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仁學校:以國學浸潤美化學生的心靈
唐堯網訊(記者高佔生)自「術仁國學學校親情辦學引關注」及「術仁國學:讓我找到了做公益的快樂!」兩篇文章在本網發表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探討最多的則是:到底什麼是國學教育?術仁學校為什麼要弘揚國學教育?就大家共同關切的話題,記者再次走進術仁學校,專訪了石洪樸校長。
記者: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教育?
石洪樸:社會上有很多人並不明白什麼是國學,甚至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人們以及市場上的「培訓機構」等。弘揚了多年「國學」而不知什麼是國學,甚至還把「國學」與「傳統文化」混為一談。也正因為這些亂象,使得一些人對國學教育產生了疑惑,而使真正弘揚國學教育的從業者,甚至被邊緣化。
術仁校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記者:資料顯示,最早的「國學」一詞出現在《周禮》。據《周禮》記載,國學就是由國家設立的學校。
石紅樸:是的,這似乎與我們現在所談的國學教育,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而普遍被學者及社會一致認可的定義是在1938年,由號稱「國學三聖」的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給出的國學定義:國學就是以五經為主體的儒家文化。其定義的理由是,五經的思想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的任何時期的主流思想,是吻合而不矛盾的。
記者:傳統文化和國學是不是一回事?
石紅樸:傳統文化與國學並不能劃等號。傳統文化,就是所匯集的能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傳統文化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有精華也有糟粕。而國學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屬於正能量的範疇。
國學教育的精髓就是「道德」教育。其中「道」就是宇宙法則,「德」就是人的行為規範。當人的行為與宇宙法則吻合默契時就是一個有道德的境界。所以,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定是敬畏天地,遵循自然,並遵循天地自然法則的人。自然法則就是像天一樣「自強不息」,像地一樣「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就是由此而來。
記者:術仁學校自建校至今,以國學教育為目標,為社會培養人才。請問,該校的國學教育目標是什麼?
石紅樸:我們對國學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必然要懂得包容,奉獻,感恩,而這樣的人必然是主動學習本領而要報效國家的人!
記者:國學教育是不是順應學習規律的教育?
石洪樸: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規律是有變化的。13歲以前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也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在這個年齡段讀誦大人認為最難的經典,不僅效率高,而且還沒有學習壓力。
學生在讀誦經典
記者:日前,中央電視臺介紹了一個柬埔寨小孩沙利。沙利在十多歲時就能講十五個國家的語言,而他卻從沒有在學校專門學習過單詞、語法,完全是在兜售旅遊紀念品時,因總與外國遊客接觸的過程中學來的,是在掙錢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的。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石紅樸:也許有人認為沙利是個個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那就再了解一下俄羅斯的一個少數民族「東幹族」。東幹族的孩子長大後能說三個國家的語言。因是中國的移民而精通漢語,又因與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有貿易往來,所以便懂得了這些國家的語言。通過這個事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東幹族孩子的語言能力,即便是讓成年人專職去學習,恐怕用五六年的時間也未必能達到東幹族孩子的水平。而最主要的是,東幹族孩子的語言是在沒有任何學習壓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中學成的。
以上事實說明,在學生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背誦大量國學經典,是快樂而沒有壓力的,因為這是順應了孩子擅長記憶的天賦,順應了孩子的學習規律。
記者:讓孩子們讀誦這麼多國學經典,而又不能完全理解,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不是一種壓力和負擔?
石紅樸: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這就如同工廠一樣,只有先儲備足夠的材料,才談得上如何加工產品。學習亦如此,只有把經典先記住,日後才談得上理解。而且讀誦經典與單純學習文字語言還有最大的區別,在讀誦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文字語言技巧,更學會了日後做人、做事的道理。因為國學經典屬於「包容、感恩、奉獻」等正能量的知識,當大量正能量的經典爛熟於胸的時候,試想,日後什麼樣的文章不會寫,什麼樣的道理弄不懂。
記者:國學教育是不是術仁學校的方向性教育?
石紅樸:多年來,國人對教育的爭議從未停止過。但教育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那就是我們所培養出的人才,究竟要為誰服務的問題。
國學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就是奉獻與感恩的教育,就是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個擁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必然是懂得回報社會的人。
術仁學生在生活中落實經典
因此說,術仁學校的教育方向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校是社會所需人才的源頭,這個環節有了問題,將無法保證社會其它環節不出問題。從基楚教育開始普及具有正能量的國學經典教育,就是從源頭上利於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清華大學青少年教育專家曲池教授和石洪樸校長在術仁國學交流
記者:2016年8月份,由最高檢與央視少兒頻道聯合舉辦了一場「校園金盾」普法進校園大型公益活動。這次活動特別邀請定你做了有關「國學教育可以根除校園暴力」的演講。那麼,你能否進一步談談當今備受關注的校園暴力與國學教育的關係。
石紅樸:近年來,一些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小到打架鬥毆,大到傷人性命,大學有、中學有、小學也有。為什麼這個本來應該清淨純潔的校園,會產生這些暴力呢?作為學校,作為教育的從業者,必須要反思校園暴力發生的根源,探討怎樣的教育才能根除校園暴力的隱患。
我校自建校以來,從未發生過一起校園暴力事件,而祥和友愛的氣氛,卻充滿了整個校園。我們的經驗就是,『以治心的國學經典與規範行為的法規,把二者融為一體施教,就能對校園暴力標本兼治』。
我校是一所依託國學經典教育,讓學生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會、報效國家」的學校。說直白一點,就是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好人的學校。因為,好人自然就懂得感恩與包容。因為,好人自然就不會讓父母、讓社會失望。所以,好人就一定遵紀守法。
百善孝為先:為父母敬茶
比如,通過學習論語「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由此,學生必然明白,人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恭敬,那麼他在外就自然遵守制度,對國家盡忠。
又比如,如果我們的學生具備了「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品格,必然對人格的塑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這樣人格魅力的學生,進入社會後,必然會推動「團結、親睦、向善」的社會正能量的形成。
術仁國學愛心社團的愛心姐姐,照顧愛心妹妹
總之,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學生就能夠從內心深處明白,一個具備感恩社會、包容、奉獻等良好品質的人,就能夠正確規範自己的行為,就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防範校園暴力的意識,增強抵制校園暴力的能力,樹立進取、向上的人生觀,崇尚科學,努力學習,立志做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合格少年。
石紅樸最後補充說:國學經典中所講仁愛、包容與奉獻,其本質就是不自私,引導人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當社會大眾具備這樣的思想時,國學教育就是緩解社會矛盾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