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羅馬人連續三次打趴下,漢尼拔靠的不僅僅是戰略?

2020-12-25 冷兵器研究所

▲馬背上的漢尼拔雕塑

西方軍事史上,漢尼拔被譽為「西方戰略之父」,拿破崙更是將他奉為「戰神」。很多人認為漢尼拔是靠著超前於時代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指揮,所以才能孤軍作戰10多年,逼得羅馬人不敢與他交戰。然而,漢尼拔研究專家派屈克·亨特在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的一生》中發現,漢尼拔之所以能僅憑一群烏合之眾,接連將世界最強的羅馬軍隊打趴下,靠的不僅僅是傑出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指揮才能,還有他對自然地形環境的充分了解和利用。

羅馬軍隊與漢尼拔軍隊實力對比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在卡塔赫納集結了近9萬的步兵,1.2萬的騎兵和37頭戰象,開始了徵戰羅馬之路。儘管看起來規模很大,但實際上,這支部隊是一支戰鬥力參差不齊的聯合部隊,包括迦太基人、努米底亞人、利比亞人和凱爾特-伊比利亞人。士兵操著四五種不同的語言,連下達命令都非常困難。徵戰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有逃兵,也有漢尼拔主動遣散的不合格的士兵。在翻越阿爾卑斯山後,漢尼拔的軍隊人數驟減,只剩下2萬多名步兵、6000多名缺少戰馬的騎兵和1頭戰象。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

羅馬軍團則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一方面是人數上的碾壓。根據波裡比阿的估計,羅馬及其盟友加起來多達70萬的步兵和7萬騎兵。另一方面,羅馬人在戰鬥力上也遠遠強於迦太基的僱傭軍部隊。他們採用希臘步兵方陣類似的陣型作戰。在遠程進攻時,使用投槍;一旦接近對手,軍團士兵就會利用西班牙短劍和手持盾牌進行攻擊。據統計,這些重裝步兵的裝備加起來最多可達35公斤。

▲羅馬軍團

因此,密集的尖銳武器,鋪天蓋地的人數,再加上堅不可摧的決心,使得目睹羅馬軍隊的敵軍大都難以活到午後。但漢尼拔軍隊除外。因為對漢尼拔而言,羅馬軍隊的這種部署,恰恰意味著某種機遇。

特雷比亞河戰役:寒冰作戰

漢尼拔與羅馬的第一次全面戰鬥(提挈諾河戰役一般被認為是一場局部戰役)發生在特雷比亞河,對手是執政官塞姆普羅尼烏斯——他的部隊共有1.6萬名羅馬人,2萬名同盟部隊,遠超漢尼拔軍隊的人數(1.4萬左右)。漢尼拔在特雷比亞河谷駐紮後,發現河的西側,有一個視野開闊的平原,很適合努米底亞騎兵的進攻。陡峭的河岸附近則生長著蘆葦和灌木,可以為他的伏兵提供掩護。

▲特雷比亞河戰役示意圖

然而,當時已經是12月,整天都在下雨,不少地方甚至都被凍了起來。漢尼拔挑選了部隊裡最頑強勇敢的2000名士兵,要求他們在寒冷的夜晚露天埋伏,由弟弟馬戈指揮。漢尼拔希望將塞姆普羅尼烏斯的軍隊在吃早飯之前引誘出來,於是派遣了努米底亞騎兵去羅馬軍營進行挑釁。而漢尼拔的人則早早就吃得飽飽,並且為馬匹塗上油脂抗寒。之後的一切就如同漢尼拔計劃的那樣:寒冷的河水和飢餓使得羅馬軍隊的戰鬥力減半;剛渡過河水就遭到漢尼拔的標槍兵伏擊;馬戈的騎兵從羅馬人身後包夾。羅馬軍隊就這樣被活活屠戮。

