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聾啞人張既望:篾刀闢出脫貧路(圖)

2020-12-14 吉安頻道
評價無聲有愛
工作聚精會神
產品古樸典雅

  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黃從周、陳燕、肖揚傑攝影報導:當小毛竹遇到一位聾啞殘疾人,篾刀與自然的碰撞,不僅燃出新的藝術火花,也鋪就一條產業路。泰和縣橋頭鎮津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既望,用一柄篾刀,在傳承文化的同時畫出了一幅脫貧致富的新圖景。

  今年56歲的張既望四歲時,因病成了聾啞人,因家庭貧困,父母過世早,老婆也一去不回,張既望成了成了孤苦人。2014年被識別為該村貧困戶。鎮村幹部對他關愛有加,村裡籌資為他家翻蓋了老房子,扶貧幹部經常上門,用簡單的手語鼓勵他,張既望的兄弟姐妹對他也很是關心,幫錢幫力,在大家的鼓勵下,張既望沒有選擇駐足沉默、慵懶不前,而是選擇了直面困難,砥礪前行。在歷盡苦難之後,不甘貧窮的張既望一家逐漸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拿起了久違的篾刀。

  在山區,直徑7釐米以下的小毛竹不值幾個錢,然而,張既望把它們從山上砍下來,用特殊的尺子量了下鋸,用鑿子熟練地鑿孔,用明火溫柔地彎曲,削去節痕竹黃,一個個「零件」就成器了。來自泰和縣林業局的扶貧幹部、津洞村第一書記楊舉林說:「張既望是我們村因殘致貧的貧困戶,2019年脫貧,他在家靠自己的手藝製作了竹椅、躺椅、竹床。竹椅做工紮實,躺椅符合人體的結構,竹床越睡越光滑,這些產品質量優良,價格合理,昨天還幫他銷了五張竹椅。」

  「竹編」在過去是農村人都會的一項技藝,利用竹子,都能夠很巧妙的編織成一些很實用的生活用品,現如今,用竹編出來的東西或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而作為農耕時代勞動智慧的結晶,竹編在人們心中留下很深的情結,更多的人已經將這竹編看作一門藝術,所編制的東西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正如村主任顏文偕所說的一樣,也有很多人會前來購買他們的「工藝品」,而正是這樣一個契機,也給在家務農百姓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大家正籌劃著為張既望提高工藝水平,以銷促產,增加收入。對於大家的幫助,張既望心存感激,口裡說不出,只是對著扶貧卡一個勁地揚大拇指。津洞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67人,2020年可全部脫貧。村裡依託資源優勢,發展了了小竹林加工、肉牛、蜜蜂等產業,每人每年可增收1000元。大家說,殘疾人能做到的,我們更能做到。鎮黨委副書記、分管領導郭沿瑤說:「張既望是我們橋頭的一個殘疾人,也是個貧困戶,這些年他不等不靠,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脫貧,我們橋頭的貧困戶都能向他們學習,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真脫貧、不返貧、能致富。」

