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2020-12-14 笑語千年

我是一名土家族木匠,住在鄂西南的山區。我的家鄉屬於高山地區,氣候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溼潤型山 地氣候。境內山巒起伏,雨量充沛,溪流潺潺,土地肥沃,植被豐富,是我們土家人世代生活的風水寶地。

我姓田,你們叫我老田吧!在我們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木匠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

我們土家族木匠有著祖上留下來的特殊的收徒方式 、傳藝方式,我們做木工的工具、技藝、工作方式都和你們漢人有一定的區別,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帶著我們自己獨有的信仰和禁忌。雖然在現代社會,我們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遷,但還是有我們獨有的特色。下面我就和你們這些木家人中的新木匠們嘮一嘮。

一、收徒方式

在土家族裡,木匠師傅收徒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學徒與師傅要有親屬關係。直系血親最好,旁系血親關係也可以,姻親基本上不多,但也不是沒有。二是要學藝的徒弟人品一定要好,要忠誠 、有耐心、 能吃苦 。

以前我們收徒弟,有一套繁瑣的手續。當然現在是改革年代,我們今天的木匠師傅招收徒弟時,不再舉行繁瑣的收徒儀式,只是在徒弟藝成出師時,才會去舉辦一場"出師酒 "。所謂的"出師酒 ",就是由師傅出面,召集自己的所有徒弟來到師傅家裡,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吃飯,一邊由師傅向弟子介紹即將出師的師弟, 並請大家今後多多關照。這時徒弟要向師父敬一碗酒,表明從今天開始正式藝成出師 ,可以單獨出去承攬木匠活了。

徒弟出師後,每到逢年過節都要去拜訪師傅,到師父家坐一坐。平常的小節日可以不用備禮物,但正月初一那天一定要一條豬腿、五斤餈粑、八斤白酒這三種禮物,並向師父磕頭拜年,大聲地對師傅說:給您老拜年了!這就是傳統的拜年禮。

我爹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老木匠,我是跟我爹學木匠手藝的。在我小時侯,跟我爹學木匠的人很多,都是我們家裡的親戚。學木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機靈的小夥子,也要學三年甚至三年以上,所以有"三年不出師"之說。現 代社會中,有些徒弟學藝時間很短,甚至學習半年就出師,這樣的木匠在我眼裡,根本不能稱為"木匠",最多只能叫做"木工"。當然,現代木匠有了機械化工具,做起活路來非常方便,但是半年的時間仍不足以讓一個門外漢精通木匠行當的技術,我對這點是有看法的。不過現在的社會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不是我能改變的。

二、傳統木匠的從業方式

社會的變化引起人們的需求變化,進而導致我們土家族地區木匠行業領域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傳統的土家族地區,房子是幹欄式的,人們嫁閨女、置壽材都需要我們這樣的老木匠。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大部分木匠並不精通這些傳統手藝,很多木匠只熱衷從事裝飾房屋工作,成了"裝飾木匠",還有一些木匠變成了以銷售現代新式家具為主的假木匠。

我們年輕的時候,木匠還是很吃香的,都是別人來我家請我去做工。但是今天這樣可就不行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買那些好看的家具,我們木匠的活路也越來越少,要是像從前一樣坐在家裡,是接不到活的。所以我們也要順應形勢,變被動攬活為主動攬活,要麼主動出擊,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相關的木工活做,要麼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去做相關的木匠活。

從前的木匠工具很多,分類也很細。我的木匠傢伙什就有40餘種 ,包括尺類 、刨類 、銼類、鑽類 、鋸類、砍削類 、打壓類等幾大類工具。像我們這樣的老木匠,必須藉助傳統工具才能進行一些精細木工活路的操作,而且我們手工製作出來的活計,絕對比現代機器製作的要堅固耐用。但是傳統木匠的工具也有缺點,用起來比較費體力,效率也不如機械。現代年輕的木工,工具比我們少多了,幹活時以電力驅動的複合化工具為主,效率是比我們高,但傳統技藝的傳承成了個大問題。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傳統的木匠技藝中,最複雜和典型的"榫卯"技術 、 雕花技術以及把多片木板連接成一整片的串帶技術,現在很多年輕木匠都不會了,都慢慢消失了;傳統的木匠技術也發生了大變化 ,我們當年的"倒邊走線為主 , 穿邊對角為輔"技術,年輕木匠們沒幾個會的了。