特拉西梅諾胡戰役:迷霧作戰

▲特拉西梅諾胡戰役示意圖

輸了特雷比亞河戰役後,羅馬捲土重來,組建了一支總計4萬人的部隊。這一次與漢尼拔對戰的,是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他發現了迦太基人的蹤跡,漢尼拔於是將計就計,將羅馬人引入了狹長的山谷之間。漢尼拔利用了當地的一種自然現象:這時候是夏天,從陸地產生的暖氣團升起,遇到從湖面升起的冷氣團,會在特拉西梅諾胡北岸形成濃霧。因此,他能夠在山谷上方部署各種伏兵而不被發現。在濃霧的掩蓋下,漢尼拔的騎兵切斷了敵人的後路,在加上前面和北面山谷的伏兵,漢尼拔的各路軍隊同時對羅馬人發動了進攻。殺聲從四面八方而來,羅馬人不管轉向哪裡,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特拉西梅諾胡戰役中的迷霧

羅馬人的慘敗不可避免:1.5萬人陣亡,1.5萬人被俘。而漢尼拔損失的部隊只有約1500人。漢尼拔本想給弗拉米尼烏斯安排一個體面的葬禮,但屍體都已經無法辨認了。

坎尼戰役:殺人的沙塵暴

漢尼拔接連的獲勝震驚了羅馬元老院。他們為了一舉擊敗漢尼拔,組建了一支聯合部隊,總計8萬名羅馬和盟軍步兵。漢尼拔知道,面對這樣龐大且訓練有素的軍隊,他必須出羅馬人之不意。眾所周知的「鉗形戰術」震驚了世界。但漢尼拔之所以能圍殲羅馬軍隊,其實有許多地理自然環境的考慮。

▲坎尼戰役戰役示意圖

例如,漢尼拔首先在奧非都斯河的西岸紮營,面朝北方迎戰。這樣的 作戰位置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從南往北吹來的季節性沙塵——「利伯齊奧」——不會吹到他部下的眼睛裡,反而會影響羅馬軍隊的視力。其次,當得知羅馬人在在奧非都斯河的左岸設置了主要軍營後,漢尼拔立即把他的軍營搬到了左岸,派出騎兵組織羅馬人在奧非都斯河取水。在炎熱的夏季,供水不足會是災難性的。並且,漢尼拔充分利用了平原寬度狹窄的特點——只有1.5英裡。羅馬的戰線不得不拉長,而且缺乏迴旋餘地。中間的主力重步兵互相挨得很近,無法揮動武器,只有處在軍陣邊緣的士兵可以作戰。

▲坎尼會戰中被合圍的羅馬人

沒有作戰的空間、士兵乾渴難耐,再加上迎面吹來的讓人睜不開眼睛的風沙,造就了這場可怕的災難:7萬人的羅馬軍人戰死,而迦太基軍人的戰死人數不到6000人。1/5的成年羅馬男性死在了那一天的坎尼。

