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起源是什麼?身為盤瓠後裔的土家族,有哪些古老習俗?

2020-12-10 芷天說

起源眾說紛紜的土家族,傳承千年的古老習俗,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我國湘、鄂、渝、黔交界地帶,有一個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少數民族。他們從古至今一直都以土家話作為民族語言,雖然他們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卻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世代流傳著土家族的文化習俗與民族精神。

相比較於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來說,土家族的風土人情以及風俗習慣更具特色。事實上在世人眼中土家族的形象一直都是,身穿藍布麻衣、住吊腳樓、愛吃餈粑、喝糧食酒的土著形象。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土家人早已,跟上了時代步伐過上了現代生活。

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土家族的人口數量,大約有1000萬處於中遊地位。土家族與彝族、苗族、壯族、布依族等散落雜居,但主要聚居地卻是在兩湖地區。雖然重慶與貴州也有其族人分布,但相比較而言兩湖地區的土家族人數更多。

雖然現代學者對於土家族起源有很多爭論,但是從不同起源說中卻可以體現出,土家族在歷史變遷中的民族發展歷程。根據考古發現土家族聚居地曾是新石器遺址,如果按照這個觀點來看土家族的民族歷史,至少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時間。

但是筆者認為考究一個民族的起源歷史,最核心的論點應該是民族誕生史。根據古代民族起源可以得知,在公元前2146年我國境內才開始形成民族。也就是說土家族真正的民族開端,應該是上古時期聚居於西南地區的夷族或西戎。

但按照最新研究發展土家族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末年。從這一點來看土家族也應該是,由一些古老民族分立出來的單一民族。所以才會有「巴人」說與「烏蠻」說,作為一個以多個民族聚居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體,土家族的習俗文化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徵。

土家族眾說紛紜的起源歷史

世界上存在的每一個民族都不會憑空出現,尤其是生活在我國境內的眾多少數民族。更是經歷了悠久而漫長的歷史洗禮,以及時代變遷與朝代更迭,才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民族體系。土家族就是在這種歷史大環境中,出現的一個獨具魅力的民族。

一、自稱「畢茲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土家族並不顯山也不露水,他們只是一個聚居於大山中的少數民族。土家族人對居住區內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敬畏之情。根據不同居住地土家族的自稱也有所不同,「畢茲卡」、「密基卡」、 「貝錦卡」。

這些土家族語言音譯的族名雖然聽起來有一些拗口,但是翻譯成漢語卻非常具有生活氣息。「土生土長的人」就是土家族名稱的真正內涵,作為古代社會中的農牧民族,土家族以虔誠的民族信仰,以及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土家族文化。

事實上從古至今土家族的名稱,就一直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由於在古代社會這個民族一直分布於武陵山區,所以中原大國就將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蠻」 是一個含有貶義的字體,大意為粗魯、強悍、野蠻、不通情理。

這種稱呼是古代中原王朝對南方民族的統稱,所以 「蠻」、「夷」等名稱,也曾是土家族先民的他稱。實際上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土家族的名稱也越來越豐富。「土人」、「土蠻」等稱呼也曾陪伴土家族好幾個世紀。

二、土家族民族起源歷史

關於土家族形成與起源歷史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根據不同證據提出了不同觀點。但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說法,巴人後裔說、遷徙說和土著說。其實,這一點也完全符合古代少數民族的形成規律。

筆者認為按照古代中國民族形成歷史來看,基本上可以分為古民族後裔,多個民族聚居融合以及土生土長。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古老民族,在經過不斷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民族分裂,在這種前提下很多族民就會單獨成立一個民族。

而民族融合則是指一個單一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其他民族相互融合或包容,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民族共同體。土家族的起源歷史中這三種情況都有,也就是說土家族並不是一個由,單一民族構成的少數民族,而是由多個民族聚居形成的少數民族。

1.巴人後裔說

「巴人」一般指生活在巴蜀地區的人,而且多指當地的少數民族。如果從歷史沿襲角度來看,「巴人」最早形成於商周時期,並且經過不斷發展與壯大建立了巴國。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主要活動範圍,在重慶西南和四川東大部分地區。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巴國」與蜀國並不是一個政權,他們兩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關係。但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已經被秦國消滅,並且成為秦朝統治區域內的一個少數民族。從這一點可以得知先秦時期的巴人,其實與蜀人最後都重新融合在一起了。

有些專家和學者之所以認為土家族就是「巴人」後裔,其實,最主要的根據就是他們都聚居在同一個地區。但是生活在同一個地區的未必是同族,根據《十道志》一書所言,「巴人」曾出現過大規模入湘遷徙。

