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繡花機織出脫貧路丨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村民陶學義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陶學義,今年38歲,是畢節市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人。

聯營村是苗族聚居的村莊,土地貧瘠,坡高谷深,是古達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和村裡的大多數人一樣,我之前一直很窮。  我身為2個孩子的父親,這些年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常年東奔西走謀求生計。但由於沒什麼文化,苦吃了不少,錢卻沒賺到,我總覺得有些不甘心。  我認為自己不應該、也不能一直這樣窮下去。兩個孩子慢慢長大,兒子已經讀小學,小女兒也要馬上入學,我吃了沒文化的苦,深知讀書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條件,在外奔走多年的我決定回家。可是回家後做什麼,我依然沒有思路。  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想到了自己身著的服飾。從小受苗族服飾的影響,祖輩們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對苗族服飾有著深厚的情結。  懷著滿腔熱血,更為了撕掉「貧困戶」的標籤,在我心裡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2017年初,因為沒有積蓄,我只能選擇從小作坊開始。和妻子商量,花了幾千元錢買了兩臺小機子,買了布匹等原材料,我就開始做起了民族服飾刺繡加工。

可做了一段時間後,生意卻不太好。由於機子小,兩個人做衣服花費的時間成本太高,進度容易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且銷路又少,技術也不太跟得上。這不僅沒賺錢反而虧了本,這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創傷。  要想轉虧為盈,必須要一改傳統大量依靠手工製作的模式,把傳統技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對此,我不僅沒放棄,反而選擇了擴大店面規模。  2017年下半年,我向親戚朋友借了3萬塊錢。在古達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我向銀行申請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買了一臺二手的刺繡機,請來了師傅教刺繡技術,招了2個同是貧困戶的員工,技術得到很大的改善。  有了技術就有了底氣,後來我創辦了集民族服飾研發、設計、加工製作及銷售為一體的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重新租了大的店面。

2018年,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公司開始有了起色。到年底時,公司實現了轉虧為盈,有了7萬餘元的純收入,還被貴州省民宗委、貴州省文聯授予「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稱號。  可最讓我驕傲的是,這年年底,我家終於撕掉「貧困戶」的標籤。自己富了還不忘帶動別人,今年我又招聘了3名貧困戶到公司學習刺繡技術。我的5名員工在我的帶領下,於2019年全部實現了脫貧,我們成功地用繡花機織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2020年,是我創辦公司的第四個年頭.公司在今年又新購進了一臺刺繡機,兩臺刺繡機每天能生產20餘套刺繡產品,每個月能生產600餘套。按照每套銷售40元算,每月能實現產值24000元,一年的產值將近30萬元。

我們現在製作的刺繡產品,主要是在縣內和納雍周邊鄉鎮銷售。以後,我還想再擴大規模,而且不僅局限於刺繡加工,我要把公司往成品衣服製作方面發展,把衣服賣到省外去。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楊韜