相關焦點

  • 南安各級幫扶下開起理髮店 一把剃頭刀 「理」出脫貧路
    在各級幫扶下開起理髮店,脫貧戶黃金俊——一把剃頭刀 「理」出脫貧路核心提示在南安東田鎮山西村,脫貧戶黃金俊現在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在自己的理髮店裡給村民們理髮。□記者 林書修小小理髮店 開啟脫貧路談到從前,黃烏番很是感慨。今年40歲的黃金俊,年少時因為用藥失誤成為聾啞人。黃金俊的妻子黃亞巴也是聾啞人。住在偏僻的農村,聾啞夫妻與外界難以交流,也沒有穩定收入,多年的苦難日子仿佛沒有盡頭。好在黃金俊年輕時學過理髮,這成了他的一門手藝。
  • 一把剃頭刀 「理」出脫貧路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記者 林書修 小小理髮店 開啟脫貧路 談到從前,黃烏番很是感慨。今年40歲的黃金俊,年少時因為用藥失誤成為聾啞人。黃金俊的妻子黃亞巴也是聾啞人。住在偏僻的農村,聾啞夫妻與外界難以交流,也沒有穩定收入,多年的苦難日子仿佛沒有盡頭。 好在黃金俊年輕時學過理髮,這成了他的一門手藝。黃烏番說,20多歲的時候,黃金俊就背著理髮工具到處找活。
  • 蚌埠市五河縣:草坪鋪出脫貧路
    據悉,五河縣安淮村草坪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草坪近千畝,帶動10餘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草坪特色種植,產品銷往浙江、山東等地。(圖/李向前 文/ 康旭、才淦) 31783074,.蚌埠市五河縣:草坪鋪出脫貧路
  • 江西吉安501路公交車,泰和人民的福利,票價只需7塊錢,非常便宜
    江西吉安的發展也必須看交通是否發達,交通就看公交車,泰和縣屬於江西吉安發展速度數一數二的縣城了,在江西也非常有名,在吉安通往泰和的路上就少不了一輛公交車來帶動兩地人民的溝通交流,這輛公交車就是傳說中的501路,相信每一個泰和帥哥美女都已經坐過了,泰和在吉安的正南方,話不多說,我們先來看一下線路圖!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②|「啃」出了一條全新的「脫貧路」
    面對一次次失敗、打擊,毛相林不再像當年修路那樣蠻幹,而是一次次總結、琢磨,逐漸摸索出下莊脫貧攻堅的科學路徑,「無中生有」打造了下莊幾大脫貧支柱產業,創新思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下莊曾是全鄉最窮的村,2016年,下莊卻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餘元,高於全鄉平均水平,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 @泰和人!你心目的泰和澄江大橋是哪種?艾特出你目中的醉美大橋吧!
    近日,自從「 解放思想 理清思路 共謀發展 」大討論活動開啟以來,全縣上下都在積極響應,不少廣大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示希望澄江大道儘快實現東延,儘早修通澄江大橋,將泰和打造「一江兩岸」的格局戰略,促進泰和的經濟發展。
  • 高勇 養殖烏雞奔富路
    原標題:高勇 養殖烏雞奔富路  記者 張麗娜 通訊員 王家駒  近日,記者來到正寧縣黑鳳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只見一群黑鳳烏雞毛色烏亮、體態均勻
  • 陶學義:繡花機織出脫貧路
    走進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兩臺繡花機正在高速運轉,在電腦的操作下,自動繡出一幅幅預先設計好的精美圖案,工人們正忙著給圖案修剪多餘的線條……在繡花機旁,一個身材矮小,正在彎下身子檢查繡花圖案的人叫陶學義,畢節市學義民族服飾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
  •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走出脫貧路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 走出脫貧路。供圖雲南會澤縣大井鎮距縣城81公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群眾生活在山區、半山區。過去,這裡自然條件差,通訊信息閉塞,文化發展落後,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在全鎮4.6萬人口中,貧困人口佔到四分之一以上。生活在山,出路也在山。
  • 聾啞人出逃尋親 牽出東莞一個拐騙犯罪團夥
