向孩子傳授傳統文化;這篇文章還提出學生時期應打好民族文化的底子,為一輩子的成長奠定人文基礎。
  • 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含義
    「國學」一說,最早見於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以及《國學概論》演講,又可稱國故。倡導國學意義宏遠,勢在必行。一個民族若想屹立於世界民族強林,就必須有自己的一脈文化。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中國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文化之橋、心靈之橋、血脈之橋。正如儒家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丹江口:為學生心靈健康護航 讓學生心靈充滿陽光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中,給學生心靈和身體健康護航,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12月15日上午,丹江口市白楊坪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邀請專業心理諮詢師來校開展了心理健康知識輔導講座。
  • 石家莊八一小學舉行首屆國學歌曲展演活動 - 河青新聞網——河北...
    河青新聞網訊 12月14日至17日,石家莊市八一小學舉行了首屆國學歌曲展演活動,學校一至六年級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