還有,現在的木匠是用直尺與軟尺來操作 ,在畫角的時候藉助修邊機去畫,傳統的六方尺 、規尺 、夾尺、靠尺、搬角尺 、墨斗等尺類工具都不再使用了。現在推平木料都是用磨光機與砂邊打磨機操作 ,傳統的鑽類與砍削類工具都逐漸消失了。現在木匠使用的工具都是複合工具 , 木工機就是鉸鑽、推刨、夾口刨、鋸子、墨斗等工具的綜合 ,同時兼有尺類、刨類 、銼類 、鑽類、鋸類 等傳統工具的功能,借用電力操作。現代的木匠有了機械,都不願意去學習、鑽研了,因為機械讓木匠術則變簡單了。

三、土家人的木匠文化

傳統的土家族地區。手藝人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學藝先學法"。"法"是指木匠在學藝前、學藝過程中以及在他們出師後都要尊崇的行業規矩, 包括對魯班師傅的尊崇 、掌握一定的 "安啟"知識以及做工中的一些禁忌習俗。

各行各業的民間手藝人 ,對自己的祖師爺都十分崇敬 。我們土家族木匠把魯班當作祖師爺去崇拜,祈求在做活的時候,能得到祖師爺的保佑。過去我們土家族人在建造木結構房子的時候,必須要舉行"上梁 "儀式。在舉行 "上梁"儀式的那一天,掌墨師傅拿著自己的斧頭,站在房屋的中柱旁邊,在中柱上一邊畫 "井 "字符號,一邊念口訣,表示新房落成,主家大吉大利 。

過去我們土家木匠在開工前,要舉行一種"安啟"儀式,這是一種信仰,是以程式化的方式與超自然力量進行聯繫、溝通。 "安"是指木匠為了防止自己在做工過程中對周圍的動物 、人等造成不必要的驚嚇;而施用的一種只有木匠本人才懂得的儀式。能把動物、人安定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以免他們受到傷害。具體做法是在踏入主人家房屋的時候。用斧頭在馬幫上畫 "井"字符號,邊畫符號邊念口訣。過去,木匠不懂 "安啟"是不能開工的。今天的土家族地區,木匠的"安啟"儀式逐漸形消亡了,我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四、土家族民間圓木器具及其造型特點

我的家鄉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型氣候,海拔高度在 600 米至 2494 米之間。這裡溝壑縱橫,山高林密,木材資源很是豐富。所以我們土家人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習慣使用木製器具。以圓木器具為例,涉及飲食的有水桶、水缸、水瓢、端桶、飯桶、蒸籠、鍋 蓋、米桶、措瓢等; 涉及生活起居的有臉盆、腳盆、 尿桶、潲水桶、豬食桶、腰子桶、坐桶、圍桶、火桶 等; 涉及生產的有糞桶、糞當、糞缸、糞車、蜂桶、黃 桶、谷桶和其他大中型木桶等。連餵豬用的"豬食桶"都是木製的。

豬食桶是山裡人家家戶戶必備的常用器具。土家族農村習慣用傳統的方法飼養本地品種的黑豬,俗稱"蘿蔔豬"。這種黑豬具有體型矮小、抗病力強,肉質細嫩;但是這種豬生長緩慢,喜歡吃熟食。土家人一般在灶坊或火塘上架起三腳架煮豬食,豬食煮好後要用豬食桶提到豬圈去餵豬。為了便於木瓢舀取豬食,桶口必須留有較寬的空間,於是民間木匠在豬食桶的結構上,採用了單邊提梁的設計。提梁的選材要恰 到好處地利用長有一枝樹椏的杉木加工,把樹椏留在提梁板材上,形成一個天然的手柄。這樣既 解決了單邊提梁的手柄設計問題,又讓手柄牢固 地與提梁嵌合在一起,避免了人工安裝手柄容易 脫落的問題。它巧妙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特性,起到意趣天成的效果。

"坐桶"是土家人一種特殊的圓形木製家具,主要是為老人在火塘前就坐而設計的。我們這裡冬春季節天氣較冷,火塘是土家人家居活動的中心,人們用火塘煮飯、炒菜、煮豬 食、燻臘肉,晚上一家人圍著火塘烤火,串門擺龍門陣。