相關焦點

  • 開場勢如破竹,為何還輸了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漢尼拔:小看了羅馬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
  • 古代軍事戰略大師迦太基人漢尼拔
    期間發生了數不清的戰爭,其中以三次布匿戰爭最為出名。受到父親的影響,漢尼拔從小就發誓要打敗羅馬軍隊,並徵服羅馬,哈米爾卡以他為榮,將他帶在身邊以便時時教導,所以漢尼拔從小就生活在軍營裡,對他來說,軍旅生活就是他的童年。
  • 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但你必須要知道漢尼拔?
    大約前3世紀,由於古羅馬的崛起,古迦太基與羅馬發生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三次,在布匿戰爭裡,羅馬和迦太基都損失極為慘重,最終以古羅馬的勝利告終,古迦太基失去了除北非領土之外的所有領土。前146年,古羅馬終於攻破迦太基城,標誌著古迦太基的滅亡。
  • 漢尼拔一戰滅8.7萬羅馬精銳,被拿破崙奉為戰神,為何功敗垂成
    而彼時的羅馬啥情況?不過一個窮困的農業國而已。正因為實力對比的區別,才有三次布匿戰爭中羅馬長期處於下風,甚至差點被滅亡的現實出現。羅馬最後能獲勝,致勝點從不是金錢和人口,甚至軍團兵,而是強悍的社會組成。這社會組成,在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
  • 力敵強敵漢尼拔的羅馬群英
    此後,漢尼拔以2萬6千人左右的部隊,通過四場主要戰役,即提契諾戰役、特雷比亞戰役、特拉西梅諾戰役以及坎尼戰役,粉碎了當時羅馬共和國寶貴的有生力量,將羅馬人的大本營、義大利半島的力量對比一下逆轉。希倫本人是堅定的親羅馬派,曾經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幫助羅馬人打敗了迦太基,反對派上臺以後,漢尼拔承諾,一旦擊敗羅馬共和國,將把全西西里島送給敘拉古,於是羅馬共和國南部,又出現了一個強敵-西西里最強的城邦敘拉古。
  • 漢尼拔對羅馬的遠徵是如何開始的?
    委員會來到西班牙後,自然會來看看漢尼拔。看著羅馬派來的委員會,漢尼拔打算用各種侮辱人的方法讓委員會的委員們對迦太基宣戰。但是,這些委員們在羅馬的時候估計就已經被再三叮囑過西班牙的形勢。在這一戰當中,羅馬軍隊最重要的事就是拖時間,從而讓漢尼拔沒辦法在冬天來臨前到達阿爾卑斯山脈。一旦這個行動成功,漢尼拔要想繼續遠徵,就必須要等很長時間。可惜的是,羅馬軍隊並沒有在這個關鍵節點登陸西班牙,而是任由自己在西班牙的盟友被迦太基軍隊暴打。
  • 不愧是歐洲軍神,一套組合拳打爆羅馬帝國軍團!漢尼拔一戰成名天下知
    漢尼拔·巴卡,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軍事家,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都有著卓越的表現,是西方歷史上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拿破崙並稱為四大軍事偉人的名將,連羅馬人後來都尊稱漢尼拔為戰略之父。
  • 從戰略之父到英雄末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的英雄末路
    迦太基人將伊比利亞稱為新迦太基,這裡就是取道向北進攻羅馬的大本營。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率軍自新迦太基出發,沿東部海岸向北進軍。庇里牛斯山以南的各個部落在一開始給了漢尼拔的行軍很大阻礙,但馬上,在漢尼拔摸清了這些部落頭領的心思後,便一邊丟出糖衣炮彈,一邊採取外交軍事斡旋,將這些部落逐個擊破。
  • 誰才是古代西方的軍神——亞歷山大、漢尼拔,還是凱撒?
    首先澄清一下為什麼比較的名單裡沒有拿破崙的位置——原因是他跟前面三位有2000年左右的時代差距,軍事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民族國家的誕生,促使戰略戰術的運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起比較的話必然有失公允。在開始深入分析討論之前,我們先看看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這三位候選人在軍事上主要成就(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
  •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
    隨著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連戰連勝,羅馬人非常惶恐的任命費邊為獨裁官抗衡漢尼拔。費邊採取了後世著名的費邊戰術抗衡漢尼拔,就是採用焦土戰術餓死漢尼拔,同時攻擊漢尼拔掉隊的士兵。漢尼拔也意識到情況的不妙開始採用離間計,規定對費邊的土地不與蹂躪,只蹂躪別人的土地,想讓費邊被自己人孤立。但由於嚮導的原因,漢尼拔被錯誤的帶到了卡西利隆,此時費邊抓住時機將漢尼拔包圍起來。
