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村情系農家丨赫章縣銀光村第一書記王正書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王正書,2016年3月成了赫章縣可樂鄉銀光村第一書記,之後又擔任了海子村和農場社區的第一書記。

一張便民卡,情系千萬家2018年3月,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時期,根據組織安排,我擔任了農場社區駐村第一書記。農場社區臨近鄉政府,是一個大社區,有9個居民組,人口3570人,轄區面積9.5平方公裡。幾十年來,這裡的人們都習慣了傳統的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接受新鮮的事物,難度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呢?那就從一張小小的卡片開始吧。於是,一張張製作精美的「駐村第一書記便民聯繫卡」便誕生了:左邊是相片,右邊是姓名和聯繫電話,正上方則是「為民分憂,解民之愁」八個大字,背面是「你的困難,就是我的工作,有困難請找我」的溫馨提示。這些卡片,在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裡,陸續飛到了每家貧困戶的手中。從此,大家都知道這個社區有一個叫王正書的第一書記,能為自己解決困難,願意帶領這裡的人們一起脫貧致富。

2020年7月,一個陌生號碼打了進來,接通之後才知道是張洪芳的家人。作為農場社區的貧困戶,張洪芳智力殘疾,48歲沒有結婚,雖是殘疾,但一直沒有辦殘疾證,導致很多國家的照顧政策無法享受。這次看到我的便民聯繫卡,張的家人抱著試試的的心理給我打的電話。我了解清楚情況之後,立即和他家人溝通,準備好所需資料,帶他到縣人民醫院體儉,順利辦好了智力殘疾二級殘疾證,並及時幫他申請了護理補貼。自從小卡片發出去之後,經常會接到陌生電話,有時在中午,有時在半夜,無一例外,都是需要幫助的老百姓。我知道,這些都是他們殷切的期盼,絕不能敷衍了事,於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他們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至此,由一張張的小卡片聯繫起來的紐帶,運營正常,充滿溫暖。

一條致富路,拓寬增收道從自身的工作經驗中,結合政府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我時刻都在思考農場社區的產業結構該如何調整:增收是目的,調整是難點,地理條件是制約。如何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克服困難達到增收的目的呢?思想才是關鍵。農場社區沿河兩邊的壩子地,土質肥沃,水源豐富,土地潮溼,氣候適宜,正是增收的理想之地,於是我通過村支兩委聯席會和村民代表會,決定發展種桑養蠶項目和中草藥配套種植項目,以黨建為引領,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帶領工作人員分別到9個村民組召開群眾會進行宣傳、動員,向大家講解傳統種植與產業調整後的利弊。2018年6月,農場社區「赫章縣農達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一個以黨建引領,團隊合作的經濟利益體在這個小山村破土而出。一個吸納了社區20%的農戶、 100%的建檔立卡貧戶的合作體正在悄悄的掀起了一場改變傳統模式的「種植革命」。2020年,全社區合計種植桑樹600餘畝,其中連片種植400餘畝,分散種植200餘畝,覆蓋貧因戶79戶,試養金蠶3匹;林下種植赤芍藥300畝,魔芋100多畝,紅花304畝(其中公司扶貧2分地/戶,共4畝),科技楊梅35畝,覆蓋貧困戶46戶;種植烤菸220畝,管護已種下的核桃2400餘畝,其中精品核桃打造180畝、規模劃種植720畝。

一面紅黨旗,飄在農家院順山組座落於農場社區南部,離社區3公裡,是以苗族(大花苗)為主的傳統民族聚居村落,現有農戶54戶,共235人,其中貧困戶18戶,87人,耕地面積500餘畝。近百年的生活模式,讓這裡的村民習慣了人畜同屋,家禽同簷,髒、亂、差現象非常嚴重。又因脫貧致富意識不強,無產業發展支撐,靠傳統低效的耕作維持生活,貧困發生率高和返貧率高,一直以來是政府幫扶的對象。要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我首先想到了黨建。先是把黨的民主生活會帶到這裡來開,讓大家感受民主生活會的氛圍,逐漸宣傳黨組織及黨的政策,再結合社區兩委、黨員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讓大家親身感受黨組織的力量和決心。經過半年的努力,這裡的人們談論的話題逐漸變為黨政、經濟、健康、教育。這一轉變讓我興奮不已,趁此機會,就在順山苗寨成立了「順山黨小組」,進一步完善了黨建工作制度,建全工作紀律,還時常帶領支委人員到順山開展黨建工作和參與黨員活動,通過開展黨員講習、宣講報告會、農家火爐會、院壩會等方式挨家挨戶宣傳黨的政策,把思想意識強的楊靜和陶春付號召到了黨旗下。順山黨小組建立後,積極動員苗族同胞加入農場社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潮中,經過努力,2019年順山發展半夏種植300畝、魔芋種植250畝,覆蓋順山組所有貧困戶,解決農場社區貧困戶勞動人員就業60餘人。現在的順山苗寨,新房林立,窗明几淨。一年四季,鳥語花香,苗歌陣陣,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已融入了脫貧攻堅的大潮中,成為了奮進奔小康時代號角中一股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對於我來說,初心使命、責任擔當從未改變。紮根山村、情系農家、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幹部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都是我的使命。 王正書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妲

