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義:繡花機織出脫貧路

2021-01-11 天眼新聞

走進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兩臺繡花機正在高速運轉,在電腦的操作下,自動繡出一幅幅預先設計好的精美圖案,工人們正忙著給圖案修剪多餘的線條……

在繡花機旁,一個身材矮小,正在彎下身子檢查繡花圖案的人叫陶學義,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

陶學義今年38歲,苗族,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人,聯營村苗族聚居的村莊,土地貧瘠,坡高谷深,是古達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和村裡的大多數人一樣,陶學義之前一直「很窮」。

身為2個孩子的父親,這些年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常年東奔西走謀求生計,但由於沒什麼文化,苦吃了不少,錢沒賺到,陶學義總覺得有些不甘心。

「我告訴自己,不能一直這樣窮下去,兩個孩子慢慢長大,兒子已經讀小學,小女兒也要馬上入學,吃了沒文化虧的自己深知讀書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陶學義苦澀地說。

只有小學文化的陶學義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條件,在外奔走多年的陶學義回家了。可是回家後做什麼,他依然沒有思路。

在他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想到了自己身著的服飾,從小受苗族服飾的影響,祖輩們在耳濡目染之下,陶學義對苗族服飾有著深厚的情結。

懷著滿腔熱血,更為了撕掉「貧困戶」的標籤,陶學義說幹就幹,創業的想法,在他的心裡萌生。

可是「路」不好走,才開始就布滿了荊棘!

2017年初,因為沒有積蓄,沒錢的陶學義只能選擇從小作坊開始,有著一些刺繡基礎的他和妻子商量,花了幾千元錢買了兩臺小機子,買了一些布料等原材料,就開始做起了民族服飾刺繡加工。

可做了一段時間後,生意卻不太好,由於機子小,兩個人做衣服花費的時間成本太高,進度容易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且銷路又少,技術也不太跟得上,不僅沒賺錢反而虧了本,給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帶來了更大的創傷。

「不想就這樣認輸,因為我輸不起,還有一個家庭等著我養呢。」輸不起的陶學義知道,要想轉虧為盈,必須要一改傳統大量依靠手工製作的模式,把傳統技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不服輸的他不僅沒放棄,反而選擇了擴大店面規模。

陶學義(左)

2017年下半年,陶學義向親戚朋友借了3萬塊錢,在古達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向銀行申請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買了一臺二手的刺繡機,請來了師傅教刺繡技術,招了2個同是貧困戶的員工,技術得到很大的改善。

有了技術就有了底氣,後來他創辦了集民族服飾研發、設計、加工製作及銷售為一體的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重新租了大的店面。

2018年,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公司開始有了起色,到年底時,公司真的實現了轉虧為盈,有了7萬餘元的純收入,還被貴州省民宗委、貴州省文聯授予「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稱號。

可最讓他驕傲的是,這年年底一家人終於撕掉「貧困戶」的標籤。「那會兒高興得睡不著,憑自己的雙手脫貧的感覺實在太幸福了。」回想起脫貧時的情景,陶學義至今還很激動。

自己富了還不忘帶動別人,今年陶學義又招聘了3名貧困戶到公司學習刺繡技術。「我之前也是貧困戶,只要肯幹,就一定能脫貧。」

「學義是個好老闆,我們在他這裡上班,每個月有兩三千的收入,我相信只要好好幹,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公司員工熊飛說。據了解,陶學義的5名員工,在陶學義的帶領下,於2019年全部實現了脫貧,成功的用繡花機織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今年,是陶學義創辦公司的第四個年頭,公司在今年又新購進了一臺刺繡機,兩臺刺繡機每天能生產20餘套刺繡產品,每個月能生產600餘套,按照每套銷售40元算,每月能實現產值24000元,一年的產值將近30萬元。

「我們現在製作的刺繡產品,主要是在縣內和納雍周邊鄉鎮銷售,以後我還想再擴大規模,不僅局限於現在的刺繡加工,要把公司往成品衣服製作方面發展,要把衣服賣到省外去。」對於下一步的打算,陶學義信心十足。

