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瑪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間文學中的珍貴文化遺產,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色濃鬱,對土家族人文社會影響深遠。
「梯瑪」是土家語音譯,「梯瑪」既指土家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又是巫師的土家語稱呼,即「敬神的人」。
《梯瑪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種吟唱式的長篇史詩,對土家族的歷史、民族的遷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學、生產勞作、生活習俗等,都作了寶貴的記述。它以土家族民間祭祀儀式為載體,世代心口相傳。它集詩、歌、樂、舞為一體,表現出土家族廣泛的歷史內容和社會生活內容。
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位於湖南西北邊陲。區域內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歷史上與外界缺少大規模文化交流,是土家族原始文化得以長期保存的地理原因。
土家梯瑪儀式。作者:李鋒
「梯瑪」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溝通人神之間的神秘使者。他既能向神表達人的祈求,又能向人轉達神的旨意;既是神的代言人,又是人的代言人。但是由於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無論梯瑪代人求神還是代神傳言,都只能用語言表達而不能用文字陳述。因此,《梯瑪歌》一直以土家語為媒介,在世代土家人中心口相傳。這樣,掌握這門知識和技能的梯瑪,在土家族中佔有顯赫的社會地位。在古代,梯瑪可以參與部落的重大問題的決策,用他們所通曉的佔卜術,為部落預測吉兇禍福;並用他們獨特的巫醫巫術,為部落人祈福攘災,驅病避邪,從而受到人們的尊重。梯瑪有權調解民間糾紛,有權幹預民間婚喪大事,男婚女嫁必須得到梯瑪許可。清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後,梯瑪的權力雖然日漸削弱,但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梯瑪歌》是一部珍貴的民族史詩,它既有對自然的崇拜、關愛、珍惜的一面,也有敢於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屈不撓、英勇奮鬥的一面。
彭繼龍(圖中),民間文學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湘西州唯一指定的梯榪神歌傳承人,同時被譽為「湘西三大梯榪」之一。圖為彭繼龍在傳承梯瑪神歌之跳神。山裡野狼 攝
梯瑪神歌。 盧瑞生 攝
作為民間文學的《梯瑪歌》,篇幅宏大、結構嚴謹。據由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主編,保靖縣馬王鄉巫師向宏清口傳,彭榮德、王承瑤整理譯釋的《梯瑪歌》(嶽麓書社1988年10月出版)記錄,《神歌》長達50章148節。它們是:1.報家先,2.安正堂,3.臘月堂,4.三月堂,5.掛神像,6.開天闢地,7.請師父,8.訪堂大廟,9.報梯瑪,10.請先師,11.請四都衙門,12.請天子爺爺,13.請九都衙門,14.辦傳貨,15.奉主家,16.賞眾,17.起兵,18.備馬,19.起馬,20.遇家先,21.交和事錢,22.敬九月堂,23.踩十二板橋,24.捉魂,25.過乾搭地界九大坡,26.七月堂,27.摘花地界,28.過堂,29.過店,30.過十二重門,31.擺和事錢,32.和事堂回程,33.渡陰河,34.二過九月堂,35.宵夜請神,36.討保佑,37.討兵,38.退正月堂,39.討打發,40.仿兩口子議事,41.告兵,42.捉馬,43.拜男拜女,44.奠酒,45.求子問卦,46.七板橋,47.搭十二板橋,48.苦連亭,49.交天錢,50.傑洛番案。
《梯瑪神歌》(上集)
《梯瑪神歌》(下集)
來源:湘西民族宗教事務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審核/尚欣 黃沙沙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