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陶學義,今年38歲,是畢節市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人。
聯營村是苗族聚居的村莊,土地貧瘠,坡高谷深,是古達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和村裡的大多數人一樣,我之前一直很窮。 我身為2個孩子的父親,這些年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常年東奔西走謀求生計。但由於沒什麼文化,苦吃了不少,錢卻沒賺到,我總覺得有些不甘心。 我認為自己不應該、也不能一直這樣窮下去。兩個孩子慢慢長大,兒子已經讀小學,小女兒也要馬上入學,我吃了沒文化的苦,深知讀書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條件,在外奔走多年的我決定回家。可是回家後做什麼,我依然沒有思路。 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想到了自己身著的服飾。從小受苗族服飾的影響,祖輩們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對苗族服飾有著深厚的情結。 懷著滿腔熱血,更為了撕掉「貧困戶」的標籤,在我心裡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2017年初,因為沒有積蓄,我只能選擇從小作坊開始。和妻子商量,花了幾千元錢買了兩臺小機子,買了布匹等原材料,我就開始做起了民族服飾刺繡加工。
可做了一段時間後,生意卻不太好。由於機子小,兩個人做衣服花費的時間成本太高,進度容易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且銷路又少,技術也不太跟得上。這不僅沒賺錢反而虧了本,這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創傷。 要想轉虧為盈,必須要一改傳統大量依靠手工製作的模式,把傳統技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對此,我不僅沒放棄,反而選擇了擴大店面規模。 2017年下半年,我向親戚朋友借了3萬塊錢。在古達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我向銀行申請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買了一臺二手的刺繡機,請來了師傅教刺繡技術,招了2個同是貧困戶的員工,技術得到很大的改善。 有了技術就有了底氣,後來我創辦了集民族服飾研發、設計、加工製作及銷售為一體的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重新租了大的店面。
2018年,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公司開始有了起色。到年底時,公司實現了轉虧為盈,有了7萬餘元的純收入,還被貴州省民宗委、貴州省文聯授予「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稱號。 可最讓我驕傲的是,這年年底,我家終於撕掉「貧困戶」的標籤。自己富了還不忘帶動別人,今年我又招聘了3名貧困戶到公司學習刺繡技術。我的5名員工在我的帶領下,於2019年全部實現了脫貧,我們成功地用繡花機織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2020年,是我創辦公司的第四個年頭.公司在今年又新購進了一臺刺繡機,兩臺刺繡機每天能生產20餘套刺繡產品,每個月能生產600餘套。按照每套銷售40元算,每月能實現產值24000元,一年的產值將近30萬元。
我們現在製作的刺繡產品,主要是在縣內和納雍周邊鄉鎮銷售。以後,我還想再擴大規模,而且不僅局限於刺繡加工,我要把公司往成品衣服製作方面發展,把衣服賣到省外去。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