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記者走進赫章縣古達鄉,在該鄉發科小學看到一群身穿統一灰色T恤,滿手被沾滿顏料的「粉刷匠」,正頂著三十度的高溫,給發科小學的外牆、教學樓立面進行彩繪,一會兒工夫,發科小學就「換上了新衣服」。
原來,這是一群來自清華大學的在校學生。為了給貧困村落的教育環境改善提供力量,給山區孩子支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這群20歲左右的大學生來到赫章縣古達鄉。
據了解,此次活動主要由定點幫扶古達鄉發科村、官房村的華能貴誠信託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粉刷匠協會「童畫家」實踐支教隊聯合發起,從8月3日至8月11日,用8天時間,依託古達鄉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在發科村、官房村為40個學齡兒童開展了一系列支教課程,涵蓋村裡缺失的法律知識教學、心理輔導、防疫衛生課程、航天物理科普及音樂美術課程,並為發科小學的外牆、教學樓立面、操場主席臺及華能信託夢想圖書館外牆進行彩繪。
通過此次活動,參加學習的孩子們收益頗豐,有的孩子甚至通過來自清華美術學院的王安南、航天航空學院的弓翼然與夏添共同為小朋友們講述航空事業發展史和有趣的伯努利定律,讓孩子們發出驚奇的感嘆,更種下了「去月球」「摘星星」的小小夢想。
面對前所未知的課程,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每一堂課都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正如華能信託駐村第一書記鄧紅所說:「他們到這裡來,這群孩子是最高興的,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對未來擁有了更多想像。他們1行9人,通過教育扶貧的有益嘗試,在發科村、官房村知識貧瘠的土壤中播種下知識的種子,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和希望。」
「這次古達鄉之行,我們大家都充分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來到這裡才發現,和我們想像的有很大的區別,脫貧攻堅的成果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乾淨整潔的村莊,平坦的水泥路,晚上還有明亮的路燈,和我們想像的山區不太一樣,最主要的是還有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讓我們深感振奮與觸動。在這裡雖然只呆了7天,但是孩子們和我們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我們還沒起床,他們就已經在門外等候我們了,和他們在一起,我們感到很開心,也加深了我們對脫貧攻堅事業的深入思考,更加堅定了我們要努力推進教育扶貧的信心。」清華實踐支隊的「粉刷匠」領隊高四季說。
文丹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星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