而且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其實也與「巴人」聚居區域內的地名較為相似。還有一個比較有利的證據是,土家族與「巴人」的民族信仰相同。他們都信奉虎的故事與神話,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這兩個民族,曾在同一個地區居住並且都有共同性,從這兩點來看土家族是巴人後裔非常可信。

2.遷徙說

關於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已見不鮮,古代社會中的土家族最開始居住在雲貴高原,但是因為多種原因影響最後遷入湘西。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溪州銅柱記》中,曾記載:「蓋聞牂牁接境,盤瓠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

這句話中的信息其實非常多,「牂牁」指的是漢朝時期的牂牁郡,其遺址位於現代社會中貴州省東南黔東南自治州,並向最西北方向的黃平縣舊州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土家族先民,原始居住地應該在貴州省舊州鎮。

「盤瓠遺風」中的「盤瓠」指的是一位神話人物。相傳在遠古時期的帝嚳統治階段,「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於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龍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根據這段記載可以得知「盤瓠」為龍犬。

盤瓠曾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顱,「帝嚳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這其實說出了盤瓠應是土家族的祖先,而「入五溪而聚族」則說明了,土家族人在上古時期應該聚居於五溪,也就是現代社會中的武陵山區。

也就是說土家族原本生活在貴州省,但是在盤瓠時期遷徙入武陵山區。目前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非常多,因為「遷徙說」有很多史料可以佐證。筆者認為無論是巴人說還是遷徙說,都可以證明土家族曾在這兩個地區生活過。

3.土著說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土著說」, 這種說法認為土家族自古以來就定居在湘鄂渝黔。然後,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又融入了其他一些部族先民。也就是說土家族不僅是,土生土長的湘鄂渝黔土著民,而且也是一個融合了多種部族的民族共同體。

這種說法目前支持的人數也不少,但是筆者認為無論土家族起源於何地,有一點絕對不能容許大家忽視。那就是這個民族是我國境內的「土著族」,從上古時期開始一直生活在西南地區。只不過因為歷史原因曾經出現過遷徙,但是這絕對不會影響土家族的民族屬性。

盤瓠後裔土家族的獨特民風民俗

一、服飾文化

土家族作為生活在南方地區的古老民族,從古至今都保留著比較傳統的風俗習慣。在穿衣戴帽方面由於土家族人比較崇尚簡樸,所以他們穿的衣服多為麻布材質,一般都稱為「溪布」、「峒布」,而且顏色上也是比較單一的青藍色。

無論男女服飾形制基本上都以寬鬆肥大為特色,女性上衣多以矮領、右衽為特點。但是為了顯示出女性的愛美之心,會在領子或者衣服邊兒上紋繡上花紋,尤其是領口更是以三條花邊而著稱,下身多穿褶皺較多的「八幅羅裙」。

土家族男性的衣服相對來說比較隨意,除了也具有寬鬆最大的特點之外,上衣一般多為比較有特色的「琵琶襟」,他們喜歡在腰上纏一條單色或多色布帶,下身一般就是比較肥大的短褲,很多年紀比較大的土家族男人還會綁腿。

二、飲食習俗

土家族的飲食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日常生活中主食主要有大米飯和包穀飯兩類。當然,也有人喜歡吃綠豆、豌豆、大米混合蒸熟的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的重要飲食,但由於這兩種食物具有季節性,所以一般只能在春夏秋三季可以吃到。

相比較於其他少數民族的飲食來說,由於土家族居住地的季節影響,所以他們的食物相對來說比較貴。平時除了可以吃到米飯以及豆飯之外,在冬季一般都食用紅薯、馬鈴薯等。菜餚方面的主要特色就是以辣為主,臘肉是當地的主要肉食品。

三、建築習俗

土家族的住宅其實與其他少數民族大同小異,他們在建造房子的時候也喜歡,使用木材和竹子為主要結構。而且一般也都是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放雜物,並且這種房子具有冬暖夏涼的優勢。

如果從房屋種類上來劃分主要有,茅草屋、木架板壁屋、吊腳樓等。當然,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的土家族也開始搭建磚瓦房。因為這種房子不僅特別堅固而且牢固性更好,事實上直到現在社會依然有一些土家族人願意住巖洞,這其實也是土家族的一個主要住房習俗。

結 語

筆者認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能夠留存下來的民族都具有其優越性。雖然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物質條件並不是特別好,但是卻擁有無法比擬的濃厚歷史底蘊。如果從古代中國民族發展史角度來看,土家族在歷史中的參與度其實非常高。

作為一個曾經居住在雲貴高原,後來遷徙到湘鄂渝黔的融合民族。這不僅可以體現出土家族的歷史發展,同時也醞釀出了獨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習俗。現代社會中的土家族年輕人,早已經融入了時尚、新穎的現代生活,但是很多老一輩的土家族人,卻依然在堅守老祖宗留下的習俗。