文丹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星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繡花機織出脫貧路丨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村民陶學義
    我叫陶學義,今年38歲,是畢節市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人。聯營村是苗族聚居的村莊,土地貧瘠,坡高谷深,是古達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和村裡的大多數人一樣,我之前一直很窮。  我身為2個孩子的父親,這些年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常年東奔西走謀求生計。
  • 隆回:繡花功夫「繡」出致富路
    去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進了城,丈夫也找到了工作,自己也當上了店老闆,從此走上致富路。近年來,該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足了繡花功夫,「繡」出了一條致富路。投資1.7億元,完成大花瑤景區公路、景點、場地、水電、環境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5個,把旅遊景點聚點成線,連線成環,景區面貌煥然一新,營造出了便捷、舒適、綠色、貼心的旅遊環境。當地老百姓稱讚「三個月幹成了三年的事」。
  • 【中國的脫貧智慧】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
    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記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永剛楊永剛是呼和浩特春華水務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駐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三年前,他自願報名,掛職擔任清水河縣北堡鄉黨委副書記和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 《古路之路》:「繡」出脫貧攻堅的非凡足跡
    《古路之路》:陳果著;天地出版社出版在四川省漢源縣永利彝族鄉,有一個孤懸於大渡河峽谷峭崖上的村寨,名字叫「古路」。這裡的幹部群眾經過多年艱苦奮鬥,走出一條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長篇報告文學《古路之路》講述古路村的村民們如何從「無路」中找到出路的非凡歷程。古路村地勢很高,村裡人出行要靠藤條上下,像雜技一般驚心動魄。勤勞勇敢的古路村村民們在惡劣自然環境中建設自己的家園,從斜掛在絕壁之上的薄地裡把日子一天天刨出來,自給自足,同時也夢想著有朝一日能便捷地行走於大山之間。
  • 常見繡花服裝面料大全
    常見繡花服裝面料大全 2016-05-26 14:54: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繡花服裝又稱「刺繡服裝」。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服裝的一種。
  • 扛牢主體責任,下足繡花功夫|河南孟津: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決勝戰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該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錘鍊「四個意識」的大熔爐、轉變工作作風的突破口、檢驗幹部能力的新標杆、推進發展的好機遇,通過採取一產精準固本,二產精準引領,三產精準帶動等措施,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經營、鄉村旅遊等方式,通過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業」等扶貧辦法,培養出強大的「造血源」,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效。
  • 【脫貧攻堅】新河縣白穴口村第一書記高利勇文章《下足「繡花...
    既要全面掌握全村脫貧攻堅工作的基本狀況、工作重點、存在問題,也要準確了解每個困難村民的實際情況、特殊狀況 駐村第一書記,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2018年3月,我來到河北省新河縣白穴口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
  • 品讀|一手奪路,一手繡花——陳果長篇報告文學《古路之路》讀後
    這裡的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絕地奮起,劈開了一條走向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鄉村旅遊振興之路,蒼茫連雲,傲岸橫空。《古路之路》(天地出版社2020年5月第1版), 是青年作家陳果撰寫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
  • 蚌埠市五河縣:草坪鋪出脫貧路
