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20世紀50年代,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打起背包就出發,把一所當時新中國最好的學校從上海遷到西安,對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布局、工業布局等產生了重要影響。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15位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習近平總書記很快回信,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期間來到交大西遷博物館,會見14位西遷老教授,並就「西遷精神」發表重要講話,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光明智庫特邀兩位西遷老教授講述當年的故事,並邀請兩位中青年學者代表暢談如何當好「西遷精神」新傳人,在新徵程上再創佳績。
【我的西遷故事】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光和熱」
講述人:西遷老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 潘季
交大西遷之時,我23歲,是個剛畢業的青年教師。當時中央電話通知我們,學校立即召開了校務委員會,大家熱烈擁護遷校。學生得到消息後,發動長跑表示擁護。說起老師,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電機系主任鍾兆琳教授。鍾先生在遷校過程中非常堅定,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他在校務委員會上第一個發言擁護遷校,表示「好男兒志在四方」,並帶領學生唱畢業歌:「同學們在校是桃李芬芳,畢業後做國家棟梁」。
1956年9月2日,「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從上海出發,向西安「進軍」。專列上掛著大橫幅,寫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火車經過奔騰的長江黃河,年輕的師生們一起唱響《歌唱祖國》。
在彭康校長的帶領下,學校17名黨委委員,除了一人因工作需要留於上海外,其他16人都來到了西安。
初到西安,印象中似乎只有一家麵粉廠和一家很小的紡織廠,電力也還沒有發展起來。當時國家有了新的工業布局,僅西安周圍就有20多項:東郊是紡織城,西郊是電工城,北郊是國防工業的飛機製造廠。交大就規劃在距西安古城兩公裡的地方,當時是一片麥地。我們夜以繼日搞建設,不到一年時間,師生宿舍和一座教學樓拔地而起。
西遷博物館展出的鐘兆琳教授使用過的物品。
當時校門口只有一條比較寬的泥路,公交線路也只有一條,每隔二三十分鐘才來一輛公交車。路上塵土飛揚,下雨天時,公交車幾乎是在泥漿裡前行。即使條件艱苦,也沒有對我們的工作情緒產生絲毫影響。一些教師一周要上四五十節課,大家懷著建設新中國的熱情,全身心撲在了工作上。
我剛到西安後不久,學校便派我去留蘇。我清楚地記得當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會見我們留學生時說的話:「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這句話影響了我一輩子。回國後,我就一心一意撲在課堂和科研上了。那時候很少考慮個人問題,我大學畢業時開始談戀愛,我到西安後,她還在南京,後來我又去了蘇聯。我們談了6年戀愛,聚少離多。
1955年,校園基礎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鬥轉星移,60多年一晃而過。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到我們學校來考察。他說,「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作為當年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15位教授中的一位,我心裡非常激動,也很自豪。
多難興邦,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年輕一代表現不俗。交大兩家附屬醫院的幾百位白衣戰士逆行到武漢,為抗擊疫情作出很大貢獻,讓人感動。中華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起來的。我們這些老同志相信,年輕一代交大人會比我們幹得更好。
1958年,張鴻教授主持召開高等數學課程改革討論會。
60多年前,我們來到西安,在一片麥地裡建起了這所以理工科為主,規模大、基礎好的著名大學;60多年來,我們在西部生根發芽,在黃土地上成長,貢獻著心血和汗水。最讓我們驕傲的是,交大西遷後培養了27萬多名各類人才,其中40%以上紮根西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自己的光和熱。未來,將有更多交大學子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我想,這就是對「西遷精神」的最好傳承。
「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家」
講述人:西遷老教授 盧烈英
這次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期間,來到交大看望我們,讓人備受鼓舞。對我來講,有三個「沒想到」。一是我們當時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習近平總書記很快給我們回信了;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裡提到我們;三是這次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專門看望我們,並對「西遷精神」作出高度評價。
我聽了以後感觸很深。每個西遷人都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都經歷了一場「大我」與「小我」的博弈。對每個人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付出,還影響到以後的幾代人,這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習近平總書記說,「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讓我想起在西遷時,交大校園裡流傳著三句感人至深的口號。第一句是「黨的決定就是我們的行動」;第二句是「黨叫我們去哪裡,我們就背起行囊去哪裡」;第三句是「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家」。這三句口號對我影響很大。遷校過程非常順利,這不僅是因為我們的愛國情懷,也是因為我們聽黨的話,懷著跟黨走的堅定決心。回憶當時遷校的情景,我覺得用「爭先恐後,積極踴躍」八個字來形容最合適。
遷校不僅是「遷」,最難的其實是「建」。把交大這棵在上海生長了60多年的「老樹」遷到西部艱苦陌生的環境裡,並且不能損傷根系,這一點我們做到了。不僅如此,這棵「樹」還要紮根在西部土壤裡,儘快適應水土,茁壯成長,造福一方,我們也努力做到了。
俯瞰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
西遷以後,我們沒有耽誤一堂課,也沒有影響一次實驗。按照國家要求,我們要擴大招生,還要籌建一些新的專業,比如核能、計算機和力學等。在生活方面,剛開始我們有些不適應。南方人不習慣吃饅頭,每頓都想吃米飯,但西安麵食居多,大米很少。當時西安市政府照顧我們,每個月給我們增加了幾斤大米。
我1953年參加工作,遷校時24歲,還是一個年輕講師。在遷校過程中,有幾位老教授給我留下了深刻記憶。
鍾兆琳教授當時已經56歲了,身體不太好,家裡也很困難,他的愛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離不開床。但他堅持來到西安,帶領我們繼續搞科研,全身心投入到交大建設裡。交大東門口有一個鍾兆琳實驗室,那是他親手為電氣學院建起來的。除了教學以外,他還深入西部基層實地考察,給國家提了很多關於開發大西北的建議。像他這樣的老前輩還有很多,他們的行動對我的成長影響很大。我想,知識分子的一生,只有跟黨的事業、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對黨和國家有所貢獻,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紮根西部64年,交大取得了輝煌成績。「西遷精神」不僅是我們交大的寶貴財富,也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的精神財富。希望這筆財富能持續傳承下去,並且不斷增值。
【中青年代表話擔當】
「西遷精神」閃耀愛國奮鬥光芒
作者:燕連福(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研究中心研究員)