【參考文獻】

《土家族婚姻習俗的嬗變》

《「歌喪哭嫁」的土家族習俗音樂》

《土家族風俗習慣與精神文明建設》

《土家族習俗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

相關焦點

  • 織就美麗——土家族服飾
    當一種習俗日華月暈、霧罩雲遮時,當一種念頭進入心靈潛滋暗長、盤根錯節時,土家的女子便理所當然地視織繡為事業而傾注心力了。就這樣,土家女人靠著一雙傳承千古的巧手和一顆七竅玲瓏的心,把古老的織繡工藝培育得花團錦簇、碩果纍纍。
  • 【視頻】湘西土家族《梯瑪神歌》
    《梯瑪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間文學中的珍貴文化遺產,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色濃鬱,對土家族人文社會影響深遠。 「梯瑪」是土家語音譯,「梯瑪」既指土家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又是巫師的土家語稱呼,即「敬神的人」。
  • 湖北行,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司城,秘藏著歷史悠久的土家族文化風俗
    去年旅行,來到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遊覽了恩施的土司城。恩施州位於鄂、湘、渝三省(市)交界處,有「鄂西林海」之稱。境內山地較廣,民族眾多,居民除漢族外,還居住著以土家族為主的28個少數民族。而恩施城內的土司城,是以前土家族人集聚的最大城堡,也是全國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最能體現土家族文化風俗的標誌性建築群。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時期巴人的後裔,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他們最後集聚在了湘、鄂、川等山水毗連的地區,演變成了土家族。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
  • 首屆「土家族優秀作品」黔江揭曉 12作品新鮮出爐
    「土家族優秀作品獎」是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主辦的繼中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優秀作品獎之後的第三個文學單項獎,代表了中國土家族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此次活動的舉辦,旨在推動武陵山區土家族文學創作整體水平上臺階,搶佔全國土家族文學創作高地,推動黔江文化建設和旅遊大區建設,進一步提高黔江知名度和美譽度。
  • 土家族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土家繡花鞋墊——土家族民間工藝一絕 繡花鞋墊是土家族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老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手藝,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 清水土家族鄉:統一戰線奔小康民族團結譜華章
    用好用活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清水土家族鄉歧山村哈格咋廣場作為清水土家女兒會的舉辦地,八方來客曾歡聚於此,共享盛會。今年夏天,廣場正在進行提升工程,新建的兩座木結構土家樓閣,在原有的民族牌坊、「天下第一桌」、白虎圖騰基礎上,為哈格咋廣場錦上添花。
  • 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一、收徒方式在土家族裡,木匠師傅收徒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學徒與師傅要有親屬關係。直系血親最好,旁系血親關係也可以,姻親基本上不多,但也不是沒有。二是要學藝的徒弟人品一定要好,要忠誠 、有耐心、 能吃苦 。以前我們收徒弟,有一套繁瑣的手續。
  • 【全面小康慈利行】一把手訪談錄|專訪趙家崗土家族鄉黨委書記覃麗
    趙家崗土家族鄉:打造「三型鄉鎮」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點擊播放視頻趙家崗土家族鄉緊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找到了一條以打造「三型鄉鎮」為目標來落實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努力把趙家崗土家族鄉建設成為農村經濟繁榮、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安定和諧、宜商宜遊宜居的新型鄉鎮。
  • 初探恩施土司城感受土家族文化
    國慶過後的周末,因為臨時的變動,有了2個小時左右的空閒時間,可以去恩施旅遊的標誌性景點,恩施土司城去遊覽一番。屬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
  • 這座「土司城」高大威武,見證了當時土家族抗擊倭寇的歷史
    #創作最光榮# 張家界五子坡有個土家族古城堡土司城,利用山勢純木結構搭建,具有明顯的士家族建築風格。土司城依山而建,用石砌築,堅固高大,易守難攻。東南第一功這座石牌坊,是明嘉靖皇帝御賜所建。上面寫著嘉靖欽賜的「東南第一功」五個大字,這是土家族明朝嘉靖年間取得抗擊倭寇勝利的獎賞,是土家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見證。土司城吊角樓,朱熔基為之提詞「天下第一樓」。圖騰柱。特別是沖天樓(九重天世襲堂),依山造閣、氣勢恢宏、曲徑回復、獨具匠心,高達48米,全是木質結構沒有一顆鐵釘子,堪稱土家吊腳樓建築史上的奇蹟,是中國木質吊腳樓第一樓。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築機械租賃公司優秀企業推薦
