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黃從周、陳燕、肖揚傑攝影報導:當小毛竹遇到一位聾啞殘疾人,篾刀與自然的碰撞,不僅燃出新的藝術火花,也鋪就一條產業路。泰和縣橋頭鎮津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既望,用一柄篾刀,在傳承文化的同時畫出了一幅脫貧致富的新圖景。
今年56歲的張既望四歲時,因病成了聾啞人,因家庭貧困,父母過世早,老婆也一去不回,張既望成了成了孤苦人。2014年被識別為該村貧困戶。鎮村幹部對他關愛有加,村裡籌資為他家翻蓋了老房子,扶貧幹部經常上門,用簡單的手語鼓勵他,張既望的兄弟姐妹對他也很是關心,幫錢幫力,在大家的鼓勵下,張既望沒有選擇駐足沉默、慵懶不前,而是選擇了直面困難,砥礪前行。在歷盡苦難之後,不甘貧窮的張既望一家逐漸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拿起了久違的篾刀。
在山區,直徑7釐米以下的小毛竹不值幾個錢,然而,張既望把它們從山上砍下來,用特殊的尺子量了下鋸,用鑿子熟練地鑿孔,用明火溫柔地彎曲,削去節痕竹黃,一個個「零件」就成器了。來自泰和縣林業局的扶貧幹部、津洞村第一書記楊舉林說:「張既望是我們村因殘致貧的貧困戶,2019年脫貧,他在家靠自己的手藝製作了竹椅、躺椅、竹床。竹椅做工紮實,躺椅符合人體的結構,竹床越睡越光滑,這些產品質量優良,價格合理,昨天還幫他銷了五張竹椅。」
「竹編」在過去是農村人都會的一項技藝,利用竹子,都能夠很巧妙的編織成一些很實用的生活用品,現如今,用竹編出來的東西或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而作為農耕時代勞動智慧的結晶,竹編在人們心中留下很深的情結,更多的人已經將這竹編看作一門藝術,所編制的東西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正如村主任顏文偕所說的一樣,也有很多人會前來購買他們的「工藝品」,而正是這樣一個契機,也給在家務農百姓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大家正籌劃著為張既望提高工藝水平,以銷促產,增加收入。對於大家的幫助,張既望心存感激,口裡說不出,只是對著扶貧卡一個勁地揚大拇指。津洞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67人,2020年可全部脫貧。村裡依託資源優勢,發展了了小竹林加工、肉牛、蜜蜂等產業,每人每年可增收1000元。大家說,殘疾人能做到的,我們更能做到。鎮黨委副書記、分管領導郭沿瑤說:「張既望是我們橋頭的一個殘疾人,也是個貧困戶,這些年他不等不靠,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脫貧,我們橋頭的貧困戶都能向他們學習,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真脫貧、不返貧、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