  • 建城以來最嚴峻挑戰,羅馬共和國如何艱難挺過漢尼拔危機?
    發生在前264-前241年的第一次羅馬-迦太基戰爭,在後世史家筆下便被寫作「第一次布匿戰爭」。一度掌握西地中海制海權的迦太基,在這場戰爭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羅馬人遠徵北非的行動最終歸於慘敗,但他們以第四次重建的艦隊為憑靠,成功孤立了迦太基在西西里島的重要基地德雷帕納,並摧毀了前來救援的敵方海軍主力。
  • 身為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一,漢尼拔多次以少勝多,最終卻暗淡收場
    由此,便開始誕生了三次布匿戰爭。因為,那個時候的羅馬人習慣稱呼迦太基人為布匿人。為了加強自己軍隊的綜合實力,他將目標放在西班牙土著與凱爾人的部落,當是這些人都是蠻族勇士,戰鬥力極強,漢尼拔很快就將他們收編到自己的軍隊當中。當然了,除卻增強自身的實力之外,多結交盟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羅馬帝國的壓迫之下,肯定會有不少像迦太基這樣的國家。漢尼拔便主動去聯繫那些對羅馬有不滿情緒的國家,以壯大自己的同盟。
  • 迦太基人的璀璨之星——漢尼拔
    漢尼拔的父親在伊比利亞半島開闢新基地的戰略思想很有遠見,因此漢尼拔受其父親的影響軍事戰略才能也是出類拔萃,他的父親更是讓他要一生為迦太基而戰,並且在祭壇之下發了毒誓:「一生與羅馬人為敵。」(頗有些宋代嶽飛精忠報國的氣勢),可見漢尼拔從小接手的就是要與羅馬作戰的軍事教育,也可以說他是天生的戰士。
  • 漢尼拔:成績從來就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遺忘的。
    漢尼拔在獲得軍權之後就積極籌備對羅馬的戰爭,在做了充分準備後,漢尼拔將自己的弟弟留在西班牙留守,自己踏上了徵程,第二次布匿戰爭拉開序幕。布匿戰爭示意圖漢尼拔並沒有沿水路進軍,而是採用奇襲的方式跨越茫茫的阿爾卑斯山,空降亞平寧半島,羅馬人被打得措手不及,突如其來的迦太基軍隊橫掃羅馬。
  • 漢尼拔,一位差點消滅古羅馬帝國的大將。你知道他有多厲害嗎?
    這導致了羅馬與迦太基發生了利益衝突。為爭奪地中海,羅馬與迦太基發生了兩次布匿戰爭。戰爭期間,迦太基的大將漢尼拔崛起。以創新的戰術,出奇的戰略擊倒羅馬。兩軍對壘之時,羅馬軍隊毫無還手之力。迦太基在漢尼拔的率領之下,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羅馬城下。漢尼拔厲害之處在於,首先他有著軍事天賦,其次是他從小到大的刻苦訓練。
  •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次戰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又被稱為漢尼拔戰爭。對於羅馬人來說,這長達16年的戰爭,最大的敵人就是迦太基「戰神」漢尼拔。 我們今天試著聊一聊,漢尼拔為什麼沒有打贏羅馬?
  • 變態食人狂與他同名,一戰殺死羅馬軍隊5萬,自損僅6千
    漢尼拔最終還是沒能以羅馬徵服者的身份留下歷史上,但是他率領軍隊孤軍深入,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羅馬軍隊作戰十數年,百戰百勝,單憑這一點,他無愧於西方四大名將之首。【軍武次位面】作者:三無青年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將整個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羅馬帝國在其擴張的過程中戰勝了無數的抵抗者,但有一個人卻讓羅馬人寢食難安,心驚膽戰。
  • 《羅馬2:全面戰爭》新DLC「兵臨城下的漢尼拔(Hannibal at the...
    世嘉在不久前向媒體公布了一條消息:《全面戰爭:羅馬2》的粉絲們將會在3月27日迎來本作的第二個大型戰役擴展包,著名的迦太基軍事天才漢尼拔將成為這此的主角。
  • 漢尼拔與坎尼之戰:戰爭天才的奇蹟之戰,最終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
    然而,羅馬人忘記了,在哈斯德魯巴任迦太基殖民地統帥時,他曾和羅馬人籤訂過合約,規定以埃布羅河為雙方界線,迦太基應許不將其勢力擴展至該河之北。然而,薩貢託恰巧就在埃布羅河南方。漢尼拔認為羅馬人言而無信,觸犯了合約。隨後,以薩貢託事件為契機,漢尼拔正式向羅馬宣戰(同時運用巴卡家族的力量說服了迦太基議會同意漢尼拔向羅馬作戰)。率軍向羅馬進軍。就此,第二次布匿戰爭正式打響。
  • 150年後,羅馬人控制了阿爾諾河(Arno)以南的義大利地區
    最後,羅馬人將傷感地追憶那段樸素的時期,當時羅馬的共和政體和品德是靠自由的小農公民支持的。這種有限的農業基礎讓我們很難解釋羅馬擴張的第一階段。我們不能說羅馬人總是充滿侵略性並渴望徵服。羅馬統治(和之後的帝國統治一樣)其擴張更多的是因為恐慌,而不是因為貪婪。而且擴張都很緩慢。