    中國優質工程建設發展計劃-強國工程舉辦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築機械租賃公司優秀企業推薦,展現了行業內優秀企業的風採,助力企業奮勇前行。建築機械是工程建設和城鄉建設所用機械設備的總稱,建築機械租賃主要是指針對這些建築類機械設備的租賃活動。
  • 三官寺土家族鄉龍崗村「鑫發杯」首屆農民運動會成功舉辦
    彩球託起布標,樓面懸掛標語,村民歡聚一堂,12月10日,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龍崗村「全民健身示範村」創建活動暨龍崗村「鑫發杯」農民運動會在龍崗村部廣場成功舉辦。運動會開幕式此次運動會以「倡導科學健身,促進全民健康」為主題,由市、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指導,三官寺土家族鄉人民政府主辦,龍崗村村民委員會承辦,慈利縣鑫發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贊助。
  • 中國古代南方有哪些民族,為何他們不像北方匈奴蒙古一樣侵擾中原
    ,其實在楚國的擴張過程中,不斷地徵服南蠻,不斷地融入楚國,但是,楚國的南方仍然有一些被稱為南蠻的民族。南蠻是一個總稱,可以理解為南方所有的蠻族,蠻就是野蠻、不開化的意思,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蠻族非常多,大多數在楚國擴張過程中,融入了楚國,這也是楚國被稱為南蠻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較大的蠻族,其中一個說法就是有蠻族、濮族、巴族三個民族,這也就是三苗的後裔。
  • 張家界土司城,比一般的古城要大很多,能體會不一般的土家族風情
    >要是說到旅遊的景點,每個人想去的和去過的都不一樣,有些人想看山川大海,於是就去了各種名山大川,有些人想去體會一下少數民族的風情,於是就去了貴州雲南等地,還有的人想在古香古色的街道上玩一把「 穿越」,於是就去了很多知名的古城,而小編今天要帶大家看的這個地方,它是一座古城,同時也可以帶大家領略一下少數民族的風情,而且這裡的大山也是十分有名的,所以來這裡一次,就相當於去了很多個景區,有沒有小夥伴覺得很划算呢
  • 國家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族地花燈與三棒鼓
    我們還收穫了土家族人民的熱情。當我們重新返回中嶺人家去觀看表演之際,由於天色已晚,天氣不佳,演員們正準備下班,但他們竟認出了我們是之前來過一次的賓客,並決定單獨為我們一家子四人一狗重新表演。此刻千言萬語不如一聲誠摯的「感謝」,正是因為你們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我們才得以記錄下土家文化的精彩。下面是這群可愛的演員在準備演出的花絮。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瀋陽鋼塑複合管與ppr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瀋陽鋼塑複合管與ppr管 ,「mf21kj1m2r」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瀋陽鋼塑複合管與ppr管,塗塑鋼管道逐漸憑藉著的產品功能,取代了傳統的塑料管道和鋼製的管道。
  • 土家族作家引關注/三合鎮上全國榜/賣假硃砂,關!/二維碼「護」林...
    最新資訊「張家界土家族作家作品」被《民族文學》刊發「劉曉平的詩歌被稱為『城市與鄉村的寓言』;魯絮的『新土家風』系列詩歌以傳統土家族民歌形態語言融入新詩創作體式;覃兒健文學作品多以湘西土家族題材創作,地域與民族元素構成他寫作的主基調;還有陳頡、向延波、龔愛民等創作的作品特色鮮明……所以我把這些『張家界土家族作家作品』也寫入《新中國語境下土家族文學的崛起與繁榮
  • 湖北的土家族吊腳樓群,距離恩施2小時車程,建築都是手工製作
    湖北是眾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其獨特的民族風情也使其充滿了獨特的魅力,這裡有很多關於土家族的景點,恩施州彭家寨就是其中之一,位於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它擁有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築200多年,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史悠久,但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如果不是朋友帶我來此,估計我這一輩子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地方
  • 小雪已至,「冬臘風醃,蓄以御冬」,你的家鄉還有什麼習俗呢
    人們的飲食結構也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也比較大,一起來了解一下,大家為冬季的到來在準備些什麼,吃些什麼?小雪醃菜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小雪節氣前後容易出現霜降天氣,被霜打過的菜容易軟化,加上這個時段的溫度偏低,比較適合醃製鹹菜,因此人們通常都會選擇在這個時段醃菜,以備在冬天新鮮蔬菜減時享用。
  • 在湖北一大山深處,竟然生活著八百多成吉思汗後裔
    湖北西南部恩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鶴峯縣是個神奇的地方。這個地方古稱拓溪、容美,又稱容陽,是巴文化發祥地之一,戰國屬巫郡,秦時屬黔中郡,漢時屬武陵郡,元代屬四川,明清歸湖廣。新中國成立,1980年在鶴峰成立土家族自治縣,仍屬恩施行署,三年之後,即1983年設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鶴峰土家族自治縣,仍然稱鶴峯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