土家族對老人特別尊敬,火塘上最好的位置要留給家中最年長的老人,在這裡擺上一個舒適的"坐桶"。坐桶實際上是一個集坐、烤火和防風寒功能為一體的座椅,從外形來看,坐桶是從一個整體圓形木桶中切割出來的桶形結構,上部直徑略大,下部直徑略小,分為坐面、扶手和靠背三個部分。

坐面是坐桶的主要部位,高約 30 釐米,人坐在上面小腿向前伸展時,膝關節正好可以平放,坐面上嵌有一個厚實的用稻草紮成的草墩,柔軟度適中,既可以起到坐墊的作用,又具有一定 的透氣性。扶手位於兩側,高約 20 釐米,老人就坐起身時,可按住扶手把身體協助站立。靠背上大下小,利於坐者適當後仰,以緩解腰部的承受力。土家人喜歡住吊腳樓,房屋的封閉性較差,這時坐桶的靠背就起到了遮擋風寒的作用,保護老人免受風寒的侵襲。

五、土家木匠的行規

我們土家的木匠雖然沒有什麼行業協會,但祖師爺傳下來很多行規。比如同行工匠不準搶奪對方活路,就是一個要嚴格遵守的規矩。我們每個木工各有自己固定的活動範圍, 在一定地盤內 , 禁止外來工匠擅自闖入,否則, 會遭受同行暗中排擠 。外地木匠來做活之前,如果事先登門拜見了本地師傅 ,那麼本地木匠就不能暗中對外地木匠進行搗亂 ,要不然就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土家族地區木匠中間還存在著不做其他木匠未完工的活路的規矩 。如果一木匠在工作中途終止自己正 在做的的木工活路,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其他的木匠都不能再從事該項工作,以免引起木匠之間的衝突 。還有一個木匠師傅的徒弟,自始至終只能跟從師父一個人學習木匠技藝,再也不能去別的師傅處學藝。

土家族的木匠在修建房屋的時候,因為需要與多個木匠協同做工, 會形成一個非正式的 群體結構。這個群體領導者是掌墨師,他負責在所有的木柱與木枋上面畫墨線,協調好所有木匠與自己徒弟的工作關係,安排好每個人的工作內容。掌墨師與其他的木匠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係,他們之間不存在階層之別 、上下之分 。

六、土家族木匠的未來

以前我們土家族木匠做工的地域範圍圈非常狹窄 ,僅僅局限於自己熟悉的地方,業務範圍也僅限於傳統的木工業務 ,沒有從其他方面對自己的工作地域與業務範圍進行更大範圍的挖掘與拓展 。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們土家族的木匠面對外來的新式材料 、複合工具以及新式技藝的衝擊,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地學習和吸收,順應這種變化 。新一代的土家族年輕木匠,在學習借鑑中改進自己產品的質量和樣式,使自己的產品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

現代社會人口的自由流動,土家族木匠在與外地木匠共同做工過程中,積極吸納外地木匠的先進技術,把它糅合進自己的傳統技藝中,創新發展了土家族木匠的傳統技藝。

以前由於地理環境阻隔的影響、交通的不便、通訊手段的落後,加之歷史傳統的慣性,土家族傳統文化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隨著社會的逐步開放,土家族地區的文化環境也發生了極為明顯的變化,從文化封閉過渡到了文化開放。

傳統的土家族社會,需求比較單一。土家木匠只需滿足土家人的日常所需便可,社會上對木匠的要求也非常簡單。相對來說,木匠師傅製作的產品樣式固定,創新程度非常低。隨著社會的開放,我們土家人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選擇也越來越多樣。他們不僅要求木匠能夠製造出實用性物品,還要求能製造出有藝術欣賞性的物品,能製造出迎合當前大眾需要的產品。這就需要我們新一代土家木匠把現代技術與傳統的木匠技藝更好地結合,順應社會多元化的變化。社會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土家族新一代木匠儘快地調整自己,快速地跟上社會需求變化的步調,並迎合這種多元化。

總之,我們新一代的土家木匠要想吃這碗飯,就必須有所創新,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社會的發展。這也是我對你們年輕一代的要求,你們一定要記住。