64年前,為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交通大學師生員工從黃浦江畔遷至渭水之濱,毅然決然投身祖國的西部建設。在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的歷程中,西安交大人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調研,強調「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為我們傳承弘揚「西遷精神」、培育西遷新傳人、奮力走好新時代新徵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一部西遷史就是一部知識分子的愛國奮鬥史
一部交大西遷史也是一部拓荒史、一部西部教育發展史、一部廣大知識分子愛國奮鬥史。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鍾兆琳、陳大燮、張鴻等一大批優秀的西遷老教授。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始終與黨和國家發展同行同向」的堅定信念,看到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愛國之志,更看到了「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擔當。
「西遷精神」之所以歷久彌新,就是因為西遷人在面對國家利益與個人生活衝突時,自覺以國家需要為重、以民族大義為念,舍小家顧大家,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維繫在一起,在國家發展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今天,我們更應該把「西遷精神」蘊含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轉化為報國之行,發揚「我是祖國螺絲釘,哪裡需要哪裡擰」的愛國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不懈奮鬥,續寫西部發展新篇章。
聽黨指揮跟黨走,是辦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
1955年,基於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強國、實現高等教育均衡布局、促進西部地區發展穩定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內遷至西安。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堅決響應黨的號召,堅決擁護和執行黨中央關於西遷的決定,放棄上海相對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來到黃土地上的寂寥古城。
聽黨指揮跟黨走,始終服從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需要,是西安交大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遵循。60多年來,西安交大已經為國家培養超過27萬名高層次人才,其中40%的畢業生在西部就業。今天,西遷人將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西遷精神」為指引,以「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為要求,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弘揚「西遷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徵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今天,弘揚「西遷精神」,需要我們抓住機遇,為戰勝疫情、復工復產提供有力支撐;需要我們加快推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破解制約國家科技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將創新港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需要我們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各項工作中,擼起袖子加油幹,創造出西遷人的新貢獻,續寫好愛國奮鬥新故事。
弘揚「西遷精神」,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等歷史機遇,為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中青年代表話擔當】
在傳承「西遷精神」中綻放青春芳華
作者:唐敏(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西遷精神」的重要講話令人鼓舞,讓我們青年一代交大人對肩負的使命、身上的責任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厚植愛國之情,永遠聽黨指揮跟黨走。一所大學肩負的使命,總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西遷的師生自覺把個人選擇融入國家需要之中,彰顯了交大人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堅定的報國之志。老一輩交大人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用生命、熱血和汗水在一片麥田上建起了這所西部重要的高等學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西遷精神」,我們青年一代要聽黨指揮跟黨走,秉持老一輩知識分子胸懷大局、自覺服從黨和國家發展需要的家國情懷,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努力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中貢獻力量。既要築牢思想之「基」,與黨的初心使命同心同向;又要增強實幹擔當之「為」,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發光放熱。
激發奮鬥之志,續寫愛國奮鬥新篇章。60餘年的奮鬥徵程中,一代代交大人牢記囑託,始終以國家富強和人民福祉為己任,為建設西部嘔心瀝血、砥礪奮進。在老一輩西遷人的激勵感召下,一批批青年人選擇在西部建功立業、生根開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廣大青年應該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我們青年一代交大人,必須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在風浪中歷練成長,在拼搏中充實青春歲月,讓青春芳華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牢牢紮根西部,持續產出科教新成果。紮根西部的60餘年裡,老一輩交大人在崗位上敬業奉獻、上下求索,開創了中西部科教創新高地,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和引領者。青年一代交大人要繼續傳承好這種紮根西部、紮實研究的學風,積極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提高解決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重大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持續產出科研新成果。
勇攀科學高峰,為建設創新強國貢獻力量。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西遷後,在老一輩西遷人的帶領下,交通大學堅持「又紅又專」的辦學方針,努力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大學,立志多培養幾個錢學森,探索出了一條有特色的辦學道路。西遷創業過程中,老一輩交大人發揚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精神,開辦新專業,開發新技術,研製新成果,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面向未來科技強國新形勢,國家對破解科技難題、強化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我們青年一代交大人必須主動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攀登科技高峰,追趕全球科技發展方向,持續研發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進一步成為相關行業引領者,把成果應用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貢獻交大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勝、王斯敏、張哲浩 光明日報通訊員 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