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南安東田鎮山西村,脫貧戶黃金俊現在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在自己的理髮店裡給村民們理髮。記者和村裡的扶貧幹部來到理髮店時,黃金俊正在給客人理髮,他比畫著手勢,微笑著示意我們稍等片刻。「他聽不到聲音,也說不了話,但心裡是高興的。自從有了這個理髮店,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愁眉不展了!」黃金俊的父親黃烏番在一旁高興地說道。
從愁容滿面到笑口常開,黃金俊的轉變就在三四年間。2016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在各級幫扶下,實現了自己開理髮店的夢想。通過產業扶持資金,他還申請經營了一家金紙店,妻子也在村鎮幫助下,在製鞋廠打工,一家人收入更為穩定。如今,已經摘掉「貧困帽」的黃金俊,每天準時上下班,日子也過得更加有滋有味。
□本報記者 林書修
小小理髮店 開啟脫貧路
談到從前,黃烏番很是感慨。今年40歲的黃金俊,年少時因為用藥失誤成為聾啞人。黃金俊的妻子黃亞巴也是聾啞人。住在偏僻的農村,聾啞夫妻與外界難以交流,也沒有穩定收入,多年的苦難日子仿佛沒有盡頭。
好在黃金俊年輕時學過理髮,這成了他的一門手藝。黃烏番說,20多歲的時候,黃金俊就背著理髮工具到處找活。不過,因沒有場地給人洗頭,加上沒辦法跟人交流,找他理髮的人不多,理一次髮只有5元錢,「有時候一個月也賺不到100塊,根本養活不了自己。」
2016年,村裡進行貧困戶核查,將黃金俊一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在這一年,黃金俊的苦日子有了轉機。「各級扶貧幹部經常到家裡問長問短,給我出主意,鼓勵他找事做。」黃烏番說,「大家都覺得他理髮技術不錯,可以在街上開個理髮店。」
「他有一技之長,自己也勤快,肯吃苦,我們覺得幫他加把勁,一定沒問題。」村裡的扶貧幹部楊榮端說,各項扶貧政策落實到基層,讓他們的工作有了底氣。因戶施策,通過產業扶持資金,2016年年底,黃金俊夢寐以求的理髮店經過簡單裝修後開始營業。「在他那裡理髮,很衛生也很實惠,開張沒多久,村裡人基本上都上他那裡理髮了。」楊榮端說,黃金俊每次理髮的收入由原來的5元提高到10元,小小理髮店每月能為他帶來2000元左右的收入。
多渠道增收 生活有保障
理髮店雖然給黃金俊帶來了穩定收入,但對於黃金俊來說,家裡的經濟壓力仍然不小。鎮村幹部看在眼裡,也為他著急。「他還有其他技能嗎?妻子能不能也引導一下就業?」楊榮端說,夫妻倆雖然都是殘障人士,但是都踏實肯幹,只是表達不出來,大傢伙合計了一下,還是得從就業這方面入手。
「黃金俊的奶奶以前是做金紙的,小時候黃金俊跟她學過做金紙。」黃烏番說,一次談話中,幹部們發現黃金俊還會做金紙,就通過產業扶持政策進一步申請,幫助黃金俊在村裡開了一家金紙店。「沒理髮的時候,黃金俊就在家裡加工金紙,我們也幫忙看店。」黃烏番告訴記者,除去租金,金紙店每月能給黃金俊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
黃金俊的理髮店和金紙店經營逐漸穩定,妻子黃亞巴也在村鎮引導下,在鎮上的製鞋廠找到了一份工作,月均收入又增加了1000多元。「如今,黃金俊一家每個月的總收入大概有4500多元,已經實現了穩定脫貧。」楊榮端介紹。
「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前我們哪敢想這樣的日子呀!」說到兒子一家現在的生活,黃烏番滿是感謝。如今,除了穩定的收入,黃金俊每月還有720元低保、480元的殘疾人補助。不愁吃,不愁穿,看病也有保障。「夫妻倆對未來的生活信心滿滿,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