相關焦點

  • 墨戎苗寨銀飾手工鍛制技藝傳承之匠人精神
    銀飾手工鍛制技藝是苗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藝術瑰寶,墨戎苗寨作為當地重要的銀飾手工鍛制技藝傳承基地,近年來,已成功申報非遺傳承人4人。其中年齡最小的遲宏光僅23歲,他9歲開始跟隨外公石元志學習鍛打銀器,並不斷專研繪畫、雕刻等技藝,為他之後在銀飾鍛制上的精湛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老木匠手工打造中國版變形金剛
    老木匠手工打造中國版變形金剛 2020-12-17 16:25:41  來源:時間視頻      12月16日,福建龍巖市。一位老木匠歷時一個多月,手工打造出了一個中國版的「變形金剛」。
  • 龍巖70歲老木匠用榫卯工藝做出中國版變形金剛 _中國蘭州網
    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也不用任何現代機械工具,僅憑一雙巧手,李石水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各種生活用品,甚至工藝品。  李石水坦言,木匠活不僅需要細心,更需要耐心,每個手工品的出爐,都要經過成百上千次打磨調試。
  • 土家族的起源是什麼?身為盤瓠後裔的土家族,有哪些古老習俗?
    相比較於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來說,土家族的風土人情以及風俗習慣更具特色。事實上在世人眼中土家族的形象一直都是,身穿藍布麻衣、住吊腳樓、愛吃餈粑、喝糧食酒的土著形象。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土家人早已,跟上了時代步伐過上了現代生活。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土家族的人口數量,大約有1000萬處於中遊地位。
  • 山東老木匠「阿木爺爺」爆紅,老手藝自有高光時刻
    山東老木匠王德文最近在網上紅遍海內外,被稱為「阿木爺爺」。他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裡,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在千篇一律的機器生產之前,老手藝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在海外某知名社交平臺上,「阿木爺爺」成了繼李子柒後又一位大火的中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在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模型上,每一個凹槽、小孔都嚴絲合縫——與其說這是一個匠心獨特的玩具,不如說是展示中國傳統木工文化的樣板。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福山面線手工製作工藝世代傳承,選材、選料均經過嚴格挑選,並引進當地地下純淨水質,再以精良的傳統手工工藝輔以現代高科技精製,並結合閩南獨特氣候、經由風、陽光、自然曝曬,乾燥等程序而成。佛裝服飾主要是神佛的服飾和冠帶,它將紙帽頭盔、刺繡服飾等技藝融合,衣服部分,主要以閩南地區著名的金蒼繡法為主。  佛裝服飾技藝來自民間以家族式、師承式傳承。後因破舊立新等原因,曾瀕臨失傳,新老藝人青黃不接。  南安市級:閩南古建築彩繪技藝  古建築彩繪技藝,流傳於福建泉州地區,多存於廟宇之中,以清代彩繪數量為最。
  • 木工能手比拼絕活技藝見真章
    今年26歲的黃水榮告訴筆者,因為喜歡木工活,在2017年的時候就開始拜師,學習客家傳統手工木工技藝。由剛開始家人的反對到現在的全力支持,給了他很大的信心。「木工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技術,做起來也比較有意思,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做木工,覺得是落後的東西,其實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木工還是很有市場的,許多高科技往往取代不了這項手工活,我覺得應該把這些技術傳承下去。」
  • 當老木匠像李子柒那樣「網紅」
    從山東聊城到廣西梧州帶孫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他也成了走紅海內外網際網路的「阿木爺爺」。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裡,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雖然與流水線上的效率無關,老手藝卻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阿木爺爺」的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模型,每一個凹槽、小孔都嚴絲合縫,既是一個匠心獨具的玩具,更是展示中國傳統木工文化的樣板。百萬粉絲、上億流量,榫卯技藝精湛的王德文成為網紅,再次印證了「越民族、越世界」的老理兒。
  • 土家族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土家繡花鞋墊——土家族民間工藝一絕 繡花鞋墊是土家族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老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手藝,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 讓手工織繡的傳統民族服飾「花衣」大放異彩 懷化學院一作品獲...
    懷化學院《五溪「花衣」民族文化創新創意基地》的作品從60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文化創意和區域合作類別金獎。《五溪「花衣」民族文化創新創意基地》項目由懷化學院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黃嘉曦、劉瓊、高志敏3位老師帶領30餘名大學生、22位侗錦織造技藝研培班學員,聯合2個殘疾人福利企業、1個股份上市服飾公司歷時6年共同打造。