    據悉,五河縣安淮村草坪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草坪近千畝,帶動10餘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草坪特色種植,產品銷往浙江、山東等地。 31783074,.蚌埠市五河縣:草坪鋪出脫貧路
  • 巾幗脫貧 | 繡花機繡出的好日子
    為了生產出別具一格且迎合市場需求的刺繡工藝品,她加班加點鑽研千陽傳統刺繡圖案,針對其特點用心設計。平時看到富有新意的圖案就拍成照片,回家後再加工潤色,設計成新潮實用又具有民間特色的刺繡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打開了一定的市場,產品訂單也越來越多。兩個人忙不過來,她便找來縣城陪讀的婦女教她們一起來做。
  • 清水:精準施策助脫貧 產業拓寬致富路
    清水:精準施策助脫貧 產業拓寬致富路 2021-01-05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②|「啃」出了一條全新的「脫貧路」
    面對一次次失敗、打擊,毛相林不再像當年修路那樣蠻幹,而是一次次總結、琢磨,逐漸摸索出下莊脫貧攻堅的科學路徑,「無中生有」打造了下莊幾大脫貧支柱產業,創新思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下莊曾是全鄉最窮的村,2016年,下莊卻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餘元,高於全鄉平均水平,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 泰和聾啞人張既望:篾刀闢出脫貧路(圖)
    產品古樸典雅  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黃從周、陳燕、肖揚傑攝影報導:當小毛竹遇到一位聾啞殘疾人,篾刀與自然的碰撞,不僅燃出新的藝術火花,也鋪就一條產業路。泰和縣橋頭鎮津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既望,用一柄篾刀,在傳承文化的同時畫出了一幅脫貧致富的新圖景。  今年56歲的張既望四歲時,因病成了聾啞人,因家庭貧困,父母過世早,老婆也一去不回,張既望成了成了孤苦人。2014年被識別為該村貧困戶。
  • 機器繡花和手工繡花的區別
    機器繡花和手工繡花的區別 2018-03-09 09:28:49 來源:全球紡織網 機器繡花和手工繡花的區別,手工刺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
  • ...巧手繡出「脫貧路」,「徐州農婦」成聯合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幫助周圍鄉鎮困難家庭脫貧   成名後的張桂英依然保持著那份純樸和善良,熱心幫助周圍鄉鎮家庭困難的婦女脫貧,免費教習村民刺繡技藝,讓大家通過做傳統手工藝品增加收入。   如今,和張桂英一起學習剪紙和刺繡的村民已有近百人。「他們只要想幹,我全部給教會,把我的活都給他們幹,我給加工費,最多給50元一天。」
  • 紅燈籠點亮年味 照出成都的「繡花」功夫
    橘黃的路燈下、熱鬧的商鋪外、小區中庭樹杈上……隨處可見大紅燈籠高高掛,為歸家的行人帶來陣陣暖意,咂摸出越來越濃的中國年味兒。 在春節前高高掛起17.2萬個紅燈籠,這是成都提前5個月就開始準備,要送給千萬市民的新春禮物。藏在這一盞盞紅燈籠裡的,是城市管理者用「繡花」功夫治理城市的細心、耐心、巧心,是成都連續11年位居「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秘訣之一。
  • 萬寧組織開展脫貧光榮戶大比武 脫貧戶講脫貧故事 鼓足幹勁向前衝
    11月2日,在萬寧市和樂鎮脫貧光榮戶大比武的舞臺上,該鎮脫貧戶文賢誠講述了自己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政府的幫扶,他表示,脫貧只是第一步,奔小康才是目標。  這兩天,萬寧市各鎮密集組織脫貧光榮戶開展大比武活動。海南日報記者從萬寧市扶貧辦了解到,此次活動旨在進一步鼓勵脫貧戶樹立脫貧信心,該圍繞「比收入、比務工、比產業發展、比內生動力、比知恩感恩」的「五比」內容講述脫貧戶自己的脫貧故事。
  • 曬亮點|下足「繡花」功夫 巴渝巾幗繪就脫貧路上美麗畫卷
    這是今年重慶市酉陽縣「巾幗脫貧技能大培訓」項目第四期培訓現場,去年還是學員的她搖身一變成了老師。近年來,這樣的脫貧技能培訓,在巴渝大地已成為「常規項」。為紮實做好巾幗脫貧攻堅工作,重慶市婦聯制定脫貧攻堅巴渝巾幗行動實施方案,做深做細做實「脫貧攻堅巴渝巾幗行動」。
  • 警徽閃耀脫貧路——全州公安機關開展戶籍問題攻堅工作紀實
    警徽閃耀脫貧路——全州公安機關開展戶籍問題攻堅工作紀實 2020-11-26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下一番「繡花功」謀一局「精準棋」:精準扶貧靶心不偏
    縱向看,近幾年歷次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的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對精準脫貧作出重要論述,激發了全黨上下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的鬥志;橫向看,會議主題不同,但精準理念始終貫穿於脫貧的各項要求、思路、方法中。精準被反覆提及的背後是黨中央把精準脫貧工作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展示出黨中央緊抓要害、一鼓作氣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