相關焦點

  • 陶學義:繡花機織出脫貧路
    走進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兩臺繡花機正在高速運轉,在電腦的操作下,自動繡出一幅幅預先設計好的精美圖案,工人們正忙著給圖案修剪多餘的線條……在繡花機旁,一個身材矮小,正在彎下身子檢查繡花圖案的人叫陶學義,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
  • 「我的脫貧故事」用知識衝破貧困的禁錮丨赫章縣古達鄉民進村村民...
    我叫周雲蕾,今年22歲,家住赫章縣古達鄉民進村,現在在畢節一所幼兒園上班。 我家有3口人,爸爸、妹妹和我,我的媽媽在我只有兩歲的時候去世了。  從小,我和妹妹在缺失母愛的環境中長大,但幸好還有爸爸。可誰曾料想,本已困苦的生活,上天又再降禍端。2016年,我剛上五年大專一年級,妹妹還在讀初中,爸爸卻在生活的重壓下,意外患上了精神病,我和妹妹唯一的依靠,倒下了!
  • 赫章縣古達鄉來了一群清華大學的「粉刷匠」
    8月10日,記者走進赫章縣古達鄉,在該鄉發科小學看到一群身穿統一灰色T恤,滿手被沾滿顏料的「粉刷匠」,正頂著三十度的高溫,給發科小學的外牆、教學樓立面進行彩繪,一會兒工夫,發科小學就「換上了新衣服」。原來,這是一群來自清華大學的在校學生。
  • 「我的脫貧故事」從艱難到富裕丨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村民劉國軍
    我是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塘邊組村民劉國軍。在脫貧攻堅工作之前,我一家七口人擠在不足五十平米的瓦房裡,生活來源主要靠十幾畝玉米和土豆,我和妻子在周邊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幾年,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出臺後,我家被評為貧困戶,鄉政府、村委會和幫扶幹部一道為我家想辦法、出點子,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不脫貧,我絕不離開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駐...
    我叫李章勇,今年34歲,2019年7月至今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擔任駐村幹部。茶花村是輔處鄉的深度貧困村,土地貧瘠,產業單一,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想改變這兒的貧困面貌,我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大。  深度貧困村要脫貧,要打好產業與就業的組合拳,茶花村產業結構調整種植了中藥材、矮化蘋果、桑樹、刺梨等優勢產業。我們實現了一戶多產業覆蓋,讓群眾實現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脫貧門路。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 赫章縣古達鄉:多措並舉提升環境衛生「靚」度
    畢節試驗區網訊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提升古達鄉脫貧形象,給全鄉人民群眾營造一個乾淨整潔、舒適優美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圓了我的大學夢丨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
    我叫姚英,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村民,現是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一名大二學生。2016年,我開始讀高中,弟弟上初中,書學費、生活費、資料費等一年就要上萬元,加上家裡日常的開支,讓貧困的父母頓時沒了主意。當年7月的一天下午,喜訊傳來,當時我還在教室上課,班主任老師通知我說:「你媽媽來學校了,說要蓋什麼章,你去看一下吧。」。媽媽見著我,激動地說:「我們家的精準扶貧申請批下來了,現在只差一個學校證明。你可以繼續安心讀書了。」。那一刻,我的眼淚差點兒奪眶而出!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幹部為我量身定製了脫貧路丨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
    我叫熊周華,是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的村民,我今年50多歲了,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技術,幹什麼都掙不了錢,2014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剛識別時,家中還有一個年邁的老父親,全家2人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難。那時,我家的生活用旁人的話形容就是「平時上街趕集都要挑著日子去,過得十分拮据」。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知心人,引領群眾脫貧致富丨赫章縣朱明鎮田...
    我叫蔣華莉,是赫章縣朱明鎮田壩村駐村幹部。2016年,我被安排到田壩村包村。分到結對幫扶任務,我比較興奮和激動,因為終於有了和貧困戶面對面接觸的機會,終於可以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方面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但當我了解到每一戶的基本情況後,我又開始犯了難,因為他們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和家庭狀況都非常的具體,既有獨居在家的患病老人,也有家中頂梁柱身患殘疾、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多口之家,還有毫無資金技術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如何幫助他們改變目前生活條件,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心裡畏難情緒逐漸滋生。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從「爭當貧困戶」轉變為「我已脫貧」|貴定縣...