  • 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 網友表示這是墨家民間弟子
    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 網友表示這是墨家民間弟子時間:2020-12-18 10:2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 網友表示這是墨家民間弟子 2月16日,福建龍巖,一位老木匠歷時一個多月,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藝手工打造了中國版的變形金剛偃甲人
  • 50年老木匠用榫卯打造國產變形金剛,網友:魯班大師做了小魯班
    近日,福建龍巖一老木匠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打造出了一個中國版的「變形金剛」,他用榫卯技藝製造了一個「偃甲人」,成品十分精美逼真,各個關節都可以活動。網友們感嘆老人的技藝和成品的精巧,調侃道:「魯班大師」做了個小「魯班」。
  • 清水土家族鄉:統一戰線奔小康民族團結譜華章
    脫貧攻堅戰中,我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和作用,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民族鄉脫貧攻堅相結合,全力支持民族鄉改善基礎設施、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在清水土家族鄉譜寫了民族團結進步、助力群眾脫貧奔小康的華章
  • 《匠木》:榫卯結構與電子遊戲結合,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得不到繼承而慢慢消失,傳統的技藝被現代科學技術取代,雖然節約了人工成本,但也失去了匠心精神和創作力量。弘揚傳統文化迫在眉睫,這是一種文化上的拯救,現代科技並不是只會取代傳統手藝,也可以與傳統文化結合,去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獨立遊戲《匠木》把電子遊戲與傳統木匠的榫卯技術結合,給玩家們帶來了一個神奇的木工世界。
  • 50年老木匠用榫卯打造國產變形金剛,網友:魯班大師做了個小魯班
    近日,福建龍巖一老木匠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打造出了一個中國版的「變形金剛」,他用榫卯技藝製造了一個「偃甲人」,成品十分精美逼真,各個關節都可以活動。網友們感嘆老人的技藝和成品的精巧,調侃道:「魯班大師」做了個小「魯班」。
  • 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
    一位老木匠歷時一個多月,手工打造出了一個中國版的「變形金剛」。這個木製的「偃甲人」是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藝製作而成,不僅各個關節能夠活動,整體形象也十分精美逼真。據老人的兒子李先生介紹,父親是位50多年的老木匠,平時會利用多年積累的木匠技藝製作各種各樣的東西。
  • 「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開班儀式及畫京劇臉譜體驗活動
    2020.7.27畫臉譜一筆一划,勾勒戲劇人生----------2020年7月27日,由和一社區黨委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開班儀式及畫京劇臉譜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 手工打造硬核手辦。口碑佳作《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B站播出
    一個女兒想要記錄爸爸的手藝,於是就有了這樣一部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記錄了木工愛好者鄭爸爸別具一格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木工技藝,在傳播木工知識、平緩都市節奏的同時,也展現了匠人精神與文化傳承。距離第二部完結已經3年時間過去的現在,我們終於又迎來了新一季《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在延續前兩季精彩內容的基礎上,將為觀眾帶來更加腦洞大開、精巧有趣的發明創造,以及鮮活有趣的人物故事,來吸引更多人去感受傳統工藝的精妙與美好。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6月中旬,為尋找民間非遺守藝人,我們來到柯坪縣從事木勺製作的老藝人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製作木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聆聽他們講述木勺技藝傳承文化。如今掌握這項純手工技藝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其中買買提·卡德爾和艾拜都拉就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們製作的純手工木勺,已成為今天流行的餐具和紀念品。
  • 逐漸消失的技藝,北歐木匠用一輩子詮釋
    挪威的木匠歐勒·託史登森曾這麼說道。許多生命悠久的北歐品牌,其創始人都是木匠出身。一點一點用雙手構造未來。特別是在北歐。當我們抱怨自己工作平凡和無聊時,這些木匠,用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他這樣介紹自己:「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設計師,而是把自己當成手工匠人」。這位老人叫卡裡 · 維勒達寧(Kari Virtanen),著名芬蘭木製家具品牌 Nikari 的創始人,曾在 1987 年獲得著名的瑞典布魯諾 · 瑪松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