    這樣一個小細節讓以幫助流浪人員回家而聞名的廣州志願者———尚丙輝留意到了,由此,他不但使這名被拐半年的聾啞少年重回家人懷抱,還幫助警方抓獲5名疑似強迫聾啞人行乞的犯罪團夥主要成員。據受害聾啞少年的證詞顯示,受害聾啞人被人在網上以交朋友等名義約出來後送到南方行乞,每天有「工作任務」500元,沒有完成任務要罰跪和挨打;為了不引起人注意,團夥成員租住在高檔小區,出入有高級商務車接送。
  • 聾啞人咖啡師躥紅網絡
    沒有招牌、也不能進去,一堵水泥牆上鑿出了不規則的洞口,一個點單二維碼,一隻萌萌的熊爪伸出手來遞上咖啡,也賣萌互動。有人喜歡得拍照、發視頻,留下好評;有人圍觀,對熊爪開玩笑;也有人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今天,這家「奇怪」的店鋪正式開業了。創始人和店主告訴記者,「奇怪」原因只有一個——這是一家聾啞人咖啡師擔當店長的咖啡店。
  • 四川大涼山峽谷中的脫貧路
    四川大涼山峽谷中的脫貧路 (9/9) "← →"翻頁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楊英義一家四口人,卻有三個人屬於殘疾,妻子肢體殘疾,兒子和媳婦則都是聾啞人。作為全家唯一一個健康人,楊英義無可替代成為家裡的頂梁柱。「以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全家人吃飽穿暖,至於致富奔小康從來不敢奢望!」站在雞群中,楊英義一邊給雞餵食著剛剛從菜地裡拔來的蘿蔔,一邊笑著說。
  • 【古韻今彈】五律·八月既望與友人登魯班壑
    五律·八月既望與友人登魯班壑 心閒意適/劉永吉 地標為壑口,已閱萬年秋
  • 《古路之路》:「繡」出脫貧攻堅的非凡足跡
    《古路之路》:陳果著;天地出版社出版在四川省漢源縣永利彝族鄉,有一個孤懸於大渡河峽谷峭崖上的村寨,名字叫「古路」。這裡的幹部群眾經過多年艱苦奮鬥,走出一條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長篇報告文學《古路之路》講述古路村的村民們如何從「無路」中找到出路的非凡歷程。古路村地勢很高,村裡人出行要靠藤條上下,像雜技一般驚心動魄。勤勞勇敢的古路村村民們在惡劣自然環境中建設自己的家園,從斜掛在絕壁之上的薄地裡把日子一天天刨出來,自給自足,同時也夢想著有朝一日能便捷地行走於大山之間。
  • 初心故事 | 贛江新區「薔薇村」裡的「美麗脫貧路」(視頻)
    初心故事 | 贛江新區「薔薇村」裡的「美麗脫貧路」(視頻) 2020-04-18 1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開陽站|三張照片講述「田坎村過坎記」
    其中,有三張照片讓田坎村村委會主任楊維洪記憶深刻,一張名為 " 採茶 ",另兩張是 " 挑水 " 和 " 砍柴 "。" 三張照片,把田坎的幾十年濃縮成了兩個字——『巨變』。" 楊維洪說。" 採茶 "人間四月天,是南龍鄉最美的季節。漫山遍野一壟壟茶樹鬱鬱蔥蔥,舉目皆綠,走到哪裡都是茶香。
  • 十張拼圖看新疆「硬核」脫貧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0年11月15日十張拼圖看新疆「硬核」脫貧拼版照片:左圖為在2016年巴黎時裝周秀場後臺,來自新疆哈密的農村婦女熱娜古麗熱娜古麗是新疆哈密的一名民間繡娘,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熱娜古麗開辦了刺繡專業合作社,並與內地時裝設計師合作生產高端時裝(資料照片,採訪對象提供);右圖為1995年,在新疆莎車縣,各族群眾逛「巴扎」(集市)時在新產品攤前駐足,對各種音響和磁帶產生濃厚興趣(新華社記者 武純展 攝)。
  • 泰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領角鴞在民警照料下恢復健康(圖)
    民警悉心照料領角鴞(泰和縣公安局供圖)  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李瓊芝、劉鑫報導:近日,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領角鴞在泰和公安局橋頭森林派出所民警的精心護理下恢復健康回歸山林因泰和當地沒有專門的野生動物救治機構,森林民警便把這隻領角鴞帶至橋頭衛生院,讓醫生對它進行檢查救治,醫護人員用推管給它注服了消炎藥物。經過救治,該領角鴞的狀態明顯好轉,民警把它帶回所裡,用買來的生肉對它進行餵食。在民警的悉心照顧下,該領角鴞慢慢變得生龍活虎起來,於28日傍晚飛上樹梢,回歸了大自然。
  • 泰和:浙大西遷陳列館和馬家洲集中營紀念館開館
    兩個館的建設總投資超過5000萬元,是該縣緊緊圍繞「全景泰和、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據了解,泰和是浙江大學西遷省外辦學的第一站。1938年2月,浙大遷至泰和縣上田後在那裡滯留了近8個月時間,在該地留下了諸多遺蹟,竺可楨校長的妻子和次子都病逝於泰和並安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