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丨赫章縣輔處鄉...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陳海,今年22歲,現就讀於黔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一名大二學生,家住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茶花村半坡組。

我父親共有兄弟四人,家裡各方麵條件都不好,父輩分家時,只能擠在一起住。

 我家的新住房  後來大哥、二哥出生,父親為了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條件,用外出務工的積蓄和東拼西湊的錢在半山腰上修建了3間60平米的土坯房,從此我們算有了一個家,雖然房子低矮、擁擠,但很溫馨。2015年我家獲得危房改造工程補助資金12300元,2017年房子終於裝修完成,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放置了書桌,那一刻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幸福。   從我記事起,爸爸一年只有農忙季節才在家,其餘的時間都是外出務工貼補家用,但因為只有小學文化,只能到處打零工。一年到頭,也沒掙著幾個錢。母親只能在家種幾畝溥地,由於沒有技術只能種植傳統的洋芋和玉米勉強度日。

 我叫陳海  從小,我就立志要好好學習,將來讀高中上大學,走出貧窮落後的大山,以後過上城裡人的生活,由於常年的辛勞,父親患有多種慢性病,家裡只能靠母親一個人苦苦支撐。家裡的幾個哥哥原本成績很好,但由於家庭貧困,他們勉強上完高中就開始掙錢養家,我只能把上大學這個希望放在心裡,默默的努力。   2016年我上了高中,享受了貴州省精準扶貧教育資助政策,獲得1900元的教育資助。老師還鼓勵我們說,家庭貧困不要怕,大家要努力學習,只要大家考上大學,國家不會讓我們讀不起書上不起學了。