編輯 歐陽蔚華

編審 閔捷 鍾俊怡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蔡明臣
    我叫蔡明臣,今年36歲,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我是主動請纓到安樂溪的,2015年,當時正在畢節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我向組織申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去。蔡明臣查看天麻產業發展情況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易地扶貧搬遷。但很多農戶世代居住在山梁子上,故土情節深厚,給搬遷工作帶來較大難度。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下沉扶真貧︱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扶貧幹部洪濤
    我叫洪濤,原是赫章縣公安局工作人員,2019年7月9日,下沉到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任扶貧幹部。  沙壩村海拔2100餘米,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村民居住分散。  我積極與貴州梓青傳統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聯繫,多次往返畢節,經過不懈努力,該公司自願捐贈學生校服秋裝155套、冬裝155套,共計310套,合計人民幣32550元。後來我又聯繫到赫章縣方達製鞋也貿易有限公司,該公司無償捐贈學生鞋子155雙,合計人民幣186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從心裡認可我丨錦屏縣平略鎮岑梧村第一書記...
    2018年4月初,我被錦屏縣委組織部選派到平略鎮寨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並駐點岑梧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岑梧村是一個「三鍫」苗族村寨,因為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村民的開化程度及村寨的現代化程度都要比其他村寨落後一些。
  • 赫章縣坪子村第一書記梁勝:駐村4年寫下百萬字民情日記
    「苦和累我都不怕,就怕不能幫助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在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的赫章縣雙坪鄉坪子村,人們時常會見到一位頭戴小紅帽、身著迷彩服的年輕人,他日夜不停地奔波于田間地頭、百姓家中,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梁勝(左)幫村民做農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情懷 不辱使命不負村丨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
    夜晚,在村民陳順榮的農家小院裡,月色空明,樹影橫斜,一碟花生米,燒酒一杯,與村民小酌話真情。掐指算來,我在關口村駐村扶貧已是第三個年頭了,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人,早已成了心頭揮之不去的牽掛。我叫李俊,2018年1月8日,對我來說是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組織安排我從區財政局派駐到齊伯鎮關口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與這個苗族村寨的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海發的電力扶貧人|鐘山區供電局駐海發村駐村...
    我叫朱文榮,是鐘山供電局下沉到結對幫扶地青林鄉海發村16名駐村幹部的帶隊人、海發村臨時黨支部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青林鄉海發村,地處水城縣北部,海拔達1780米。2019年7月,我和同事乘車一路翻山越嶺一個多小時才抵達。
  • 梁安莉:香港90後 紮根大山種花扶貧
    梁安莉:香港90後 紮根大山種花扶貧 2020-12-25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雄武,書寫我與中心村的緣分丨興義市雄武鄉...
    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17年3月的一天說起,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工作要求,我成為了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當我接到通知時,竟不知所措,為接下來是否能勝任這一工作擔憂,懷著這樣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雄武鄉,就此和中心村結下了緣分。
  • 打贏脫貧攻堅戰 企地攜手奔小康——齊魯石化第一書記紮根扶貧一線...
    11月9日,高鵬、李雲先、邵光鵬、孫向軍等齊魯石化「第一書記」回到扶貧過的郯城縣。許多聞聽「齊魯石化第一書記來了」消息的村民紛紛趕來,和第一書記們暢談今日鄉村的可喜變化。  在山東省委統一安排下,2012年4月份開始,齊魯石化先後選派4輪12名第一書記到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泉源鎮、廟山鎮進行扶貧。
  • 真心託起貧困山村的未來——記南河店鎮柏林庵村原第一書記賀勇
    鳳凰周刊訊(記者沈俊偉 通訊員石為璧)在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鎮柏林庵村,有這樣一位駐村第一書記,他紮根山村,用真心幫扶鄉下「窮親戚」,使原來貧窮的山村改變了模樣:修路、建橋、鋪設水渠管道,建壩、改造電網、幫助發展致富產業……為柏林庵村引入資金460多萬元,用真心託起了貧困山村的未來。
  • 「我的扶貧故事」架起群眾心上的便民小橋丨赫章縣安樂溪鄉營上...
    我叫李澤文,是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營上社區的第一書記,駐村已有三年時間。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憑著在農村生活工作的經驗和對農村的熱愛,三次主動申請來到了貧困發生率高達27.7%的安樂溪鄉營上社區。