    曾祥虎(左二)幫助貧困戶銷售刺梨來到擺耳村,我包保了該村小寨組102戶人家438口人。為了摸清底數,達到精準脫貧的目的,我白天走了一遍,晚上又去一遍,不清楚第二天又復來,與農戶交心聊天拉家常,找準每一戶致貧的原因。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包保幹部送衣服給我的女兒上天好像給我開了一個玩笑,在2016年,為了養家餬口的我起早貪黑騎著摩託車到貴州與廣西交界地方務工,不慎出車禍,左腿腿骨斷裂,那時我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家中收入只有那微薄的農村低保了,經過一年的恢復,由於家中經濟困難無法得到更好的治療,導致了無法恢復原樣,走起路來一撅一拐,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丨赫章縣輔處鄉...
    我叫陳海,今年22歲,現就讀於黔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一名大二學生,家住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茶花村半坡組。我父親共有兄弟四人,家裡各方麵條件都不好,父輩分家時,只能擠在一起住。2015年我家獲得危房改造工程補助資金12300元,2017年房子終於裝修完成,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放置了書桌,那一刻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幸福。   從我記事起,爸爸一年只有農忙季節才在家,其餘的時間都是外出務工貼補家用,但因為只有小學文化,只能到處打零工。一年到頭,也沒掙著幾個錢。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我的脫貧故事」陳「懶鬼」的脫貧蛻變路|黔西縣綠化鄉豐收村村民...
    我叫陳興華,是黔西縣綠化鄉豐收村二組村民,今年38歲,2013年被納入精準扶貧。因我在家裡排老三,村裡的人都叫我「陳老三」。曾經,我還有一個外號,叫「陳懶鬼」。以前,我覺得只要能吃能睡,日子能過得去就行,每天吃完飯就在村裡閒逛,啥也不想幹,村裡的人都叫我陳「懶鬼」,久而久之,我成了村裡出了名的懶漢。老鄉們一句一句「懶鬼」的喊,我也無動於衷,進入貧困系統以後,扶貧幹部和我接觸,我也懶得配合他們。幫扶幹部換了又換,都拿我沒有辦法,叫我去合作社務工,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經常找著藉口就溜了。
  • 萬寧組織開展脫貧光榮戶大比武 脫貧戶講脫貧故事 鼓足幹勁向前衝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袁宇  「以前我什麼手藝都不會。是在幫扶責任人、村幹部的幫助下,學得了一點廚藝。現在我開飯店,一年收入5萬多元。」11月2日,在萬寧市和樂鎮脫貧光榮戶大比武的舞臺上,該鎮脫貧戶文賢誠講述了自己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政府的幫扶,他表示,脫貧只是第一步,奔小康才是目標。  這兩天,萬寧市各鎮密集組織脫貧光榮戶開展大比武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村情系農家丨赫章縣銀光村第一書記王正書
    我叫王正書,2016年3月成了赫章縣可樂鄉銀光村第一書記,之後又擔任了海子村和農場社區的第一書記。一條致富路,拓寬增收道從自身的工作經驗中,結合政府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我時刻都在思考農場社區的產業結構該如何調整:增收是目的,調整是難點,地理條件是制約。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單手創造出好日子丨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
    我叫安敬華,是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幾年前,一場意外導致我落下肢體三級殘疾。當時,還在浙江打工的我,永遠失去了靠雙手謀生的能力。這場意外的發生,當時對我打擊很大,未來的日子該怎麼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雖然當時打工出事故的工廠負責人承諾過養我一輩子,但我堅決不做生活的「廢人」。   從浙江打工的工地出來後,我多次在浙江找工作,尋求謀生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村民...
    我叫張平遠,是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村民。我還是一個五保老人,今年已是70來歲了,雖然是一個人,但我並不覺得孤單,因為時常有村裡面同志和幫扶幹部他們來看我,同時,家裡還有雞、有豬、有蜜蜂等尤其是今年還有五頭牛陪伴著我。
  • ...脫貧故事」依託幫扶項目,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丨赫章縣輔處鄉...
    我叫孫雙雙,赫章縣輔處鄉拖二村村民。  我和我的妻子王連翠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沒有掙錢的門路,還要供四個孩子讀書上學,家裡開支大負擔重。由於沒有技術,我只能在燒窯的廠子裡打點零工,妻子王連翠在家種幾畝地,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日子過得是緊緊巴巴。孫雙雙以前常常想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我們妻子苦點累點不算啥,四個孩子和我們一起受窮。「可憐幾個娃娃,無論如何野鴨供他們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