 我家原來的房子  通過老師的鼓勵,2019年我順利的進入了黔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就讀,獲得了教育資助和助學貸款,同年我家還獲得1萬元直補到戶養牛項目款。2019年6月我媽被推薦為茶花村的扶貧專崗每月可獲得400元的收入,一到家我媽還給我說起村裡面整治衛生的事,講到這些我真心的感謝黨和政府,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好日子。  值得高興的是,我二哥、三哥通過政府組織的培訓,學到了建築行業高空作業的塔吊工證,每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今年我二哥還買了車,娶了嫂子。一家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爸爸媽媽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幫扶我家的茶花村第一書記陳松經常到我家裡宣講政策,噓寒問暖。同時,他也經常打電話給我,詢問我在學校讀書的相關情況,教育資助得到了沒有、身體怎麼樣、學習怎麼樣……感謝他們的付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和新奮鬥的起點,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不脫貧,我絕不離開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駐...
    我叫李章勇,今年34歲,2019年7月至今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擔任駐村幹部。茶花村是輔處鄉的深度貧困村,土地貧瘠,產業單一,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想改變這兒的貧困面貌,我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大。  深度貧困村要脫貧,要打好產業與就業的組合拳,茶花村產業結構調整種植了中藥材、矮化蘋果、桑樹、刺梨等優勢產業。我們實現了一戶多產業覆蓋,讓群眾實現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脫貧門路。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真情扶真貧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駐村幹部左俊
    我叫左俊,是畢節市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的駐村幹部。2018年4月,經縣委組織部門統一培訓,我來到了輔處鄉的深度貧困村茶花村。 來到茶花村後,幫助村民易地搬遷是我的第一個任務。一方面,我深入學習相關政策,另一方面,我多次到村裡走訪,為村民們答疑解惑。當看到搬遷戶順利前往縣城裡的集中安置點時,我的心裡甚是欣慰。飲水安全對於農村發展極為重要。
  • ...茶花村是我的第二故鄉,村民是我的親人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
    我叫陳松,赫章縣統計局幹部,2018年7月,我秉著「以扶貧為己任,視群眾為親人」工作態度,來到深度貧困村輔處鄉茶花村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  用心用情幫扶,換來群眾認可。2019年12月26日,我打電話給吳長清宣傳就業政策,他用微弱的聲音告訴我,他從樓上摔下來了,我立即趕到他家,幫他聯繫車、聯繫醫院,抬他上車,他特別感動,後來每次到他家,對我特別熱情,一個勁的感謝我,總要做飯給我吃。
  • 赫章縣輔處鄉打造萬畝維C之王——小產業大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近日以來,地處烏江發源地的赫章縣輔處鄉,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番豐收的景象。刺梨、辣椒、半夏、烤菸、桑葉等產業都已經到了採收期,到處都是農民們忙活的身影,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了解,輔處鄉為加快轉變產業支撐不足、群眾收入單一、脫貧致富門路狹窄的困境局面,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下大力氣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掀起產業結構調整高潮,努力實現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確保貧困戶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穩定增收脫貧。刺梨是該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主打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從艱難到富裕丨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村民劉國軍
    我是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塘邊組村民劉國軍。在脫貧攻堅工作之前,我一家七口人擠在不足五十平米的瓦房裡,生活來源主要靠十幾畝玉米和土豆,我和妻子在周邊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幾年,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出臺後,我家被評為貧困戶,鄉政府、村委會和幫扶幹部一道為我家想辦法、出點子,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 ...脫貧故事」依託幫扶項目,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丨赫章縣輔處鄉...
    我叫孫雙雙,赫章縣輔處鄉拖二村村民。  我和我的妻子王連翠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沒有掙錢的門路,還要供四個孩子讀書上學,家裡開支大負擔重。由於沒有技術,我只能在燒窯的廠子裡打點零工,妻子王連翠在家種幾畝地,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日子過得是緊緊巴巴。孫雙雙以前常常想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我們妻子苦點累點不算啥,四個孩子和我們一起受窮。「可憐幾個娃娃,無論如何野鴨供他們讀書。」
  • 「我的脫貧故事」用知識衝破貧困的禁錮丨赫章縣古達鄉民進村村民...
    我叫周雲蕾,今年22歲,家住赫章縣古達鄉民進村,現在在畢節一所幼兒園上班。 我家有3口人,爸爸、妹妹和我,我的媽媽在我只有兩歲的時候去世了。  村裡的叔叔告訴我們,讓妹妹和我安心讀書,國家有精準扶貧教育資助的好政策,我和妹妹的學費不用擔心,國家都免除,如果好好努力,還可以在學校拿獎學金,加上低保金,基本生活就沒有問題,不能選擇放棄學業。  我在心裡暗暗發誓,生活給予我們重擊,但我們不願服輸。我們要拿起知識的拳頭,擊破貧困的禁錮。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圓了我的大學夢丨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
    我叫姚英,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村民,現是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一名大二學生。2016年,我開始讀高中,弟弟上初中,書學費、生活費、資料費等一年就要上萬元,加上家裡日常的開支,讓貧困的父母頓時沒了主意。當年7月的一天下午,喜訊傳來,當時我還在教室上課,班主任老師通知我說:「你媽媽來學校了,說要蓋什麼章,你去看一下吧。」。媽媽見著我,激動地說:「我們家的精準扶貧申請批下來了,現在只差一個學校證明。你可以繼續安心讀書了。」。那一刻,我的眼淚差點兒奪眶而出!
  • 赫章縣輔處鄉有序推進醫保監管工作
    赫章縣輔處鄉有序推進醫保監管工作 發布時間:2020-03-27 17:58:14      來源:貴州網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當時自己熱淚盈眶。
  • 「我的脫貧故事」繡花機織出脫貧路丨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村民陶學義
    我叫陶學義,今年38歲,是畢節市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人。聯營村是苗族聚居的村莊,土地貧瘠,坡高谷深,是古達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和村裡的大多數人一樣,我之前一直很窮。  我身為2個孩子的父親,這些年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常年東奔西走謀求生計。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讓我家煥然一新丨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
    我叫鄧付書,是畢節市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坪子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裡有6口人,2014年時家裡有兩個孩子上高中,一個孩子上初中,一個孩子上小學,除了種地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村幹部來到我家核實清楚情況後,沒過多久就告訴我說,我家現在是精準貧困戶,以後有什麼困難要記得向村裡反映,他們會根據政策盡力解決。2017年,家裡的舊房出現漏水現象,我向村委會反映了情況。沒想到第二天,村裡面就來人查看,沒過多長時間,村長告訴我根據情況可以享受國家4萬4千元的危房改造款,只要我儘快把新房建起來,這筆錢就會打到我的卡上。
  • ...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蔡明臣
    我叫蔡明臣,今年36歲,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我是主動請纓到安樂溪的,2015年,當時正在畢節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我向組織申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去。   要讓安樂溪鄉撕掉徹底貧困的標籤,責任重大,壓力巨大。蔡明臣查看天麻產業發展情況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易地扶貧搬遷。但很多農戶世代居住在山梁子上,故土情節深厚,給搬遷工作帶來較大難度。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發揮主人翁意識丨江口縣官和鄉脫貧攻堅...
    我叫尹傑,今年5月,我被江口縣委組織部派到官和鄉擔任脫貧攻堅特派員。擔任該鄉脫貧攻堅特派員以來,我始終堅持主人翁意識,不當看客、不當旁觀者,積極主動作為,紮實做好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著力破解道路交通發展難題,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貢獻力量。
  • 赫章縣輔處鄉:做給群眾看 帶著群眾幹
    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黨委、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把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時間搶回來,爭分奪秒抓農耕,眾志成城搞產業,為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實現小康社會添磚加瓦。「產業強不強,首先要看喇叭響不響」。全覆蓋宣傳是改變部分群眾落後思想意識的有效手段,也是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第一步。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村情系農家丨赫章縣銀光村第一書記王正書
    我叫王正書,2016年3月成了赫章縣可樂鄉銀光村第一書記,之後又擔任了海子村和農場社區的第一書記。幾十年來,這裡的人們都習慣了傳統的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接受新鮮的事物,難度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呢?那就從一張小小的卡片開始吧。
  • 「我的脫貧故事」五年努力,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丨貴陽市烏當區新...
    16歲那年,我初中畢業。作為家裡的獨女,本有機會繼續上學,但看到父親因慢性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時,我決定「幫忙掙錢養家」,從此挑起了「少年戶主」的重擔。我叫郭應梅,今年29歲,家住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下王崗村民組。2016年,我從外地返鄉,回老家結婚。得知因父親患有慢性病,母親有殘疾,家裡被識別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我心裡五味雜陳。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赫章縣輔處鄉:種好「小葉子」,抓實大產業
    茶花村位於赫章縣輔處鄉西北部,距縣城85公裡,平均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4-15℃,村內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自然資源缺乏,2020年貧困發生率7.07%,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為加快改變產業支撐不足、群眾收入單一、脫貧致富門路狹窄的困難局面,茶花村緊扣產業脫貧一批的戰略主線,深入踐行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加快農業產業化調整步伐,改變單一的傳統農業模式,進一步科學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在全村範圍內興起了以種桑養蠶為主的產業革命,為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添磚加瓦。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們幸福是我的心願|赫章縣雙河街道獅子社區...
    我叫杜永澤,中共黨員,現任赫章縣第三小學校長,也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獅子社區的一名幫扶幹部。我在電話裡告訴她。作為一名幫扶幹部,貧困戶的需要就是我工作的動力。我幫扶獅子社區郭富貴、郭菊平等6戶貧困戶。自從接到任務後,大部分時間我都用在走訪了解貧困戶基本情況上,每次發現貧困戶有困難時,都會主動聯繫駐村幹部、村幹部等商討研判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