  • 帶上孩子去扶貧——記赫章縣河鎮鄉板底村第一書記胡豐駒
    黃昏時分,赫章縣河鎮鄉板底村在一片金色晚霞中顯得更加和諧而美麗,田間地頭,綠油油的莊稼披著一件件柔軟的金黃綢緞守候在寂靜的鄉野,蛙聲悠遠,蟲吟悅耳,農人扛起鋤頭趕著歸家的牛羊……通村路上,忙碌了一天的村第一書記胡豐駒,一手拿著厚厚的筆記本,一手牽著閨女向村委會走去,他們的身影被夕陽拉成一幅古畫。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不脫貧,我絕不離開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駐...
    我叫李章勇,今年34歲,2019年7月至今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擔任駐村幹部。茶花村是輔處鄉的深度貧困村,土地貧瘠,產業單一,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想改變這兒的貧困面貌,我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大。在就業扶貧方面,我積極組織和引導貧困戶外出務工,同時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村民就業,全村共有46個扶貧公益崗位,其中生態護林員12個十大員扶貧專崗34個。來茶花一年多了,和老百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圓了我的大學夢丨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
    我叫姚英,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村民,現是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一名大二學生。2016年,我開始讀高中,弟弟上初中,書學費、生活費、資料費等一年就要上萬元,加上家裡日常的開支,讓貧困的父母頓時沒了主意。當年7月的一天下午,喜訊傳來,當時我還在教室上課,班主任老師通知我說:「你媽媽來學校了,說要蓋什麼章,你去看一下吧。」。媽媽見著我,激動地說:「我們家的精準扶貧申請批下來了,現在只差一個學校證明。你可以繼續安心讀書了。」。那一刻,我的眼淚差點兒奪眶而出!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茶花村是我的第二故鄉,村民是我的親人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
    我叫陳松,赫章縣統計局幹部,2018年7月,我秉著「以扶貧為己任,視群眾為親人」工作態度,來到深度貧困村輔處鄉茶花村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  用心用情幫扶,換來群眾認可。  根據這些情況,我提請召開村支兩委會議,進行收入核算,把他家納入了低保對象。由於他家住得邊遠,交通不便,我給他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動員他搬遷到縣城,開始很猶豫,我從一個親人的角度給他給耐經細緻的做工作。2019年他搬進了赫章縣縣城易地扶貧安置點寬敞明亮的家,每次遇到我,總說謝謝陳書記。
  • ...扶貧故事」能為貧困群眾辦實事我倍感欣慰|赫章縣羅州鎮銅建村...
    我叫朱緒盟,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羅州鎮銅建村的第一書記。  2018年3月底,按照縣委的統一安排部署,我有幸成為一名駐村幹部,被派到羅州鎮銅建村擔任第一書記。  來到該村後,我首先走村串戶,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全村基本情況,經過多方了解,銅建村河邊組村民馬學才,情況非常特殊,讓我非常牽掛他家的生活。我了解後得知,馬學才家共8口人,其中馬學才夫婦到浙江務工。在此期間,馬學才患重病,在浙江醫治花費了10多萬元,由於不符合報銷政策,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成了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知心人,引領群眾脫貧致富丨赫章縣朱明鎮田...
    我叫蔣華莉,是赫章縣朱明鎮田壩村駐村幹部。2016年,我被安排到田壩村包村。分到結對幫扶任務,我比較興奮和激動,因為終於有了和貧困戶面對面接觸的機會,終於可以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方面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但當我了解到每一戶的基本情況後,我又開始犯了難,因為他們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和家庭狀況都非常的具體,既有獨居在家的患病老人,也有家中頂梁柱身患殘疾、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多口之家,還有毫無資金技術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如何幫助他們改變目前生活條件,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心裡畏難情緒逐漸滋生。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丨赫章縣輔處鄉...
    我叫陳海,今年22歲,現就讀於黔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一名大二學生,家住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茶花村半坡組。我父親共有兄弟四人,家裡各方麵條件都不好,父輩分家時,只能擠在一起住。2015年我家獲得危房改造工程補助資金12300元,2017年房子終於裝修完成,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放置了書桌,那一刻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幸福。   從我記事起,爸爸一年只有農忙季節才在家,其餘的時間都是外出務工貼補家用,但因為只有小學文化,只能到處打零工。一年到頭,也沒掙著幾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